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胤礽真的爛泥扶不上牆嗎?真實歷史上,胤礽為何被康熙廢掉?

2020-12-24 花花家的家常事很多

兩度篡權奪位,而且是謀奪康熙大帝之位,怎可能是無能之人。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人名垂千古,有人留燭人間,有人遺臭萬年。有神秘讓人無法思量之事,亦有爭議不斷,似好似壞,看似能力出眾,但又看似無比愚鈍之人,而康熙的皇太子胤礽就是這麼一個人。

傾注康熙帝半生心血,但卻又讓康熙親手剿滅。其中心酸和無奈,非已為人父,非締造者,很難讀懂其中萬般滋味。在古代歷史中,對康熙帝的評價不可謂不高,然,除了君主之外,康熙帝還是一個偉大的父親,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非常出色。

龍生九子樣樣不同,康熙之子,亦是子子不同,各有各個優點,在歷任皇子中,論能力、論才幹,都屬於上上之選,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有卓著的突出之處。優秀的人碰到了一起,競爭自然也就異常激烈,也就有了後來的『九子奪嫡』。這是皇位之爭也是生死之搏,而這這個過程中,作為太子卻顯得黯然失色。

那麼,作為被康熙傾盡心血培養的接班人,為什麼會出現兩次被廢太子之位,是能力問題還是其他原因呢?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有一位老師,叫王掞,在太子被廢後,曾經為太子打抱不平,當著康熙的面罵盡了滿朝文武及諸位皇子,順帶著連康熙也給罵了一頓。大概的意思就是,太子在當政的過程中,雖為太子,卻沒有任何人尊重和支持太子,反觀朝堂,除了野心勃勃的朝臣就是張牙舞爪的皇子,甚至是康熙本人都在不斷的掣肘太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才能不犯錯或者做好本分的事物呢?

在王掞眼中,太子並沒有過錯,錯的是他站到了眾馳之地,做對了無人認同,做錯了就被無限放大。在位三四十年,每天都是如履薄冰,每天都在面臨著諸多的挑戰。當然故事的情節也存在諸多戲說的內容。但戲說的背後,恰恰就是太子胤礽當時的情景。

一眼望去皆是敵人,一眼望去皆是仁人志士,但卻不見一個光明正大之人。有明爭也有暗鬥,一刻不得消停。而對他威脅更大的不是別人,而更是康熙。這才是他邁不過去最大的坎。

胤礽是滿清歷史上第一位公開冊封的皇儲,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無論功過是非還是歷史影響,他都是一個代表人物。然,歷史往往以成敗論英雄,歷史中胤礽敗了,所以給世人留下的的印象--他是無能的。真實中的胤礽是失敗者不假,但他卻是非常優秀的一個人。

胤礽自幼聰慧好學,六歲以前,就可以熟練的運用滿、漢、蒙三種文,涉獵騎射、言詞、文學等諸藝。胤礽六歲時,師從名儒張英、李光地、熊賜履為師。胤礽七歲,康熙師從名理學家湯斌。而湯斌任教期間,就曾多次提出辭請,給出的理由便是,太子過於聰慧,而自己學問淺陋,無法擔任太子導師。這其中雖然有湯斌誇張的言辭,但是面對聰慧的太子,他的壓力也是很大,所以才提出辭請。可見太子之資也非泛泛之輩。

文職不錯,而武功也同樣非同一般,五歲時,他隨父往景山射獵,連發五箭,射中一鹿、四兔。八歲時,已能挽強弓射倒猛獸在二十二歲時,康熙御駕親徵戈爾丹,太子便坐鎮京師,處理政務亦是井井有條。這樣的太子,真的弱嗎?還真算不上孱弱,最起碼比大部分朝代的皇子或者帝王要強上很多。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被廢掉太子兩次,這其中最大的原因不在於能力,而在於誅心,在於誅心之後的反抗。

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胤礽很優秀,康熙其他的兒子也很優秀,皇長子胤禔熟悉軍事,皇三子更是文學大家,皇四子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更是殺伐果斷之人,清朝在他主政時期,風氣煥然一新,這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皇八子胤禩能力謀劃能力更是非凡。最主要的是,皇子們之間各有一黨,雖然他們之間也有爭鬥,但是最大的BOSS就是太子胤礽。

共同攻擊皇太子的胤礽,是他們的一致目標,目的便是希望重新洗牌,好讓自己成為皇位繼承人。明槍易擋,暗箭難防。面對如此多的對手,太子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比之康熙還要孤單,康熙的孤家寡人還有皇權在身,而太子卻獨有孤家寡人的待遇,卻並無皇權傍身,他充其量也僅僅是一個候選人而已。

謊話不可怕,可怕在於謊話說了成千上萬遍,可怕在千萬人都在說,那麼謊話也就不再是謊話,假的成了真的,真的成了假的。這便是胤礽的諸多皇子兄弟,為他準備的殺招,詆毀、誹謗,用謊言,用思想打擊他。

康熙帝雄韜武略,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但偏向於仁慈,也就是耳根子軟。面對胤礽,在諸多流言蜚語及朝臣們的投訴後,他心目中的那個完美的太子,慢慢的也就不完美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而開始起了疑心。這就是一顆種子,一旦種下再來改變,是千難萬難之事,對於太子,越來越不順眼是必然的趨勢。誅人誅心,一旦陷入自我塑造的印象之中,錯與對就很難界定。

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曾拿皇十八子胤祄七歲患急性病時,皇太子沒表現出足夠的關心一事對胤礽進行責難。這本就是無法判定的標準,何為關心?何為不關心?這只能說,康熙不喜歡胤礽,但是想找個理由訓斥而已,再說十幾年前的事,翻出來說,又有何意義。而更過分的是,康熙還提出,在康熙二十九年出戰烏蘭布統時,已經年滿十六歲的太子到行宮給自己請安,明明看到天顏消瘦,卻絲毫沒有憂戚之意,也沒有良言寬慰!一切的一切,都是代表著,錯也罷,對也罷,康熙認為胤礽他錯了,就是錯了。

太子的失寵成為了現實,圍繞著太子的鬥法也慢慢的走上了明面,先是索額圖看到皇太子之位岌岌可危,擔心康熙會聽信諸皇子黨的饞言改易儲位,於是鋌而走險,潛謀大事,準備通過搞宮廷政變來搶班奪權。但是最終失敗,索額圖被處死,而康熙終於找到了處理胤礽真正的藉口,被廢黜皇太子。

然,在廢掉太子之後,諸位皇子慶幸的同時,也開始露出了獠牙,內鬥開始。皇子們圍繞著皇太子之位互相鬥法、傾轍,兄弟之間的親情蕩然無存,而隨著時間越來越激烈。此時的康熙帝終於傻眼了,也終於悟了,父權與皇權真的不是一回事,所有的錯與對圍繞的僅僅是太子之位而已,不是人的問題,而是位置的問題。

所在,在廢掉太子一年之後,康熙再次出手,幽禁掉皇長子胤禔、打壓住皇八子胤禩後,他重走立嫡長子一途,復立胤礽為皇太子。也許在他的心目中,重新讓胤礽復位,是喚醒諸位皇子之間親情的途徑。但他還是高估了皇權的誘惑,更血腥的鬥爭接踵而來,如果之前的一次皇儲之爭是殘酷的,那麼這一次將是沒有任何情義可談,是血腥和冷酷的。

但是,胤礽在恢復為皇太子之後,又再次成為了眾矢之的。在康熙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的基礎上,胤礽的失寵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從復出到弱勢很自然,也很迅速。對於胤礽而言,坐等,失敗將成為必然。所以他再次選擇了篡權奪位,但是事情再次外洩,以失敗告終。

但事洩,胤礽再次被廢。

歷經兩立兩廢的胤礽,精神大受刺激,神經錯亂,徹底成了廢人,也成為了一個一無是處的罪人。他太子之位被廢了,是一個失敗者。而對於失敗者,世人往往可以找出百條千條的理由,來證實他失敗的原因。而「爛泥扶不上牆」便是其中之一。而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個失敗者而已,不是他的能力弱,而是他的對手太強,兄弟很強,老子更強。如果篡權成功,他也許就是下一個李世民,而非無能的太子,只可惜他敗了。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爛泥扶不上牆,真實歷史上真的是那樣嗎
    電視劇嗎,半真半假,為了襯託主角,烘託劇情,肯定要對人物臉譜化,白的無限拔高,黑得使勁貶低。《雍正王朝》中的太子胤礽,顯然有被「灰色化」的傾向,如果剝離情節塑造的文學色彩,胤礽其實是一個歷史悲劇人物。胤礽的生母,是康熙帝的第一任皇后赫舍裡氏。胤礽本有一個哥哥,早夭,所以他成了嫡長子。
  • 《雍正王朝》王掞舉薦太子胤礽是不負責任嗎?
    歡迎來到百家號《老者聊歷史》,今天我們講的是:《雍正王朝》王掞舉薦太子是不負責任嗎?王掞肯定不是瞎攪合,結合這部電視劇就能夠明白。作為太子的老師,對於輔佐太子胤礽,王掞也盡到了自己的責任。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太子胤礽的確太不成器了,以至於他最後失去皇位。無論是太子胤礽,還是康熙皇帝,都沒有怪罪王掞。特別是太子胤礽,要知道這個人和四王爺胤禛、十三爺允祥關係都弄僵了,但是他對王掞卻是非常感激的。
  • 揭開歷史:歷史上太子胤礽:荒淫如此,難怪康熙將其兩次廢黜
    :愛新覺羅·胤礽,康熙皇帝原配嫡後——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所出嫡次子,於康熙十四年被冊封為皇太子,乃係清朝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個明立皇太子。「日表英奇,天資粹美」的太子胤礽,在康熙皇帝的刻意培養下,逐漸成長為精通文韜武略,具有不俗治國才能的英年俊才。康熙皇帝親徵噶爾丹期間,奉命監國聽政的太子胤礽以出色的表現贏得了康熙皇帝和滿堂朝臣的高度評價,認為儲君的有效表現,乃係「上則祖廟社稷之福,下則臣民之造化也」。
  • 太子胤礽給康熙帶了綠帽子,康熙為何沒有追究,反而復立了太子?
    《雍正王朝》裡有這樣一段,太子胤礽與康熙的妃子鄭春華偷情,被康熙發現。太子自知自己被廢就在眼前,而此時政局已開始不穩定,十四爺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時機,便與八阿哥密謀偽造了太子的調兵手令,給康熙製造了一個太子派兵謀反的假象。
  • 看康熙如何為廢太子胤礽巧妙開脫
    導語:我在上一篇文章《皇權與儲權之爭,當了三十三年皇太子被永遠圈禁,胤礽:我太難了》中,詳細敘述了當了胤礽這個當了三十三年的皇太子,突然被康熙廢黜,朝野為之震驚。那麼,事隔半年,康熙帝為何要急於復立胤礽為皇太子?
  • 太子胤礽的兩位老師「互鬥」,看康熙和王掞誰技高一籌?
    第二次是在「兩廢」太子胤礽之後,太子的老師王掞師傅見康熙皇帝把責任都推到廢太子胤礽身上,於是耿直的王掞師傅不高興了,他說:臣以為太子雖有錯,錯不在太子一人;太子雖有過,過不至於廢黜。皇上適才說太子不盡職,我請問:自從太子輔政以來,六部公卿有幾位大人盡職輔佐太子善為謀政;皇上說太子不修德,上書房幾位重臣都有匡正德失的職責,佟國維、馬齊、張廷玉幾時對太子贊善匡失;諸位皇子除一二位輔助太子理政,其餘的各位阿哥誰不是各自為政、陰為絆阻,甚至還有暗中魘鎮者。
  • 跳出《雍正王朝》,四十年太子被廢,到底是康熙疑忌還是胤礽暴戾
    在劇中,太子胤礽被塑造成一個氣量狹窄、志大才疏的大草包,最終被恨鐵不成鋼的康熙廢黜並圈禁,似乎所有錯都在胤礽身上,所有對都在雍正身上,所有無奈都在康熙身上。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到康熙即位,為避免這種情況延續,決定效仿中國歷代預立太子的辦法,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公開建儲。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詔立嫡子、皇次子胤礽為皇太子。就這樣,胤礽成了大清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公開冊立的皇太子。這時,康熙只有二十二歲,太子胤礽只有一歲半。
  • 康熙帝為什麼把太子胤礽的金如意送給了弘曆?背後深意鮮為人知!
    這才是眾皇子真槍實彈的第一次較量,可是結局卻讓人大跌眼鏡……本期話題:雍正王朝中康熙派老八胤禩招待蒙古王公,為何金如意卻給了弘曆?一、大家不要把《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當成真實的歷史。真實的歷史中弘曆是在康熙五十年才出生,而電視劇中的弘曆在康熙四十七年都十多歲了,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雖然跟歷史不符,但是劇情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比如,多年來人們總在思考這麼一件事,就是當年的康熙帝為什麼要傳位給老四胤禛?
  • 雍正王朝:康熙復立胤礽的真相,一是拋「繡球」,二是王掞的話
    首廢太子,用力過猛 熱河狩獵時,到處暗藏殺機,八爺等人興風作浪,偽造調兵手諭,以至於形勢晦暗不明。康熙為了防止中途生變,就廢除了胤礽的太子之位,這當中有不得已而為之的成分。 當時的康熙,知道自己被「綠」了,心裡窩火,再加上也分不清敵友。
  • 太子胤礽被康熙廢了,他的兒子們都是什麼結局?大部分成了書畫家
    大家都知道清朝歷史上有著名的廢太子,就是康熙的嫡子胤礽,他曾兩度被立為太子,卻兩度被廢。那麼胤礽被廢之後,他的兒子們都是什麼樣的結局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話題。弘晳是廢太子胤礽的長子,年幼的時候弘晳子憑父貴,深受祖父康熙的喜愛,並養育宮中。胤礽被廢之後,弘晳隨著父親被圈禁了起來。雍正登基之後,封弘晳為多羅理郡王。雍正六年,又晉封弘晳為和碩理親王,成為同輩中爵位最高者。而且雍正還十分關心弘晳,弘晳亦於奏摺中稱呼本是叔父的雍正為「皇父」,但他並未被委派一些重要任務,其間多參與一些禮儀性的活動。
  • 清朝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胤礽
    因赫舍裡氏的因素,康熙皇帝對胤礽很是重視疼愛,雖然清朝宗制沒有極早預立太子的慣例,但胤礽是皇后赫舍裡氏之遺孤,子以母貴,所以康熙在取得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同意後,就打破了清朝不極早預立的慣例,他把年僅兩歲的胤礽立為皇太子,並加恩賜赦。
  • 兩次廢掉太子,並非康熙的衝動之舉,原因過於真實
    康熙朝的太子胤礽本是皇后赫舍裡所生,其外祖父一家,索額圖官拜康熙朝大學士,可謂顯赫至極。胤礽本人更是身份尊貴,剛出生就被立為太子。康熙是把他從小就帶在身邊,貼身調教,父子之情,遠超於對其他阿哥。若不是非常失望,康熙是斷不會做出廢太子這種事。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最終導致康熙廢掉太子。
  • 皇太子胤礽第被廢,是因為得了瘋病嗎?真正原因不像康熙說的那樣
    導語:我在上一篇文章《是金口玉言,還是朝令夕改?看康熙如何為廢太子胤礽巧妙開脫》中,詳細敘述了胤礽這個當了三十三年的皇太子,突然被康熙廢黜,半年後又重新得到皇太子稱號。那麼,在第二次又當了三年皇太子之後,胤礽為何又一次被廢黜並被圈禁,直到康熙死後也沒有重獲自由?本文約2600字,請耐心閱讀。乾清宮皇太子胤礽與皇父康熙的關係很快惡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帝將胤礽再次關起來。
  • 六安茶不是指茶,而是在暗示妙玉的身份是太子胤礽第六女
    之前我們說過,第26回中,薛蟠是五月初三的生日,正好跟康熙廢太子胤礽是一天,《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家是太子黨,他不可能拿自己本主的生日開玩笑,必然是有所暗示,並且薛蟠莫名其妙地提起了唐伯虎的畫,將唐寅二字,錯認成「庚黃」,而胤礽復立之後的第一個生日就在「庚寅」年(1710年)。薛蟠的蟠也是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暗指太子胤礽之意是顯然的。
  • 胤禩長成了康熙希望的樣子,符合太子的條件,為何還會失敗
    康熙冊立胤礽為太子,是因為胤礽是孝誠仁皇后所生的嫡子。孝誠仁皇后在生下胤礽後,便因難產去世,康熙悲痛不已,就將所有期望放在胤礽身上。康熙盡心培養胤礽,希望他將來能順利繼承皇位,當一個好皇帝。可與此同時,康熙又太過溺愛胤礽,導致胤礽長大後,距離他期望的樣子越來越遠。
  • 古風悠悠:康熙揮淚廢太子,垂訓感人至深!
    康熙十四年,由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做主,嗣立胤礽為大清帝國皇太子。康熙對失去母親的太子十分寵愛。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七月二十三日,康熙在徵伐噶爾丹途中,因身體欠佳而發燒,於是聽從諸臣之請,即日回京,日行三十裡。二十四日皇太子胤礽前來迎駕,(見皇父病而)無憂戚之感。皇帝見太子不孝,無忠愛父君之意,心情不樂,令太子先行回京。
  • 雍正王朝:太子要學李世民,康熙為何重用胤禛和胤禵應對?大智慧
    如此前提下,太子胤礽想要武裝政變成功的概率本就微乎其微,以至於康熙皇帝在遠離京畿的情況下,只用了三道詔書就平息了這場叛亂。只是,這三道詔書卻絕對不簡單,而是康熙皇帝帝王心術的巔峰表現!只是,康熙皇帝卻不這樣認為:「作為上書房大臣,你的顧慮不是不對,但你想的是現在,而朕想的是將來。」
  • 皇太子胤礽和他的幾位兄弟,被圈禁的生活,到底是怎麼樣?
    皇太子胤礽被圈禁後都活活給逼成了人不人鬼不鬼的瘋子,你們說這圈禁條件能有多好?圈禁是清朝刑制名,是針對宗室犯罪的一種常用刑罰,「應枷及徒以至軍流的,都折以板責,圈禁於空房」,此即為圈禁。人禁,用人圍出一個人牆,然後人一直站在那裡站在牆內,人圈每天都可以輪流交換,而裡面的犯人,只能每天都站著。以上四種圈禁,一個比一個慘,把人圈禁在高牆裡面和關在小黑屋裡面已經算是較好的了,像坐禁、人禁簡直是對一個人精神、體力上的巨大摧殘。
  • 清聖祖一直對胤礽寄予厚望,並將其子弘皙接入宮中
    而就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就冊封剛剛滿周歲的胤礽為皇太子,就此胤礽成為清朝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公開冊立的皇太子。之所以清聖祖在胤礽如此年幼的時候就確立起儲君身份,也是有著諸多的原因和考量的。 首先,是康熙皇帝與赫舍裡氏皇后的感情。
  • 康熙作為千古一帝,為何不親自把雍正扶上位當幾年太上皇,避免九王奪嫡呢?
    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康熙也算得上是十分厲害的明君了,所以人們會覺得康熙做事情和做決定的時候應該是足夠明智的,甚至覺得康熙應該是一個有著聖人一樣胸懷的皇帝,還有人索性就覺得康熙就是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