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時代,如何讓孩子不被「奴役」?這種關係,家長儘快建立

2020-11-08 釘貝丫

智慧型手機時代,每個人的生活,與智慧型手機緊密相連。

行動支付、駕車導航、視頻聊天、學習知識技能、刷劇、瀏覽信息等,人們的生活彷佛被智慧型手機無所不在地覆蓋。

  • 我們的孩子,也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更密集地生活在智慧型手機的包圍圈中。數字時代的浪潮席捲而來,父母們不能阻止,也不可能阻止得了。

那麼,在手機時代,該如何守護我們的孩子,使手機成為他們成長、學習的工具,而不是被手機奴役?

一般父母對待手機的態度,有三種。

第一種、控制型

這種父母對此特別焦慮,除了必須用手機完成的作業之外,嚴禁孩子碰觸手機,尤其是手機遊戲,簡直談虎色變,唯恐避之而不及。

這種父母認為,孩子是沒有自控力的,而手機遊戲對孩子的吸引力那麼大,一旦沾染,必然如同吸D成癮,難以戒掉。索性一刀切,從來不準孩子玩手機。

第二種、放任型

多見於學前孩子的父母。

低齡的小娃娃,正是精力旺盛、竭盡全力探索世界的時候。在家裡,總是翻箱倒櫃,不得片刻的安寧。

父母為求清淨或者為了騰出手來做些自己的事情,乾脆打開手機,搜個動畫片讓孩子看。

他們可能還會覺得這些有聲有色的視頻,一方面開發了孩子智力,一方面又能讓娃安靜一會兒,何樂而不為呢?

在「好人民間小吃」吃飯的時候,就經常會見到,年輕的父母們把寶寶放在兒童座椅上,手機擺在座椅自帶的小桌子上,放著小豬佩奇的動畫片。寶寶安靜地看著,爸媽開開心心地吃著。

第三種、理智型

這類父母能理智看待智慧型手機的時代:無論如何,孩子是繞不開手機的。既然如此,不如在父母的監管下正確地使用它。

但同時也面臨著,孩子一玩起來就放不下的風險。

於是,父母不得不出面,規定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如周一到周五,每天只準在完成作業後玩半個小時;周末,可以玩兩個小時等。

在與孩子的鬥智鬥勇中,玩多久,怎麼玩,也可以達到一種暫時的平衡。

  • 無論是哪種類型父母,有一個原則,都是必須要知道的。那就是,在我們把手機放心地交給孩子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建立起穩固的依戀關係。

人是情感的動物,從一出生,就渴望著與自己、與別人、與世界建立聯繫。

從嬰兒嗷嗷待哺時哭得紅頭漲臉找媽媽,到幼兒時一醒來就急不可耐地邁起腳丫探索每一條路、每一個機關,再到少年時在勇敢與怯懦間搖擺,直至青年步入成人世界尋找自己的位置。

每一個階段,都是在關係中發生的。

可以說,真實關係中的引力和挫折,遠遠比虛擬的手機世界中精彩得多。正是靠著真實世界中的摸索和成長,才成就了我們生而為人的自由。

對還未成年的孩子們來說,最重要的關係就是依戀關係。依戀關係,就像土壤,給小樹提供必不可缺的營養。沒有一個孩子,在人生起初與手機的關係會強過與父母的依戀關係。

溫妮科特說:有利的關係一旦建立,不利的關係也就不會再產生了。

一旦父母和孩子建立了穩固的依戀關係,孩子與手機的關係就不再是問題了。那麼,父母該如何去做,來與孩子建立穩固的依戀關係呢?

一、聽從本能的召喚

懷胎十月,小生命在腹中汩汩滾動,我們感受著生命的歡暢和悸動,也體味著那份獨特的擔憂,這就是生命的本能。

歷經疼痛分娩出肉嘟嘟的嬰孩,那小小的身軀和四肢,彷佛透明皮膚上的血管,還有用力吸奶的小嘴巴,無一不喚起我們內心的溫柔。

那麼,就聽從生命本能的召喚,去好好愛自己的孩子。為他低吟,為他低語,拿出永遠不嫌多的熱情,建立起最初的連接。

二、共處的獨特時光

不論多忙,請放下手機,每天拿出一點,哪怕半個小時的時間,全身心與孩子共處。

是的,孩子,你是那麼獨一無二的、上蒼給父母的厚愛,當然值得我們的共處時光。

  • 小一點的寶寶,可以一起玩遊戲、玩橡皮泥,甚至是你追我趕和舉高高的身體遊戲,或者在溫馨的讀書角落裡,讀一本適齡的繪本。
  • 大一點的孩子,早上上學前,可以來個溫馨的告別儀式,給孩子繫上紅領巾,說聲「爸爸媽媽愛你「;晚上可以一起學習,可以一起討論下在學校裡遇到的事情,父母給些正面的引導和建議等。

三、帶孩子發展一項特長

不要把發展特長都交給培訓班,父母應該帶孩子,堅持一段時間,慢慢發展出一種比較強的能力。

可以選父母自己比較擅長的一方面,可以是英語,可以是數學,也可以是某項運動。

朋友家的娃上五年級,由於爸爸擅長數學,從三年級下學期開始,帶著數學成績平平的娃,開始梳理數學知識點,並堅持每天拿出15分鐘來說些數學趣事。

四年級上學期開始,老師開始反饋數學興趣日濃,並且成績穩步提高。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與爸爸的感情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對孩子來說,爸爸是樹立了一個大大的標杆,而一旦孩子和爸爸建立了穩固的關係,孩子的內心就產生了穩定的信心:雖然爸爸很強,但是,我可以超越他。

這種關係的影響,是在任何培訓班都無法獲得的效果。

四、親子戶外不可少

最古老的人類祖先,就是從叢林社會裡走出來的。

我們的基因,還多多少少帶著他們的印跡,從小嬰兒開始,對戶外的渴望和需求是一直在的。

帶孩子戶外活動,也是我們建立依戀關係的一個絕好方式。

可以選個周末,去滿山飄紅的楓葉中,感受下秋天的純美;

也可以去湖邊,漫步林蔭小道,體會空曠寂靜中的鳥叫;

甚至可以去鬧市逛逛菜市場,買一碗老一代人手工石磨的豆腐汁,混著四周嘈雜的煙火氣,熱騰騰地喝下去;

還可以帶著小娃去莊稼地裡,看看麥苗,看看野花,看看閒適的小羊。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很多,父母和孩子建立穩固依戀關係的方法和途徑。父母用心,穩固的親子依戀一旦建立,孩子與手機的關係,就不會再是問題了。

相關焦點

  • 智能時代下,孩子與家長之間對峙的親子關係!應該如何打破隔閡?
    手機、平板、電腦,已經成為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新「三大件」。智能化時代下,電子設備已經成為了日常所需的工具。在青少年的眼中,網絡、手機、遊戲可能是了解世界、收穫朋友、獲得成就感的重要媒介渠道,而在父母心中,花過多的時間沉迷於此將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長。
  • 智慧型手機為現代人帶來的諸多嚴峻挑戰!
    第一:對社交的影響筆者作為一名90後親身經歷了手機從功能機到智慧型手機的更新換代,在功能機的時代人們普遍對手機沒有如此痴迷,最多打打電話,聽聽音樂,玩玩簡單的小遊戲。沒有手機也不會覺得沒有安全感,可現代人不一樣無論到哪裡無論幹什麼到處需要有手機,甚至是上廁也必須帶著手機。
  • 毀掉孩子的正確做法:給他一部智慧型手機
    ,既能能促進孩子學習,豐富成長環境,開拓眼界;又能讓孩子安安靜靜,不打擾家長。 1、忽視兒童身心發展需求,安全感的缺失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依附研究中心主任米裡林·斯蒂爾說:智慧型手機時代出生的寶寶,有四成以上在嬰兒時期沒有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從而導致孩子安全感缺失。
  • 手機正在毀掉孩子!聰明家長這樣做,讓孩子不被手機危害!
    想想時代真的變化的太快,以前我們小的時候沒有手機不會出現這種問題,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過早的帶上了近視鏡。 其實不光法國,歐洲很多國家也陸續出臺相關政策,雖然我國還沒有任何針對中小學生手機使用禁令,但希望家長引起重視!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防止孩子過度沉迷手機?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採取不同的幹預措施。
  •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恰當的玩手機
    如何30天幫孩子建立手機界限,如何改善叛逆厭學,如何幫孩子衝刺逆襲中考高考10-160分!大家好,我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 常常有家長跟我們左養右學教育說孩子太愛玩手機,一閒下來,就吵著大人要拿手機,不給有的還要耍脾氣,家長們很苦惱,那我今天就來說說吧。
  • 網絡授課下,家長如何與孩子建立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
    居家學習,有的孩子學習變得更好,和父母關係也更親密;而有的卻是矛盾連發,孩子學習下降,家長痛苦,甚是引發悲劇。3月3日,一名12歲學生因上網課不積極,被家長嚴厲訓斥了幾句後,從樓上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 限屏教育|手機時代如何不讓孩子沉迷手機世界?
    昨天去辦事中心,看到一些帶著娃來辦事的父母,在辦事過程中為了不讓孩子哭鬧或者隨處走動而找不到人,於是把手機拿給孩子玩。孩子可高興了,拿到手機後乖乖地在旁邊玩起來,希望時間越久越好。刷屏比較多的是抖音,看似時間短,可耗時特別快,不知不覺一上午過去啦。平時我們大人自己都有這種感覺,只要一黏上手機,沒有半小時,是搞不定的。
  • 孩子為什麼沉迷手機?紀錄片《智能陷阱》:與意志力沒有關係
    幾乎所有家長都為孩子使用手機的問題頭疼過,而家長們都關心一個問題:喜歡玩手機的孩子,是不是意志力不強?不是的,沉迷手機和意志力沒什麼太大關係。豆瓣評分8.6的紀錄片《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揭露了這個答案,讓家長和孩子鬆了一口氣。
  • 孩子為什麼沉迷手機,作為家長應該如何預防?
    家長們也清楚地知道玩手機的危害,手機產生的輻射會傷害人的大腦,漸漸地威脅孩子的健康。電子產品就像一把雙刃劍,作為成年人的我們,都無法抵擋手機的誘惑,那就更別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了。如果想讓孩子完全不玩手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如何以正確的方式讓孩子合理、健康的使用手機呢?
  • 智慧型手機是如何毀掉孩子的
    有一些孩子無節制的手機,沉迷網路遊戲,無法自拔,這不僅對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對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這讓家長和老師都操碎了心。學習枯燥、乏味、辛苦,而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多好玩呀,聊天、遊戲、看電影、聽音樂……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成績不好,被家長責怪,只要有機會,他們都會從手機上找到慰藉,久而久之,就會慢慢有一種依賴心裡,對學習失去興趣,從而惡性循環。
  • 應對孩子手機成癮的家長手冊
    接著,往往就是家庭風雲驟起~~其實,在很多來訪諮詢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爭吵,幾乎都是圍繞著一部智慧型手機展開的。大人和孩子的怒火,為什麼就集中燃燒在一部小小的智慧型手機上?,等你長大了再說;第二種家長任其發展,甩他一部手機,看吧看吧,想怎看怎看,想用多久用多久,看盡大千世界,結交眾路朋友,緊跟時代節奏,踏進大數據時代;第三種家長是非常的苦惱,該不該給呢,要是玩手機,忘了學習該咋辦;要是不給手機,會不會脫離社會現實,成為生活中的一朵奇葩呢。
  • 智慧型手機之後是萬物時代
    這個判斷的依據,源自長久以來設備和人之間的關係。從技術演化歷史來看,人和機器的關係中,人一直是主體,設備的進化,就是人機便攜性的進化。在PC臺式機時代,我們要使用計算機,需走到特定場所,辦公桌,書房,這太不方便。於是很快人類就發明了筆記本電腦,可以讓我們走到哪,把計算能力帶到哪。但是它還是太大了,於是接下來,筆記本電腦變成了尺寸更小的智慧型手機。
  • 家長忙碌是藉口,孩子玩手機上癮,該如何幫孩子戒掉手機?
    即便是全職媽媽,自己在家帶孩子也忙得連飯都吃不上熱乎的,特別是孩子3~5歲的時候,探索欲很強,精力充沛,一天沒有閒下來的時候,這時候如果家裡沒有老人幫忙看著,從幼兒園接回來,很多家長就會索性讓孩子玩手機用來吸引注意力,才能自己有時間做飯忙家務。
  • 「手機作業」越來越多大家如何看?家長:給孩子「合法」玩手機
    老師布置的手機作業越來越多,我們如何看待孩子以老師完成手機作業的藉口玩手機的問題呢?或者說該不該留手機作業?東北農業觀察出品農村大媽為了完成老師布置作業買智慧型手機,卻導致孩子學習直線下降,誰之過?手機作為我們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在我們生活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就連我們孩子的教育也離不開手機。我們村裡的一個家長因為沒有及時的完成老師布置的「手機作業」而受到了批評。
  • 孩子沉迷手機,父母抓狂?做好「四點」,教會孩子正確使用手機
    二、孩子依賴手機主要有三種原因:1、社交性依賴。有的孩子,有了手機以後,再也不願和身邊的人交流,甚至與父母,他的人脈關係限制在通訊錄的好友,微信朋友圈裡,QQ各種群裡,這麼強大的人脈關係讓孩子難以割捨。
  • 如何與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係
    好的親子關係會讓父母變成孩子「重要他人」,從而願意聽從父母的話。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個體發展的根本力量,對於孩子日後的人格塑造和社會適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怎樣才能建立好的親子關係呢?就好比: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如果餓了不給他吃奶,尿了拉了不給他收拾,換尿布,他就會一直哭,媽媽抱著也不會停。這就是當生理需求沒得到滿足時,是沒有別的需要的。其次是親子關係的濃度只有生理需求得到滿足,才能進一步對情感和認知有需求,也就是親子關係的濃度。
  • 如何教育孩子不沉迷手機?你只需要做到這幾點
    作為家長您是怎麼對待孩子玩手機的問題的,強制沒收對孩子來說已經不起作用了,反而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今天這篇文章給您最好的解決方法!前天陪孩子出門,他見到一個小吃店,說要去買點吃的東西。但媽媽在車上等了六、七分鐘還沒見他回,就自己下車去小吃店看看。孩子正在店裡一個角落,玩一部智慧型手機。他一看見媽媽進來,就趕緊收起手機。問他手機是誰的,他很不高興地說是借同學的,之前因為母子之間為手機多次發生衝突,所以,媽媽也沒有逼他交出來,就跟他說——儘快還給同學吧,今後不許找同學借。
  • 毀掉孩子的「手機依賴症」,或許是家長「傳授」,四步教你擺脫
    文l琳妹育兒說(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在網際網路時代,智慧型手機早已廣泛普及,男女老少可謂是人手一部。很多學齡階段的孩子都已經養成了「手機依賴症」,這一「可怕現象」的背後,並非是孩子經不住手機誘惑,更多是受到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
  • 孩子偷買智慧型手機家長難退貨,賣家:不拒絕有錢學生客
    孩子背著家長偷偷買了部智慧型手機玩,這本身就夠讓家長惱火了。然而,當家長帶著孩子去手機店裡要求退貨時,卻遭到拒絕。近日,南京市民李先生(化名)就遭遇了這樣的尷尬。李先生認為,商家在家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把手機賣給明顯未成年的孩子,理應退貨。孩子在沒有監護人允許的情況下買東西,是否有權退貨?這類消費又是否受法律保護?近日,揚子晚報「TOP評測」欄目記者展開了調查。
  • 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快方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
    另外50名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三名孩子高中畢業後選擇在家幫工。這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從上述研究可見,毀掉一個孩子最好辦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真的是這樣嗎?當前的時代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整個社會進入知識與智能時代,孩子們不可能不接觸手機,作為家長,到底要不要給孩子玩、該不該給孩子玩,怎麼給孩子玩?這裡面都充滿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