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剛剛告別高中,初入大學,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迷茫無措之後,我逐漸適應了大學生活。大一上學期,我每天忙忙碌碌,宿舍,圖書館,教室,餐廳,四點一線,看似充實的日子卻令我感到越來越空洞迷茫。
由於疫情爆發,開學延遲,上網課便成為了我每天的全部。滿滿的課程,總令我忙得暈頭轉向。可是,當有一天老師點我回答問題我卻滿腦子空白時,我才驚恐地發現看似忙碌的我其實大多時間是在做無用功!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主題很犀利——你只不過是看起來很努力。是啊,我似乎真的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很忙碌啊!
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實際什麼都沒做好。這多麼可怕!
因為時間的寶貴和短暫,所以誕生了「效率」這個詞語。痛定思痛的我反思良久,最後發現其實使學生達到高效率的學習效果只是要懂得輕重緩急而已。
有人說進入了大學就輕鬆了。這句話半真半假,全在自己而為。我所學的課程安排得也比較滿,可是正因為這些滿噹噹的課程,才更需要我去進行選擇性學習。
茶餘飯後抽出一點時間規劃好哪些該重點學習,哪些該粗略而過。每個人的精力有限,一絲不苟地聽完老師講的每一句話,一秒不落地看完每一個教學視頻,試問幾人能做到呢?
大學,不僅是學校,更是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的平臺。如果我們能更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那豈不是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其他的活動?
我想拿自己的例子來說。圖書館,網絡的資源非常豐富,對待自己喜歡且比較重要的科目,我總是提前學習。所以到了課堂上有時只需要聽自己之前不懂的便可,其餘的時間用來學習其他或深入研究這門課豈不是更好?
早晨起床腦子清醒適合讀書記東西,我便不會去刷題;午間記憶較遲鈍,不易讀書,我會去寫題。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也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呀!
遇到了一節無聊卻又不能不去的課,一場無用卻不可缺席的活動,我該怎麼辦呢?
課無聊,活動參與感低,為什麼不給自己找點其他的事做?在沒有打擾到別人的情況下我會默默地利用起這塊時間。悄悄做題,默默聽英文,時間,效率就是這麼抓住的。
有時候,一堂40分鐘的課程,一節1小時的教學視頻,真正對自己有益的講解只佔一半的時間。那另一半的時間,與其用來發呆打瞌睡,倒不如不好好利用起來呢!
又想起了之前在高中的朋友,她學習非常努力,可成績卻很一般。煩惱之餘向我訴苦,我才發現了她與我抓重點完全不同的學習方法。她每節課每一門都很認真地聽講啊!但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高三的時間非常緊,全面撒網顯然已經不可取了,這時候分清楚主次,懂得捨棄就更重要了不是嗎?
做完了習題,為什麼不及時查看自己錯誤的地方並結合答案將題搞懂呢?難道你還在等老師下一周的講解嗎?別等了,利用起手邊的資源,你的學習效率將大大提高。
學習,不僅僅是悶著頭學,也不僅僅是嚴格執行老師的要求。停下手中許久未歇的筆,認真思索一番,時常主動去尋找高效的學習方法,或許就有不一樣的驚喜哦!
那些與我從前一樣迷茫的朋友,不知道我的見解對你有用嗎?第一次寫這樣的文章,如果有錯誤之處,希望留言指正哦!如果還算認可,一定要點個讚,關注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