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領導眼中的自己,與下屬眼中的領導,往往並不相同。
撰 文 | Joan Shafer, Adam Bryant, David Reimer
編 譯 | 曹欣蓓
對高管實行360度績效評估,能充分反映高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嗎?
顯然不能。領導力是一個全面的概念,這包括身為領導者,你是否擁有足夠優秀的時間管理技能、對於同事和下屬是否擁有足夠的同理心、對於自身領導的團隊是否足夠關注等因素。
很多情況下,雖然領導認為自己的管理模式已經足夠寬容和人性化,自己已經與團隊進行了充分的溝通,知曉下屬對於領導者的期待,並且在合理的情況下,對自身的不足之處及時加以改進和調整。但如果詢問公司的員工,可能獲得的回答是:「啊?怎麼可能?」「我的領導哪裡有這麼好?」
如果這一現象長期持續,就會造成影視中的經典霸道總裁語錄淪為現實。在員工看來,上司就是一名正在叫囂「我不覺得這是個問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聽懂了嗎?全部搞定!」的頑固老闆。
01
領導與下屬之間的思維差異有多大?
在下屬眼中,究竟怎樣才是一名合格的領導?下屬會希望領導加強自身的哪些特質?作為領導者,怎樣才能成為眾口稱讚的優秀領導,以此更好地收服下屬們的心,讓他們一路追隨?
來自英國的Merryck & Co.公司與巴雷特價值中心在過去的15年中,對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亞洲、歐洲大陸和拉丁美洲美洲等地的500名領導者和他們所屬的10,000名下屬進行了調研。
每名領導者都會有20-30名下屬對他們進行評估。為了避免下屬瘋狂吹捧領導的「彩虹屁」,所挑選的下屬都是在工作中並不能完全順暢配合的員工。並且,下屬們能以匿名的形式暢所欲言,不用擔心上司秋後算總帳。
調研結果顯示:對於身處金字塔尖的優秀領導而言,他們自己認為需要「停止或有待改善」的方面,和下屬們認為領導需要「停止或有待改善」的方面,在80%的情況下,沒有任何重合。僅在1%的小概率情況下,領導和下屬達成了全盤共識。
領導與下屬選擇指標的重合性情況
資料來源:Merryck & Co.公司與巴雷特價值中心
換言之,這反映了一個問題:對於領導認為自身需要改善的地方,其實員工覺得已經滿意了,並不需要領導去改變。但對於領導覺得自身已經做得很好的方面,員工內心卻積累了很多不滿,迫切希望領導改善。
此外,Merryck & Co.公司與巴雷特價值中心的調研還有另一層潛藏含義:無論領導者的國籍與背景,在對自身領導力的評價這件事上,基本都算不上成功。在大多數情況下,領導對於自身的認知與下屬對於領導的認知之間,有著巨大的隔閡。難以準確察覺下屬的期望,卻會陷入自我滿足的誤區一事,已經成為了領導者們的普遍缺陷。
這一結果對領導而言,顯然是發人深省的。因為在此情況下,領導者往往會努力錯了方向。雖然領導者可能認為,自己正在不斷提高領導力水平,成為更加卓越的領導人,但在下屬的眼中,其實根本看不到來自上司的努力——畢竟在80%的情況下,這些改善在下屬看來都是毫無必要的。
身為領導,如果始終與下屬的期望之間隔著巨大的馬裡亞納海溝,這份管理上的盲區極有可能阻礙領導者未來的職業發展,或使任務的推進與落實變得緩慢,甚至影響到組織機構戰略的執行。
無論是對組織或是對領導者自身而言,識別盲區勢在必行。
02
常見的領導者盲區是什麼?
如何才能精準改善領導盲區?如何才能使領導的每一分努力,都能精準地被下屬感知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非讓下屬覺得自己的領導只是在「該改善的地方沒努力,不需要改善的地方瞎努力」?
Merryck & Co.公司與巴雷特價值中心對30,000個特質進行了調研,最終選出了領導者和下屬們公認理想領導者的十大特質。值得注意的是,這30,000個特質全是從開放性問題中總結得出,而非由事先以勾選的形式列出,誘導被調研者對已知選項進行選擇,從而限制了調研者的思考空間。
這十大特質也是在成為理想領導者之前,每名領導有待改進的十大領域。一旦忽略了對這些特質的關注,領導者就極有可能陷入盲區,拉大與下屬之間的鴻溝。十大特質可以歸納到兩個分類中:與他人交往的能力,以及促進績效發展的能力。
資料來源:Merryck&Co.和Barrett價值觀中心(其中,*代表並列)
在這十大特質中,公認度最高的當屬情商/人際交往能力和時間管理,有28%的領導和下屬均選擇了此項。對成功的領導者而言,這兩項特質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擁有高情商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讓領導更順暢地與下屬溝通工作內容,並且傳達決策背後的意圖,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則能助力領導日理萬機,帶動團隊提升績效。
此外,領導風範的重合度也相當高,26%的領導和下屬均選擇了此項特質,在調研中,領導風範指的是在公開場合大膽自信發言的能力。授權並信任的重合度位居其後,24%的領導和下屬均選擇了此項特質。管理學家泰勒曾提出:為了提高效率和控制大局,上級只保留處理例外和非常規事件的決定權和控制權,例行和常規的權力由部下分享。
但事實上,對領導者而言,真正做到授權,並非一件簡單的事。
作為汽車革命的領頭人,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可謂劃時代的標杆,但福特本人非常缺乏安全感,反對授權給其他領導者。他不允許任何人改良自己設計的車,還曾經詆毀手下,排擠公司的經理,甚至自己的兒子。而當福特將總裁之位傳給兒子艾德賽爾後,他依然不斷幹涉兒子的決定,最終導致優秀人才外流。
現實中,雖然很多領導人不如亨利·福特那般誇張,但由於缺乏安全感,因而想要對每一個細節進行指點的領導大有人在。也正是因此,授權並信任成了另一項領導者要注意的盲區。
在所有的盲區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能接觸到領導,以及願景、戰略、組織現階段重點這兩個特質。數據顯示,有96%的員工認為,他們的領導者身處於象牙塔的尖端,並沒有真正了解一線的實際情況,也沒有對公司戰略提供足夠清晰的說明。
誠然,領導者可以通過開會,或是發表充滿激情的演講,鼓舞到臺下的每一名員工,同時傳達公司的戰略願景。如果領導是名極有煽動力的演說家,那麼在聆聽演講的過程中,員工很可能心潮澎湃,覺得自己完全認同公司的戰略發展,正在與公司共同創造偉大的事業。
但是一旦演講結束,員工回到工位忙碌了一個禮拜後,又會重新陷入困惑:「領導到底在想什麼?」「按這個標準開展活動,到底有什麼意義?」「我收到的這些要求和發展方向,究竟是正確的嗎?」對於領導而言,在收到員工的任務匯報後,也會同樣產生疑惑:「為什麼這項任務一直沒能達到我的要求?」「明明已經制定了標準,為什麼始終不能根據標準開展活動?」「明明已經在上周發表了大型演講,怎麼一周後,又重新變了原樣?」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情況,背後的根源就在於——領導者可以通過發表演講,或是召開會議,對一群人同時溝通,但是做不到與每個人分別溝通。當每名員工手中的任務被細化後,他們收到的是關於自身工作的碎片式要求,對於這麼做的背後需求和邏輯是什麼,其實員工無從知曉,也沒有辦法與領導溝通在戰略落地過程中,所碰到的細節與障礙,從而導致員工與領導的心意漸行漸遠,最終「戰略」只淪為停留在領導頭腦中的構想。
Merryck & Co.公司與巴雷特價值中心的研究為領導者提供了一面認清自我的鏡子。在很多情況下,員工因為畏懼丟了工作,不敢在公司說實話,或是與領導深入溝通的機會較少,從而導致領導者無法從下屬中得到正確的反饋,只能根據自身的理解採取行動,卻最終越走越偏。
這份包括與他人交往以及促進績效發展在內的十大特質,反映了大部分人對於模範領導的期許,也是領導容易自以為已做得足夠,但員工依然希望他們改進的盲區。
在加強與他人交往方面,領導需要注意保持與每名員工的溝通,通過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與員工進行更多的接觸,這些渠道可以是正式的公司會議,也可以是午餐時的交流,或是在上班時路過員工工位的簡短聊天。做到了這一點,也自然能做到特質中的溝通與信任。同時,領導要做到放權,只有真正授權給員工,給予他們充分的發揮空間,才能夠幫助員工成長。
在促進績效發展方面,一名能夠做好時間管理,將時間價值最大化的優秀領導,顯然會成為員工心目中的標杆。此外,自信、公開的演講能力,以及對於組織願景和戰略的準確傳達,並讓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能理解最新的發展方向,對於領導者而言同樣至關重要。同時,成為在發生問題時,不會在第一時間推鍋,能及時化解下屬間衝突,並促進整個團隊及個人成長的領導,也更容易得到下屬的認同和追隨。
想要成為眾口稱讚的模範領導,請先消除領導者盲區。
本文由本刊編輯編譯自strategy-business網站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歐商業評論(ID:ceibs-cbr)
本文來源中歐商業評論,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