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幾十年,梁思成大量建築手稿曝光,媲美電腦製圖

2020-12-13 澎湃新聞
2020-09-03 18:09 來源: 澎湃新聞 匠心之城

如今想要蓋一個房子,

需要3D建模,

需要電腦製圖,

各種現代手段應有盡有,

而在幾十年前,

建築製圖只能靠手繪。

近日,

建築大師梁思成大量的建築手稿

在網上曝光,

其精緻嚴謹驚豔無數人,

絲毫不輸電腦製圖。

這張是清代北平西山

碧雲寺金剛寶座塔、

這張是宋代四川宜賓縣

舊州壩白塔、

這張是遼代山西大同縣

善化寺大雄寶殿、

這張是建於公元984年遼代

河北薊縣 獨樂寺觀音閣、

外觀酷似敦煌壁畫裡的唐代閣樓,

室內有個16米高的觀音巨像,

信徒首先可以在樓閣的底層仰視觀音。

隨後可在中間的暗層,

繞著觀音的腰部一圈,

最後來到頂層,

能近距離欣賞觀音的真容,

極其震撼壯觀。

每張手稿線條流暢,

清晰的結構分析,

成百上千的構件一絲不苟,

中英文註解,備註詳實,

和實物一一對應,

一筆一畫勝過高清掃描儀,

即使外行人看也一目了然,

讓人連連稱奇。

宋代 河北正定縣 龍興寺轉輪藏殿

時至今日很多人只熱衷於

談論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

卻疏忽了,

他們不僅是夫妻,

更是一對建築學上的知己,

梁思成與建築的結緣就是因為林徽因。

清代 四川灌縣 安瀾橋

梁思成談起為什麼要研究中國建築,

他說:

「當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

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

她說到以後要學建築,

我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都還不知道。

徽因告訴我,

那是合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

因為我喜愛繪畫,

所以我也選擇了建築這個專業。」

很多年前,

西方對中國的建築一直持輕蔑態度,

認為中國建築外表簡單

構造簡陋沒有發展,

再加上中國古代建築的技巧傳承

主要靠師徒的口傳心授,

能夠傳世的古建築專著可謂鳳毛麟角,

國際上關於中國建築的參考文獻極少,

其中從古流傳下來的《營造法式》,

因為時代久遠,

看起來如天書般令人費解。

宋代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圖樣要略

所以外界普遍誤認為中國建築

相較於其他系派很低劣幼稚。

而這樣輕浮草率的結論,

甚至影響了中國人自己,

國人對本國藝術發生過懷疑乃至於鄙薄,

認為只不過是工匠之事。

卻不知道,

中國建築為東方最顯著的獨立系統,

絲毫不受外部文化影響,

淵源深遠,演進程序簡純,

歷代繼承,線索不紊。

中國建築孕育於史前時期,

發育在漢代,

在唐代成熟,

到了宋代臻於完美,

直到明代開始衰老。

中國的建築外表簡樸,

內在結構複雜精美。

那些佛教廟宇中的翼展屋頂,

宮殿宅第中的格子窗欞、

庭院裡的月門和拱橋,

極具特色,

讓18世紀的歐洲設計師之傾倒,

甚至創造了一種專門模仿

中國裝飾的藝術風格,

「Chinoiserie」,

每一處都凝聚著古代匠人的智慧,

工匠們歷經千百年不斷優化改進,

建造出適應人們各種日常生活的建築,

結果到頭來卻被人們所不重視。

梁思成一直對這現狀所憂心,

他特別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

去保護延續中華文化,

梁思成在美國賓大讀書的時候,

看到了著名的《弗萊徹建築史》一書,

書中插圖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都令他十分欽佩,

於是決心在自己寫作的《中國建築史》專著

以及相 關研究論文中,

要把插圖畫成這個水準。

弗萊徹建築史手稿

而這談何容易,

要知道那個年代不像現在設備先進,

資源渠道眾多,

可以安心的坐在窗明几淨的書房專心繪畫,

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經濟困難,

測繪工具簡陋,

出行極其不便,

人們溫飽尚不能滿足,

更別說去全國各地探尋古建築,

並且把測繪圖達到世界水準。

其困難絕非一般,

但梁思成卻把這項任務當成己任,

作為畢生的使命。

30年代,

梁思成和林徽因以及助手莫宗江,

自帶行李鋪蓋卷,

背著測量儀器在中國各個角落考察古建築。

因為環境簡陋,

他們只能在古廟或者路邊小店中投宿,

蝨子成堆,

有些地方還要提防土匪,

在這種環境下,

他們克服重重障礙,

拉開皮尺,

一點一點丈量著建築的大小構建。

為了測量、拍照、記錄,

他們臨時搭起腳手架,

去抄寺廟石碑上記載的修廟年代和經過,

驚動無數蝙蝠,

揚起千年塵埃,

冒著生命危險踩高沿低,

一邊躲避戰亂一邊寫下《中國建築史》。

林徽因曾特別自豪地宣布,

自己是古往今來第一個登上天壇屋頂的女人。

不僅如此,

她可能也是唯一一個

曾經穿著旗袍登上古建築的女人。

其中最驚險的一次,

當屬測繪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有67米多高,

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

建成於遼代,

非常雄渾,

木塔外觀是五層,

內部加上暗層其實有九層。

梁思成和助手莫宗江兩個人

花了整整兩個星期的時間,

把木塔從下到上一層一層地全都測量了,

最後擺在他們面前的難題是

塔頂和十幾米高的塔剎。

莫宗江後來回憶,

他們兩人從塔剎基座一個

維修用的小門走到屋頂上。

本來塔剎的頂上有八根鐵鏈

拴著屋頂的八個屋角,

防止大風把塔剎吹走,

由於年久失修,

這些鐵鏈都垂了下來。

梁思成為了考察,

竟然握著冰冷的鐵鏈雙足懸空往上爬,

助手一看也咬著牙往上爬,

就這樣把

塔剎也測量下來。

事後回想起來讓人冷汗直流,

在沒有任何安保的情況下,

只要手一松,

就會粉身碎骨。

在考察過程中,

他們驚喜地在山西五臺山

發現了佛光寺唐代大殿。

這是梁林夫婦考察

古建築人生的黃金時刻,

因為在此之前,

同樣進行過廣泛長時間調查的

日本學者斷言,

中國大地上已經沒有一千年以上的

唐代木構建築,

如果想看唐代建築,

必須去日本。

之前整整5年,

梁思成和他的同事從沒有發現過唐代建築,

直到遇到佛光寺這個斷言才被攻破,

這是裡程碑式的成就,

鼓舞著每一個建築屆的人,

極大的增強了他們重拾

中國古建文化的決心。

就這樣,

他們前後花了9年時間,

輾轉15省200餘縣,

考察考察過的建築物超過兩千個,

全面深入地介紹和記錄了

中國古建築的發展史和技術特點。

但也因為路上的舟車勞頓,

林徽因患肺結核臥床不起,

梁思成因脊椎損傷只能靠花瓶支著下巴,

兩個建築界的伉儷夫婦為了

建築事業幾乎付出了所有,

透支了所有精力,

但他們卻從不後悔。

梁思成說:

「其最終目標,

是為了編寫一部中國建築史。

這一課題,

向為學者們所未及,

可資利用的文獻甚少,

只能求諸實例。」

這些手繪圖和電腦一樣專業,

卻比機器製圖多了一些人情味,

因為裡面包含著兩位學者對

自己國家文明瑰寶的深深熱愛。

這些手稿出生的背景很動蕩,

手稿集結成冊面世的過程也很波折,

先後經歷過1939年底片被毀,

僅存的圖像資料輾轉美國、英國、新加坡,

直到1980年才回到國內與清華大學

保存的梁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

文稿重新合璧,

前前後後三十年,

而那個時候梁老先生已經去世近8年之久,

這是國內第一本較為系統論述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歷史的專著。

這些手繪圖之所以珍貴,

不僅僅是因為身處亂世,

更多的是因為有很多上千年的建築

如今已被各種原因破壞消失,

後世的我們只能從梁思成

手稿裡一窺昔日風華。

隋朝 河北趙縣 安濟橋(趙州橋)

這座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建築

叫做叫作廣濟寺,

位於河北寶坻縣(現屬天津)。

它建於遼代,

是中國已發現的古木建築中最老的之一,

距今已經有一千年的歷史了,

其中的三大士殿為磚木鬥拱建築,

內部梁枋結構精巧,似繁實簡,

極用木之能事,

凝結了古人高超的智慧,

只可惜現如今只能看到梁思成的手稿

和一座2007年重建的新寺。

因為在1947年,

「不識貨」的縣長輕飄飄地說:

「把那個「破廟」的木材,

拿去修橋,

這橋還能為人民服務。」

廣濟寺三大士殿平面及斷面圖

於是這座在縣長眼裡

「毫無價值的破廟「就消失了,

當梁思成於1953年得知這消息時,

痛徹心扉地惋惜道:

「我也是遼代的一塊木頭!」

建於1008年山西榆次永壽寺雨華宮,

在民國初期據說因為修鐵路被拆,

建於1205年的河北正定陽和樓,

於20世紀60年代被拆毀,

這些偉大建築和建章宮、

阿房宮同樣的命運,

同時期,

當日本頒布的保護古建築法已經施行幾十年,

中國對古建築卻毫不重視,

眼睜睜地看著一座座有著

千百年歷史文化的古建被推倒破壞,

那種心痛無力感時刻

拉扯著林徽因梁思成夫婦。

梁思成的手繪圖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個縮影,

對中國古建築設計藝術和

發展傳承有著重大影響,

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

那個年代生存尚且不易,

更別提梁老先生愛國人士,

頂著巨大壓力,

甚至冒著生命危險,

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保護延續著中華文化。

這種精神和行為,

正是我們這個年代最欠缺的東西。

先輩不易,

後輩當倍加珍惜,

唯有自強自信才不負前輩重託,

才能重拾昔日風華,

才是真正地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 END —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須知

轉載時後臺回復「轉載」二字,

無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原標題:《時隔幾十年,梁思成大量建築手稿曝光驚豔無數人!網友:分分鐘媲美電腦製圖!》

閱讀原文

錄入編輯:匠心之城澎湃新聞報料:4009-20-4009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詞 >> 梁思成,建築手稿

繼續閱讀

相關焦點

  • 梁思成手稿曝光,堪比現代軟體繪製,網友:你確定不是列印稿?
    01梁思成手稿曝光,網友:你確定不是列印稿?梁思成先生是梁啓超的兒子,也是中國近代建築之父,他曾在東北大學創立了現代中國第一個建築學系,完成了劃時代的創舉。他畢生都致力於研究和保護中國古代建築,還曾留下過驚豔絕世的繪圖手稿,其書寫之工整、標註之詳盡,堪比現代CAD軟體繪製出的工程製圖,隨著梁家部分真跡曝光,我們也得以一見這位絕代宗師的手繪功力,網友們紛紛驚嘆:確定不是列印稿?
  • 【司馬缸說】哇,這麼美的建築手稿!仰望屋頂上的建築宗師
    近日,建築大師梁思成大量的建築手稿在網上曝光,其精美嚴謹驚豔無數人,絲毫不輸現代技術製圖。攜手守望古建的艱苦歲月梁思成,廣東新會人,梁啓超長子。據《林徽因傳》的作者張清平介紹,當年梁思成是因為林徽因喜歡建築學而學建築的。在美國賓州大學完成學業後,梁思成踏上了歐洲的土地,觀摩各地建築。
  • 司馬缸說|哇,這麼美的建築手稿!仰望屋頂上的建築宗師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艾渝近日,建築大師梁思成大量的建築手稿在網上曝光,其精美嚴謹驚豔無數人,絲毫不輸現代技術製圖。每張手稿線條流暢,結構分析清晰,讓人連連稱奇。不論什麼建築,梁思成隨手一畫就能呼之欲出,而且美感十足。
  • 梁思成的古建築手繪稿:沒有製圖軟體年代,繪圖水準之高令人驚嘆
    【梁思成】梁思成,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教育家。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一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尤其是呼籲北京古城牆的保護,讓他們家喻戶曉。梁思成和林徽因早年留學美國,遊歷歐洲,回國後定居北平,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築系和東北大學建築系,並且開始潛心撰寫《中國建築史》。
  • 林徽因、梁思成、金嶽霖的英文手稿 差別有多大?
    麼麼噠~林徽因、梁思成與金嶽霖三人都是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過的人,後期金嶽霖還在美國哥倫畢業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這三人的英文水平應該都是不錯的。那他們寫英文的水平怎麼樣呢?今天就一起來看看他們的英文手稿吧!
  • 梁思成:中國近代著名的建築教育家(圖)
    (1901-1972)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建築教育家、古建築文物保護與研究和建築史學家。戊戌變法失敗梁啓超流亡日本時,梁思成於1901年4月20日出生在日本東京,1912年隨父返國。1972年1月9日卒於北京。1923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4-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院研究世界建築史。1928年回國,創辦東北大學建築系並任系主任,是我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1933-1946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組主任。
  • 林徽因與梁思成
    對具備多方面發展潛能的梁思成,他沒有規定兒子一定走哪條人生道路,唯有不希望他再做政治家。最終影響梁思成獻身於建築科學的是戀人林徽因,談到此事梁思成曾說:當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還不知道,徽因告訴我,那是包括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我喜愛繪畫,所以我也選擇了建築這個專業。
  • 不願梁思成代筆,喝自來水充飢,想寫英文版《漢武帝傳》,這樣的...
    展品包括梁啓超親手所書贈給兒子梁思成、兒媳林徽因的書法扇面,林長民贈給女婿梁思成的手書丹砂長卷《養生論》,哈佛大學校長之女費慰梅贈給好友林徽因的賀卡。展覽舉行中英對照《梁思成、林徽因影像與手稿珍集》籤書儀式。書中,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還原了一個不為人知的林徽因。
  • 梁思成手繪能力有多強?看這8張手繪圖,每張都讓人讚嘆不已
    伴隨著電腦的高速發展,當今社會所講的也是方便快捷,CDA即計算機輔助設計,誕生於上個世紀60年代,儘管當時只有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和美國波音航空公司採用了他們自己開發的交互式繪圖系統,到了70年代,計算機費用降低後工業才開始廣泛使用交互式繪圖系統。
  • 大師級建築手稿長啥樣?顛覆你的想像!
    建築師們不僅需要精準捕捉腦海中的靈光一現,還要用恰當的形式將創意呈現在紙上或電腦中,為後續的繪圖建模等工作做準備。大師級的建築手稿什麼樣?果然是讓人想像不到的水平! 義大利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手稿:
  • 不願梁思成代筆,想寫英文版《漢武帝傳》,這樣的林徽因你知道嗎?
    展品包括梁啓超親手所書贈給兒子梁思成、兒媳林徽因的書法扇面,林長民贈給女婿梁思成的手書丹砂長卷《養生論》,哈佛大學校長之女費慰梅贈給好友林徽因的賀卡。展覽舉行中英對照《梁思成、林徽因影像與手稿珍集》籤書儀式。書中,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還原了一個不為人知的林徽因。林徽因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四年課程,「媽媽雖是美術學院的學生,但選修建築系的課程。
  • 梁思成努力學建築,只是為了成立清華建築系嗎
    我們今天盤點一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梁思成出身改革家庭梁思成的父親梁啓超是中外聞名的改革家,梁啓超發動的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以國外先進位度進行的改革。說起他,我們想到的是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的豪言壯語。至今還激勵這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以自身所學去報國強國。
  • 梁思成《中國的佛教建築》佛塔(中)
    本文節選自梁思成先生所著《中國的佛教建築》一文,於1961年12月發表於《清華大學學報》第8卷第2期,後收錄入《梁思成全集·第5卷》。
  • 冰心《春水》完整手稿時隔95年在日本被發現
    冰心《春水》完整手稿時隔95年在日本被發現 2017-06-29手稿完成於1922年11月,1923年由新潮社出版。手稿大小尺寸為17.4×13.0釐米,以毛筆小楷豎行雙面書寫於無格宣紙,依次為:封面1頁、周作人題記1頁、自序1頁、《春水》詩作正文115頁,線裝成冊。手稿字跡秀美娟麗流暢雅致,保存狀態完美。據悉,在目前已知的冰心先生存世手稿中,唯該手稿創作時間最早、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
  • 梁思成留學時代的圖稿,與浪漫無關
    梁思成繪聖彼得大教堂立面圖1 繪本《圖像中國建築史》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的一部學術名著,抗戰期間以中英文在四川李莊寫成,書中附有大量精美的古建築測繪圖。作為清華建築學院的畢業生,我非常感謝這位朋友對祖師爺的讚美。不過需要稍稍解釋一下的是,《圖像中國建築史》的插圖數量眾多,並非梁先生一人所繪,其中有一部分出自梁先生的助手莫宗江先生之手。《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個人單篇詩作,別無幫手。二者一為精密的科學製圖,一為抒情的文學作品,並無可比性。
  • 梁思成與鑑真紀念堂
    由於這項工程需要極高的中國古建築造詣,同時又事關中日兩國關係發展,因此中國佛教協會邀請梁思成先生主持這項工作。梁思成在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中,深刻認識到,「不論何時何地,宗教都曾是建築創作的一個最強大的推動力量」。當年對五臺山佛光寺的實地勘察讓他對唐代寺廟產生最直接的印象,多年來對中國古代建築的潛心研究更讓他對仿古建築的營造範式熟稔於心。
  • 文化十分丨太原晉祠:梁思成林徽因「不肯失之交臂」的千年之美
    清華大學「人文清華」講壇《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的第一場直播便選在了晉祠。聖母殿,是晉祠最著名的建築,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距今約1000年歷史。大殿四周圍廊,前廊寬敞,這種建築手法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副階周匝」的典型實例。殿前八條木雕盤龍也是唐宋古建築中僅存的實例。
  • 建築教育家劉鴻典生平及建築藝術作品在西安展出
    12月29日上午,著名建築教育家劉鴻典生平及建築藝術作品展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史館開幕。展覽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遼寧省瀋陽市劉鴻典建築博物館等單位聯合舉辦,以劉鴻典生前的各類手稿、講稿、書畫、設計圖紙、生活用品等作為主要陳列內容,展出自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手稿、畫作、藏書130件(套),全面反映了劉鴻典的學術生平和學術成就。
  • 「梁思成拯救京都、奈良」是一個疑點重重的神話
    據記者王軍稱:「北京大學教授宿白先生1995年8月在接受我採訪時回憶道,1947年梁思成在北京大學給博物館專修科的學生講授古代建築,一次課後閒聊,與他提起此事。梁思成說,當時他把京都和奈良的位置在地圖上標明,看來這個圖起作用了,因為這些地方沒有遭到戰爭破壞。」
  • 看過大師手稿,你便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美
    好學的(瞎捉摸)的星途君,最近一直在研究何為美,經過高人指點,星途君知道了最能展現美的幾個領域,是美術、建築、工藝界,這幾個領域是如何定義美的?下面是星途君的「真美」小課堂,都是知識點,還有星途君的絕密「私貨」,快拿起你的筆記本,上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