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南京出版社獲悉,已先後出版了8輯43冊的《南京稀見文獻叢刊》,昨日又新添《金陵關十年報告》、《總理陵園小志》、《新都勝跡考》和《新京備乘》4種,為叢書第9輯。昨天,這四本書的責編楊傳兵告訴記者,其中的《金陵關十年報告》,可以說是一部了解近代南京地區發展面貌的「百科全書」,並且,其中前三個十年報告原文為英文,本書為首次翻譯為中文出版。
看南京「禁毒史」:
從大量消費鴉片到禁止
記者了解到,《金陵關十年報告》內含1892-1901年、1902-1911年、1912-1921年和1922-1931年金陵關的四個十年報告,由金陵關稅務司編寫。南京於1899年正式對外開埠通商,南京海關宣告成立,英國人安格聯為首任金陵關稅務司,而後至1938年,先後有26人出任過稅務司,全部都是外國人。楊傳兵介紹說:「四個報告中前三個原文為英文,本書為首次翻譯成中文出版,最後一個是當時海關的中文譯本,是文言文意譯,我們這次直接轉化成了簡體字,未作改動。」
據介紹,這每十年的報告,並不僅僅局限於與海關業務有關的方面,而是綜合地記述了南京地區在每個十年的發展,諸如移民、物價、災害、報刊、教育、郵政等等方面。
當然,與貿易相關的自然是重中之重。比如,比較每個十年的記錄,可以看出執政者對鴉片的態度變化。在第二個十年即清末,開頭時,「南京鴉片的消費量十分巨大,毫無疑問這是由於大量富裕官員的存在,海關統計顯示1903年南京進口外國鴉片971擔」。然而,到了這個十年的末期,鴉片卻從金陵關的進口商品統計表中消失了,「有充分理由相信,剷除吸食鴉片惡習的努力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公眾的觀點已經從過去認為吸食鴉片的習慣是所有上層社會人士都要學會的事,轉變為現在的厭惡這一行為。」
南京樓船、六合浦梢……
竟有這麼多種航運船
雖是內部報告,但《金陵關十年報告》中的風土人情十分可讀。比方說第一個十年報告中,首任金陵關稅務司安格聯竟然也提到了南京鹽水鴨,「在南京的小商品中,鹹水鴨在全國各地都享有美譽。在南京周邊的農村,到處都飼養著大批的鴨子,而水西門外的鴨子交易市場,若是繁忙起來,是頗值得一看的。」
特別有意思的是,安格聯還在報告最後附錄了一張「南京和沿海地區貿易所使用帆船表」,浙江的「寧波刁子」、廣東的「龍口」、福建的「花屁股」、湖南的「魚鷹子」、江西的「紅繡鞋」、南京的「樓船」「涼篷」、六合的「浦梢」、通州的「油桶子」……各式各樣的船還對應著不同的貨物運輸,真是太詳盡了。
其中,安格聯還詳細介紹了幾種船隻,比如「形狀最古怪的船是來自鄱陽湖的紅繡鞋,它的樣子很像一隻鞋,船首十分狹窄,船尾突出……」
辛亥革命之後,
南京文化教育飛速發展
雖然教育衛生等內容本與「金陵關」關係不大,但難得的是該書中對於這一塊也有涉及。在1912年-1921年即辛亥革命後的十年,書中寫道,「南京遂成為中國中部新式教育的發源地,並一直保持至今。」書中提到了金陵大學、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程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有一座條件優越的圖書館,江蘇督軍為它的建造出資15萬銀元,另設有一座體育館和遊泳池,耗資10萬。」「河海工程學院與歐美國家的學校有些類似,尤其重視實踐能力。」
在1912年-1921年的報告中,還提到了於1921年10月在江南貢院舉辦的第二屆江蘇實業博覽會,「這次博覽會分十大門類,在六座一層中式建築內舉行,包括農林產品、織染工業、化學產品、食品、木雕、礦產以及漁業等,在這些展品中,最有趣的要數農業展品了,在一個展覽中,美國造的中國式犁取代了笨拙的傳統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