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平板、電腦,已經成為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新「三大件」。智能化時代下,電子設備已經成為了日常所需的工具。
在青少年的眼中,網絡、手機、遊戲可能是了解世界、收穫朋友、獲得成就感的重要媒介渠道,而在父母心中,花過多的時間沉迷於此將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長。
親子之間的對峙狀態,實際上,也是一場網絡原住民和移民之間的認知隔閡。
智能時代下 親子關係對峙
今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調查報告,數據顯示:
學習負擔比較重、有心裡話藏在心裡、感到孤獨、心理上有壓力、對未來迷惘的中小學生,使用短視頻的頻率更高、時間更長。
人際關係是否和諧、家庭教育情況等也直接影響學生對短視頻的使用。
由英國「數字意識」(DigitalAwarenessUK)和「校長會議」(Headmasters'andHeadmistresses'Conference)共同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72%的孩子表示一天上網3—10小時,11%的孩子坦承自己節假日一天上網可達15小時。
美國也有報告顯示有將近50%的青少年「非常依賴智慧型手機」。
家長們擔心「網絡原住民」的生活狀態,生怕孩子受到「智能欺騙」,迷失自我,因此也出現了父母與孩子「對峙」的局面。
親子關係是一種相互交流與融合的互動關係,作為長者和自控力更強的一方,家長應該先靠近孩子,讓他們打開心門。
小美老師特別邀請了家庭教育專家劉念老師,為大家分享真實案例,分析親子之間的溝通之道。
藏手機鬥智鬥勇 上演家庭「諜戰片」
案例一:男孩小丁和爸爸約定每天可以玩半小時手機,時間到了之後就交給爸爸藏起來。幾個月的時間小丁都堅持得很好,同時他也通過其他的表現讓爸爸給他買了一個藍牙耳機。
有一次,小丁把手機交給爸爸的時候沒有關機只是處於黑屏狀態,爸爸沒有多加注意轉身就去將手機藏起來。等爸爸出門之後,小丁就打開藍牙耳機繞著房間走,在一定範圍內藍牙連接到手機就會有提示音,他就可以由此確定手機的範圍。
從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當一個孩子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是很執著的。並且會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花費很多的精力、時間和心思。
當孩子沉迷於手機的時候,家長不能一味地只是去限制。過度的限制,反而會將孩子想玩的心激發到最大化,也會讓孩子離家長越來越遠。
案例二:小天和媽媽每天早上起來都要上演「battle」,因為電腦,母子兩人之間一直都是對峙的狀態。媽媽將家裡所有帶電的設備都藏起來管控,而小天的狀態也越來越壓抑,甚至當同學開玩笑說「你跪下就給你玩手機」時,他會毫不猶豫的下跪。
當家長通過限制,甚至是過度限制去改變孩子玩手機這個行為時,其實也堵住孩子溝通、發洩的渠道,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不要一味地管控,而是要去接納。在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橋梁上,家長應該先靠近孩子,主動去和他們溝通交流,知道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從而去引導孩子正確地使用電子設備。
網絡原住民孩子和移民家長的戰爭
當行動裝置已成為工作、生活的組成部分,從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融入社會的能力等角度來考慮,正如肯特郡一所學校校長所說,「家長、教師和學生需要重新制定行動裝置的規則」。
家長與孩子之間對電子設備的對峙,表面上是家長對孩子花費在上面時間過長的緊張,根本上網絡原住民和移民彼此的不理解。
現在的青少年,從出生開始便處於網絡時代,而父母是在長大之後才慢慢開始接觸到網絡。不少的家長會覺得「我小時候沒有玩手機,也是很快樂得長大了。手機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必需品」。可是,現在已經進入了網絡智能時代,我們不能將孩子從中脫離出來,再拉回到80年代。
家長,也需要適應這個新時代。當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1孩子為什麼會沉迷於手機?
很多父母會帶著心中的答案去和孩子溝通,在一開始就給孩子定義為是貪玩、好玩、學習不好只能玩手機,而沒有去真正聆聽孩子心中的想法。
據《中小學生短視頻使用特點及其保護》顯示:有心裡話藏在心裡對誰也不說、沒有交流對象的中小學生,接觸短視頻的比例更高。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通過短視頻獲得交流的滿足感。
對於孩子,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當面對壓力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會是「逃避」,去通過短暫的快樂去躲避壓力。遊戲、網絡便是其中一個途徑。
父母需要傾聽孩子真實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就否定他們。
2我為什麼會生氣?
在父母焦慮下,孩子是一個情緒的爆發點。
父母在社會中,在工作職場中會遇到很多壓力,而當看到孩子玩手機的時候,不由得就會將時間前置,聯想到其他的事情壓力倍增。
這個時候,就將不如意給放大化了。
家長需要思考這兩個問題,並且也要對孩子的一些興趣做功課。了解了之後,才能和孩子談。
因為時代的發展,移民要接受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同一個戰壕共同面對敵人
遊戲,是青少年沉迷於網絡的主要平臺。劉念老師建議家長,可以運用平移能力,將遊戲的故事引導平移到生活當中。
安安有一段時間很沉迷於王者榮耀,劉老師便讓他講講,最近遇到最難的關卡是什麼?安安很激動地給老師分享在遊戲裡的成就:每天上線領卡,玩兩次遊戲就算沒打過也可以有裝備撿。用了三個星期,他終於打過了。
「你為什麼那麼想打過這一關?」
「因為打了大boss,可以在同學面前炫耀。」
成就感,是很多孩子陷入遊戲的一個原因。同理,在學習上也需要讓他在每一個時段都有成就感。
安安和劉老師約定,用三個星期將全年級都沒有人能完全做對的英語B卷最後一道題攻破。
確定目標:英語B卷最後一道題全對及時反饋:分步驟完成,依次從50%-70%-100%,分別達成階段性目標之後可以獎勵自己玩兩次遊戲
雖然過程之中安安也遇到了一些挫敗,但是在三個星期之後,他做到了正確率80%,比之前進步了很多。
當手機已經存在,遊戲已經進入了孩子的生活。家長不如主動靠近他們,將遊戲通關的方法,平移到學習、生活之中。
父母要放下雙標的念頭、約定,共同嘗試。青春期的孩子困惑、學習壓力,或者是一些莫須有負能量等,父母不能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要成為孩子共同進退的搭檔。
其實孩子,也並不想沉迷於電子設備,他們也在尋求「自救」。正如之前說的小天,他也在不斷地想辦法進行自我管理。從一開始的不可自拔,到自我約束記錄每天的變化,再到玩電腦就自己向老師舉報自己,現在他也在努力控制用電腦的時間。
家長和孩子是同一個戰壕的隊友,一起研究「戰術」,共同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