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是領導者的「鏡子」

2020-10-19 雷教主

為什麼別人的員工那麼有激情,而我的員工好像「提線木偶」一樣?很多領導者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覺得員工「這裡需要提升」,「那裡需要改進」,於是各種績效考核、學習考核,最後發現過度的績效考核扼殺了很多員工的創造力。當然不能否認績效考核的作用,但這只是手段,根源卻在領導者手中,那就是領導者的影響力。

什麼樣的領導帶出什麼樣的下屬,雖然這話有點誇張,但其實員工就是領導者的一面鏡子,審視自己,照照自己,發現最後需要提升的只是自己。

很多管理者眼睛往往是向外看,一直盯著員工,覺得員工這要提升,那要改進,總感覺員工不盡人意。

其實,很多事情的迎刃而解,需要改變視角,靜心頓悟。如果換個角度,多審視自己,把員工當做一面鏡子,照照自己,發現最後需要提升的只是自己!

1、當下的環境是最合適的環境

企業在市場中,就如同真實的作戰環境,隨時面臨市場決戰,不允許彩排,更不允許做條件假設。做一些無謂的假設,只會浪費時間,延誤戰機,或為自己達不到目標找藉口。

要在現實的狀態下開展工作,而且認為當下是最合適的環境,唯有如此,才能積極思考、正面應對。管理者認為員工隊伍素質太差時要想一想:如果員工隊伍素質提高到自己想像的水平,他們還會甘心於現有的崗位嗎?自己還能當他的領導嗎?你的能力與價值又如何去體現呢?現有的環境,正好是體現自己能力和鍛鍊自己的最佳舞臺。

2、眼中的員工狀態,其實就是自己的表象

在成功管理者的眼裡,看到和吸引自己的都是別人的努力,別人的負面因素也無暇顧及,感受到的全是他們的努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自己感受到他們的狀態,其實就是自己的表象,只是我們看別人容易,讀懂自己難。

我們可以做一個測試,對同一個企業,不同員工的感受和評價肯定不同。這是因為每個員工的狀態不同,看到的也會不同,相由心生就是如此。其實,別人就是一面鏡子,照到的全是自己。我們總喜歡盯著別人找缺點,而很少從內心審視自己,所以只能用反推的方式才能有所感悟。當我們感覺越來越多的人都看不順眼時,那一定是自己出了問題!

3、特別不喜歡的,就是自己最需要提升的

我們有時會特別不喜歡某人或者特不喜歡某人做的某事,這原因是什麼呢?是別人的問題嗎?他的這一點是所有人都反感的嗎?不見得!既然不是所有的人不喜歡,那為什麼自己不喜歡?問題出在哪裡呢?那是因為自己有偏見,或者是自己小題大做,或者是自己的某種「性格缺陷」,從而造成了自己的不喜歡。

如果員工經常跟你對著幹,那是說明你人格魅力不夠,或者能力沒有得到其認同,或者自己平時也是對其如此,所以這些都是需要自己提升的方面。團隊執行力差,可能是因沒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員工經常因家事耽誤工作,可能是管理者不夠關懷員工;不能容忍員工評議,可能是自己確實存在某些不足等等。當我們面對「不喜歡」時,恰恰就是發現了自己最需要提升的方面。

4、把員工看成什麼,他就是什麼

有些管理者習慣給員工貼「強弱」、「敵友」、「勤懶」的標籤,自己怎麼判斷,往往最終真的就如所料。心理學告訴我們,在給某人貼上標籤時,我們的行為和態度也會對其發生微妙的變化。帶著標籤與員工溝通,自己的行為和舉止很容易被對方捕捉到,對方也會同樣為之,從而造成許多弄假成真事實。

對優秀的員工常包容和多鼓勵,對能力欠缺的員工喜歡批評和排擠,都是不正確的。其實,很多標籤都是管理者心裡所預判出來的,有些並不代表真實。不然,為什麼有的員工換了個工作環境,就判若兩人呢?所以,總體上來說,應該相信每個員工都在努力創造一片自己的天地,我們要多鼓勵、多肯定,多給員工貼正能量的標籤。

5、員工的徹底認同,只有靠感化

不要認為企業有了規章制度,就能讓員工徹底的認同和遵守。表面的服從和內心的認同相差很遠。制度越來越多,培訓越來越多,員工並不一定買帳,流失率的高低就可以作為參考。相當一部分比例的員工離職與其上司有直接關係。試想,員工都準備離職了,自己對其還能有什麼影響力可言?

員工的徹底認同,關鍵是領導者自己的魅力和專業技能,自己以身作則,讓員工內心受到觸動,這樣的影響才持久,帶來的執行力才會強。除了有管理制度,管理者還應有適當的感情投入和相當的魅力影響,才能得到員工的認同。

6、所有面臨的問題,都是自己造成的

有些管理者喜歡怨天尤人,總是羨慕別人天時地利人和,覺得自己身邊的同仁或客戶有意製造難題。其實每個人身邊的所有環境都是自己經營的,發生的事情是好是壞,都與自己的積累有關,不然為什麼不發生在其他人身上呢。

如果進行自我剖析:員工是自己安排的,是不是沒有交代清楚,是否過程中間沒有跟蹤,或許自己對「識人」還需要技能上的提升,等等。下屬看到領導自我批評了,也會分析他自身的原因,而不會再去想著推諉扯皮。總之,管理者所遇到的所有問題,都要先從自己找原因,很可能都是自己造成的。

7、好「果」必定是早前種下的善「因」

俗話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事情的發生必有因果,現在的「果」必定是之前種下的「因」,好果歸於善因。為什麼會遇到很多麻煩事?為什麼員工難於管理?管理者要好好反省自己對他種下了什麼不好的「因」。

有員工說,我招惹誰了,那麼不好的事情落到自己頭上?某某事件真是不公平……因果兌現時間不一,過程有的很漫長,導致很多人不容易相信。不要認為不公平,因為自己也可能是別人眼中不公平的造就者。

8、心存僥倖的事件肯定會暴露

管理者一定要做得正、行得直,不要有自私的行為缺陷,更不要認為自己處於領導崗位,一般員工發現不了。

人的心理有個弱點,在同樣條件下,往往認為好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多,不好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很少,於是就形成了僥倖心理:「哪有那麼巧?」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管理者的某些「缺陷」也肯定會讓員工知道。試想, 你都不正自己怎麼可能會讓下屬心服口服?心存僥倖的負能量事件要徹底杜絕。

9、知易行難,所以更要重視「行」

當前網絡、微信、書店等各種什麼勵志文章、什麼心靈雞湯、什么正能量、什麼技能方法的真是太多了,天天耳濡目染,可我們靜下來想一下,自己的一些不好習慣或工作方式,又進步了多少呢?大多還是該怎麼還是怎麼,也沒有發現生活中自己改變了多少,依然「我行我素」!

春節晚會小品《扶不扶》中,那位給事故現場拍照的路人,是典型的只會說沒有想到做的人。都知道「知易行難」,但關鍵還是要把所「知」,應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而不能工作是一套,說辭又是另一套。

10、「員工」是領導者的「鏡子」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如果領導上班按時,下班不提前,員工也會遵守作息時間。

如果領導經常開短會,少說廢話,言簡意賅,不長篇大論、滔滔不絕,員工也會準時到會,發言時,也會直奔主題、簡潔明快。

如果領導講究效率,在正常工作日力爭完成工作任務,員工也不會拖沓,不會經常加班。如果領導在集會和重要活動時,首先關閉手機或者設定在震動與靜音程序中,員工也會養成這個文明禮貌的好習慣。

如果領導情商高,關心員工冷暖,員工也會互相關照,同事之間會處得非常和諧。

如果領導能夠換位思考,員工處事待人也會和藹公平。

如果領導注意細節,員工也會注意細節。

領導是員工的榜樣。

雷鋒的榜樣就是領導。

雷鋒在縣委當通訊員時,跟著縣委書記去開會,路上有顆螺絲釘,張書記把它撿起來,裝進了衣服口袋。後來雷鋒到一個廠子送信,張書記讓雷鋒把螺絲釘帶給了那個廠子。

雷鋒入伍第一天就感冒了。營長查鋪,叫來醫生給他看病,給他送來一床被子,營長還把自己的大衣脫下來,蓋在雷鋒身上。苦出身的雷鋒,眼淚流溼了枕頭。

團政委韓萬金主動向災區捐款,不向外透露一個字。雷鋒也主動捐了款,韓政委安排在團裡積極熱情地宣傳了雷鋒的奉獻精神。

領導言傳身教,就會帶好團隊。

領導像標杆,領導像學校裡的輔導員。

領導是員工的鏡子,細一想,員工反過來也是領導的鏡子。

成功很難複製,企業很難模仿

一個企業的成功,可以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的地方,但要注意企業的成功絕不是生搬硬套。企業市場環境不同,企業文化不同,員工組成不同,品牌使命不同,產品地位不同,多方面的差異就決定了成功的難以複製性!企業又不是完美的,要去模仿的,也可能恰是對方的弱點。結果弄的不倫不類,比葫蘆畫瓢,東施效顰,結果就可能南轅北轍。能夠進入我們視線的企業往往是比較大的,在行業具有壟斷性,比如QQ、京東商城、微信等這樣的應用基本都具有排他性的,也就是說成功的企業只是極少數。

把問題聚焦在別人身上是無意義的,看其他企業再多的精彩,也與自己無關。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研究自身企業的特色和個性,如何發揮自己的特色優勢給予客戶,才是比較腳踏實地的動作,而不是好高騖遠的去思考比彩票還要低概率的所謂成功複製。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傑出領導者,都會給員工足夠的安全感?
    在一次TED演講中,他通過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和廣為人知的商業案例,提醒劇變時代的領導者們—— 要讓團隊產生真正的信任和合作,需要給員工提供足夠的安全感。 在內心充滿安全感的前提下,他們會自然而然地激發出潛能和智慧。以下,Enjoy:
  • 領導者要創建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這樣員工才會擁護你
    在企業中,睿智的領導者總是努力在企業中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因為他們知道,團隊對員工個體有巨大的感召力,而團隊的工作氣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員工對團隊的依賴感和信任程度,還能影響員工的工作情緒和工作的狀態。
  • 要培養優秀員工,領導者應該和員工談什麼?
    每位戰爭領導者都會在戰前傳達一種叫做「指揮官意圖」的指令,實際上是一種結束狀態,展望戰爭結束的未來。 理解這個指令後,即使是初次上任的隊員也可以採取果斷相關的行動。 Candor Inc.的聯合創始人兼營運長和前軍事領導人 Russ Laraway 說,管理者應該讓他們的員工對他們的職業生涯有同樣清晰的認識。
  • 領導者總是看不到自己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但是,當你問團隊成員,覺得老闆應該在哪些方面改進才能成為一個更有效的領導者時,你猜會發生什麼?不管高管們再怎麼努力,他們自認為展現出來的和員工對他們的看法之間,依然不可避免會出現差距。這樣的認知鴻溝十分普遍。大多數領導者並不知道同事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弱點的,而這就是領導者的溝通和管理盲點。
  • 為什麼領導者容易陷入自滿?
    領導力是一個全面的概念,這包括身為領導者,你是否擁有足夠優秀的時間管理技能、對於同事和下屬是否擁有足夠的同理心、對於自身領導的團隊是否足夠關注等因素。很多情況下,雖然領導認為自己的管理模式已經足夠寬容和人性化,自己已經與團隊進行了充分的溝通,知曉下屬對於領導者的期待,並且在合理的情況下,對自身的不足之處及時加以改進和調整。但如果詢問公司的員工,可能獲得的回答是:「啊?怎麼可能?」
  • 如何培養員工成獨當一面的領導者?學習《遙遠的救世主》丁元英
    《天道》真的好多智慧值得深究、學習,如果你有用心地去細看肖亞文主線,她是如何一步步逆襲成為格律詩的老闆,會發現在這的背後也是隱藏有把好員工培養獨擋一面的領導者的方法。肖亞文不怕被人利用,讓丁元英在一次又一次的使用(甚至是免費),得到了很多煅煉成長的機會,最後從中成長「逆襲」。
  • 《領導力就是不裝》:領導者的格局在於對待員工的態度上
    3.領導者要學會自我批判  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中,管理者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威,而員工的存在就是為了被控制和壓榨,毫無尊重感可言。  這樣就容易使員工喪失自我價值感和缺失工作的內在驅動力,從而無法提高工作效率。  想讓員工自發地為公司著想,首先就要讓員工有自己被尊重的感覺。  所以管理者不能用權利控制員工,而要給其一定的成長空間。這就要求管理者學會自我批判,因為只有敢於說「我錯了」才是真正管理創新的開始。
  • 案例學習七:謙遜的領導者幫助員工分享脆弱
    但是現在新來的員工都在抱怨他們的三個領導者:沒有明確的戰略,沒有領導,我們不知道你們在做什麼,我的角色和責任不清楚,我的任務是什麼,以及類似的抱怨。員工是有期待的,他們期望更高的薪水,明確的戰略,信息的透明度。員工們清楚地看到,這些缺陷並非來自他們,而是來自三位創始人。這給創始人帶來了壓力,也給他們帶來了壓力。They ask me as consultant for support.
  • 領導者的必備特質
    他們鼓勵員工設定長期發展目標,而且幫助他們構想達成目標的計劃。在制定發展計劃的過程中,他們與員工商議其角色和職責,並給予大量的指導和反饋。教練型領導者非常擅長授權;他們給員工有挑戰性的任務,即使那代表任務不會很快完成。換句話說,如果有助於員工長期的學習,這些領導願意忍受短期的失敗。
  • 領導者記住:越是危機,越不能輕易拋棄員工
    裁員會給員工造成嚴重的傷害,也會嚴重影響企業在員工心目中的形象。1992年,IBM宣布了公司成立以來的首次裁員計劃,當時IBM員工的臉上滿是驚愕的表情。面對「藍色巨人」過河拆橋的行為,被裁員工們紛紛表示,他們對IBM的印象再也無法回到從前。所以,輕易裁員、拋棄員工是不明智的舉動。
  • 你是乘法領導者還是除法領導者?
    詹娜是一個嚴肅的領導者,擁有豐富的經驗,也很聰明,但她絕對是個專制者。她的同事告訴我們:「詹娜創造了完全專制的環境。」人們都怕她,她恐嚇欺負員工,直到她得到了她想要的東西。她的主要領導方式就是問職員:你還能為我做點什麼?她手下的一位經理說:「她有點像《穿普拉達的女王》裡的梅麗爾·斯特裡普。」我腦海中立馬就有這個畫面了。
  • 職場上,什麼樣的領導者才算真正的領導者?
    看完這個問題,老王思考了一番,關於什麼樣的領導算好的領導者,稍後再說。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領導者,《道德經》裡面有一段專門講了領導者,並分了4個層次:1、太上,下知有之。第三個層次就是只要這個領導者在公司,下屬就害怕,害怕被吵、被罵,害怕被領導者的情緒所影響等。4、侮之。最後一個層次是雖然領導者在公司,但下屬不怕他,敢於公司罵他、和他對著幹。因為這樣的領導自私、做事情缺少公平公正,還好色,又有把柄賺在下屬手中等。這樣的領導者,一旦離開這個位置,下屬就可以湊他。
  • 領導者的「三力」
    但由於外力的不可抗性,所以領導者的主要責任最後還是要落到對其它三力的驅動上,即在明確目標後,還必須清楚哪些屬於能力的範疇,哪些屬於動力的範疇,哪些又屬於合力的範疇,從組織的角度、人的角度將目標分解,從而達成最終目標的實現。領導者最大的苦惱,就是為自己設定諸多冠冕堂皇的目標,比如銷售額、市場份額、利潤、EVA等,卻找不到實現這些目標的方法。
  • 沃倫·本尼斯:領導者的七種境界
    低調行事也能讓組織成員充分展現才幹:他們會覺得,你不是個獨裁的領導者,給予下屬充足的發揮空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最初表現如何,你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左右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領導者好比鏡子,能反映出其下屬對權力和人際關係的期望。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下屬的需求、渴望和恐懼造就了他們的領導。在你上任之前發生的事情,也會影響到下屬對你的看法。
  • 做一位笑迎質疑的領導者
    另外,團隊成員摒棄了一味追隨上級的工作方式,在領導者表現不佳時團隊會提出意見,正如Novartis Oncology公司的CEO大衛·愛博斯坦所說:「我希望我的團隊成員們都是領導者,而不是追隨者。」高性能領導者信賴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問責制。在高性能團隊中,不僅領導可以對小組成員問責,成員之間也互相問責——更重要的是,小組成員也可以對領導問責。
  • 領導者統一團隊最有效的一招?!
    而在這時候,作為領導者,就要用最立竿見影的一招:「殺一儆百」!這是永不失效的一招!雖然前邊的文章提過,作為領導者要包容員工,要勇於替員工承擔責任,但這與「殺一儆百」並不衝突。當領導者發號施令,但卻指揮不靈的時候,領導者就要挑一個典型,做出懲罰,而且要懲罰必嚴!
  • 員工總是「不聽話」?80%是管理不到位,領導者應該學會這3招!
    人的第一個問題是:在管理過程中,如果員工不服從命令,他們應該怎麼做?更重要的是,工作人員將面對面和幕後進行。面對「不聽話」的員工,很多老闆總是不知所措。即使經過多次解僱,新員工在適應一段時間後也會像老員工一樣不聽話。企業問題反覆出現,企業無法發展。
  • 團隊必須要信任自己的領導者,領導者也要信任團隊
    團隊必須要信任自己的領導者,領導者也要信任團隊。消費者需要信任產品,創始人也需要尋找能夠為自己的公司提供切實幫助的顧問和投資人。經過研究,我們發現,信任這個概念幾乎出現在我們所做過的每一次訪談當中。這樣員工就有足夠的時間從睡眠中清醒,享用早餐咖啡,查閱郵件,並在會面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到了會面的時候,你需要給予員工足夠的關注,讓他們放鬆心情,然後再把他們介紹給整個團隊。原則二:主管一定要親力親為地帶新員工參觀公司,並把他們介紹給團隊成員。這樣每個成員都能夠認識這名新員工,並熱情地跟他介紹自己和自己的工作。
  • 蘇州一公司春節前送鏡子,網友:回家照照鏡子…
    春節前快放假時,一些公司都開始了年終尾牙,公司聚會,各種各樣的公司年會也都相繼而來,對於公司年會,這是許多員工都期待的,因為年會通常都會有活動,都會有獎品,甚至是現金大獎。然而蘇州有一家公司年會送了每人一面鏡子,這簡直是全場懵逼,送了面鏡子是什麼意思?這是要暗示著什麼?還是說讓大家照照鏡子……怎麼感覺越說越不對勁呢?
  • 自戀型領導者如何感染企業文化
    結果表明,不僅自戀程度較高的領導者缺乏協作性和道德感,而且他們領導的組織的文化也缺乏協作性和道德感。最終,研究人員確切地揭示了自戀者如何將少協作和低道德行為制度化,並給員工的士氣和績效造成持久的損害。「狂妄的領導者會影響組織的核心要素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公司之所以組織起來,是因為他們可以一起做任何人都無法獨自完成的事情。自戀型領導破壞協作時,顧名思義,它們會降低組織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