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的閱讀,歡迎你關注「老實巴交鄉裡人」百家號,期待你評論,轉發,收藏,和你一起分享最真實的農村!
農村本就是人情關係很濃烈的地方,親戚朋友之間交集密切,尤其在親戚交往方面更是很講究。說到親戚關係有很多俗語,小時候並不能明白其中道理,只是覺得很厲害的樣子。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覺得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由衷佩服勞動人民的智慧,就像下面這兩句。
外甥狗,吃了兩頭走;侄兒親,打斷牙齒連著筋
這句俗語就是表達和外甥,侄兒的親疏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呢?外甥真的比侄兒要疏遠很多嗎?農村本就很注重家族關係,外甥是外姓,有些會因為母親和娘家矛盾很容易就斷了來往。但是侄兒不一樣,就算關係再僵,但是都生活在一起,抬頭不見低頭見,到了真正有困難的時候,還是會挺身而出。農村老人經常會舉例子:自古以來,侄兒給叔伯養老送終的很多,但是外甥就很少了。
當然現在外甥對舅舅親的並不在少數,甚至好過侄兒的也大有人在。很多人會覺得這句俗語偏激,如果考慮到農村特殊的環境關係,或是真正在農村生活的人就能深刻體會。因為農村人始終認為,如果叔伯沒有兒子的情況下,侄兒為叔伯養老送終天經地義,但沒有人認為外甥有這義務,這就是思想問題了。
爹親叔大,娘親舅大
這句俗語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娘這邊的親戚最有分量的就是舅舅,父親這邊親戚最有分量的就是叔伯,這是基於血緣關係來區分的。說到「爹親叔大」有兩方面意思。舊時農村家庭大小事都是父親做主,而在遇到重大決定時往往會找兄弟一起商量解決,因為叔伯是自家人。假如父親不在了,叔伯是有權利參與決定侄兒的家事。農村的家譜中,如果誰沒有兒子,往往會把他兄弟兒子過繼在他門下。
「娘親舅大」在母親這邊的親戚中,舅舅是最親的。在農村酒席中有坐次一說,如果是外甥家辦酒席,舅舅往往都是貴賓席,足以顯示出舅舅的尊貴地位。舊時,如果外嫁女兒發生了什麼家庭矛盾了,舅舅作為外親,是外嫁女兒的堅強後盾。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家族之外,肯定數舅舅的分量最重了。如今農村親戚已經沒有了以前那麼密切交往,但是無論怎樣,舅舅叔伯你總要來往的吧。
話說回來,親戚之間永遠是禮尚往來。今天你提著禮品到親戚家,明天他又提著禮物到你家來,以前總覺得這樣多此一舉。其實不然,因為親戚只有在頻繁走動中,關係才變得更加密切。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