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絕得最冤的物種,它們被誤認為是殺羊賊,慘遭歐洲人的團滅

2020-12-16 騰訊網

1936年12月7日,最後一頭袋狼在霍巴特動物園死去。

這頭母袋狼,名為「班傑明」。

當天,炙熱的太陽仿佛要烤乾了她身上最後一滴水。

因管理員忘了關獸舍大門,班傑明在籠中連一絲蔭蔽都夠不著。

她只能吐著舌頭任由太陽曝曬,受盡折磨地死去。

被關在動物園裡的班傑明,攝於1933年。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班傑明的死去,標誌著袋狼這個物種在地球上徹底消失。

而在眾多滅絕動物中,袋狼應該是最吸引人的一種了。

到現在,距離班傑明離世已整整82年。但是人們仍然相信,袋狼並沒有滅絕。

隔三差五,就會有人聲稱在野外目睹袋狼的魅影。

但很可惜,每一次都純屬誤會。

除了那些布滿雪花的畫面或空口無憑,人類連一根袋狼毛都沒有得到。

1973年南澳大利亞拍攝到的「袋狼」,其實是一隻狐狸,尾巴因為疥癬而掉毛才顯得像袋狼

袋狼(thylacine),常常被稱為「塔斯瑪尼亞虎」,原產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和紐幾內亞。

它們的食譜包括小型袋鼠、中小型爬行類和小型鳥類。

但是,「虎」這一名頭,就是個嚴重的誤導。

人們之所以這麼稱呼它,純粹是因為它是頂級捕食者,而且它身上還帶著與老虎相似的條紋

事實上,袋狼看上去,完全就是一隻帶有條紋的狗或者狼。

不過,袋狼的外型也有一定程度的誤導性。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它們與犬科家族不但不是近親,血緣更是隔了十萬八千裡。

袋狼屬於有袋類動物,其特徵是沒有發育完全的胎盤,早產兒會待在母親的育兒袋裡吸奶長大。

而雌性袋狼的育兒袋,就長在腹部並且開口向後

這樣,早早出生的幼崽就能更容易地爬進育兒袋中,繼續成長發育。

當然雄性袋狼也具有袋狀結構,就位於陰囊位置。

據信這種「假育兒袋」具有保護雄性陰囊的作用。

混元獸形象

現存的哺乳動物主要分為胎盤類(5500多種)、有袋類(270多種)這兩大類(極少數為單孔目)。

而哺乳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混元獸

所以混元獸的屬名,意為「元氣為分,混沌為一,元氣之始也」。

它同時發育有真獸類和後獸類的混合特徵,生活在白堊紀早期,距今1.26億年。

混元獸化石

後來,混元獸進化出了真獸類和後獸類這兩大類。

現生胎盤類和它們的化石祖先,從屬於真獸下綱。

而有袋類和它們的化石祖先,則從屬於後獸下綱。

現階段認為,最早的有袋類動物很可能是生活在距今1.25億年前的「中國袋獸」

這是迄今已知的,最古老的有袋動物的化石。

中國袋獸化石

到了距今4500萬年到3800萬年之間,由於地殼運動澳大利亞大陸與南極洲、南美洲脫離。

從此以後,澳大利亞就成了一個隔絕、獨立的大陸。

而上面的動、植物也都開始獨立發展。

同時同根生的兩大類,本來就一直存在著競爭關係,並且是胎盤類佔了上風。

但在澳大利亞這片陸地上,有袋類是大獲全勝。

大陸漂移學說示意圖

一個假設認為距今1500萬年以前,由於氣候變化,澳大利亞大片森林被乾旱的草原取代。

這也意味食物的急速減少,但這正有利於有新陳代謝慢的有袋類。

於是,有袋類便稱霸了這片大陸。

澳大利亞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有袋動物的天堂。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有袋類基本都分別在大洋洲(此外在美洲和東南亞也有少數)。

而在別的大陸上,則剛好相反成了胎盤動物的地盤。

胎盤類與有袋類這兩個陣營的動物,就好像生活在平行宇宙的兩個地球一樣。

它們分別在不同的大陸進化出了獅子(袋獅)、劍齒虎(袋劍齒虎)、猴子(袋猴)等。

而兩類動物之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便是一個「沒袋」全靠胎生,一個「有袋」還靠育兒袋養育後代。

所以說,袋狼跟我們熟悉的犬科動物是真的一點都不熟。

硬要攀關係,袋狼和袋鼠的關係,都比和狼或狗要親。

袋狼與澳洲野犬

而袋狼外形之所以和狼相似,則是因為趨同進化

在相似的生態系統裡,佔據相同生態位的物種,能在自然選擇之下進化出相似的機體結構或功能。

即便不算澳洲的有袋動物,這類毫無親緣關係卻又外形相似的動物例子還有很多。

大海雀(已滅絕物種),如果不說很多人以為看到了企鵝

例如生活在南半球高緯度的企鵝,和生活在北半球高緯度大海雀,就是典型的趨同進化。

這兩者並無任何親緣關係,但卻幾乎長得一樣。

它們同時放棄了飛行、演化出流線的體型、防水的羽毛等。

而袋狼與狼,就在兩個相似的生態系統中佔據了相同的生態位。

所以,袋狼才這麼像狼。

它們都有細長的鼻子,鋒利的犬齒和像剪刀狀的臼齒,非常適合捕抓、殺死和肢解獵物。

袋狼與灰狼頭骨對比 ,袋狼的牙齒數目一共為46顆,而灰狼是44顆,有時候考試題目會讓你分辨兩個物種頭骨。圖片來源:Fritz Geller-Grimm

在澳大利亞這片貧瘠的土地上,袋狼已是有袋類中最頂級的捕食者了。

但不同的是,近年的研究表示袋狼的捕獵方式可能與貓科動物更像

它們的前肢關節更靈活,前肢和腕關節都可以扭轉與獵物打鬥。

所以按理來說,袋狼應該也像貓科動物是個伏擊獵手。

而不是像犬科動物那樣,靠長時間追趕獵物使其疲憊再捕殺。

這也意味著從捕獵方式看來,它們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都比「袋狼」適合。

1906年,華盛頓特區動物園的兩隻袋狼,一公一母

但事實上,袋狼屬於袋鼬目袋狼科袋狼屬

科學家廣泛地認為,按輩分來說,與袋狼最親近的是袋鼬。

而也有的科學研究認為,袋獾或者食蟻獸才是其現生近親。

所以說,這也難怪袋狼在人類心中的形象是如此的神秘。

袋鼬目下的成員

但這也沒有辦法的事,因為袋狼已經滅絕。

科學家想要研究袋狼,只能從各種化石和屍體標本入手。人類對這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和行為基本一無所知。

雖然也有一些來自獵人或農場主的口頭描述,但這些資料的準確性有多高誰都說不準。

因為袋狼的消失,就是源於當時人類對它們的錯誤認知和解讀。

這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

史前壁畫上的袋狼

在晚更新世和早全新世,這類動物是遍布了澳洲大陸與塔斯馬尼亞島。

甚至在紐幾內亞,都能發現它們的足跡。

但在兩百多年前,西方移民大量湧入澳大利亞及周邊地區時,袋狼已從大陸和紐幾內亞等地區消失。

當時,袋狼已全線退居於塔斯馬尼亞島了。

在這片佔地面積約為6.5萬平方公裡的島嶼上,袋狼很幸運地活到了現代。

塔斯馬尼亞島

而袋狼在澳大利亞本土消失,大約在3000年前,原因是眾說紛紜。

一個傳統的觀點認為,是澳洲土著帶來的澳洲野狗(Canis lupus dingo),導致了袋狼的滅絕。

因為袋狼與澳洲野犬屬於競爭關係,最後袋狼才會被趕緊殺絕。

但是,澳洲野狗對袋狼的威脅有多大誰都說不準。

有口述報告說,澳洲野狗怕袋狼,也有的說澳洲野狗經常結隊,可以與袋狼抗衡...

澳洲野狗

反正,袋狼在澳洲大陸是怎麼消失的我們還沒找到答案。

但在最後的陣地——塔斯曼尼亞島,袋狼是怎麼被趕緊殺絕的,原因就很清晰了。

如果說在澳洲大陸和紐幾內亞,是自然選擇淘汰了袋狼。

那麼在塔斯馬尼亞島,則是歐洲人送它們上了西天。

1910年,生活在霍巴特動物的袋狼家族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塔斯馬尼亞土著雖然偶會捕殺袋狼。

但是,這種捕捉並未影響到袋狼的生存。

幾千年來,土著與袋狼一直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

而悲慘的開端,則是始於1642年荷蘭航海家發現了這座小島。

隨後,英國和法國等歐洲人也接紛至沓來。

1770年,佔領了塔斯馬尼亞島的英國人,就發布了一道殘酷的命令。

活抓一名土著成人,獎勵5英鎊,一個孩子則獎勵2英鎊。

隨著屠殺令下達,當地土著迅速從1萬人驟減至2000人。

到1831年,當地原住民就只剩下不足200人了。

之後,他們又被移置到弗林德斯島定居。

而最後一名純正的土著是位女性,於1876年病逝。

「最後一位塔斯馬尼亞土著」

而袋狼的命運,與當地土著人又是那麼的相似。

隨著島上的歐洲移民逐漸取代土著,畜牧業也快速發展了起來。

當時,大片的桉樹叢林、灌木叢、草原等被開墾成牧場。

袋狼的棲息地對半地減少,同時也直接導致了袋狼的食物急速減少。

此外,歐洲人還帶來數量龐大的犬科動物,這也成了袋狼的競爭對手。

袋狼獵手

那時的袋狼,已經在夾縫中求生存。

但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歐洲人的一道針對袋狼的捕殺令。

最開始,是牧場主們認為袋狼會偷襲羊群和家禽。

在塔斯馬尼亞生活的歐洲移民,開始口口相傳袋狼會攻擊家禽,是喝血吃肉的怪獸。

所以,牧場員工開始捕殺那些比較接近農場和居民區的袋狼。

到1888年,為了大力發展畜牧業,政府更是發起了一個賞金計劃

和當初獵殺塔斯馬尼亞土著類似,獵人每殺死一頭成年袋狼可獲得1英鎊,而幼崽則少些也有10先令。

1888年至1908年這20年間,政府就一共送出去2184磅的賞金。

如果按照獵殺的都是成年袋狼來計算,至少有超過2184頭袋狼被殺。

被獵殺的袋狼掛了一牆

但是,被殺死的袋狼可能遠遠超過獲得懸賞的袋狼數量。

首先,大量受傷的成年袋狼可能在逃跑過程中死亡,並未落到獵人手裡。

此外,成年袋狼被捕殺後,也可能導致那些還未長大的幼崽死亡。

就在這一系列行動中,獵人們開始發現越來越少見到袋狼的蹤跡了。

到1909年,政府只發出去了兩英鎊的賞金。

1888年至1909年賞金情況

但袋狼真的有這麼十惡不赦嗎?

當然,不排除曾經有袋狼捕殺過人類的牲畜。

因為棲息地的減少,袋狼的食物也隨之減少,溜到農場偷獵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袋狼是家畜被殺的罪魁禍首。

擺拍的袋狼吃雞圖

而唯一一張所謂袋狼襲擊家禽的照片,不過也只是擺拍

照片中的袋狼早已死去並被製成標本,當時卻被人類利用被污衊成殺雞賊。

而現在普遍認為,澳洲野犬才是牧場主最大的敵人。

那些不翼而飛的牲畜,相當部分是被澳洲野狗吃了或是被賊偷了。

更諷刺的是,隨著袋狼的數量迅速減少,人們對這種珍稀動物的興趣就越大。

除了皮毛貿易以外,袋狼還被大批運往動物園、馬戲團,又或者製成標本存放在博物館中。

再加上當時在袋狼中,還流行著一種疥癬,常常導致袋狼感染死亡。

有紀錄顯示,最後一頭野生袋狼是在1930年被射殺死亡。

袋狼在劫難逃。

最後一頭野生袋狼死亡

事實上,在20世紀初就有人提出要對袋狼進行保護了。

然而,政府的反應實在是太慢了。

直到1936年7月10日,當地政府才頒布了針對袋狼的保護法令。

但這一些已經太晚了。

文章開頭提到的「孤狼班傑明」,就在兩個月後就因管理員疏忽,被太陽活活烤死。

1933年的班傑明

更搞笑的是,袋狼的保護區是在1966年才設立的。

與過去懸賞相反,政府證明殺死一頭袋狼要進行罰款。

但仔細看時間節點,那時距離最後一隻袋狼死亡已經整整27年,哪還來的袋狼保護。

而因無人證實袋狼存在,袋狼終於在1986年被列為已滅絕物種。

為了紀念袋狼塔斯馬尼亞島州政府將其加入到官方徽章中

但直至今日,人類還不相信袋狼已永遠離去。

許多人認為,袋狼只是匿藏起來,難被人類所見。

幾乎每年,都有類似的目擊野生袋狼的新聞報導。

光是1960年至1980年這20年間,就有超過320次目擊事件。

然而,每一次都是空歡喜一場。

或者,總要到失去才懂得珍惜。

*參考資料

The Thylacine Museum

Thylacine .Wikipedia

Marc Tollis.Case Studies of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Wolves and Thylacines.2014

Figueirido,Janis.The predatory behaviour of the thylacine: Tasmanian tiger or marsupial wolf? Biology Letters.2011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它們是最丟臉的「入侵物種」,偷渡到中國,差點慘遭滅絕
    它們是最丟臉的「入侵物種」,偷渡到中國,差點慘遭滅絕!今天來跟大家聊一下入侵物種,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非常提防入侵物種,因為這些東西能給一個國家帶來很大的麻煩,就像美國鯉魚,現在每年還要花費政府非常多的錢財。
  • 盤點地球上最稀有的三種動物,它們隨時都有可能滅絕
    神奇的大自然孕育了各種各樣的動物,每一種動物的生命都是十分寶貴的,可是由於生存環境的變化許多動物都處在瀕臨滅絕的境地,其中這三種動物更是稀有中的稀有它們隨時都有可能滅絕,我們來看一下是哪三種動物!但是經常被人們誤認為是別的物種,所以遭到大量捕殺。這個鍋背得可不是一般的冤,斑鱉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世界目前只有三隻。野生的斑鱉已經滅絕,現存的三隻當中有兩隻在蘇州動物園,另外一隻在越南同莫湖,真心希望這三隻能夠健健康康的活下去並且繁育出更多的後代。
  • 如何安全高效團滅蚊子?讓你了解滅蚊大作戰的前世今生
    難道就不能把蚊子給團滅了嗎?別急,看完本文讓你了解滅蚊大作戰的前世今生。最古老的驅蚊方式有三:用手拍死,掛蚊帳和清除積水讓蚊子無處滋生。時至今日,這仍然是性價比最高的驅蚊方式。雖然蚊子連恐龍血都吸過,但聰明的人類不斷將自己的觀察運用到驅蚊的新技術之中。
  • 最古老的犬科動物,古代中國人不喜歡它,歐洲人也對它下格殺令
    貉其實是一種犬科動物,但是估計很多人不認識它,因為它外形像狐狸又像小狗,還有很多人把它錯認為浣熊。 貉,又稱貉子和狸,是犬科一非常古老的物種,被認為是類似犬科祖先的物種,原產東亞地區。貉一般體長在50~70公分,跟中等體型的狗差不多,但腿短且身體肥胖,應該算是整個犬科家族中行動最笨拙的成員了。在我國有南貉、北貉之分,也有些地方也把貉叫做「土狗」。
  • 夏威夷為什麼會得名「物種滅絕之都」?
    人類和夏威夷群島的相遇可以追溯到玻里尼西亞人,他們划著獨木舟率先登陸,成為了夏威夷最早的居民。到了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的船隊載著探險家們越洋而來,其中最著名的、也是最先到達並最終死於夏威夷群島的就是詹姆斯·庫克,在這位英國皇家海軍軍官的筆下,那時的夏威夷就已經是栽種著香蕉、甘蔗、菠蘿等水果,並籠罩著土著原始信仰的島嶼了。
  • 10大已滅絕物種:霸王龍、斑驢……
    袋狼:塔斯梅尼亞虎(1936年滅絕)袋狼是近代很有名的身上附有袋子的食肉類動物。產於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二十世紀,這個物種已經瀕臨滅絕。通常被人稱為塔斯梅尼亞虎(緣於它背部的條紋)。同時也被人稱為袋狼。通俗地講是塔斯虎(澳大利亞的口語講法)或是普通虎。它是這個物種中僅存的一類。儘管存在著大量的相關物種,但是袋狼化石還是被人發覺,對於這個物種的起源可追溯到「第三紀中新世」的早期。
  • 「世界最孤獨」青蛙有望脫單 而有些物種,滅絕了
    原標題:「世界最孤獨」青蛙有望脫單 而有些物種,滅絕了在玻利維亞,一隻被人們認為是「世界上最孤獨的青蛙」羅密歐,正在「健身」。單身10年的它,終於有望在2019年情人節脫單——它將和雌性青蛙朱麗葉相親。
  • 鯊魚躲過多次物種滅絕,如今因為人類,它們將面臨滅絕!
    人類除了對宇宙之外的事情感興趣之外,對大海深處的生物極為感興趣,因為科技有限,大海被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說起大海大家都會聯想到鯊魚,甚至有很多電影都和鯊魚題材有關,很多人非常害怕鯊魚會攻擊人類等等,然而近幾天科學家發布了一項新數據,或許在未來地球上再也不會出現鯊魚的身影了,為何海洋霸主會消失呢?
  • 生物界的致命生物,導致三波物種滅絕浪潮,現在依然進行中
    當下,因為人類活動所導致的物種滅絕自不必說,就說早在農業革命發生之前的那數萬年,伴隨著智人的遷徙所發生的物種發滅絕就足以讓人錯愕。時至今日,有很多專家學者試圖為人類脫罪,將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物種滅絕歸因於氣候變化。但如果你想要證明物種滅絕的原因就是氣候變化導致也是非常困難的。
  • 如何優雅地團滅蚊子?
    它是暗夜忍者,在十米之外就聞到人散發出的二氧化碳追隨而來,然後在近處通過體溫、氣味和視覺瞄準叮咬目標。 它是輕功大師,通過高速振翅和長腿避震來減輕對人皮膚的壓迫,拿你的大腿當了停機坪,你也難以察覺。1944 年二戰期間,美國農業部為野戰部隊研發了安全有效的驅避劑「避蚊胺」 DEET,一直到今天,避蚊胺仍然是最安全有效的驅蚊劑。 它的原理就是散發出蚊子討厭的氣味,讓它們感知不到人的存在。噴上一層避蚊胺,就像穿了一件隱身衣。
  • ...發出最後的絕響,8年後才被宣布滅絕|物種案例CBCGDF-SPECIES-EN...
    島上有一種特有的蝙蝠,就是當前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中較早的已知滅絕的哺乳動物物種。聖誕島伏翼蝙蝠(Pipistrellus murrayi),下文簡稱聖誕島蝙蝠,是一種僅在澳大利亞聖誕島上有發現的蝙蝠。它們體型較小,一隻才3~4.5克重,也就是說體重不到一個雞蛋的10%。它們愛吃昆蟲,棲息在樹洞和腐爛的植被中,約50隻為一群。
  • 怎麼滅殺蟑螂最有效
    蟑螂無處不在,它已經成為侵害人類的最常見的害蟲之一。人類在發展,蟑螂也在不斷地變異,變得越來越「聰明」,抵抗能力也越來越強,也正因為如此,蟑螂也越來越難滅絕。「怎麼滅殺蟑螂」已經成為大家一直關注的問題。今天潔-兵滅蟑螂聯盟就給大家介紹怎麼才可以有效徹底滅殺蟑螂。
  • 考古學家發現冰島曾有一支獨立的海象物種,後來被維京人屠滅
    根據歷史學家最新的研究,這個位於北大西洋上的島國,如果不是公元9世紀維京人的到來,可能還會是海象的家。維京人野蠻地屠滅了一個物種。海象因其長長的象牙,一直以來都是偷獵者的捕殺對象。如今這種動物已經位列瀕危物種名錄,主要生活在東格陵蘭島附近。
  • 牛蛙、小龍蝦都是外來入侵物種,它們會造成本土物種的滅絕嗎?
    先說兩種常見的外來入侵物種:牛蛙和小龍蝦。我們所吃的牛蛙和小龍蝦都是人工飼養的,放到野外,它們的危害不容小覷。小龍蝦原產美洲,進入我國幾十年的時間,它繁殖快,食性廣,喜歡鑽洞,要麼破壞農田,要麼造成潰堤,鉗子還會把水稻夾斷,對農業極其不利。
  • 混得最差的國寶:考拉麵臨功能性滅絕,已成瀕危物種,還有救嗎?
    考拉有多珍貴考拉又名樹袋熊,是澳大利亞現存最原始的物種之一。由於澳大利亞板塊的相對獨立性,考拉也因此成為澳大利亞特有的物種。4500萬年前,澳洲大陸脫離了南極板塊,開始向北漂移,氣候開始劇烈變化。澳洲大陸變得越來越乾燥,桉樹、橡膠樹這些植物也開始逐漸改變,適應環境。
  • 十種已滅絕的最著名動物
    早在歐洲移民來到澳洲大陸定居之前數千年,袋狼已在這裡滅絕了,但在塔斯馬尼亞島, 仍有一定數目的袋狼存活了下來,同時這裡還有塔斯馬尼亞袋獾等特有物種。由於資金的刺激,過度狩獵越來越猖獗,這是袋狼在其後走向滅絕的最主要原因,另外的原因則包括疾病、狗的引入和人類侵入其棲息地等。雖然官方記錄稱袋狼早已滅絕,但仍時有報導稱目擊者曾發現過袋狼的蹤跡。
  • 被黑得最慘的豹,與「巫術」相關而滅絕
    被黑得最慘的豹,與「巫術」相關而滅絕豹是一種非常美麗而又兇殘的貓科動物,在四種大型貓科動物中,豹是體型僅次於老虎、獅子、美洲豹的第四大貓科動物。它們身材矯健,動作靈活,奔跑速度快。它們對環境有著較強的適應能力,在森林、溼地、半沙漠地區均有分布,是少數可以適應不同環境的貓科動物。
  • 市民組團挖海知了 盤點那些被人類吃滅絕的動物!
    當然,人類也是最頂級的吃貨,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哪一樣能吃的不被人類所幹掉,在歷史的長河裡,有多少物種是被人類吃滅絕的呢...這種鳥的性格很溫順,棲息於林地中,一次只生一個蛋,叫起來的聲音:渡渡,渡渡.....因為肉質鮮嫩鮮美,被相繼闖入它們家園的歐洲殖民者大肆捕殺...但目前為止,科學家對該物種的滅絕還有爭議,但人類捕殺肯定是最大的因素。  【候鴿】  沒錯,是一種鴿類,鴿子肉好吃原來是有歷史依據的啊!
  • 詞彙乾貨|物種滅絕vs瀕臨滅絕,如何區分?
    譯:北露脊鯨瀕臨滅絕,川普可能是它們最後的希望。周四,該物種被宣布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只剩下不到450隻。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學到兩個表示「瀕臨滅絕的」詞彙表達:1. …be on the brink  作形容詞,brink 表示邊緣的意思。
  • 已滅絕的食物鏈最頂級物種,幸好它們被徹底清零了!
    這個可能是草食性的,不算頂級掠食者,之所以放在這裡,是因為這傢伙實在太恐怖了,它是現今蜈蚣和馬陸的遠古親屬,可長到2.3米長,生活在約3億年前的石炭紀晚期,是迄今陸地上已知最大型的無脊椎動物。想想你要是去到石炭紀,遇到這麼樣一個巨蟲該有多恐怖,當然,你要是鞋匠就另當別論了。上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