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下,孩子與家長之間對峙的親子關係!應該如何打破隔閡?

2020-12-12 美中國際教育集團

手機、平板、電腦,已經成為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新「三大件」。智能化時代下,電子設備已經成為了日常所需的工具。

在青少年的眼中,網絡、手機、遊戲可能是了解世界、收穫朋友、獲得成就感的重要媒介渠道,而在父母心中,花過多的時間沉迷於此將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長。

親子之間的對峙狀態,實際上,也是一場網絡原住民和移民之間的認知隔閡。

智能時代下 親子關係對峙

今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查報告,數據顯示:

學習負擔比較重、有心裡話藏在心裡、感到孤獨、心理上有壓力、對未來迷惘的中小學生,使用短視頻的頻率更高、時間更長。

人際關係是否和諧、家庭教育情況等也直接影響學生對短視頻的使用。

由英國「數字意識」(DigitalAwarenessUK)和「校長會議」(Headmasters'andHeadmistresses'Conference)共同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72%的孩子表示一天上網3—10小時,11%的孩子坦承自己節假日一天上網可達15小時。

美國也有報告顯示有將近50%的青少年「非常依賴智慧型手機」。

家長們擔心「網絡原住民」的生活狀態,生怕孩子受到「智能欺騙」,迷失自我,因此也出現了父母與孩子「對峙」的局面。

親子關係是一種相互交流與融合的互動關係,作為長者和自控力更強的一方,家長應該先靠近孩子,讓他們打開心門。

小美老師特別邀請了家庭教育專家劉念老師,為大家分享真實案例,分析親子之間的溝通之道。

藏手機鬥智鬥勇 上演家庭「諜戰片」

案例一:男孩小丁和爸爸約定每天可以玩半小時手機,時間到了之後就交給爸爸藏起來。幾個月的時間小丁都堅持得很好,同時他也通過其他的表現讓爸爸給他買了一個藍牙耳機。

有一次,小丁把手機交給爸爸的時候沒有關機只是處於黑屏狀態,爸爸沒有多加注意轉身就去將手機藏起來。等爸爸出門之後,小丁就打開藍牙耳機繞著房間走,在一定範圍內藍牙連接到手機就會有提示音,他就可以由此確定手機的範圍。

從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當一個孩子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是很執著的。並且會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花費很多的精力、時間和心思。

當孩子沉迷於手機的時候,家長不能一味地只是去限制。過度的限制,反而會將孩子想玩的心激發到最大化,也會讓孩子離家長越來越遠。

案例二:小天和媽媽每天早上起來都要上演「battle」,因為電腦,母子兩人之間一直都是對峙的狀態。媽媽將家裡所有帶電的設備都藏起來管控,而小天的狀態也越來越壓抑,甚至當同學開玩笑說「你跪下就給你玩手機」時,他會毫不猶豫的下跪。

當家長通過限制,甚至是過度限制去改變孩子玩手機這個行為時,其實也堵住孩子溝通、發洩的渠道,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不要一味地管控,而是要去接納。在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橋梁上,家長應該先靠近孩子,主動去和他們溝通交流,知道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從而去引導孩子正確地使用電子設備。

網絡原住民孩子和移民家長的戰爭

當行動裝置已成為工作、生活的組成部分,從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融入社會的能力等角度來考慮,正如肯特郡一所學校校長所說,「家長、教師和學生需要重新制定行動裝置的規則」。

家長與孩子之間對電子設備的對峙,表面上是家長對孩子花費在上面時間過長的緊張,根本上網絡原住民和移民彼此的不理解。

現在的青少年,從出生開始便處於網絡時代,而父母是在長大之後才慢慢開始接觸到網絡。不少的家長會覺得「我小時候沒有玩手機,也是很快樂得長大了。手機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必需品」。可是,現在已經進入了網絡智能時代,我們不能將孩子從中脫離出來,再拉回到80年代。

家長,也需要適應這個新時代。當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1孩子為什麼會沉迷於手機?

很多父母會帶著心中的答案去和孩子溝通,在一開始就給孩子定義為是貪玩、好玩、學習不好只能玩手機,而沒有去真正聆聽孩子心中的想法。

據《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顯示:有心裡話藏在心裡對誰也不說、沒有交流對象的中小學生,接觸短視頻的比例更高。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通過短視頻獲得交流的滿足感。

對於孩子,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當面對壓力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會是「逃避」,去通過短暫的快樂去躲避壓力。遊戲、網絡便是其中一個途徑。

父母需要傾聽孩子真實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就否定他們。

2我為什麼會生氣?

在父母焦慮下,孩子是一個情緒的爆發點。

父母在社會中,在工作職場中會遇到很多壓力,而當看到孩子玩手機的時候,不由得就會將時間前置,聯想到其他的事情壓力倍增。

這個時候,就將不如意給放大化了。

家長需要思考這兩個問題,並且也要對孩子的一些興趣做功課。了解了之後,才能和孩子談。

因為時代的發展,移民要接受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同一個戰壕共同面對敵人

遊戲,是青少年沉迷於網絡的主要平臺。劉念老師建議家長,可以運用平移能力,將遊戲的故事引導平移到生活當中。

安安有一段時間很沉迷於王者榮耀,劉老師便讓他講講,最近遇到最難的關卡是什麼?安安很激動地給老師分享在遊戲裡的成就:每天上線領卡,玩兩次遊戲就算沒打過也可以有裝備撿。用了三個星期,他終於打過了。

「你為什麼那麼想打過這一關?」

「因為打了大boss,可以在同學面前炫耀。」

成就感,是很多孩子陷入遊戲的一個原因。同理,在學習上也需要讓他在每一個時段都有成就感。

安安和劉老師約定,用三個星期將全年級都沒有人能完全做對的英語B卷最後一道題攻破。

確定目標:英語B卷最後一道題全對及時反饋:分步驟完成,依次從50%-70%-100%,分別達成階段性目標之後可以獎勵自己玩兩次遊戲

雖然過程之中安安也遇到了一些挫敗,但是在三個星期之後,他做到了正確率80%,比之前進步了很多。

當手機已經存在,遊戲已經進入了孩子的生活。家長不如主動靠近他們,將遊戲通關的方法,平移到學習、生活之中。

父母要放下雙標的念頭、約定,共同嘗試。青春期的孩子困惑、學習壓力,或者是一些莫須有負能量等,父母不能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要成為孩子共同進退的搭檔。

其實孩子,也並不想沉迷於電子設備,他們也在尋求「自救」。正如之前說的小天,他也在不斷地想辦法進行自我管理。從一開始的不可自拔,到自我約束記錄每天的變化,再到玩電腦就自己向老師舉報自己,現在他也在努力控制用電腦的時間。

家長和孩子是同一個戰壕的隊友,一起研究「戰術」,共同面對。

相關焦點

  • 孩子與家長之間存在隔閡該怎麼辦?做到以下幾點,拉近親子關係
    戰疫新型冠狀病毒期間,很多家長發現自己其實和孩子沒幾句好說,雖然整天和孩子呆在一起,卻摸不透孩子的內心想法,孩子對家長的關心似乎也覺得不耐煩,實在不知道如何打開孩子的心扉。一旦孩子在學校鬧事或者是不聽話,便會劈頭蓋臉的責罵他們,而不給他們辯解的機會。殊不知憤怒會引發憤怒,你的情緒容易讓孩子同樣變得激烈。這樣只會導致孩子跟家長的隔閡更深,矛盾越來越大。
  • 《與愛重逢 穿越親密關係的迷霧》| 說說如何打破無效的親子關係
    作為母親,隨著孩子越來越大,懂得越來越多,我漸漸感到自己的無力感。和孩子生氣、冷戰、發生語言衝突越來越頻繁,周圍的許多家長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甚至有的大打出手。隨著孩子的成長和青春期的到來,親子關係陷入無效的越來越多。最近有幸拜讀了周衛慧的《與愛重逢 穿越親密關係的迷霧》,讀完之後心中頓時豁然開朗。
  • 網絡授課下,家長如何與孩子建立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
    眾人合力成功將孩子救下。什麼時候,我們和寶貝之間相處變了樣?也讓我們反思,家長和孩子應該怎樣建立親子關係,又要建立什麼樣的親子關係呢?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網絡授課不同於課堂教學。長達3個月的時間,都是網絡授課。一個老師講解,大家都在線上來跟著聽。
  • 漸行漸遠的親子關係:消除親子隔閡,需要保護好孩子的安全感
    每一個父母都期待孩子茁壯成長,然而成長的道路卻免不了風吹雨打。有些時候,我們會突然發現孩子似乎有無盡的煩惱,他們任性、易怒,當我們想要靠近給予幫助時,他們卻無比牴觸,唯恐避之不及,這往往讓家長們陷入焦慮,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相處。被孩子遠遠推開,父母無可奈何,孩子也感覺很受傷。那麼,是什麼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築了起一道無法逾越的垣牆呢?怎樣才能實現和孩子順暢的溝通呢?
  • 親子關係是一個長久的問題,和孩子相處中,親子關係如何維持?
    在我們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家長陪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對於家長來講,現在的孩子越來越皮了,越來越難以管教了。而且對於親子關係來說,我現在也是越來越難以維持的關係,對於一個家長來說至關重要,它關乎到的是你與孩子的關係。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以及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能夠完全現在的孩子真的是越來越難管現在的熊孩子也是越來越多。實際上親子關係一直以來是一個社會問題,它包含著很多方面。
  • 智慧型手機時代,如何讓孩子不被「奴役」?這種關係,家長儘快建立
    智慧型手機時代,每個人的生活,與智慧型手機緊密相連。行動支付、駕車導航、視頻聊天、學習知識技能、刷劇、瀏覽信息等,人們的生活彷佛被智慧型手機無所不在地覆蓋。我們的孩子,也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更密集地生活在智慧型手機的包圍圈中。數字時代的浪潮席捲而來,父母們不能阻止,也不可能阻止得了。
  • 親子關係出現隔閡,家長要考慮「反向依賴」,需給孩子成長空間
    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陪他長大,教他學習,傾注了無數的心血和精力。但孩子總有自己獨自飛翔的一天,很多家長卻無法面對這種行為,不理解孩子獨立的成長需求。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反向依賴。家長需要學會放手,給孩子充足的成長空間。
  • 為什麼孩子與父親會出現「沉默關係」?三步走,化解親情隔閡
    甚至有的家庭,會因為孩子和父親之間的這種關係出現爭執,那麼孩子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話,是很難擁有一個和諧的成長環境的。尋找相同的愛好很多時候,父親與孩子之間出現沉默關係,可能是因為彼此都不太清楚,對方喜歡的究竟是什麼?所以即使有一方,想要打破這種比較沉默尷尬的氛圍,也是很難找到切入點的。所以做家長的,不妨可以去尋找一下自己與孩子之間的共同愛好,那麼從這種共同點入手,往往能夠很好地消除彼此間的隔閡。
  • 家庭孩子多,家長教育出現偏愛,孩子之間會出現隔閡
    隨著國家的發展,時代的需要,國家已經開放二胎政策。現在很多家庭都有兩個寶寶,如何對待兩個寶寶家長比較難把控,家長要對孩子的關愛要一碗水端平,不能一邊多一邊少,不然孩子內心會感受自己不受到重視,孩子心靈也會變得不陽光。
  • 「繪本時代」論壇:如何用閱讀重塑未來家庭的親子關係?
    布穀老師如何用閱讀重塑未來家庭的親子關係?如何用兒童友好的方式重新塑造兒童的認知邊界?進行了主題為《新親子關係:見過世面的孩子有多可愛》的圓桌派。一起探討關於繪本閱讀和兒童友好的認知盛宴,一起解讀親子陪伴閱讀與繪本的關係,共同探討繪本時代下的新親子生活方式。
  • 「繪本時代」論壇:如何用閱讀重塑未來家庭的親子關係?
    進行了主題為《新親子關係:見過世面的孩子有多可愛》的圓桌派。一起探討關於繪本閱讀和兒童友好的認知盛宴,一起解讀親子陪伴閱讀與繪本的關係,共同探討繪本時代下的新親子生活方式。回到圓桌主題,我們應該如何重新認識新親子關係和閱讀繪本之間的關係呢?對於這個問題,我這樣解答:如果你覺得孩子身上某一個好的習慣沒有養成,某一個壞的習慣沒有辦法糾正引導,你們的親子關係陷入僵局了怎麼辦?最好的辦法:三個詞——繪本、故事、遊戲。
  • 給孩子道歉很難?想要修復親子關係,打破「自我防禦機制」是關鍵
    每一個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給自己的家長惹來各種各樣的麻煩,也讓很多家長感到特別的憤怒,有一些人在特別憤怒的情況下總是忍不住來打自己的寶寶,可是如果我們做出了這種事情之後就很容易傷害到我們和自己寶寶之間的親子關係,最終導致我們和寶寶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遠,雖然有不少家長在做了類似的事情之後都會產生後悔的心理。但是如果想要改善親子關係卻是非常困難的。
  • 《親子關係的重建》:親子關係的精髓,是放手讓孩子成為自己
    這是指親子關係不斷觸碰人際邊界,比如父母缺位以至於孩子充當父母的角色,父母反過來被孩子照顧,使孩子要麼變得早熱,要麼和父母上演非得分出輸贏的大戰。在這些有問題的親子模式下,孩子是痛苦的,只能用逆反來對抗。2.
  • 後疫情時代,親子關係的發展,如何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2020年初突發疫情,全國人民休假模式都延長了,期間,很多學生也休息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假期,在假期裡,親子關係受到挑戰,現在復工復學,很多學校正在陸續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專注於學習,在後疫情時代,家庭親子關係的發展,是如何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 孩子「不想和你說話」,已被壓垮的親子關係,父母應該如何修復?
    無計可施之時,父母就應該有所警覺,其實親子關係早已破裂,此時就應該好好想想該如何去修復了。父母與孩子都會感覺自己不被重視,對彼此之間的相處會越來越反感。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孩子會關閉自己的內心,中斷了與父母的任何交流。此時,父母要多一點耐心,這樣大多的破裂關係都可以避免發生了。
  • 面對疫情如何重塑親子關係
    「一般可以從兩個角度看待親子關係,一個是親密性,一個是衝突性。」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邊玉芳表示,「疫情期間,家長和孩子發生衝突的頻率比以前高。」如何看待疫情期間的親子關係?應對親子問題需要避開哪些「坑」?在「後疫情時代」,家長還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把目光投向了門扉裡的家庭。
  • 良好的親子關係應該如何構建?
    日常生活中,她與父母親之間的關係很疏離,父母也很少主動打電話給她。即使長大後的自己有能力過想要的生活,也逃不脫童年時期不和諧的親子關係帶來的創傷。提倡&34;的家庭,孩子長大後大多也會用&34;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和諧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長大後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對愛情沒有信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良好的親子關係決定孩子未來的發展。親子關係好→家長與孩子之間就會互相信任→孩子遇到困難或者高興的事會與家長分享→家長會更加了解孩子→孩子會更信任父母→良性循環。
  • 文明長興丨給家長的一封信(16)| 誰破壞了親子關係?
    所謂親子關係,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和諧的家庭環境,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糟糕的親子關係,會毀掉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有的父母,終日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卻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本來是世間最親近的人,彼此間卻出現了深深的隔閡,有的甚至水火不容,給家長和孩子雙方帶來了極大的困惑。
  • 因孩子玩手機引發親子關係緊張,家長應該怎麼做?
    【病房實錄】來自東營的李楠(化名)20歲,從小在父母的爭吵中長大,從初中就開始學會做飯,但是嚴厲的父親保護過度的母親,讓她每天生活在壓抑中,情緒抑鬱,跟父母關係緊張,後迷戀上網路遊戲,在遊戲中尋求安慰和快樂。
  • 最理想的親子關係,家長只需要牢牢把握一個「度」
    「世間的父母與孩子之間有各種各樣的相處模式,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親子關係類型。」傳統的中國式教育一向都是主張「棍棒出孝子」,那麼棍棒教育下的親子關係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恐懼,孩子害怕家長,慢慢地,孩子就形成了懦弱膽小的性格;另一種就是叛逆,孩子開始反抗家長的教育,變得越來越暴躁乖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