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西周早期,今天山東地區的西部被稱為萊夷,東部被稱為嵎夷,所謂夷、戎、蠻、狄是華夏中心地區對周邊落後地區的稱呼。與南蠻、北狄、西戎不同,齊國建立之後,這一地區迅速發展,文明崛起,很快擺脫了東夷的稱呼。不僅如此,齊國還逐漸成為了古代中華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經濟上,齊國更是成為先秦最為富裕之國
《史記》中,但凡有評價齊國的描寫,首先提到的通常就是齊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富饒狀態。
「桓公既得管仲……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悅。(《史記·齊太公世家》)」
「夫齊,東有琅琊、即墨之饒(《史記·高祖本紀》)。」
「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閒斂袂而往朝焉……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史記·貨殖列傳)」
……
司馬遷描述,從姜太公開始,天下的財富就開始向齊國聚集,而到了管仲相齊的時候,儘管他只是個陪臣,卻比別國的國君還要富裕,呂姜齊國的富裕狀態一直延續到田氏代齊。
當然,這些對齊國的記載,只是簡單的告訴別人齊國確實富裕。齊國的繁榮究竟到了什麼程度呢?史書中一些關於齊國富裕的細節描述,則是令人驚嘆的。《戰國策·齊策》中有一段描寫,恐怕後世兩千多年,世界各國都很難與之相比:
「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大意是:在齊國的首都有七萬戶,非常的富裕和殷實,其民人人擅長音樂、鬥雞、走狗、下棋、蹴鞠。古代通常都是大家庭單位,而七萬戶所代表的的可能是幾十萬人口,而這幾十萬人,竟然人人都能夠去發展自己的業餘愛好,這是何其繁榮的景象!
《韓非子》中講過一個「濫竽充數」的故事,後世成為經典寓言:當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演奏,一次需要300人的規模!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齊國吹竽者人才濟濟,而且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夠混進吹竽團隊,也恰恰說明齊國基本上人人會吹竽,這才導致大家不會去認真鑑別他的水平。
即便是工業文明的今天,一個幾十萬人口的城市,又豈能做到大多數人有錢有閒,人人琴瑟、走狗、鬥雞、下棋、踢球?這足以證明齊國當時的物質生活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導致人們精神層次的享受發展到極高程度。即便是《戰國策》的描述略有誇大,可種類如此繁多的娛樂活動,哪怕只是能夠在齊國略有繁榮,相對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說,也是非常輝煌的成就了。
齊國從一個被稱為東夷的文明邊緣地帶,逐步成長為文明和經濟中心,甚至在生產力極端落後的時代,創造了一個後人都為之羨慕的繁榮社會,堪稱是一個偉大的奇蹟。而這個奇蹟的完成,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結合。
天時
《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記載,周成王年少時,為了穩定邊境,就派召公告訴齊太公呂尚「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稜,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周成王給了齊國這個特權之後,便開始四方擴張領地。周天子給了齊國特權,齊國得以不斷擴充,到了公元前567年(齊靈公十五年)時,齊國滅萊,東到大海的地盤就基本被齊國所擁有,齊國從而有了足夠支撐其成為大國的領地和人口。
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強大齊國,到了齊桓公的時候,再次把周王室的價值進行二次發掘。齊桓公時,管仲告訴其他諸侯「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實得徵之,以夾輔周室」,然後齊國再一次借著天子名義「維護天下正義」,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邊的小國被不斷兼併,齊國國力進一步增強。
齊國在形成之初就佔據了天時優勢,並將這一條件發展,從而擁有了成為一個富裕國家的雄厚基礎。
地利
齊國在地利上是與秦國並列的最具備優勢的兩個國家,《史記·高祖本紀》中說「夫齊,東有琅琊、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齊得天下十分之二。」齊國三面環海,西側還有天然屏障,這就極大的降低了軍事威脅,減少了國防上的損耗。除此之外,齊國又可以大量獲得海上魚鹽之利。
此外,齊國的土地肥沃,盛產桑麻這樣的經濟作物,《史記·貨殖列傳》中稱「齊帶山海,膏壤千裡,宜桑麻,人民多文採布帛魚鹽。」而且齊國的礦產資源發達,開採銅鐵代表了當時最高生產力,而齊國一直佔據這一優勢,這一基礎上,齊國刀幣一度通行周邊,從金融學的角度去看,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管子》中還提到,齊國發展海上貿易,進口朝鮮半島的虎豹皮和皮衣,對外則大規模出口絲綢製品,這算是我國最早的政府層面的海上貿易了。司馬遷稱「齊冠帶衣履天下」,可知齊國依靠自身的位置和特產優勢,影響著全天下。這樣一來,齊國想要富裕,又具備了一個完美的硬體條件。
人和
人和,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齊國從姜太公開始,上層就比較開明,其後的齊桓公、管仲、晏子等人,也都是我國歷史上思想豁達的典型。史書記載,周武王伐紂之前用龜殼佔卜,抽出下籤,卦象顯示不適合用兵,周武王和大家都猶豫了。但是姜太公卻認為龜殼是死物,根本不值得相信,勸說武王果斷出兵,最終成就大業。《六韜》中記載「太公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姜太公把農工商作為國家三寶,這種思想即便在今天亦可以閃耀光芒。那個時代,思想如此先進的人開創的齊國,在見識上就佔據了先機。
而齊桓公和管仲也繼承了這種靈活的思想,一切從實際出發。《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相齊,根據田畝的肥沃程度徵稅,反對「竭澤而漁」,要求對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承認糧食買賣的自由,最終實現了「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反映管仲思想的《管子·治國》一篇中提到「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從歷史來看,這種思想無疑是先進的,他鼓勵國家為民眾創造財富,自然也鼓勵民眾自己去爭取財富。這對於齊國人的思想,影響巨大。
齊國民眾又是什麼思想狀態呢?《史記·貨殖列傳》中對齊國民眾的描述,則顯得非常有趣:
「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鬥,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也。」
大體意思是齊國人通情達理、足智多謀,鄉土觀念重,愛發表議論,不敢鬥毆,只敢暗箭傷人,經常有搶劫財物的事情發生,這就是大國的風尚。前面幾句還好,但是後面暗箭傷人,搶奪財物,這樣的民風,為什麼會是大國風尚呢?其實這裡面包含了一個對立統一的問題:好勇而功利雖然不是什么正面的評價,卻說明了齊國民風開化,齊國能夠包容各種人和思想,所以稱為大國之風並不過分。
齊國百姓的思想具有極度的自主性,縱觀整個春秋戰國,齊國並沒有受到任何單一一種「顯學」的劇烈影響,這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齊國人的思想自由,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舒適生活,即所謂的「大國之風」。而齊國人之所以能夠快速的成長為一個富裕國家,民眾安樂舒適,與他們的這種思想關係很大,這非常接近後世西方的個人主義或功利主義思想---每個人都在拼命的賺取財富,從而獲得享樂生活。
功利主義是一把雙刃劍
2005年《管子學刊》發表了一篇《齊人「怯於眾鬥,勇於持刺」的淵源及影響》中提到「齊人這種功利主義最終卻讓他們失去了安樂的生活。」田氏代齊發生的時候,少有人在乎姜氏失國;秦國遠交近攻的時候,齊國不願意犧牲自身利益去挽救其他諸侯;秦兵壓境的時候,儘管齊國人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樣的奇書,但齊國人受到功利主義影響,不願意為國家犧牲。如此一來,齊人最終只能把自己納於苛刻的秦法統治之下。從這個角度去看,功利主義曾經給齊國人帶去了幸福,但過於功利最後也讓齊國人失去了幸福。
亞當斯密《國富論》中「論君主或國家的開支」一章中,第一句說的正是國家和君主的義務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護社會的安全,使它不至於遭受到來自其他獨立社會的壓迫和侵犯。」而齊國的先賢們雖然有了很先進的思想,使他的國民富裕而快樂,卻沒有聚集起他們保護這種富裕和快樂的精神力量。當然,「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這已然是一種非常偉大和先進的思想,管子的偉大經受得住歷史考驗,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世則需要在前人的得失當中汲取更多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