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學習生活中,善於提問,就善於思考;善於思考就善於動腦,動腦是在家庭和教育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很多時候,孩子不喜歡動腦,是因為需要孩子思考的地方,家長直接給予了答案;孩子就不需要思考,不善於思考就不愛動腦,不愛動腦就不善於提問;面對知識和技能也是拿來,學會並掌握,完成要完成的。發展和創新需要善於提問,勇於動腦思考。在少兒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孩子好動,愛玩,老師維持課堂秩序,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的動,怎麼有效地玩。學的過程,就是在無序中找到有序,不通中找到方法和渠道溝通;英語學習就是在掌握語境,通過日常的練習,去感知和認同所學的知識和能力,從而在互動和溝通中去提升學習和實踐能力。教孩子學少兒英語,不必拘泥於課本,教材,音視頻資料,讀物等;可以藉助於日常語境,結合孩子已知的去引導和啟發,從而熟悉和鞏固所學的,能掌握並學會使用,包括聽說讀寫等,在具體嘗試和操作中也能找到新的體會。
孩子對少兒英語學習方法的掌握,並不是老師教了就會了,也是要孩子親自去嘗試;在嘗試和具體操作中去感覺,找到規律和方法,通過模擬語境或實踐條件來逐步熟悉和把握方法。這個少兒英語學習方法,只有孩子掌握了才是孩子的學習方法。不能掌握還是老師的,很多時候,是比貓畫虎,比葫蘆畫瓢,怎麼在語境中去鍛鍊孩子的英語學習能力呢?善於學習的孩子,總是由易到難,有簡單到複雜,因為在學習簡單和容易的時候,善於總結和提煉,從而提升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能力,進一步就能克服複雜和困難;善於思考的孩子,能跟著老師的方法和思路去走,但是不是盲目的跟,而是帶著疑問和自己的感覺去檢驗。啟蒙教學對於孩子的能力和素養的培養是重要的,培養樹木就從根本培養,培養孩子要從小關注。少兒英語的學習,在於能力,更在於掌握能力和激發興趣,養成習慣。
教的過程並不是讓孩子一直去跟著做;跟著做是基礎,也要有孩子能掌握。比如教孩子學說一句英語口語,跟著老師會讀,能說了。但是也要讓孩子單獨能讀,這個時候才是會讀;單獨能讀大部分時間是靠課後複習階段去練習,初期需要家長的陪伴和引導,逐漸形成孩子獨立閱讀的能力。會讀,並不代表能說,比如中外教老師教會孩子對話,口語的學習,其實就是練習對話,對話就是溝通和交流,溝通就是在互動;互動就是老師引導和教孩子模仿,孩子也要能發揮其積極性,配合併表現自己的一方面;這個就是要靠老師的教學方式,如何因材施教,怎麼樣才能激發興趣,活躍課堂氛圍,掌握教學節奏和規律,灌輸學習方法和知識,培養學以致用的習慣。英語教學,不僅是教的語言,更是通過實踐活動來貫穿語言,通過語境來了解和熟知英語,耳熟能詳。
少兒英語學的過程中,學得淺,學得少,動腦就少,思考和問題就少;學得深入,投入,動腦就多,思考和問題就多。孩子有問題是因為對未知的疑惑和好奇,孩子對語境不了解,所以會對英語學習有問題,但如何了解了語境,就像家長之間說話,總是沿著規則和方式去說,而不是不顧語境和語氣來交談。語境就是語言環境,英語口語對話和溝通的橋梁;掌握知識和技能是重要的,善於運用知識和技能是需要方法和實際操作。英語學習也是在學如何說話和表達,比如早上遇到了老師會說「good morning teacher」,而不會說「good afternoon」或「good night」。為什麼呢,就是適合的時候表達適合的語言。這些詞都會,句子都熟,只有區別了語境,孩子會能準確地表達。期間需要家長和老師的配合,老師了解孩子的複習情況,家長了解孩子的課堂學習情況,才會更有效地促進孩子學習能力的提升,知識和技能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