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爾聽到一位醫生說「xxx患有低溫症」,老農孤陋寡聞,確實生平第一次聽說有「低溫症」這一病情形態,所以特地在網上查閱了一些資料。我們平常最常見的病情形態都是發燒,以為體溫越低越好,相信很多人也都是這樣想的,為了讓更多人知道「低溫症」,老農今天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一,名稱解釋:低溫症是指人體深部溫度(直腸、食管、鼓室)低於35℃的狀態,低溫症可直接或間接地造成死亡,如果體溫降到32℃以下,人體器官將無法正常代謝和工作。
二,病理分析:出現低溫原因有產熱障礙引起,如甲狀腺功能減退,也有散熱過快所致,如過久暴露於低溫環境等。老年人可因營養熱量不足、體溫調節功能差、保溫不夠、疾病等均可出現體溫不升。低溫症單發性極其罕見,主要是其他重大疾病的繼發性病症。不過聽說我們這個病人主要是抵抗力不行,呆在空調下時間過久。現在已經關了空調,第二天溫度就已經正常了。
三,因為體溫過低常被誤診,醫護人員警惕的是尋找和排除發熱,而疏忽尋找和排除體溫過低。低溫症的診斷包括病史、臨床症狀、體檢和實驗室檢查等方面。所以,需要警惕低溫症。
四,低溫症帶給人體的危害:患有低溫症的患者可伴有血容量缺失、低血壓、血液黏滯度增加(可能造成血栓形成)、凝血功能障礙、血栓性血小板減少、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來源於網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