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梁思成,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教育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一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尤其是呼籲北京古城牆的保護,讓他們家喻戶曉。梁思成和林徽因早年留學美國,遊歷歐洲,回國後定居北平,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系和東北大學建築系,並且開始潛心撰寫《中國建築史》。
【河北獨樂寺觀音閣(遼代)】這一組梁思成的古建築手稿照片,來自《圖像中國建築史》。這些古建築的手稿,令人驚嘆,堪稱印刷體。有讀者在看完這些手稿發出感慨,難怪林徽因最終選擇了梁思成為終身伴侶,原來他真的非常有才能。要知道當時可沒有CAD製圖,看了這些手繪稿更加令人尊敬,甚至讓專業的大學生汗顏。
【歷代木構殿堂外觀演變圖】除了在建築教育、城市規劃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不朽貢獻之外,最為突出的是古建築文物的保護與調查研究工作。尤其在中國營造學社的十多年間,梁思成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對我國各地的古建築進行了勘察、測繪、製圖,這對古建築的保護有著極大的作用。
【歷代鬥拱演變圖】資料顯示,從1931年到1937年的6年時間裡,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足跡遍布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當時,梁思成的測繪隊伍每到一處古建築都幾乎需要步行幾十裡,他們必須完成所有的工作才能離去,艱辛程度難以想像。
【北京西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清朝)】碧雲寺金剛寶座塔通高34.7米,塔座高20米,建築面積931平方米,塔身坐西朝東。分搭基、寶座、塔身三層。塔基呈方形,磚石結構,外以虎皮石包砌,臺基兩側有石雕護欄。塔身全部為琢磨過的漢白三石砌成,四邊還雕刻有藏傳喇嘛教的傳統佛像。
【敦煌建築部分詳圖(唐朝)】梁思成率領考察隊抵達一處古建築後,立即會展開分工,效率之高令人驚嘆。比如考察華嚴寺大雄寶殿時,梁思成負責攝影,莫宗江負責測量,林徽因和劉敦楨負責抄寫碑文,記錄建築結構的特點。
【四川宜賓縣舊州壩白塔(宋代)】梁思成的學生多次公開表示,「梁思成先生保護古建築的事跡一直感動著我,這些手稿更是讓我近距離地感受到了這一點。」考察古建築期間,經費非常有限,以至於「白天吃的是煮土豆和玉米面糊糊,連鹹菜都非常寶貴。」
【山西榆次縣永壽寺雨華宮(宋代)】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正在考察的梁思成和林徽因被迫回到北平,隨即率領走上了逃亡之路,最後來到雲南昆明。在昆明安頓以後,梁思成等人又開始了在西南的古建築考察,而這一次成為他們最後一次的旅行考察。
【歷代梁頭演變圖】鮮為人知的是,梁思成的腿和脊椎都有車禍留下的殘疾,襯衫裡常常穿著一個用以支撐的鐵架,這些都未能阻止他保護古建築的決心。歷經數年的努力,梁思成成功撰寫了《中國建築史》,並主持創建了清華建築系,為中國古建築的保護作出了突出貢獻。
【河北趙縣安濟橋(隋朝)】中國營造學社所做的工作是開創性、基礎性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更是居功至偉。比如梁思成等人在調查應縣木塔時,是一層一層,一根柱,一檁梁,一個鬥拱一個鬥拱地測完了幾千根梁架鬥拱。梁思成甚至雙腳懸空地攀上懸掛了幾百年的鐵鏈,爬上了十多米高的塔剎。
【五臺山佛光寺大雄寶殿】
【大同縣善化寺大雄寶殿(遼代)】大雄寶殿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前有月臺,左右設有鐘鼓二樓。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殿內正中供有五方佛像,從東往西依次排列: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中央毗盧遮那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四川灌縣安瀾橋(清朝)】安瀾索橋始建於宋代,明末毀於戰火,清朝時重建。索橋以木排石墩承託,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