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傳說,「矮人們」住在Ebulobo火山上。有時他們也會下山到村裡來尋覓食物
印度尼西亞群島東部的弗洛裡斯島上,狹窄的山路彎彎繞繞,在山坡的一側,一個巨大的洞穴展現在我們眼前。藤蔓盤成花環的形狀垂落下來,鐵絲網象徵性地攔在洞口。這就是利昂·布阿洞穴,在當地的方言中,這個詞語是「涼快的洞穴」的意思,進得洞來,方知此言不虛。在入口的左側,兩處深色土堆正是挖掘現場,也就是印尼和澳大利亞古生物學家們發現新人種化石的地方。
他們把這一新的人種命名為「弗洛裡斯人」。
新人種被證實的確存在
這個發現對科學界來說可謂意義重大,而對弗洛裡斯島上的居民來說,「另一個人種」的說法卻並不新鮮,因為它一直存在於當地文化中。在這個印尼小島上,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傳說都講述著生活在茂密森林深處的「矮人」們的故事。更奇妙的是,發現化石的科學家們正是受到這些傳說的啟發才決定對我們人類這不尋常的「近親」作更多的了解,而且有可能對「矮人」們曾經生活過的地點進行重新定位。人們曾經借用《指環王》裡的人物為這個新的人種取了個綽號——霍比特人,因為他們最令人震驚之處無異於僅1米左右的矮小身材,而且其腦容量也要小上380立方釐米,只相當於現代人即智人腦容量的三分之一。此外,這些矮人們都沒有下巴,同直立人——他們假設中的祖先一樣。另一個驚人的數據是,這些矮人們生活在距今幾千年前,從進化論的角度看來,就像發生在昨天的事情,而科學家們一直認為自2.75萬年前尼安德特人消失後地球上只居住著我們這一個人種。2004年10月的《自然》雜誌將這一發現公之於眾後,科學界大為震驚。一時間,質疑聲四起,持懷疑論的人認為這些骨化石應該屬於一個侏儒或是患有頭小畸形病的人,這種病會使人的腦容量比正常人小。但這兩種說法都站不住腳,因為在古生物學家們發現的骨骼中,除了顱骨之外,牙床骨、股骨、脛骨都是迷你型的。此後爭論愈演愈烈,直到2005年1O月,一篇新的文章宣布了新的挖掘發現,在同一個洞穴內,發現了至少七具完整程度各異的矮人化石,他們具有同樣的體貌特徵:身材矮小,四肢細短。其中一些生活在距今1.2萬年前,而另一些則埋在更深的地質層中,他們約在9萬年前就行走在弗洛裡斯島的土地上了。
法蘭西學院的古人類學家帕斯卡爾·皮克興奮地說:「真是神奇啊,這一發現可以打消一切懷疑,因為諸如頭小畸形這類的疾病在一個種群裡持續幾萬年的假說,顯然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另一個不算久遠的人類種群曾和我們同時存在過。這又一次證明了人類種群的系統進化遠比我們料想的要豐富和複雜得多。」
古生物學求助於人種學
事實上,沒有人曾想到在距離我們如此之近的過去,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種和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類大家庭的這個新成員從何而來?他們是怎樣生活的?什麼時候又是什麼原因銷聲匿跡?如此之多的難解之謎擺在科學家們的面前,他們試圖一一破解,可惜大部分的傳統方法都對此束手無策。德國馬普學會的讓一雅克·於布蘭和斯方特·佩博已經開始研究這些化石的古DNA以確定這一人種的基因構成,然後便可以找出該人種與我們人類有哪些共同點。但是由於從第一具屍體牙齒上提取的DNA損壞程度超出預料,所以研究毫無收穫。為了解「弗洛裡斯島矮人」的大腦功能,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人類學家迪恩·福克對其腦腔內部作了研究。根據他的研究結果,無論從大腦的形狀還是齧葉的位置來說,「矮人」的大腦發育程度同智人不相上下,由此可以證明這些化石的所有者在生前是完全正常的,具備一切複雜反應能力,會製造工具,甚至會使用語言。荷蘭萊頓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傑爾特·范登博格對此解釋說:「這些信息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它們間接地表明『弗洛裡斯島矮人』很可能捕殺過一些大小至少可以和劍齒象及巨蜥媲美的動物,因為在發現『矮人』化石的同一地質層中也發現了它們的骨化石。」
到目前為止,確切的證據還是很少,一些科學家已經轉向借用人種學的研究方法。不過人種學主要是研究當今社會的問題,其研究領域和研究時代都與古生物學迥異。過去也曾有史前史學家用一些方法把這兩門學科聯繫在一起,可是所謂的人種一考古學,局限性還是顯而易見,因為結合人種學和考古學得出的論斷往往不能進行科學演示。但在這個案例中,情況卻有所不同。科學家們並不想建立一套無法進行演示的純理論,而只是想利用人種學的一些信息來推動挖掘工作的繼續。在弗洛裡斯島上,住在叢林中的「小矮人」的故事是當地民間傳說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傳說由來已久,但是自「矮人」化石出土後,這些傳說又有了另一層意義。傑爾特·范登博格教授解釋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人種學感興趣的原因,這些傳說也許能幫助我們找到生活在更為現代的『矮人』的化石所在地。」作為「矮人」化石的保管者,印尼古生物學家託尼·朱比安託諾也同意這一觀點:將古生物學和人種學相結合是繼續挖掘研究「矮人」之謎的可行途徑。
(責任編輯:娓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