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孩子學習的過程,也是在實踐,學的是之前的經驗和知識,技能;以小見大,由近及遠,由課堂到生活,由課本到實踐,由不知到知,由知到行,從而獲取對未知的認識,對已知加深認知。從課堂上學習只是第一步,對於孩子的教育遠遠不只這些。學習的知識,理論,技能,不能用於實踐,總是在紙上徘徊,就會停留在知識的經驗階段,聽說階段。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雖然學歷很高,但是修養和智慧,技能卻表現一般。教孩子學習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更順利的適應社會,改造自然,為大家做貢獻。為什麼很多人學了很多,但是能用到的很少呢?或者從大學出來之後,能用到工作中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為什麼會這樣呢?有沒有深入的思考過呢?是學習的內容和工作內容不匹配呢,如果學習只是為了工作,那為什麼不在大學裡面直接去學工作可能用到的內容,反而學有利於知識結構和自身修養的呢;學的很多的都是理論,理論為什麼不能落在實處呢?理論一直是漂浮在上的,工作是現實,一直是腳踏實地的;是不懂得如何將理論轉換為實踐,反而是將學來的經驗和知識直接去匹配生活,工作中點點滴滴;缺乏的就是思考和延伸,這就是為什麼學了還是很多用不上,不是用不上,而是不會用,只是繼承了經驗,但是不能很好的發揚光大。
少兒英語培訓和學習,是順應市場趨勢和發展需求而產生的;為什麼要學英語呢?為了溝通,體現在口頭交流,書面表達,閱讀,書寫等方面;可以將英語應用到生活,學習中,來檢驗學習成果;為什麼要少兒階段就開始學呢?啟蒙語言,對孩子表達能力有很大幫助;啟蒙語言,其實也就是開發智力和語言思維,了解的越多,表達的越準確。學得越多,對語言的把控能力就越好。語言是對話交流的基本表現形式,也是用心看世界的窗口。什麼是表達能力呢,說話都會說,那算不算有表達能力了呢?表達和說話不是一回事,表達可以通過說話來展示出來,但是僅僅會說話,不能說是會表達。達者,通順,恰當而無不及,準確而不過。外在的表現形式能夠做到準確,恰當,順暢;那內在的語言思維自然也要做到準確,恰當,才能順暢的闡述出來;有的人說的話,每個字都有用;有的人說的話,很多次都是多餘的;從小教孩子說話,就重在表達能力。說什麼話不重要,怎麼說話才重要。既然少兒英語是為了溝通和表達,也是要從基礎開始抓起;學以致用,如果沒有要學好英語的決心,就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和實踐。
所以教孩子學少兒英語,要先幫孩子建立一個目標,讓孩子感到是在學,而不是在玩;如果把精力都放在表面的玩上,在認知方面就不會下功夫了;英語學習就是為了使用,所以就要在使用中去教孩子認知,語境就是水,詞彙和語法就是魚;離開水的魚,總是會顯得單調和枯燥。啟蒙孩子學英語,不僅是要教孩子學詞彙,語法,更重要是教孩子學好英語口語;相信很多人都喜歡說,說比寫容易;要學會說,就要知道怎麼說,不是跟著模仿重複就行了,那是複讀機;英語學的過程,和任何一種語言學習一樣,相信很多孩子在學說漢語的時候,都是跟著爸媽在說;在看到同樣的情況下,就會發出對應的發音;當孩子還不知道所說的是什麼的時候,就是對應語境,來識別發音。或者外教老師問一句,孩子就會記住要回答什麼了;但這個只是記憶。剛開始學的時候都是這樣,要逐漸的積累,一個問題可以有多個回答,逐漸的教孩子在不同語境下,怎麼回答,根據什麼來回答,句子中什麼是可以替換的,語法和時態又是如何根據語境來轉變的。而英語口語表達,在於習慣;當家長和孩子說很多話的時候,孩子也想說話,都有一種跟隨效應。
少兒英語學習也是一種「烘焙」過程。烘焙,相信很多家長都知道;當火候到了食物自然就熟了,少兒英語學習的火候是什麼呢?學和習的過程;學是被動地接受中外來老師的知識和技能;習是孩子自身主動的去複習,理解和消化學來的詞彙,語法,口語;當孩子學會了一句口語,當遇到同樣的語境就喜歡去表達,這個時候家長要積極的去引導和讚美,給予認可和獎勵,讓孩子感到學習和表達英語是一件有意義,快樂的事情。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越是鼓勵的孩子越認真,越是批評的孩子就覺得不舒服,就會逆反;當學習的時候,家長要給予孩子快樂的享受,美好的印象;如果在學習中,家長批評了孩子,孩子會難受,這樣學習和批評-難受就會建立一種聯繫;當學習出現問題的時候,這個問題是家長或老師發現的,這個問題的發現是通過經驗來判斷的,孩子沒這個方面經驗,怎麼能以自己有經驗去批評沒有經驗的呢;人不知而不慍,孩子不知道,連埋怨都不應該,何況批評呢。孩子學成什麼樣,都是家長的責任,批評孩子等於在批評自己,還不如從自身出發去解決問題,從根本上去改正;就像一個人看的自己的影子歪了,想法設法去改變影子的形狀,最終還是無法做到,為什麼不端正自己呢,從根源上去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