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旺報》10月12日報導,從剛結束的國慶十一長假赴臺遊客看,今年大陸遊客赴臺已開始進入「寒冬」,且至少將延續到明年5月。旅遊業認為,臺灣地區2020大選後若兩岸關係不佳,大陸遊客赴臺「只會少不會多」,臺灣將因此一年損失數百億元新臺幣觀光收入。
近年來,大陸遊客出境遊帶給周邊國家和地區可觀的觀光財。但兩岸關係不佳,陸客赴臺從2015年最高時的418萬人次「年年減」,到2018年已跌到269萬人次。兩岸關係持續低迷情況下,儘管今年上半年陸客赴臺仍正成長,但大陸從8月1日起暫停赴臺個人遊,旅遊團也從8月起開始減縮。各界早就估計,大陸赴臺遊從9月起會出現大幅崩落,且延續到年底,甚至明年5月。
十一慘兮兮 少賺33億元
陸客大減後第一個碰到的就是大陸的十一長假。在過去,十一長假陸客出遊總帶給目的地年年成長的大量觀光外匯,臺灣地區也不例外。但今年卻「慘兮兮」。臺北市林姓旅遊業者估計在7天假期,陸客團加個人遊平均每天不到3000人來臺,整個假期赴臺約2.1萬人次,較2015年極盛時期的8.6萬人次大減76%。估計光是今年的十一7天假期,大減的陸客就讓臺灣減收約新臺幣33億元外匯收入,旅遊業苦在心裡,卻難改現狀。
陸客團赴臺熱潮的時候,從臺北的蔣介石紀念堂、孫中山紀念館、臺北故宮到臺北101,到處都被一輛輛的陸客遊覽車擠爆,景區附近的店家和小販,從臺灣紀念章到臺灣地圖,還有印著日月潭和阿里山字樣的小紀念品,都賣得發燒;如今這些景點全都冷冷清清,從北到南,從餐廳到購物店,都有業者關門。
臺北市楊姓購物店業者說,購物店市場隨時都有人投入,也有人離開,不同的是市場好的時候投入者較多,市場差的時候投入者較少,「現在就屬於後者」。他表示,既然多數業者都不看好明年5月前陸客赴臺市場,又何必花錢養一個看不到未來的市場,所以許多業者乾脆先停業,減少損失;若市場恢復再來找人也還來得及,若市場不好,就從此收手,退出市場。
航班減少 購物店剩百家
另一名業者說,陸團赴臺熱潮時,全臺約有150間專做陸客團生意的購物店,在陸客連跌3年後,整的整、並的並,目前估計約剩下100家,而且規模大不如前。
不但旅遊業不看好今年最後一季陸客市場,航空業也反應兩岸直航市場趨冷。8月大陸來臺個人遊暫停和緊縮陸客團後,陸籍航空公司陸續公告從8月底開始減班,但起初減班的時段仍限於在10月26日以前的夏季班表,後來從今年10月27日開始到明年3月28日的冬季班表陸續出爐,直航航班持續減少,已能看出航空公司也不看好明年3月前的兩岸航空市場,提前確認並開始因應。
《旺報》文章最後指出,可以預見的是,今年陸客赴臺在十一過後,就過了「分水嶺」,開始急轉直下。今年臺灣旅遊業的冬天提早到來,而且將延續到明年,是否等得到春天,仍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