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北京東城區前門街道舉辦「京韻前門悠久歷史 非遺技藝代代傳承」老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展示會。社區居民表示希望今後能多舉辦這樣的公益性活動,讓年輕人、孩子們更喜歡傳統技藝,讓這些手工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人民視線
林濟源 張海鶯 劉家琛
鴿哨、麻杆雞、捕鳥籠、猴攀槓……形制各異、稚拙可愛的傳統玩具一一映入眼帘。4月下旬,清華附中國際部的學生們來到北京民俗博物館,參觀了《童年恩物——中國民間傳統玩具展》。從古代到近現代,500餘件文物,記載著民俗觀念的變遷,也記錄下當代人的「民俗代溝」。
一位外教指著展櫃中的兔兒爺,直呼「長得奇怪」。一名參觀學生告訴我們:「這些民間玩具和我們小時候玩的東西完全不同,我們的時間都花在iPad上了。」
不僅如此,現在北京大小公園裡戲耍民俗玩意兒的大多數是老年人。秧歌、高蹺、空竹、舞獅等民俗,已成年輕人眼中陌生又新鮮的「兔兒爺」。北京民俗博物館副館長關昕告訴我們,傳統玩具展出的意義就在於讓老者懷舊,少者新奇,使得兩輩之間的民俗觀念能夠彼此傳遞。
目前,北京有北京民俗博物館、北京民俗博物館分館、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喇叭溝門滿族民俗博物館等專門民俗博物館在服務大眾,但經營狀況均不盡如人意。位於宛平城的胡同張老北京民間藝術館是首家反映老北京舊時文化的綜合性私人博物館,2007年開館後,借著奧運會的「文化風」火了一把,卻在兩年前悄然關閉。該館館長張毓雋接受採訪說:「北京人真正想看的是情感豐富、能溫暖人的東西、久違的東西。現在很多民俗展覽傳遞的意涵不夠準確。年年相似的形式、門類、行當,人們看多了就膩了,沒興趣了。」
過度商業化也讓傳統民俗變了味。業內人士表示,眼下許多民間工藝品展銷、民間藝術活動似乎都被冠以「民俗」的帽子,主要是因為活動本身、民間工藝品本身藏著巨大的商業利益。這種亂打「民俗」旗幟搞活動之風,是一種文化的亂象。
新時期民俗傳承怎麼辦?4月15日,中國國家女子網球隊隊員在博物館饒有興致地體驗了畫兔爺、寫書法及手工製作燈籠等傳統民俗活動。關昕介紹,北京民俗博物館已成體驗式活動基地。自1999年東嶽廟廟會舉辦以來,我們用文化活動來延續傳統,提煉出「福文化」主題,將體驗活動和老廟文化相結合,通過教育實現民俗傳承。
同時,到博物館「選修」民俗課,也成了民俗發展新思路。4月2日,北京民俗博物館正式成為朝陽區社區青少年活動基地,140多名小學生按照各自興趣參與風箏製做、擊鼓傳柳等民俗課程。據了解,今後80所中小學的學生都可以到民俗博物館「選修」民俗課。此外,「民俗進校園」也是近幾年北京民俗發展重點。關昕介紹,博物館根據中小學的需求,每年不定期地通過民俗講座和傳統民間工藝體驗兩種形式展開「校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