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莊大方的國徽設計圖樣、溫潤優雅的瑪瑙耳環、精緻小巧的景泰藍藝術對罐、色彩絢麗的手繪古建築圖樣、形神兼備的書法扇面……這些世人難得一見的梁思成、林徽因珍貴文獻和生活實物,近日亮相上海藝術品博物館舉辦的《源流——梁思成、林徽因文獻藝術展》。
本次展覽首次匯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上海藝術品博物館眾多館藏文獻和實物,分「先哲榮光——父輩的巨影」「如詩年華——童年與少年」「費城放歌—負笈求學」「甜蜜之旅——新婚歐洲遊」「快樂時光——在東北大學和北總布胡同的日子」「鯤鵬展翅——在千山萬水中探尋中國古建」「流亡之路——在昆明、李莊的日子」「光耀古都——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工作歷程」八個版塊進行展示。展品包括梁啓超親手所書贈給兒子梁思成、兒媳林徽因的書法扇面,林長民贈給女婿梁思成的手書丹砂長卷《養生論》,哈佛大學校長之女費慰梅贈給好友林徽因的賀卡。
展覽舉行中英對照《梁思成、林徽因影像與手稿珍集》籤書儀式。書中,梁思成、林徽因之女梁再冰還原了一個不為人知的林徽因。林徽因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四年課程,「媽媽雖是美術學院的學生,但選修建築系的課程。她的成績很好,特別是在建築設計方面。因此,到1926年春天便被賓大建築系聘為協助教授建築設計的非全日制助教。爹爹在建築繪畫方面以精美細緻見長,而媽媽畫的圖則不如爹爹的乾淨漂亮。他們兩人有時能夠合作,相互取長補短,有時則不能。我記得媽媽曾經說過:有一次,他們的作業是設計一張聖誕卡,媽媽有一個比較新穎的靈感,爹爹也頗為讚賞,但認為此卡必須由他來畫出,才能盡善盡美。媽媽不同意,她說,同學們都認得他倆的畫圖風格,爹爹如代她畫,別人一看就知道槍手是誰。但爹爹仍堅持由他來畫,為此兩人吵了一架。」
林徽因並非傳說中的大小姐。在賓大學習期間,像許多中國留學生一樣,她常常到附近餐館去洗碗,以打工來補貼日常開支。「媽媽常常在夜間和同學們一起趕圖。她說,畫完圖回家時餐館往往已經關門,回到宿舍餓得受不了就喝自來水『充飢』。」
作為建築師的林徽因一向重視「人」和建築物的關係。梁思成曾開玩笑,林徽因一度成了漢代生活習俗專家。「當時,媽媽稍微勞累就會發燒。但就在這種狀態下,她仍認真地閱讀《史記》《漢書》和中國建築書籍,而且收穫不僅限於建築方面。有一天,媽媽忽然在靈感的驅使下,說她想用英文寫一部《漢武帝傳》,並開始了有聲有色的構思。」
林徽因愛好讀書,在李莊的病床閱讀大量英文版俄羅斯文學作品,如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高爾基的《我的大學》等。她在給友人的信中曾談到,1805—1812年的沙俄時代同她經歷過的1920—40年代的中國有很多相似之處。「她非常喜愛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中關於美麗的俄羅斯自然景色的描寫」,梁再冰至今一直記得母親閱讀和談論這些作品時的喜悅之情和炯炯目光。
「談吐直率、有鋒芒、心情焦躁時控制不住自己的壞脾氣,但她的兄弟姐妹們仍覺得她可親可愛。」梁再冰回憶,全家在1937年11月下旬從長沙經貴陽到昆明,坐破舊的長途公共汽車走山路,「在這次旅途中印象最深的是爹爹和媽媽在這種緊張困難的旅行中應付自如,十分專業。譬如打行李,兩人合作,動作敏捷熟練,很快地就能把一大包被褥枕頭打成一個結實的鋪蓋卷、用油布包著的;到小飯館吃飯時準備好一小鐵盒酒精棉,將碗筷消毒後再吃。這顯然是過去他們到農村考察古建築時練出來的本事。」
展覽以大量藝術手稿、文獻實物原汁原味再現梁思成、林徽因精彩而跌宕的一生。在這裡,參觀者為林徽因早在少年時代就接觸包括建築學在內的西方文化而驚訝,為梁思成、林徽因剛跨出校門不久就跋山涉水孜孜不倦探尋中國古建築物而感嘆,為其在顛沛流離之境仍就著油燈撰寫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築史》而感動。展覽特別放映《梁思成、林徽因與上海》專題片,以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講述林徽因、梁思成與上海的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