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由水產前沿主辦的第九屆養蝦高手年會圓滿落下帷幕,會議以「預見蝦業未來十年」為主題,凝聚行業頂級智慧,聚集全產業鏈精英,現場與會人數近1000人。會議共呈現了14個主題報告,3個專題互動,內容涉及生物絮團養殖、白便處理、病害檢測、生物安保、循環水養殖等諸多前沿話題,觀眾們意猶未盡。現陸續將精彩報告內容以及重要知識點匯總,與業者分享。
報告題目:生物絮團在華南對蝦工廠化養殖系統中的應用設計
報告嘉賓: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漁業工程研究室主任張家松
嘉賓簡介: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漁業工程研究室主任。曾主持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中國博士後基金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建立了具有我國南方特色的對蝦工廠化養殖體系。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漁業工程研究室主任張家松
我國南方地區氣候特點
南方地區氣候具有颱風來的早、強度強、影響重,入汛晚、雨量多、龍舟水重,高溫日數多,年頭年尾強冷空氣頻繁入侵等特點,對水產養殖而言,春天防暴雨,夏天防高溫、曬、颱風、暴雨,秋天防颱風、暴雨,冬天防寒是其主要的工作。
養殖車間設計
在南方進行工廠化養殖車間設計時,首先要注意,不能越過土地硬化的政策紅線,其次,要考慮的大小問題,車間需要具備防雨、防風,既要冬天保溫又要夏天抗熱的功能。同時需要考慮光照強度的問題,因為會影響蝦的體色。
養殖系統設計
以下為幾種養殖系統:
1.2010年,海南陵水,室內小水體(500L)實驗(羅亮碩士)
2.2011到2012年,廣東茂名冠利達公司,室外圍隔小水體(6m×6m×1.5m)實驗(張曉陽碩士)
3.2013年,湛江恆興863基地,室外小水泥池(400m2×1.5-2m)實驗(張真真碩士)
4.2014年,中山黃圃,室內圓形帆布池(50m2×1.0-1.5m)實驗
5.2015年,中山黃圃,室內跑道式水泥池養殖生產,養殖池規格6m×8m×2m、24m×8m×2m、60m×8m×2m。
6.2016年,順德杏壇,室內跑道式PVC網布池(4m×40m×1.5m)養殖生產。
7.2020年,陽江陽東,室內跑道式PVC網布池養殖生產,養殖池的規格4m×4m×1.2m、12m×4m×1.2m、30m×4m×1.2m。
養殖水質管理
以室內跑道式養殖系統為例,主要有兩個水質管理要點:
1.提高投入C/N促進異養菌增殖
(1)方法:添加糖蜜、紅糖、澱粉;
(2)添加量:飼料投餵量的100%-50%,並逐步減少;
(3)時間:主要是養殖前期;
2.提高鹼度促進自養、異養菌功能
(1)方法:添加碳酸氫鈉、生石灰水等;
(2)添加量:依據測定鹼度和pH值調整;
(3)時間:整個養殖期間;
氨氮的三種生物轉化途徑的化學式和特點:
生物絮團養殖就是由傳統的藻類為主導的養殖系統轉變為細菌為主導的生物絮團養殖系統。生物絮凝過程需要氨氮、碳水化合物(有機碳源)、溶解氧和鹼度,每1g的氨氮轉化為細菌需要消耗:溶解氧4.71g,鹼度3.57g(0.86g無機碳)和碳水化合物15.17g(6.07g有機碳),反應可以生成細菌生物體8.07g(429g有機碳)和二氧化碳9.65g(2.63g的無機碳)。
生物絮團是零換水養殖系統得以有效運轉的核心,見下圖:
養殖過程要嚴格控制絮團的數量,絮團過多會堵塞蝦鰓,造成鰓組織損傷。而且細菌會大量耗氧,導致對蝦缺氧。一般使用Imhoff管在水面取水樣,沉澱15-20分鐘,絮團量為15ml為宜。
生態基+生物絮團複合技術
以生物膜和懸浮絮團兩種形式構成新的複合生態系統,且在縱、橫兩個方向相互關聯,絮團系統將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