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和動物性生物餌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研究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作者:劉梅 朱曦露 蘇豔秋 羅國強 水產養殖網 2016-04-28 15:32:00
■ 成都通威水產科技有限公司 劉梅 朱曦露 蘇豔秋 羅國強/文
生物餌料是指經過人工篩選和優化培育,以活體作為水產養殖動物幼體食用的專門餌料。與配合飼料相比,生物餌料具有種類多、增殖速度快、營養全價、適口性好,能增強養殖對象抗病能力等特點。隨著對微藻培養及其在養殖動物育苗中認識的深入,人們發現為保證水產動物幼體發育成功,還需要有動物生物餌料參與。目前國內外常用微藻生物餌料包括小球藻、扁藻、角毛藻等;動物生物餌料包括輪蟲、枝角類等。下面就生物餌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現狀作一介紹。
1.生物餌料應用現狀
1.1微藻生物餌料營養
對40多種常見餌料微藻的成份含量分析表明,微藻蛋白質含量較高可達40%以上,如小球藻為50~60%,螺旋藻為60~70%,而牛奶和肉類一般為30~40%。微藻中的必需胺基酸含量與魚粉相當甚至更優,如微藻中的天冬氨酸和穀氨酸可高達7.1%~12.9%,而魚粉中天冬氨酸和穀氨酸為5%~9%。多不飽和脂肪酸是水產動物幼體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研究指出,魚類並不是不飽和脂肪酸的真正生產者,它是通過吞食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微藻後體內實現不飽和脂肪酸的積累,因此微藻才是不飽和脂肪酸的真正生產者。
![]()
1.2微藻生物餌料應用
在研究和生產實踐中發現,微藻餌料對魚蝦蟹幼體開口階段的發育,特別是在對蝦類育苗從無節幼體變態為蚤狀幼體時具有重要作用。扁藻、金藻等可維持對蝦、蟹類的發育和蛻皮變態;雜色蛤仔浮遊幼蟲階段的面盤幼蟲階段優先攝食小球藻;鮑浮遊幼體發育生長至稚鮑過程中,通過利用易消化的硅藻細胞內含物可進入快速生長階段;在瑪拉巴石斑魚育苗中,投餵經過小球藻進行營養強化8小時以上的輪蟲,仔魚的成活率可提高85.3%~97.3%。
作為活體的微藻餌料應用在魚苗階段,除了能被水產動物直接攝食之外,其另一作用還體現在對養殖水質改善、調控水體微生態環境平衡方面。在育苗水體中投放餌料微藻,不但可以直接吸收利用氨氮、亞鹽等物質,同時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還可促進微生物對氨氮、亞鹽的硝化作用。作者在開展的小球藻降低池塘氨氮的研究中也得出,水體中引入小球藻第三天時,小球藻對氨氮的吸收效率達到了70%以上(劉梅,2014)。此外,餌料微藻在調節水體微生物平衡方面也具有明顯的作用,如海洋環境中雖然有廣泛的弧菌分布,但在餌料微藻大面積培育系統中卻很少檢測到弧菌(Cheng,1992;林偉,2000)。
1.3動物生物餌料營養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對於水產動物那些單獨投餵微藻餌料不能維持生長變態的種類,需要有動物生物餌料的參與才能發育成功。輪蟲是一類較為重要的浮遊動物,因其運動緩慢(0.02cm/s)、大小適中(100~500微米)、營養價值高而被廣泛應用,輪蟲被認為是淡水魚類最好的食物來源(cullough,R.D,1981)。輪蟲體內蛋白質含量約佔其乾重的28%~63%,脂類佔9%~28%,而魚類的食物中需含有40%~60%的蛋白質和13%~16%的脂類,無疑輪蟲滿足了魚類對營養的需求(LubzensE,1989)。
1.4動物生物餌料應用
國內學者彭聰(2013)研究指出7~9日齡的池養泥鰍對輪蟲表現出較強的攝食喜好性;郭正富(2008)採用輪蟲和發酵的菜籽餅投餵鱅魚,發現投餵輪蟲的鱅魚生長速度和產量明顯高於投餵菜籽餅的鱅魚。枝角類也是一種餌料價值較高的浮遊動物,是繼輪蟲之後的又一良好活餌來源。謝仰傑等(1993)研究表明:枝角類生物是真鯛稚幼魚的優質餌料,橈足類生物是花尾胡椒鯛的優質餌料。目前枝角類的利用主要是自然利用和撈取後用於飼養金魚、熱帶魚等觀賞魚類及其他珍貴魚類。
2.生物餌料培養技術
2.1微藻生物餌料培養技術
迄今為止,雖然生物餌料的培養利用較廣泛,但多是小規模的嘗試,生產效率遠遠不能滿足育苗需求。目前能夠進行人工大量培養的微藻餌料主要有小球藻、扁藻、角毛藻等,且多採用藻池或天然水體進行粗放培養,對天氣環境依賴較強,常導致供應不及時,與育苗進度脫節,在生產技術和應用方法上也沒有既定標準,造成微藻濃度低、餌料效價低等。
為獲得高濃度的微藻餌料,國內有少數科研單位採用混養、異養等培養方式,如清華大學的吳慶餘等(2008)通過葡萄糖的批式流加培養的異養原始小球藻,生物量超過了100g/L(粗放式自養培養生物量一般為1g/L左右);嘉興澤元公司採用獨創的「異養-稀釋-光誘導」串聯培養技術獲得高濃度的小球藻,將其包裝成濃縮藻源產品,定位於生物餌料進行銷售;成都通威水產科技公司自主培養的小球藻和裂殖壺藻通過異養發酵可分別達到130g/L和160g/L的生物量(乾重),處於國內外先進水平;美國的Martek公司也使用發酵罐培養異養微藻實現了DHA成品的生產。異養培養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微藻餌料供應不及時和不穩定的缺陷,但這種培養方式目前只在小球藻、柵藻、裂殖壺藻等少數藻類進行培養,對於更具有餌料價值的硅藻類的研究還未見報導。
2.2動物生物餌料培養技術
國內外對動物生物餌料培養主要是室外敞池培養,產量雖有一定的提高,但室外培養受自然條件約束,波動性大,產量仍然不能滿足育苗需求。以輪蟲培養為例,通常利用小型水槽進行一次性培養(密度為100~200個/mL)或通過稀釋培養池水、連續給餌、連續收穫的培養方式(密度保持在40個/mL)。日本採用的超高密度輪蟲培養裝置(劉青,2007),通過嚴格控制培養體系溶氧、投餵量、排出懸浮物等可使輪蟲密度達到上萬個每毫升。國內有少數企業開展了工廠化生物餌料培養工作,潘麗萍(2005)採用自主設計的循環水系統裝置培育的輪蟲生物量能夠達到6000個/mL;天津海友佳音公司通過引進韓國生物餌料培養技術,培養的SS型輪蟲能達到2萬個/mL。雖然採用先進的生物餌料培養裝置能夠獲得較高的生物量,但其培養成本遠高於常規的培養方式。
3.生物餌料應用前景
關於生物餌料培養與應用的研究方興未艾,對生物餌料研究已從單純的實驗室研究逐步向產業化生產發展,並已在相關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要實現產業化,依然存在瓶頸,如可用於異養發酵效果好的餌料微藻種類少;生物餌料活體運輸成本高、保存難度大等。近年來,人工微囊飼料逐漸受到親睞,雖然其具有供應方便和營養穩定等優勢,但真正用於開口的成功實例很少,且在目前仔魚培育條件下,尚沒有任何一種微囊飼料能夠真正取代生物餌料。國內數量繁多的育苗場,近幾十萬立方米的育苗水體,對生物餌料的需求將會是一個龐大的市場。隨著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能夠穩定供應、營養價值高、效價好的生物餌料培養技術一定會有所突破和革新。
(本文已被瀏覽 9422 次)
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