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德佺
看到從山東出道的小學語文教壇新星紀海龍的《小語大道》(語文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書名,我並不覺得很特別。倒是副題——「我的語文教學十年行思」讓我頓生感慨:十年的教齡,無疑尚屬於青年教師的行列,是從適應期到成長期的爬坡階段,難免被疲憊和迷惘所阻擋而看不到前進的目標與方向,但紀海龍竟然用專著來表現自己十年的淬鍊,顯示他確實走上了小語之大道!
感嘆紀海龍的十年淬鍊,源於與自己初登講臺的十年和現在正處在十年教齡的教師相比,農村這一教學背景相似。我與周圍的教師總把農村背景當成不作為的託詞,且不說置身在農村小學教語文什麼都缺,關鍵是教師們都習慣了把教師用書中的條條框框寫進教案再教給學生完事,似乎離開教師用書就無法教語文課;這樣教語文,不說十年,就是一輩子,也教出什麼成果來。紀海龍一開始就認清了自己所處的農村教學環境,但並不沉淪其中,而是發揮自己的寫作優勢、秉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自己的教學園地裡辛勤耕耘,努力改變著,哪怕每次只有一點點。
紀老師在文本解讀中的追求是「求真、鑑美、生善」,簡單的六個字並不是用教師用書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以教學目標的確定為例,雖說教師用書裡多數情況下都能夠找得到,許多教師認為自己不可能超過教師用書的水平,便理所當然地照抄下來,但紀老師是從學段目標中尋找具體適合的條目,再結合單元語文要素和學情,才確定教學目標。以這樣方法擬定的教學目標更貼近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夠讓一課一得教學理念落到實處。在對於文本內容的理解上,紀老師更能將其在文學創作上對人物理解的優勢加以延伸。如對《鳳辣子初見林黛玉》中王熙鳳形象的理解,一些教師包括教師用書都將其定位為「嘴甜心苦、兩面三刀」,紀老師認為這樣的結論是從課文這一節選片段得出的,屬於扁平化視角,真正的理解還需要適當聯繫《紅樓夢》來看王熙鳳,就會得出立體化的形象。「扁平化」「立體化」的理解人物的觀點,我在劉再復先生的《性格組合論》中讀過,但在教學我就用來解讀課文人物。紀老師在文本解讀中的追求還體現在對教材文本內容的梳理上,無論是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賞析、童話類文本教學還是具體課文《蜘蛛開店》的解讀,都可以看見紀老師所下的功夫。尤其是解讀《蜘蛛開店》中三張表格的內容,使該課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在縱橫兩個層面的聯繫得以清晰地呈現,從而準確定位該課所承載的語文要素教到什麼程度。這樣頗有建樹、獨具特色的文本解讀,其實都是一點點的改變積累起來的,設若不是作者自述十年教齡,還真像是十分老道的名師、專家所為。
紀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敢於嘗試和堅持。以朗讀教學為例,課程標準和教材提出的目標都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達成這樣的基本目標通常需要藉助各種各樣的朗讀中訓練。紀老師在通常朗讀訓練的基礎上,還敢於嘗試利用課後朗讀題搭建語境支架、程序支架和策略支架來訓練,而且追求在朗讀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思維習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支架中「獲得支持、生長」。紀老師重視在閱讀教學中訓練思維力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朗讀教學中,在他傾向的「聊課」中,同樣也關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進而聊出了閱讀教學的一片新天地。只要是紀老師覺得能夠有益於學生閱讀教學的方法、途徑,他都能夠引導學生持之以恆地開展。這一點在生態課堂建設和課外整本書閱讀上,紀老師的做法更讓人欽佩。在創建閱讀生態課堂上,我也曾經很羨慕名師的經驗,但僅限於羨慕這種心理層面;紀老師不一樣,他盡其所能「把巴學園精神和部分西方先進的教育經驗引進班級實驗,與個人的部分理論實踐糅合,建設生態語文課堂」;他「每天能擠出一節課,作為生態語文課堂專用時間」;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閱讀活動既隨心所欲又興致盎然,課堂在學生的自由自主活動中充滿了活力,是紀老師用行動堅持做出來的。在推薦和選擇學生的課外讀物上,我總是抱怨學校的圖書與需要開展的課外閱讀要求不匹配,如適合學生開展同讀一本書活動的圖書沒有一定的複本數,共讀一本書就讀不了;對此,紀老師有自己的看法,他研究學生的閱讀心理,對什麼才是小學生喜歡讀的文學名著(包括不同譯本的外國文學名著)有著深入地研究,可以使學生在課文閱讀整本書上少走彎路。
紀老師在作文教學中努力探索與建構。作文屬於輸出,與閱讀的輸入相比,學生怕寫,教師怕教。紀老師迎難而上,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他從低年級寫話教學著手,從簡單有趣開始,引導學生產生表達欲望,為學生鋪好表達之路;堅持以積極有效的正面評價促進學生寫話水平不斷提升,為後續習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習作為抓手,與童話閱讀緊密結合,將兒童生活與童話世界相融合,讓學生置身在童話的世界裡創編屬於自己的童話。他重視統編教材習作單元的教學,抓住小學習作教學的關鍵節點開展系列訓練,使學生藉助不同專題如觀察、想像、寫景等形成專項表達能力。他根據不同的習作要求,傳授多樣的習作小妙招,讓學生在新奇有趣的方式、方法中完成習作。他還積極建構習作共同體,使學生在習作全程之中加強同伴與集體協作,以追求共同進步為目標。紀老師在習作教學中的這些探索和建構,許多地方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其實是他將自己平時文學創作中的經驗不知不覺中融入寫作教學形成的有效方法,可以一點點地改變學生從寫話到習作的認識、能力、習慣,體現的正是寫作能力提升的秘妙所在。
紀老師在綜合性學習中所聚焦的改變有些已經結合在上述的閱讀、習作教學談及,此處不再贅述。
從農村小學做起,用十年的時間走上小學語文教學的大道,這樣驚人的成功中,最關鍵的是紀海龍老師一直堅持自己的教學追求,深耕小學語文教學的沃土,踏踏實實走好小學語文教學的每一步,我以為這是《小語大道》這本專著值得青年教師學習的精髓所在。
作者方德佺:高級教師,安慶市第二屆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小學語文教學》首批籤約作者;2017-2019年被淮北師大聘為國培班培訓專家;2019年被銅陵市王娟華名師工作室聘為指導專家;在《小學語文》《小學語文教學》《小學語文教師》《小學教學(語文版)》等專業雜誌發表語文教學論文等近200篇,有2篇被《小學語文教與學》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