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關於農村老人和城裡老人,生活的爭論非常的多,有人說農村人生活非常的困難,但是也有很多人對於這種困難只有一句話被否定了,那就是說農村人有地。所以啊,有時候我就在想,農村人這個地對於農村而言意味著什麼?不同的時間階段,可能這個地對於農村人意味著結果也不一樣。在以前土地對於農民而言就是吃飯的問題,只要有地能種出來糧食,能吃飽飯就很滿足了。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吃飽飯不再是僅僅的滿足,由於物價的飛速上漲,土地所產生的價值,從僅僅夠吃飽飯到現在還要負擔起農民的日常生活開支,顯然這是無法滿足的。我聽過一位老農民這麼說過,他說「農村和城市就相當於一個家長的兩個孩子,在分家的時候城市被安排去打工,而農村去安排去種糧食」。
在困難時期,農村的優勢比較明顯,因為有土地可以種出來糧食就能吃飽飯,而城市剛開始的時候經濟不怎麼行的時候,掙不到什麼錢吃飯都成問題。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對於城市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助力作用,後來城市發展起來了,城市的優勢就逐漸顯現出來。工業化的進程,讓城市的發展非常的迅速,而城市裡的人的收入也是水漲船高,在不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收入增加了,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也逐漸完善了。
而農村呢?土地並不會增長,土地所產生的價值,也沒有因為社會的快速發展而隨之增長,所以就導致出現了貧富差距。等老一輩城裡的人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他們可以享受退休待遇,享受社保,每個月有三四千塊錢的退休金,生活過得很愜意。而同時代的農村老人由於土地的價值並沒有隨之增加,反而出現了減少,等到也到了退休年齡的時候才發現根本就沒有退休的資格。因為你手裡有了土地,你就一直要依靠在這個土地之上,土地既成了你生產的資本,也成了限制你生產的條件,所以就出現了現在這種結果。
有人說是你自己不交社保,老了不能退休這能怪誰?剛開始的時候農村人是沒有辦法交社保的,即便是有辦法僅靠這點土地,你根本就就不可能負擔得起。大家知道工人的社保是自己負擔一部分,企業負擔一部分,國家負擔一部分,而且自己個人所負擔的是一小部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就覺得農村人沒有交社保就不應該有退休金,而當有人提出要用工業要用城市反哺農村的時候,也就是說給那一批老農民發一些補助的時候,原來在城市打工的很多人他就覺得不公平。
因為我在上班,我交了社保,所以我可以退休,你沒有交你就不能退休,不管是什麼原因。用土地給整個的城市發展提供了很多幫助,那也不代表你可以享受這樣的退休待遇,所以說你有土地你就要依靠你的土地去生存,而此時的土地我覺得就相當於變成了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面對這種情況下,農村人不得已只得外出打工選擇遠離他鄉去掙一些微薄的收入來維持家境,因此才會產生今天我們所爭論的矛盾。
農村的老人到底該不該退休,該不該養老,如果按照當初的約定讓城市先發展起來,然後我再反哺農村,現在用來補貼農村的老人是應該的。用一位教授的話說「人都是自私的,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東西肯定不願意去分享給別人,即便是說自己所獲得的利益會少一點,而政策上傾斜過去的東西,他也覺得自己吃了虧」。
因為他們曾交過錢,沒有交過付出過的人,如果也獲得了一點利益,自然覺得內心是不平的。所以說中國有句古話叫不患寡患不均,或許正能印證現在這個事實。因為你從現在的生活狀態都可以看出來,那個時代的老人都曾經努力過,奮鬥過,流過汗流過血。但是所獲得的結果卻不一樣,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不是資源分配的不均勻導致的,如果是因為自己的不努力導致的,那並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