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出現隔閡,家長要考慮「反向依賴」,需給孩子成長空間

2020-11-15 逗兒媽媽

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陪他長大,教他學習,傾注了無數的心血和精力。但孩子總有自己獨自飛翔的一天,很多家長卻無法面對這種行為,不理解孩子獨立的成長需求。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反向依賴。家長需要學會放手,給孩子充足的成長空間。

小敏是一位剛剛完成中考的中學生,十幾歲的她極其具有獨立意識,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夠像大人一樣擁有自主性。由於小敏是家中獨生女的關係,她從小備受父母的寵愛。不僅享有優越的物質條件,在生活上有求必應。爸爸媽媽也對她照顧的非常精心,事無巨細,生怕她受到一點委屈。

然而小敏卻不願意自己永遠生活在父母的照顧下,所以在選擇高中的時候偷偷報名了學校的宿舍,想要體驗住宿生活。這個決定讓小敏的爸爸媽媽非常不理解,甚至情緒一度崩潰,認為女兒長大了想要離開家,不需要爸爸媽媽了,因此心裡有百般不舍。

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類似於小敏的這種狀況,父母面對孩子的獨立和成長總是非常排斥,害怕孩子遠離自己,表現出激烈的反對情緒。其實這種狀況主要是由於父母的反向依賴所造成的,如果不能夠及時地調整狀態,將會給親子關係造成極大的阻礙。

為什麼孩子會拒絕父母的依賴

1、過多插手孩子的生活。

有些父母過多的插手孩子的生活,對孩子照顧的面面俱到,覺得小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可以了,一切生活所需父母都可以幫助解決。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學習的規劃,興趣的選擇,父母都要插手安排。而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總會具有獨立的需求,因此就會和父母的行為出現矛盾,因此就會拒絕父母的依賴。

2、對孩子要求過高過嚴。

有些父母對於孩子有著極大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夠變成非常優秀的人,在人生中取得成功。所以生活中對孩子要求的非常嚴厲,哪怕是犯了很小的錯誤,也會讓父母大發雷霆,毫不留情地訓斥孩子。這種教育方式自然也會引發孩子的反感,導致孩子出現牴觸情緒,希望能夠掌控自己的人生。

3、教育態度過於強勢。

還有一些父母的教育態度過於強勢,他們認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一切都應該聽從父母的。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獨立想法,也不允許孩子對於父母的話表示不認同。這種強勢的教育方式,只會導致孩子的反抗,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緊張。

反向依賴承載著父母對孩子沉甸甸的愛,但是卻也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疏遠,讓孩子迫切的想要逃離父母的身邊。因此家長應該學會放手,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和自由,反而更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家長要學會放手,給孩子成長空間

1、尊重孩子的想法。

首先,家長應該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認為孩子年紀小,所以就可以忽略孩子的喜好。在給孩子添置衣物,購買文具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徵求孩子的意見,包括興趣愛好的選擇也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一點一點建立對生活的掌控感,由此來獲得更多的認知,擁有強大的自信心。

2、良好有效的溝通。

其次,家長需要和孩子保持良好有效的溝通。如果親子雙方溝通不順暢,彼此無法理解對方的用意,自然在相處的時候就會誤會頻繁,滋生出許多矛盾。反之,如果家長能夠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互相了解對方的想法,傾聽內心的聲音,更有助於親子關係的維護。也能讓家長更加了解孩子,隨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3、構建彼此依賴的良性關係。

最後,家長應該和孩子構建一種彼此信賴的良性關係。毫不吝嗇地對孩子表達自己的關愛的同時,也要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親子雙方互相信任,互相依賴。家長應該試著蹲下身子,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只有互相理解,互相依賴的良性關係,才能夠在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同時,也不斷地增進親子關係,讓親情變得更加緊密。

父母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但是如果父母沒有掌握好表達愛的尺度,過於強勢的插手孩子的人生,反而會帶來相反的效果。導致親情關係越來越疏遠,甚至會讓孩子想要逃離。

今日話題:您是否存在反向依賴孩子的現象呢?你覺得如何才能給孩子更好地成長空間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孩子和父母漸行漸遠,家長要考慮「反向依賴」,學會放手才是真理
    其實孩子跟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變得疏遠,很可能是「反向依賴」在作祟,因此想要跟孩子關係融洽,父母要學會放手,給孩子充足的成長空間。那麼,為什麼父母會產生這種「反向依賴」呢?1,喜歡被孩子依賴。孩子從一個咿呀學語的幼兒成長為獨立自主的優秀人才,這個過程中父母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精力。由於不斷地付出,感受著孩子的依賴小,父母的心中產生了極大的滿足感。格外享受孩子對自己的在意和依靠,心甘情願地為孩子解決一切問題,希望能夠永遠成為孩子的堅強後盾。
  • 孩子與家長之間存在隔閡該怎麼辦?做到以下幾點,拉近親子關係
    不少學生從身體的迅速成長中獲得了力量和勇氣,認為自已已經長大,因而出現逆反心理,渴望獨立,反對父母的關心和照顧,但他們有時還不能正確地評估自己的力量。一昧地認為孩子心裡想什麼我能不知道?知道不等於體會。父母生長的年代和成長的環境跟現代孩子成長的環境也不一樣,家長的教育方式也不一定適用於孩子。
  • 智能時代下,孩子與家長之間對峙的親子關係!應該如何打破隔閡?
    在青少年的眼中,網絡、手機、遊戲可能是了解世界、收穫朋友、獲得成就感的重要媒介渠道,而在父母心中,花過多的時間沉迷於此將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長。親子之間的對峙狀態,實際上,也是一場網絡原住民和移民之間的認知隔閡。
  • 和孩子鬧矛盾怎麼辦?這7種方法教你改善親子關係!
    這是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逐漸萌發,會對事物有自己的判斷,隨之而來,也會對家長的行為方式產生質疑。家長如果沒有充分理解孩子的狀態,還是用之前帶小孩兒的方式,強調自己的絕對權威,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親子關係就會愈加疏遠。
  • 越黏人的孩子,長大後與父母關係越疏遠,家長需正視孩子粘人行為
    ,親子關係也就此出現了!,了解黏人的真相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孩子粘人的行為,正是孩子和家長建立感情的最佳時期,那麼在6歲之前孩子黏人是非常正常,也是建立感情的黃金期,他們嘰嘰喳喳的圍繞在父母身邊,喜歡跟父母分享他的情緒,以及他感覺有趣的事情,但是往往很多家長因為孩子很煩人,所以親子關係並沒有完善的搭建,之後親子間的感情越來越疏遠,甚至出現隔閡。
  • 漸行漸遠的親子關係:消除親子隔閡,需要保護好孩子的安全感
    每一個父母都期待孩子茁壯成長,然而成長的道路卻免不了風吹雨打。有些時候,我們會突然發現孩子似乎有無盡的煩惱,他們任性、易怒,當我們想要靠近給予幫助時,他們卻無比牴觸,唯恐避之不及,這往往讓家長們陷入焦慮,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相處。被孩子遠遠推開,父母無可奈何,孩子也感覺很受傷。那麼,是什麼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築了起一道無法逾越的垣牆呢?怎樣才能實現和孩子順暢的溝通呢?
  • ...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父母孩子缺乏溝通?聽聽北師大專家怎麼說
    家長對孩子缺乏合理關注與支持,家長與孩子缺乏有效交流溝通,親子關係緊張,孩子無法真正體會到父母的關愛等,都與這些不良情緒和問題的產生有關。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健康順利成長非常重要。很多父母焦慮孩子未來發展,過度關注孩子學習成績,長此以往就給孩子帶來一種「爸爸媽媽只看重我考試分數」的印象,這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 構建親子關係三大支柱:無條件關愛、孩子的價值感和終身成長心態
    導語最近很多孩子即將復學,家長們也都感到"鬆一口氣",畢竟和孩子形影不離地相處這麼長時間,很難沒有摩擦和矛盾。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家長們開始重視起親子關係的構建,網上有關親子關係的話題引起了熱烈討論。在《陪孩子終身成長》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親子關係有三大支柱:無條件關愛+孩子的價值感+終身成長心態,只有穩固了這個"鐵三角",親子關係才能得以加深。一、愛的教育(無條件關愛)為什麼把無條件關愛作為三大支柱的第一位呢?
  • 上小學的孩子,最討厭這四類家長,怪不得你們親子關係差
    隨著孩子年齡一天天增長,家長會發現他越來越「失控」。之前親子間無話不談,現在孩子卻什麼都不願意和自己講,並且動不動就鬧脾氣、離家出走,搞得家長脾氣也一天天漸長,親子關係愈發惡劣。明明自己是在關心孩子、是為孩子好,可為什麼孩子總不領情,甚至厭惡爸媽呢?這可能是家長陷入了一個教育誤區,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實際上做的都是讓孩子特別討厭的事。上小學後,孩子會特別討厭這四類家長,會疏遠親子關係,讓孩子越來越叛逆!
  • 親子關係是一個長久的問題,和孩子相處中,親子關係如何維持?
    在我們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家長陪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對於家長來講,現在的孩子越來越皮了,越來越難以管教了。而且對於親子關係來說,我現在也是越來越難以維持的關係,對於一個家長來說至關重要,它關乎到的是你與孩子的關係。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以及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能夠完全現在的孩子真的是越來越難管現在的熊孩子也是越來越多。實際上親子關係一直以來是一個社會問題,它包含著很多方面。
  • 為什麼孩子與父親會出現「沉默關係」?三步走,化解親情隔閡
    ①會使孩子成長缺少關愛孩子與父親之間存在這種沉默關係,其實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親的關愛。因為孩子與父親在相處的過程中,出現了這種沉默關係,所以使彼此之間的距離被拉大,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愛的關心,甚至會讓孩子認為,父親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參與。
  • 智慧家教策略——阻礙親子關係融洽的因素,是家長不考慮孩子感受
    在我們的智慧教育創新理論視閾下的「創新家情文化」中指出,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問題與矛盾,就是親子關係的建立與維護的問題。而家長不考慮孩子的感受是影響和破壞親子關係最嚴重的行為。正因為家長不尊重孩子的人權、尊嚴和人格,才導致家長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的不良行為的發生與長久存續。
  • 什麼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哪些不良信號需要家長特別注意?
    反倒是,猜忌、懷疑和反抗會讓親子關係漸行漸遠,隔閡越來越深。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必然生活在各種關係中。而且成年人的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是緊密相連的。尤其結合到孩子成長的規律,最好可以在孩子的成長關鍵期(通常為0-12歲、16歲人格形成之前),讓親子關係就可以進入「互相信任」的良性循環。否則,往往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
  • 網絡授課下,家長如何與孩子建立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
    也讓我們反思,家長和孩子應該怎樣建立親子關係,又要建立什麼樣的親子關係呢?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網絡授課不同於課堂教學。長達3個月的時間,都是網絡授課。一個老師講解,大家都在線上來跟著聽。加強自我改變和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減少對孩子的暴力溝通,增加親子關係的互動。一、家長要學會與孩子溝通,利用共情與換位思考增加溝通效果,避免超限效應出現泰戈爾說過:「一切教育都是從我們對兒童天性的理解開始。」
  • 想要親子關係更和諧,家長需要放棄這幾件事情
    親子關係大於教育,父母做出幾個改變就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為人處世以及很多做法都會被孩子模仿甚至超越,對於家長來說需要捨棄一部分過去的自己,才能成就孩子更好的未來,這是為人家長所要作出的改變。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夠好,那麼教育的很多方法就不能應用在孩子身上。
  • 家庭孩子多,家長教育出現偏愛,孩子之間會出現隔閡
    現在很多家庭都有兩個寶寶,如何對待兩個寶寶家長比較難把控,家長要對孩子的關愛要一碗水端平,不能一邊多一邊少,不然孩子內心會感受自己不受到重視,孩子心靈也會變得不陽光。一個孩子會出現唯唯諾諾不喜歡和人交流,另一個孩子就會變得不尊重他人。這是家長處事不公造成的,孩子做錯都有大孩子頂著,家長認為,沒有照顧好弟弟妹妹。孩子也會變得囂張跋扈,不尊重他人。
  • 最理想的親子關係,家長只需要牢牢把握一個「度」
    傳統的中國式教育一向都是主張「棍棒出孝子」,那麼棍棒教育下的親子關係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恐懼,孩子害怕家長,慢慢地,孩子就形成了懦弱膽小的性格;另一種就是叛逆,孩子開始反抗家長的教育,變得越來越暴躁乖張。
  • 家長搞好親子關係,孩子的人生更完美,別讓壞脾氣阻礙孩子成長
    孩子身上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是家長的失職,父母與孩子地域距離的疏遠,造成心靈上的疏遠,溝通的不順暢,讓彼此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因為親子關係疏離,所以孩子聽不進去她們父母的話,故意和父母對著幹,這不僅是孩子在表達對父母對自己疏於照顧和關心的強烈不滿,也是在給父母發出求助信號,希望父母能有所改變。
  • 聚焦「親子關係」與孩子共成長
    2019-05-27 11:24 | 柯橋日報 | 全媒體記者 姚陶禕家長該如何處理親子關係?近日,首屆博雅論壇在紹興博雅學校多功能廳舉行,論壇主題聚焦「親子關係」,吸引了眾多來自北京、上海、臺灣等地的專家學者以及在紹的學生和家長。
  • 5種親子關係害苦孩子,請對號入座
    現在很多人感慨,做家長真難,做家長好累,甚至有些人自稱是「孩奴」,做家長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 ●幾種常見的不良親子關係類型:溺愛型表現:家長過度寵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無條件接受,全部滿足,即使孩子做錯了,也要為其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