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在想什麼?!?」
凌晨1:30分,我正盯著不到一個月前我寫的一段代碼。當時它看起來像是件藝術品,全部是可理解的,優雅、簡單、讓人嘆為觀止。這一切都不再了,明 天是我的最後期限,數小時前我發現了一個bug。當時看起來的簡單和邏輯再也說不通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寫代碼,我應該足以聰明到理解代碼?
經過了多次這種經歷以後,我開始認真思考,為什麼我的代碼在我編寫的時候很清楚、而當我數周或數月後回頭看的時候,它們卻那麼費解。
為了理解當你間隔一段時間返回到你的代碼、卻發現代碼難以理解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我們如何從心智上建立問題模型。你寫的幾乎所有代碼都是儘量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在你寫代碼之前,你需要理解你正試圖解決的問題。這常常是編程裡最難的一步。
為了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我們首先需要形成該問題的心智模型【注1】,以此作為編程意圖。接下來你需要形成實現編程意圖的方案模型,我們姑且稱為語 義模型(semantic model)。從來不要混淆你的編程意圖和此意圖的方案。我們傾向於主要考慮方案方面的東東,而常常忽略意圖的模型。
你接下來的步驟是形成可能最簡單的語義模型。這是容易搞錯的第二步。如果你不花時間去真正理解你正試圖解決的問題,你將在寫代碼時被絆倒在模型上。另一方面,如果你真正考慮了你正儘量做的事情,你經常得到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型,這足以讓你掌握最初的意圖。
如果你想容易地維護簡單的代碼,就儘可能多些地消除意外的複雜性。我們正試圖解決的問題是足夠複雜的。如果你不必那麼做,就不要把意外的複雜性增加進來。
一旦你盡全力形成了最好的語義模型,那麼就到了把它轉化為代碼的時候了。我們稱之為句法模型(syntactic model)。你正試圖把你的語義模型的意義轉化為計算機能夠理解的句法。
如果你有非常不錯的語義模型、而在轉化為代碼時搞砸了,那麼在你需要在以後某個階段回頭修改代碼時,你將比較痛苦。當你腦子裡還有語義模型時,把你 代碼映射到語義模型是容易的。回憶起變量「x」實際上代表一條記錄被創建的日期、而「y」代碼記錄被刪除的日期,這是不難的。當你3個月後再回來看代碼, 你的腦子裡將沒有這個語義模型了,因此無法理解同樣的變量名字。
把語義模型轉化為句法的任務就是儘量多地留下線索,讓你在今後返回時,能夠重建當初的語義模型。
好了,你該怎麼做呢?
如果你在使用面向對象語義,請儘量讓你的類結構和命名靠近語義模型。領域驅動設計(Domain Driven Design)【注2】是在這種練習上投入了相當重要性的一種運動。即使你沒有相信完全的DDD方法,你也應當非常小心地考慮類結構和命名。每個類都是你 留給自己和其他人的線索,它幫助你在將來返回的時候重建你的心智模型。
儘量避免普通的變量和方法命名。不要把方法命名為「Process」,因為「PaySalesCommision」更有意義。不要把變量命名為 「x」,因為它應當是「currentContract」。不要把參數命名為「input」,因為「outstandingInvoices「更好。
SRP【注3】是面對對象設計原則的核心之一,關聯著好的類和變量命名。它認為,任何類或方法都應該完成一個單一的功能,只能是一個單一的功能。如 果你想為類和方法給出有意義的名字,那麼它們需要有一個唯一的較好定義的目的。如果一個單一類從資料庫讀和寫、計算營業稅、通知交易客戶並生成帳單,那麼 你就可能無法給出合適的名字。我常常停留在重構類上,因為我總是努力取一個足夠短的名字,以描述它做的每個功能。為了更多地討論SRP和其它面向對象原 則,可以參考我的博文《面向對象設計》。
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你不能讓代碼變得清晰,你同情將來的自己,需要不得不做些事情,那就留下注釋來說明你為什麼不得不那樣做。注釋傾向於快速地變得陳舊,因此我寧願儘可能讓代碼自描述,注釋用來說明為什麼你不得不那樣做,而不是它如何做。
心理學上的組塊被定義是,把信息組塊定位為單一的實體。那麼這該如何應用到編程上呢?作為一名開發者,在你積累經驗時,你開始發現你解決方案裡反覆 出現的模式。極具影響的設計模式:《可重用的面向對象軟體》是第一本整理和解釋一些模式的書。儘管如此,組塊不僅僅用在設計模式和面向對象。在函數式編程 (FP)裡,存在大量的著名標準函數具備這同樣的目的。算法是組塊的另一種形式(後續會更多)。
當你合理地使用組塊(設計模式、算法和標準函數)時,它讓你停下來思考,你編寫的代碼是如何運行的、而不是考慮它做了什麼。這縮短了你的語義模型(你的代碼)和句法模型(你腦子裡的模型)的距離。這個距離越短,你就越容易重建你的心智模型。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更多FP裡的函數,請移步到我的文章面向web開發者的函數式編程。
目前,我們主要討論了如何結構化你的類、方法和變量命名。心智模型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理解這些方法應該怎樣被使用。再次強調,當你最初形成心智模型 時,這是相當清晰的。當你後來返回時,就非常難以重建你的類和方法的、所有有意圖的用法了。通常這是因為不同的用法散布在你的程序其它地方。有時候甚至出 現在很多不同的項目中。
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現測試用例是非常有用的。除了相應地知道一個修改是否破壞了代碼的明顯好處,測試為你的代碼提供了一整套的用例。你不必搜遍100個文件,只需看測試就能得到引用的全景。
注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你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測試用例。如果你的測試僅僅覆蓋了一部分、而你認為測試是完整的,那麼你後來將陷入困境。
你的代碼從技術角度看,常常是優秀的、非常優雅,但是從程序意圖到語義模型、再到代碼存在非常不自然的跳躍。考慮你選擇的一堆模型的透明性是重要 的。從程序意圖到語義模型、再到代碼的過程需要儘可能平滑。你應當能夠看透對應到問題的每個模型的所有方面。多數情況下,最好選擇特定類結構或算法不是為 了它在隔離方面的優雅,而是可以連接各種模型,為你重建的目的而留下 一條自然的途徑。當你從抽象的編程意圖走到具體的代碼時,你做的選擇應該受到 你能夠表現更為抽象模型 的清晰度驅使。
作為程式設計師,我們經常認為,我們在為了解決問題而發明著算法。事實很難是這樣的。幾乎所有情況下,已經有現成的算法可以被組合在一起解決你的問題 了。像最短路徑搜索法、字符串相似度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大部分編程是以正確的組合、選擇現存算法來解決你的問題。如果你正在發明新算法,那麼,要麼你不 知道合適的算法、要麼你正忙於你的博士論文。
最後總結:作為一名程式設計師,你的目標是建立能夠解決你問題的、儘可能簡單的語義模型。把語義模型儘可能靠近地轉化為句法模型(代碼),儘可能多地提供線索,便於你之後無論哪個人看你的代碼,都能重建像你最初腦子裡的、相同的語義模型。
設想一下,當你走過你代碼的被照亮的森林時,你在身後留了麵包屑。相信我,當你需要找到回去的路時,森林將充滿了黑暗、朦朧和不詳的預感。
聽起來容易,實際做起來是很難的。
原文出處:www.labazho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