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路過國子監街時,見到一家工藝品店!這是一家專門經營「玩具」的老北京傳統手工藝品店,名字叫:盛唐軒!是由「絨布唐」第五代傳人唐玉捷協助自己的父親唐啟良創立的。老北京人習慣把玩具稱做「耍貨兒」,就在這些手工製作的傳統「耍貨兒」中,「絨布唐」可謂歷史悠久、獨樹一幟。絨布工藝起源於清朝入關以前的軍隊中,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原本是軍士以及家屬們閒暇之餘,自娛自樂製作的一種「玩意兒」。而「絨布唐」的手藝,是從清朝中後期開始興起的,至今也有150年以上的歷史了。因此,「絨布唐」被專家譽為北京近代民間玩具的「活化石」。
「絨布唐」第一代創始人姓趙,清道光年間人,以絨布手藝為生,他是唐啟良的太姥爺(也就是他祖母的父親),他把手藝傳給了女兒(也就是唐啟良的祖母);趙老先生的女兒嫁給了「絨布唐」第二代傳人唐恆明,唐恆明在鹹豐年間做過二品文官,他把家傳工藝加以豐富和精細化,常將作品作為禮物,送給朝中的王公大臣,後來家道中落,夫妻二人以在集市出售絨布工藝品維持生計,「絨布唐」的名號開始流傳於京城;「絨布唐」到了第三代傳人唐普順手裡,工藝又有所發展,軍旅生活題材的作品比例在減弱,更加符合老北京日常生活習俗,「絨布唐」在北京流傳更加廣泛;
第四代傳人唐啟良,生於1917年,他在繼承家傳手藝的同時,將這項工藝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從簡單到複雜,從粗糙到精良,使家傳手工藝品成為廟會、集市上的經典工藝品和親友間的饋贈佳品,「絨布唐」「耍貨兒唐」的名號在北京手藝界達到頂峰;據第五代傳人唐玉捷回憶,當年每到節日或廟會,特別是每年正月初二,善男信女都要到彰儀門(現在的廣安門)外「五顯財神廟」拜財神,然後都會在唐啟良的攤位前請一尊「金馬駒」回去,借帶寶回家、馬上發財之意。晚年的唐啟良已經不再親手做活,老先生做的幾隻絨布駱駝成了盛唐軒的鎮店之寶,中國美術館還收藏了唐老的「金馬駒」、「萬象更新」、「馬上封侯」等六件作品,首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東嶽廟等都收藏了唐老的作品。
泥、紙、木頭、絨布、皮毛、膠水、顏料,這幾乎就是製作「絨布唐」玩具的全部材料。工藝包括膠土雕塑、製作紙盔、裝飾、手工彩繪等主要工序,雖然材料成本不高,但是工藝卻十分複雜,沒有經驗很難完成:要先用泥做成各種造型的泥胎,然後往泥胎上糊糙紙,即使是尺寸小的玩具,也要糊七八層,達到一定的厚度和硬度之後,就成了紙盔,紙盔幹了之後把泥胎取出,以中空的紙盔作為骨架,外面包以絨布之後還要進行裝飾和彩繪。
因為起源於滿族軍隊之中,而滿族馬上生活致使「絨布唐」最初的玩具以車、馬、駱駝為主,後來融入漢族文化,作品也就豐富了起來,其代表作品有:金馬駒、馬拉車、馬上封侯、排子馬、御輦、小雞吃米、老虎吃小孩、不倒翁等系列。
相比於現在流行的那些精美的卡通布偶和毛絨玩具,「絨布唐」的作品仿佛顯得有些「土氣」,但是它是依託於民俗文化和歷史文化的,是京味文化代表性手工藝品,不僅具有民族文化傳統性,製作也有許多講究和規矩,比如「馬拉車」,車篷的顏色有黃、藍之分,平民百姓能不能坐車,王公大臣該坐什麼樣式、顏色的車,都有講究,因此對於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有著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
「絨布唐」工藝多採用民族傳統色彩,十分的吉祥喜慶,表達著美好的寓意。作品題材廣泛、造型古樸、風格醇厚、構思巧妙、韻味十足,充滿了濃鬱的老北京生活情調,演繹出了最傳神的京味文化。
許多上歲數北京人,他們是把玩著「絨布唐」的玩具長大的,所以,對於老北京人來說,「絨布唐」不僅僅是一種玩具,一種工藝品,更是一種無可替代的童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