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江西美術出版社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9課,在課程內容開始之前,我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從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劃分,本課屬於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主要內容是用不同的方法設計書籤,並且運用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體驗設計的樂趣。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以形成學生設計意識和提高動手能力為目的,養成勤於觀察、敏於發現、嚴於計劃、善於借鑑、精於製作的行為習慣和耐心細緻,增強以設計和工藝改善環境與生活的願望。
二、說學情分析
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思維形式由具體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維發展,心理活動的隨意性和自覺性也在增強,他們力求表現更真實、更深刻,表現能力有所加強。能運用一些造型方式,表現自己的所觀察到的對象,有的學生對材料進一步的拓展,尋求技法和表現方法的創新,也有的學生眼高手低,對表現缺乏信心。
三、說教學目標
為了更好的突出教學內容,我依據教材及學情設置了一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書籤的作用和形狀,嘗試運用材料進行創作、裝飾和表現。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賞析和探討書籤的實踐製作,利用合適的方法製作,增強動手能力和設計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生在愉快的實踐過程中,感受設計與其他美術活動的區別,激發對設計、生活的熱愛之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我的教學目標,我設置了如下重難點:
重點:通過了解和欣賞不同的書籤,嘗試用各種媒材自由創作,從中感受設計的樂趣。
難點:學生能夠設計出富有特色並具有個性化氣質的作品。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採用以下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提問法、講述法、示範法。
六、說教學準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PPT課件、圖片等相關資料
從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出發,我將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變靜為動,融聲、形、色為一體,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環節如下:
七、說教學過程
從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出發,我將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變靜為動,融聲、形、色為一體,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環節如下:
(一)導入新課
教師設置故事導入法,有一個同學很喜歡讀書,但等她下一次繼續讀這本書的時候,便不太好找,於是她把書通過折書角來做標記,但是這樣不好的就是書容易折壞,那同學們還有什麼辦法來幫助她呢?我聽到有同學說:書籤。
教師總結:大家說的很對,今天,我要帶領你們走進書籤的世界,順勢引出課題——《小書籤》。通過這一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之後的環節做鋪墊。
(二)新課教學
1.初步感知
教師播放圖片引導學生賞析,提出問題:同學們都看到了很多書籤,那麼什麼是書籤?書籤的起源是什麼?
學生思考並回答。
教師總結:書籤在我國古代,是指懸於捲軸一端,或貼於封面的署有書名的竹、牙片、紙或絹條。書籤起源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那時,書籤被稱為「牙籤」,它的取材有用牛骨薄片的,也有用厚紙板的。宋代以後,讀書人喜歡手寫一些座右銘或詩句在「牙籤」上。自此,「牙籤」才變成了「書籤」。
教師繼續播放書籤的圖片,引導學生賞析,並提問這些書籤有哪些的不同?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
書籤樣式:按圖案進行設計、回形針式的設計等。
繪製方法:繪畫、剪貼、染紙等。
教師繼續提問它們都是由幾部分構成的?
學生觀察回答
教師總結:書籤本身、線。
2.小組探究
展示作品書籤,學生認真觀察圖片。並提問:為什麼要設計書籤?
學生積極思考並回答。
教師總結:書籤可以幫助讀書的人們更好的做標記,方便下一次閱讀,有利於人們的學習。通過這一步驟,學生加深對書籤的認識。
(三)教師示範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通過各種美術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美術活動中提高觀察、構思、創意、造型、表現、設計和工藝製作的能力。所以通過教師作品展示和示範,引導學生進行製作。
1.教師展示作品,引導學生賞析並示範:
①構思
②選擇繪製方法
③裝飾、美化
④戳孔穿線
3.實踐練習
作業要求:用你喜歡的繪製方法,進行創作。教師巡視指導,重點指導學生媒材的使用。
(四)展示評價、作業
教育家弗賴登塔說過:「學習唯一的正確方法就是實現再創造」。
將學生作品組成講臺進進行展示,並附自己創作說明,相互評價作業,教師針對學生作業本著鼓勵、引導的原則給予相應的總結評價,指明作業兩點,並指出不足。
八、說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小書籤》說課稿,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更多招教面試資料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師招聘面試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我要看視頻」,查看教招面試說課|試講視頻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