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時代,每個人的生活,與智慧型手機緊密相連。
行動支付、駕車導航、視頻聊天、學習知識技能、刷劇、瀏覽信息等,人們的生活彷佛被智慧型手機無所不在地覆蓋。
那麼,在手機時代,該如何守護我們的孩子,使手機成為他們成長、學習的工具,而不是被手機奴役?
一般父母對待手機的態度,有三種。
第一種、控制型
這種父母對此特別焦慮,除了必須用手機完成的作業之外,嚴禁孩子碰觸手機,尤其是手機遊戲,簡直談虎色變,唯恐避之而不及。
這種父母認為,孩子是沒有自控力的,而手機遊戲對孩子的吸引力那麼大,一旦沾染,必然如同吸D成癮,難以戒掉。索性一刀切,從來不準孩子玩手機。
第二種、放任型
多見於學前孩子的父母。
低齡的小娃娃,正是精力旺盛、竭盡全力探索世界的時候。在家裡,總是翻箱倒櫃,不得片刻的安寧。
父母為求清淨或者為了騰出手來做些自己的事情,乾脆打開手機,搜個動畫片讓孩子看。
他們可能還會覺得這些有聲有色的視頻,一方面開發了孩子智力,一方面又能讓娃安靜一會兒,何樂而不為呢?
在「好人民間小吃」吃飯的時候,就經常會見到,年輕的父母們把寶寶放在兒童座椅上,手機擺在座椅自帶的小桌子上,放著小豬佩奇的動畫片。寶寶安靜地看著,爸媽開開心心地吃著。
第三種、理智型
這類父母能理智看待智慧型手機的時代:無論如何,孩子是繞不開手機的。既然如此,不如在父母的監管下正確地使用它。
但同時也面臨著,孩子一玩起來就放不下的風險。
於是,父母不得不出面,規定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如周一到周五,每天只準在完成作業後玩半個小時;周末,可以玩兩個小時等。
在與孩子的鬥智鬥勇中,玩多久,怎麼玩,也可以達到一種暫時的平衡。
人是情感的動物,從一出生,就渴望著與自己、與別人、與世界建立聯繫。
從嬰兒嗷嗷待哺時哭得紅頭漲臉找媽媽,到幼兒時一醒來就急不可耐地邁起腳丫探索每一條路、每一個機關,再到少年時在勇敢與怯懦間搖擺,直至青年步入成人世界尋找自己的位置。
每一個階段,都是在關係中發生的。
可以說,真實關係中的引力和挫折,遠遠比虛擬的手機世界中精彩得多。正是靠著真實世界中的摸索和成長,才成就了我們生而為人的自由。
對還未成年的孩子們來說,最重要的關係就是依戀關係。依戀關係,就像土壤,給小樹提供必不可缺的營養。沒有一個孩子,在人生起初與手機的關係會強過與父母的依戀關係。
溫妮科特說:有利的關係一旦建立,不利的關係也就不會再產生了。
一旦父母和孩子建立了穩固的依戀關係,孩子與手機的關係就不再是問題了。那麼,父母該如何去做,來與孩子建立穩固的依戀關係呢?
懷胎十月,小生命在腹中汩汩滾動,我們感受著生命的歡暢和悸動,也體味著那份獨特的擔憂,這就是生命的本能。
歷經疼痛分娩出肉嘟嘟的嬰孩,那小小的身軀和四肢,彷佛透明皮膚上的血管,還有用力吸奶的小嘴巴,無一不喚起我們內心的溫柔。
那麼,就聽從生命本能的召喚,去好好愛自己的孩子。為他低吟,為他低語,拿出永遠不嫌多的熱情,建立起最初的連接。
不論多忙,請放下手機,每天拿出一點,哪怕半個小時的時間,全身心與孩子共處。
是的,孩子,你是那麼獨一無二的、上蒼給父母的厚愛,當然值得我們的共處時光。
不要把發展特長都交給培訓班,父母應該帶孩子,堅持一段時間,慢慢發展出一種比較強的能力。
可以選父母自己比較擅長的一方面,可以是英語,可以是數學,也可以是某項運動。
朋友家的娃上五年級,由於爸爸擅長數學,從三年級下學期開始,帶著數學成績平平的娃,開始梳理數學知識點,並堅持每天拿出15分鐘來說些數學趣事。
四年級上學期開始,老師開始反饋數學興趣日濃,並且成績穩步提高。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與爸爸的感情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對孩子來說,爸爸是樹立了一個大大的標杆,而一旦孩子和爸爸建立了穩固的關係,孩子的內心就產生了穩定的信心:雖然爸爸很強,但是,我可以超越他。
這種關係的影響,是在任何培訓班都無法獲得的效果。
最古老的人類祖先,就是從叢林社會裡走出來的。
我們的基因,還多多少少帶著他們的印跡,從小嬰兒開始,對戶外的渴望和需求是一直在的。
帶孩子戶外活動,也是我們建立依戀關係的一個絕好方式。
可以選個周末,去滿山飄紅的楓葉中,感受下秋天的純美;
也可以去湖邊,漫步林蔭小道,體會空曠寂靜中的鳥叫;
甚至可以去鬧市逛逛菜市場,買一碗老一代人手工石磨的豆腐汁,混著四周嘈雜的煙火氣,熱騰騰地喝下去;
還可以帶著小娃去莊稼地裡,看看麥苗,看看野花,看看閒適的小羊。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很多,父母和孩子建立穩固依戀關係的方法和途徑。父母用心,穩固的親子依戀一旦建立,孩子與手機的關係,就不會再是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