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春秋戰國時,齊國富裕的原因,以及其弊端

2020-12-17 掃地僧的趣味史

《禮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西周早期,今天山東地區的西部被稱為萊夷,東部被稱為嵎夷,所謂夷、戎、蠻、狄是華夏中心地區對周邊落後地區的稱呼。與南蠻、北狄、西戎不同,齊國建立之後,這一地區迅速發展,文明崛起,很快擺脫了東夷的稱呼。不僅如此,齊國還逐漸成為了古代中華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經濟上,齊國更是成為先秦最為富裕之國

《史記》中,但凡有評價齊國的描寫,首先提到的通常就是齊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富饒狀態。

「桓公既得管仲……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悅。(《史記·齊太公世家》)」

「夫齊,東有琅琊、即墨之饒(《史記·高祖本紀》)。」

「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閒斂袂而往朝焉……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史記·貨殖列傳)」

……

司馬遷描述,從姜太公開始,天下的財富就開始向齊國聚集,而到了管仲相齊的時候,儘管他只是個陪臣,卻比別國的國君還要富裕,呂姜齊國的富裕狀態一直延續到田氏代齊。

當然,這些對齊國的記載,只是簡單的告訴別人齊國確實富裕。齊國的繁榮究竟到了什麼程度呢?史書中一些關於齊國富裕的細節描述,則是令人驚嘆的。《戰國策·齊策》中有一段描寫,恐怕後世兩千多年,世界各國都很難與之相比:

「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大意是:在齊國的首都有七萬戶,非常的富裕和殷實,其民人人擅長音樂、鬥雞、走狗、下棋、蹴鞠。古代通常都是大家庭單位,而七萬戶所代表的的可能是幾十萬人口,而這幾十萬人,竟然人人都能夠去發展自己的業餘愛好,這是何其繁榮的景象!

《韓非子》中講過一個「濫竽充數」的故事,後世成為經典寓言:當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演奏,一次需要300人的規模!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齊國吹竽者人才濟濟,而且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夠混進吹竽團隊,也恰恰說明齊國基本上人人會吹竽,這才導致大家不會去認真鑑別他的水平。

即便是工業文明的今天,一個幾十萬人口的城市,又豈能做到大多數人有錢有閒,人人琴瑟、走狗、鬥雞、下棋、踢球?這足以證明齊國當時的物質生活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導致人們精神層次的享受發展到極高程度。即便是《戰國策》的描述略有誇大,可種類如此繁多的娛樂活動,哪怕只是能夠在齊國略有繁榮,相對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說,也是非常輝煌的成就了。

齊國從一個被稱為東夷的文明邊緣地帶,逐步成長為文明和經濟中心,甚至在生產力極端落後的時代,創造了一個後人都為之羨慕的繁榮社會,堪稱是一個偉大的奇蹟。而這個奇蹟的完成,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結合。

天時

《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記載,周成王年少時,為了穩定邊境,就派召公告訴齊太公呂尚「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稜,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周成王給了齊國這個特權之後,便開始四方擴張領地。周天子給了齊國特權,齊國得以不斷擴充,到了公元前567年(齊靈公十五年)時,齊國滅萊,東到大海的地盤就基本被齊國所擁有,齊國從而有了足夠支撐其成為大國的領地和人口。

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強大齊國,到了齊桓公的時候,再次把周王室的價值進行二次發掘。齊桓公時,管仲告訴其他諸侯「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實得徵之,以夾輔周室」,然後齊國再一次借著天子名義「維護天下正義」,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邊的小國被不斷兼併,齊國國力進一步增強。

齊國在形成之初就佔據了天時優勢,並將這一條件發展,從而擁有了成為一個富裕國家的雄厚基礎。

地利

齊國在地利上是與秦國並列的最具備優勢的兩個國家,《史記·高祖本紀》中說「夫齊,東有琅琊、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齊得天下十分之二。」齊國三面環海,西側還有天然屏障,這就極大的降低了軍事威脅,減少了國防上的損耗。除此之外,齊國又可以大量獲得海上魚鹽之利。

此外,齊國的土地肥沃,盛產桑麻這樣的經濟作物,《史記·貨殖列傳》中稱「齊帶山海,膏壤千裡,宜桑麻,人民多文採布帛魚鹽。」而且齊國的礦產資源發達,開採銅鐵代表了當時最高生產力,而齊國一直佔據這一優勢,這一基礎上,齊國刀幣一度通行周邊,從金融學的角度去看,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管子》中還提到,齊國發展海上貿易,進口朝鮮半島的虎豹皮和皮衣,對外則大規模出口絲綢製品,這算是我國最早的政府層面的海上貿易了。司馬遷稱「齊冠帶衣履天下」,可知齊國依靠自身的位置和特產優勢,影響著全天下。這樣一來,齊國想要富裕,又具備了一個完美的硬體條件。

人和

人和,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齊國從姜太公開始,上層就比較開明,其後的齊桓公、管仲、晏子等人,也都是我國歷史上思想豁達的典型。史書記載,周武王伐紂之前用龜殼佔卜,抽出下籤,卦象顯示不適合用兵,周武王和大家都猶豫了。但是姜太公卻認為龜殼是死物,根本不值得相信,勸說武王果斷出兵,最終成就大業。《六韜》中記載「太公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姜太公把農工商作為國家三寶,這種思想即便在今天亦可以閃耀光芒。那個時代,思想如此先進的人開創的齊國,在見識上就佔據了先機。

而齊桓公和管仲也繼承了這種靈活的思想,一切從實際出發。《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相齊,根據田畝的肥沃程度徵稅,反對「竭澤而漁」,要求對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承認糧食買賣的自由,最終實現了「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反映管仲思想的《管子·治國》一篇中提到「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從歷史來看,這種思想無疑是先進的,他鼓勵國家為民眾創造財富,自然也鼓勵民眾自己去爭取財富。這對於齊國人的思想,影響巨大。

齊國民眾又是什麼思想狀態呢?《史記·貨殖列傳》中對齊國民眾的描述,則顯得非常有趣:

「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鬥,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也。」

大體意思是齊國人通情達理、足智多謀,鄉土觀念重,愛發表議論,不敢鬥毆,只敢暗箭傷人,經常有搶劫財物的事情發生,這就是大國的風尚。前面幾句還好,但是後面暗箭傷人,搶奪財物,這樣的民風,為什麼會是大國風尚呢?其實這裡面包含了一個對立統一的問題:好勇而功利雖然不是什么正面的評價,卻說明了齊國民風開化,齊國能夠包容各種人和思想,所以稱為大國之風並不過分。

齊國百姓的思想具有極度的自主性,縱觀整個春秋戰國,齊國並沒有受到任何單一一種「顯學」的劇烈影響,這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齊國人的思想自由,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舒適生活,即所謂的「大國之風」。而齊國人之所以能夠快速的成長為一個富裕國家,民眾安樂舒適,與他們的這種思想關係很大,這非常接近後世西方的個人主義或功利主義思想---每個人都在拼命的賺取財富,從而獲得享樂生活。

功利主義是一把雙刃劍

2005年《管子學刊》發表了一篇《齊人「怯於眾鬥,勇於持刺」的淵源及影響》中提到「齊人這種功利主義最終卻讓他們失去了安樂的生活。」田氏代齊發生的時候,少有人在乎姜氏失國;秦國遠交近攻的時候,齊國不願意犧牲自身利益去挽救其他諸侯;秦兵壓境的時候,儘管齊國人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樣的奇書,但齊國人受到功利主義影響,不願意為國家犧牲。如此一來,齊人最終只能把自己納於苛刻的秦法統治之下。從這個角度去看,功利主義曾經給齊國人帶去了幸福,但過於功利最後也讓齊國人失去了幸福。

亞當斯密《國富論》中「論君主或國家的開支」一章中,第一句說的正是國家和君主的義務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護社會的安全,使它不至於遭受到來自其他獨立社會的壓迫和侵犯。」而齊國的先賢們雖然有了很先進的思想,使他的國民富裕而快樂,卻沒有聚集起他們保護這種富裕和快樂的精神力量。當然,「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這已然是一種非常偉大和先進的思想,管子的偉大經受得住歷史考驗,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世則需要在前人的得失當中汲取更多的營養。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開官妓
    有關管仲《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卷》這樣介紹:中國最早的官營妓院正是春秋時,齊國宰相管仲於公元前七世紀中期開設的。同時,《戰國策·東周策》記載:「齊桓公宮中七市,女閭七百,國人非之。」女閭,就是妓女居住的館所。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是戰國時代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的統稱,是春秋五霸的延續,戰國初期,春秋強大的國家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只有晉國被六卿所瓜分,分成了趙、魏、韓三國,至此,形成了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
  • 來看春秋戰國名將哪家強?
    來看春秋戰國名將哪家強?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文化百家齊放,同時戰事也十分頻繁,國家分分合合,那麼這個時期的大將誰更勝一籌呢?孫武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衛國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
  • 春秋戰國之——何為春秋
    今天嚼扒帶領大家走向春秋戰國。這個充滿魅力的時代。在燦爛的中國文化中,春秋戰國時期絕對是不可不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形成徹底的奠定時期。要了解中國歷史,必先了解春秋戰國。首先先來了解一下其中的春秋。什麼是春秋?為什麼叫春秋?首先來說一下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來源於天文,我們知道一年四季的氣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熱。講晝夜,白晝在冬天最短,在夏天太長,都不平均。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履身是時,望蒹葭蒼蒼,秋水伊人何在,城隅桑林,靜女正踟躕,關關雎鳩,更有君子好逑——好男兒,夫復何求?大爭之世,天下正問鼎重,慶忌未死,天下又如何?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簡單盤點一下(排名不分先後):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名將其實更多體現於謀略方面,雖然如今來看這些人的謀略其實也很簡單,但由於早期戰爭受「禮制」影響較大的原因,這些人的戰法在當時已經是極大的創新。1、曹劌,長勺之戰。
  • 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大國最沒有存在感,卻是周王室的後代!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在春秋時期,齊國、齊國、宋國、晉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都是存在感比較強的諸侯國。到了戰國時期,魏國、秦國、趙國、楚國等大國依然具有比較強的存在感。
  • 春秋戰國人物評選之武將篇
    東周歷史上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那是一個戰火紛亂,馬喑嘶鳴,民不聊生的時代;那是一個諸子百家,萬花齊放,文以化之的時代;那是一個縱橫捭闔,避而趨之,述而不著的時代。時勢造英雄,英雄亦能改變時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君王、謀臣、將軍、美女、商人、平民都以自己的方式造就了那個偉大的時代,譜寫人生的傳奇。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
    談秦說漢(194)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是如何興起並走向滅亡的?中山國的前身是白狄大部落,屬於遊牧族。其中白狄的鮮虞氏又是由鮮虞、肥、鼓、仇等幾個部落組成,沿著滹沱河逐漸遷徙到大行山腳下。滹沱河又叫糊塗河,流經恆山與五臺山之間,至界河折向東流,貫穿繫舟山和太行山,向東入海鮮虞氏北面與林胡、樓煩等遊牧族為鄰,東接燕國、邢國,西靠晉國,南距齊國、衛國。鮮虞氏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卻在中原諸侯國的夾縫中生存,也說明鮮虞氏的生命力相當的頑強。鮮虞氏東徵西討,土地越來越多,威脅中原各諸侯。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姬姓諸侯國又小又弱,外姓諸侯國普遍強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這個時期裡,大國吞小國,小國吞蝦米國已經成為了常態。比如戰國七雄之中,就只有燕國是西周之時的姬姓之國,其他都不是(韓國和魏國雖然也是姬姓,但他們並不是西周的分封國,只是春秋末期篡位得來的國家,所以不算)。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十大人物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曾擔任宋國大夫,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屈原,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戰國末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 春秋戰國20個最強諸侯,除了戰國七雄,還有這些國家
    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到春秋時期大約還有170多個國家。除了戰國七雄,這些國家實力也很強。20徐國夏禹時,伯益因輔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建徐國,贏姓。西周初期,徐國是東夷中最強大國家,在周穆王時期才臣服於周朝。公元前512年,為吳國所滅。
  • 春秋時期有100多個諸侯國,最強的是哪1個?不是齊國!不是楚國!
    齊襄公被弒後,公子小白擊敗公子糾登基成為齊國國君,是為齊桓公.在鮑叔牙的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曾經輔佐姜糾的管仲,改革軍制,發展農業和鹽鐵業,使齊國成為強國,並率先提出重尊已經衰落到無人打理的周天子的「尊王攘夷」的口號,攻伐異族,討伐不臣,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楚國消滅,後人出了一位戰國四公子!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在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和地位急劇下滑,這導致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兼併周邊的小國。
  • 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
    對於春秋末期崛起的吳國,不僅擊敗了齊國這樣的強國,還曾在柏舉之戰中攻破楚國都城,從而稱霸中原。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末期,吳國連敗齊國、楚國,為何最終被越國消滅呢?一首先,吳國的疆域,位於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
  • 春秋戰國六大將領
    春秋戰國六大將領在古代國土安危並沒有現在的國家那麼的穩定,幾乎都是要用戰爭來穩固自己的國土,特別是離國都比較遠的邊疆地區,更是年年遭受到別國的幹擾。不管是建國前還是建國之後,軍隊的將領又或者是大將軍都是極其的重要,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國家才能是最安穩。
  •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孔子的魯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西周亡國的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濟濟、思想開放而且活躍的時期,踴躍出了道家老子、莊子,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韓非子、墨家墨子等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學術大家。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著名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鬼谷子,王氏,名詡, 戰國時代傳奇人物。著名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
  •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複雜的一個時期,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期。什麼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縱橫家……基本上各個領域都是人才輩出。單說思想家,思想家就分為了各種派別,形成了百家爭鳴之勢,什麼道家,儒家,法家,兵家,墨家……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派別。
  • 【春秋戰國】之 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是一個成語也是發生在戰國時期非常經典的一場戰役後來還成為了三十六計之一。當時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助,齊國派兵將魏軍後方包圍,魏王擔心被前後夾擊所以只能退兵,而此役就被稱為圍魏救趙。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很多經典的戰役,後人也在其中受到了很大的啟發,畢竟從剛開始一百多個諸侯國,打到最後只剩下十幾個諸侯國,這中間發生故事也夠後人研究上一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