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傳統玩具展:博物館裡重溫老北京記憶

2020-12-17 中外玩具網

2013年12月28日,北京東城區前門街道舉辦「京韻前門悠久歷史 非遺技藝代代傳承」老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展示會。社區居民表示希望今後能多舉辦這樣的公益性活動,讓年輕人、孩子們更喜歡傳統技藝,讓這些手工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人民視線

林濟源 張海鶯 劉家琛

鴿哨、麻杆雞、捕鳥籠、猴攀槓……形制各異、稚拙可愛的傳統玩具一一映入眼帘。4月下旬,清華附中國際部的學生們來到北京民俗博物館,參觀了《童年恩物——中國民間傳統玩具展》。從古代到近現代,500餘件文物,記載著民俗觀念的變遷,也記錄下當代人的「民俗代溝」。

一位外教指著展櫃中的兔兒爺,直呼「長得奇怪」。一名參觀學生告訴我們:「這些民間玩具和我們小時候玩的東西完全不同,我們的時間都花在iPad上了。」

不僅如此,現在北京大小公園裡戲耍民俗玩意兒的大多數是老年人。秧歌、高蹺、空竹、舞獅等民俗,已成年輕人眼中陌生又新鮮的「兔兒爺」。北京民俗博物館副館長關昕告訴我們,傳統玩具展出的意義就在於讓老者懷舊,少者新奇,使得兩輩之間的民俗觀念能夠彼此傳遞。

目前,北京有北京民俗博物館、北京民俗博物館分館、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喇叭溝門滿族民俗博物館等專門民俗博物館在服務大眾,但經營狀況均不盡如人意。位於宛平城的胡同張老北京民間藝術館是首家反映老北京舊時文化的綜合性私人博物館,2007年開館後,借著奧運會的「文化風」火了一把,卻在兩年前悄然關閉。該館館長張毓雋接受採訪說:「北京人真正想看的是情感豐富、能溫暖人的東西、久違的東西。現在很多民俗展覽傳遞的意涵不夠準確。年年相似的形式、門類、行當,人們看多了就膩了,沒興趣了。」

過度商業化也讓傳統民俗變了味。業內人士表示,眼下許多民間工藝品展銷、民間藝術活動似乎都被冠以「民俗」的帽子,主要是因為活動本身、民間工藝品本身藏著巨大的商業利益。這種亂打「民俗」旗幟搞活動之風,是一種文化的亂象。

新時期民俗傳承怎麼辦?4月15日,中國國家女子網球隊隊員在博物館饒有興致地體驗了畫兔爺、寫書法及手工製作燈籠等傳統民俗活動。關昕介紹,北京民俗博物館已成體驗式活動基地。自1999年東嶽廟廟會舉辦以來,我們用文化活動來延續傳統,提煉出「福文化」主題,將體驗活動和老廟文化相結合,通過教育實現民俗傳承。

同時,到博物館「選修」民俗課,也成了民俗發展新思路。4月2日,北京民俗博物館正式成為朝陽區社區青少年活動基地,140多名小學生按照各自興趣參與風箏製做、擊鼓傳柳等民俗課程。據了解,今後80所中小學的學生都可以到民俗博物館「選修」民俗課。此外,「民俗進校園」也是近幾年北京民俗發展重點。關昕介紹,博物館根據中小學的需求,每年不定期地通過民俗講座和傳統民間工藝體驗兩種形式展開「校園課程」。

相關焦點

  • 嘉興博物館推出「玩·味十足——海鹽縣博物館藏中國民間玩具展」
    9月3日,由嘉興博物館與海鹽縣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玩·味十足——海鹽博物館藏中國民間玩具展」在嘉興博物館二樓禾韻展廳展出,本次展覽共分為「拾趣」、「玩味」兩個部分,共計297件展品,通過對系列主題民間玩具的展示,讓觀眾在欣賞民間藝術的同時,增強對傳統文化的深層理解,學會從玩樂中引發探索的興趣。
  • 首都博物館展京津冀非遺藏品 眾多老物件薈萃(圖)
    首都博物館展京津冀非遺藏品 眾多老物件薈萃(圖) 2016-02-05 14:56:37本次展覽精選了三地較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千年智趣、雕形塑意、畫韻年豐三大主題,展現京津冀各具魅力的民間技藝,追溯三地同根同源的文化脈搏。眾多老物件老手藝薈萃幾代觀眾的童年記憶;而選在寒假春節這一檔期辦展,也有助於小觀眾們對非遺文化產生興趣,繼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寶貴財富代代傳承。
  • 北京民間玩具的「活化石」,承載了多少人的童年記憶!
    這是一家專門經營「玩具」的老北京傳統手工藝品店,名字叫:盛唐軒!是由「絨布唐」第五代傳人唐玉捷協助自己的父親唐啟良創立的。老北京人習慣把玩具稱做「耍貨兒」,就在這些手工製作的傳統「耍貨兒」中,「絨布唐」可謂歷史悠久、獨樹一幟。絨布工藝起源於清朝入關以前的軍隊中,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原本是軍士以及家屬們閒暇之餘,自娛自樂製作的一種「玩意兒」。
  • 上海金屬玩具博物館開館 3000件鐵皮玩具匯聚一堂
    生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孩子們記憶裡都有一隻鐵皮青蛙,只要擰緊發條,鐵皮青蛙就可以在地板上撲騰一陣子,憨態可掬。鐵皮玩具成了一個時代的烙印。日前,坐落在涼城路1315園區內的上海金屬玩具博物館正式開館,3000件產自不同年代的鐵皮玩具集中亮相,為市民找回童年記憶,開啟「時光之旅」。
  • 40平米胡同博物館裡的京城百年記憶
    王金銘不請自到,坐在角落裡。他不想放過這樣的機會。63歲的他是一間京城老物件陳列室的主人,他希望為老物件們找一個更好的家,成為一座更像樣的博物館。陳列室容納了2000多件老北京胡同生活用品,時代橫跨近百年。在民俗學者眼中,這些瑣碎的民間生活物品延續了平民社會歷史記憶,填補了官方還原「城市記憶」的空白。
  • 北京文博|中國古代益智玩具之棋類創意設計與民間棋對弈挑戰主題...
    讓我們一起期待吧~「中國古代益智玩具之棋類創意設計與民間棋對弈挑戰主題賽事」是2020北京文化創意大賽文博創意設計賽區新增賽事之一,賽事已於7月28日正式啟動,快來參與吧~中國古代益智玩具之棋類創意設計與民間棋對弈挑戰主題賽事
  • 北京:博物館裡的七夕夜
    在北京中華世紀壇日晷下,精美的月球燈前,身著漢服的「牛郎」「織女」從「鵲橋」兩端緩緩走向對方、最終相會,攝影師為他們定格下濃情蜜意的瞬間。「今天是我和男朋友度過的第一個『七夕』,這樣過『七夕』特別有儀式感。」38歲的汪婕說。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
  • 中國美術館六一呈現中國傳統玩具精品
    此次展覽是為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和第七個「文化遺產日」,由中國美術館特別策劃的「大器『玩』成——中國美術館藏民間玩具精品展」,展覽將展出至9月3日,展出了中國美術館玩具收藏中約370組800多件民間玩具精品。
  • 中國著名的民間博物館
    中國紫檀博物館是中國首家規模最大,集收藏研究、陳列展示紫檀藝術,鑑賞中國傳統古典家具的專題類民辦(私立)博物館,填補了中國博物館界的一項空白。館內還有以傳統家具材料、造型、結構、雕刻工藝為主要內容的展示,可以讓參觀者清晰地了解中國傳統家具的製作過程,領略其精湛的工藝。
  • 中國傳統民間玩具賞析:泥玩具的發展
    同時中華民族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民俗文化和民間故事,為「玩具」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當然我們現在所謂的「中國民間玩具」或者「中國傳統玩具」,和我們祖先的理解就大不一樣了。
  • 老北京的玩具有多精巧?比樂高積木好玩,孩子們只能在博物館看了
    但是,到老城牆跟兒下聽聽人們的閒談,京味兒的口音依然未變;老城區的小街裡,依然飄著老字號純手工吃食的香味;幾乎成絕版的那些民間玩具,兔兒爺、毛猴,泥人依然會讓有點年紀的北京人勾起童年的記憶……這些傳統的東西是一個城市的底色,是歷史的分量。而這歷史底色的勾畫者,那些精通傳統玩意兒的老藝人如今安在?
  • 尋找老物件裡的舊時光,把回憶留在山東博物館——山東博物館邀您...
    一張老照片,一段老記憶,一個老地方,一些老故事......這些,無不承載著燦爛的精神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物證,見證了社會的發展變遷。(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為進一步保管、展示、研究,呈現山東社會的變化,形成有特色的山東記憶,山東博物館將於2021年舉辦《好客山東——居民生活變遷展》。
  • 「文博之鄉」:一座民間博物館裡的四世同堂
    這是位於江蘇南通濠河畔的藍印花布博物館,老人正是館長吳元新的母親,儘管已經90歲高齡,她仍時常為遊客展示傳統織布技藝。這家民間博物館自1996年建館以來,已三易其址,在一路摸索與成長中,博物館成為了四代人共同守護的「藍白世界」。
  • 疫情期間,在北京汽車博物館裡「雲看展」
    「眼前這輛紅色轎車來頭可不小,它就是新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輛小轎車東風金龍,它的誕生結束了我國不能自主生產小轎車的歷史……」在北京汽車博物館展廳裡,一場科普直播正在進行,博物館新媒體「小編」趙赫和王凱化身「主播小姐姐」和「攝像小哥哥」,帶著直播間裡的粉絲們「雲看展」。
  • 從傳統民間玩具看中國古代玩具設計智慧
    導語:傳統民間玩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和啟迪。它們許多具有娛樂、競技、健身、益智功能,根據人們文化生活的需要應運而生。如節令玩具、觀賞性玩具、可食用玩具、健身玩具、音響玩具及益智玩具等。古環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益智玩具,起源於民間,環數從一個到幾十個,越來越複雜,其中九連環最為著名。古環淵源甚遠,文獻記載可以上溯到戰國時代。古環材料多樣,富家可選玉制。銅絲或鐵絲製成的古環,物美價廉,受到民間喜愛益智玩具人士的歡迎。
  • 中國·三亞龍抬頭節記憶圖片展在臨春嶺公園展出 重溫14年龍抬頭節...
    人民網訊 3月3日上午,中國·三亞龍抬頭節記憶圖片展在臨春嶺公園展出,近百幅大小洞天二月二龍抬頭節精彩照片呈現給廣大市民遊客,當天吸引3000餘人現場觀展,希望通過圖片展的形式更好的了解大小洞天二月二龍抬頭節,更好的了解當地特色節慶文化。
  • 國際博物館日:老物件喚起歲月記憶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圖為一民眾正在年代文化博物館內玩耍。 陳超 攝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圖為一家長帶著小孩子正在觀展。 陳超 攝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圖為一民眾正在體驗老物件。 陳超 攝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圖為民眾參觀農耕文化主題區。
  • 北京國際設計周丨胡同博物館的文化裂變
    如果你對北京文化有著憧憬與嚮往,不妨讀一讀《城記》,在字裡行間講述了北京近一個世紀的變化,再加上一本《北京秘境》探究京城最老「住戶」真身今何在,以及哪座寺院能欣賞到樂僧演奏的明代宮廷音樂。  卸掉「冷肅」的距離感,體驗老北京「胡同串子」的雅趣  與我們概念中的博物館不同,北京東四胡同博物館既沒有高聳壯麗,也沒有紅磚博物館的「大巧若拙賦」之感,北京東四胡同博物生在鬧市之間,是由首創經中與東城區政府合作的人文博物館,悄無聲息間記錄著北京文化的更新。如果您也是一位人文歷史的愛好者,不妨在2020北京國際設計周「行走的胡同」間感受最貼近時代的京韻文化。
  • 「一條大河波浪寬——新中國七十年民間記憶展」在澳門揭幕
    中新社澳門12月22日電 (記者 龍土有)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一條大河波浪寬——新中國70年民間記憶展」22日下午在綜藝館舉行揭幕儀式,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等嘉賓出席。
  • 捷克玩具展,一波回憶殺
    全球票房已經接近5億美元的迪士尼動畫片《玩具總動員4》在最新一期北美票房排行榜遙遙領先。而一場實實在在的「玩具總動員」最近也正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進行中。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設計中心psD攜手捷克中心,共同推出展覽「捷克玩具奇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