原標題:改變一點點就能一點點改變(不一樣的校長)
程紅兵(左)在校門口迎接上學的孩子們。(資料圖片)
程紅兵是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校長。
如果沒有出差或者其他事情,他每天都會早早守候在校門口,與前來上學的學生擊掌打招呼。「在門口迎接孩子,就是想親近孩子。」程紅兵說,這是最開心的事。
2013年,程紅兵辭去上海浦東新區教育局副局長一職,接受明德實驗學校的邀請,擔任該校校長,至今已經4年。
4年過去,回憶起不給自己留退路的選擇,程紅兵沒有後悔。
「這是我人生的最後一個崗位,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願意為基礎教育改革發揮自己的力量。」程紅兵說。
進行12年一體的改革
在上海,程紅兵從一名教師起步,曾先後擔任上海市建平中學校長、上海市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上海市浦東新區教育局副局長。
豐富的職業經歷,讓他對教育事業有著深刻而清醒的認識。
「恢復高考40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許多問題仍未解決。」程紅兵說。
在他眼裡,我國的教育,基本就是把學生關在教室裡,在老師的帶領下,從書本上尋找標準答案。「這種去生活化、去情景化的模式,是中國教育的一大弱點。」
在擔任建平中學校長時,程紅兵就曾力推課程改革,對語文、數學、英語課程進行重新調整。用他的話來說,當時的改革頗有作為,但是仍有遺憾。
「高中階段畢竟只有3年,我的願望是能進行12年一體的系統性改革。」程紅兵說。
為了這個願望,程紅兵辭去上海的職務,南下深圳。
「我之所以一把年紀還從上海跑來深圳,就是為了能辦一所『理想中的學校』。」 程紅兵說,在他心裡,理想中的學校,應該是一所「學校自主辦學、教師自由教育、學生自然生長」的學校。
明德實驗學校,位於深圳市福田區,該校 「政府企業共管、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和管辦評分離」機制,為全國首創。
管理去行政化、管辦評分離、走班制、導師制、學分制……從誕生之日起,這所學校從行政管理到教學方式,都深深刻上了程紅兵的烙印。
在這裡,學生每天下午有兩個小時拓展自我的時間,可以參加學術類課程、藝體類課程、科技類課程或者國際交流課程。此外,學校在寒暑假也會組織學生到美國、英國、俄羅斯等國學習互訪。
作為一所創辦不到4年的學校,過於豐富的課外內容,也曾引起外界質疑。還有家長對作業太少發過牢騷。
不過,2016年,招生以來首次中考就在福田區名列前茅的成績,很快就讓這所新學校成為香餑餑。
「過去,人們把教材當做全世界。如今,我們應該把世界當做教材。」程紅兵認為,大量開設選修課,就是要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天性。通過選擇,可以多方嘗試、 廣泛涉獵,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理想目標,順應成長的規律來完成學業,「好的教育就是要給孩子充分選擇的機會。」
融通整合基礎課程
在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有一門課是語文老師和歷史老師一起為學生上課,這就是《中國文化原典閱讀》。這門課裡,有女媧補天神話,有《論語》《史記》,還有梁啓超、魯迅和毛澤東。
「我認為,學科和學科之間,應該是有天然內在聯繫的,比如我們語文老師經常說的『文史哲不分家』。」程紅兵認為,傳統學校學科林立,學科之間缺少關聯,建議打破學科壁壘,創建整合課程,實現基礎課程的校本化重構。
學科重新組合,也給老師帶來了新的挑戰。
以「溼地研究」課程為例,這是一門以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為基地,對紅樹林溼地進行研究的戶外課程。在這門課程中,溼地裡生存的動植物是生物問題,過濾、降解有害物質是化學問題,特殊土壤現象是地理問題,溼地還可以調節水流量有效控制洪水,又可以是物理問題。
「這樣的課程涉及地理、生物、化學、物理4門學科。如果老師沒有相關的跨學科背景,很難帶領孩子們進行研究。」 程紅兵認為,教師應該擁有多樣的專業背景。「現在課程改革講的是學科重組。知識結構大多是跨學科的。傳統師範院校的學生,學科邊界明顯,很難打通。」
此外,師範院校「規範」的教學方法,也存在明顯的弊端。「比如,一門課應該怎麼教,師範院校的老師可能都是統一的模式。這樣的確很規範,但也容易造成千人一面的教學僵化。」
在程紅兵看來,好的師資隊伍,應該是異質組合而成。「只有不同教育背景、多學科專業之間的不斷碰撞,才能給教育事業帶來創新的火花。」
「因此,我們對老師的要求是不受條條框框約束的。」 程紅兵介紹,只要是適合於孩子成長的、對教育有自己獨到理解的人,都能在明德實驗學校找到一方天地。
程紅兵認為,有的應聘者暫時沒有拿到教師資格證,但他對問題的理解或許比其他人更深刻,思維方式對孩子更有啟迪。這樣的人,完全可以先入職,通過培養後再去考證。「不要用一張紙就把優秀青年擋在校門外。」
讓孩子產生一連串的問號
通過在大學的調研,程紅兵發現,好多學生考進重點大學後,就失去方向不會學習了。「這說明,我們的孩子缺乏學習的目標。」程紅兵認為,在中學階段,孩子們大多在家長、老師的管束下,接受保姆式的教育。一旦進入相對寬鬆的環境,反而會失去自我。這樣的情況,是多年來應試教育、分數至上影響的結果。
「應該讓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擁有『自由人格』。」在程紅兵看來,「自由人格」體現在規劃自己人生的「自主」,實施人生規劃的「自為」,自我約束的「自律」,以及努力向上的「自強」。
「小浴缸培養不出遊泳冠軍,要拿金牌必須經過大江大海的歷練。」程紅兵認為,教育不但要畫上一個個句號,更要讓孩子產生一連串的問號。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孩子的自由思考。「一天到晚做題,是做不出『自由人格』來的。」
今年,明德實驗學校高中部將開設「未來班」,每個學生都配有3名導師:一位學校教師、一位高校老師、一位社會導師。「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制度,打通基礎教育、大學教育和社會這三者之間的銜接壁壘。」程紅兵說。
根據「未來班」的規劃,學生通過與導師的互動,進入高校實驗室、企業參與科研和社會活動。通過實踐,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習慣,提前對未來進行規劃。
此外,近年來,明德實驗學校已在美國、英國、加拿大、阿根廷、阿曼等建立多個海外基地,與美國雪城大學、海波特大學、伍德沃德學院、漢密爾頓學院在內的諸多當地名校締結友好關係,每年派出上百名師生到海外訪問學習。
「對孩子們來說,許多國外的知識都是從書本、媒體上看來的,當他們去實地走一走看一看,親身體驗後,或許會將以前的句號變成一個一個的問號。」程紅兵說。
「這些都是我們培養未來人才的小小嘗試。」從上海到深圳,從建平中學到明德實驗學校,56歲的程紅兵對基礎教育改革的思考一直未曾停止過。「中國的教育儘管存在許多問題,不可能瞬間產生質的飛躍,但我相信,終究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改變一點點,一點點改變。教育的希望就在每一位關心、支持教育的工作者身上。」程紅兵說。
(責編:夏凡、陳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