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麥可辭職後,決定到中國學習漢語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麥可」(Michael)是一個很常見的英文名字,在北大勺園裡,我就有兩位美國朋友的名字都叫麥可;其中一位麥可是義大利裔,來自紐約;我住在勺園四號樓2-222室時,他就住在我隔壁的2-220室。以美國人來說,紐約麥可的個子不算高,大約在176公分左右;他是一位典型的義大利裔帥哥,長得很像好萊塢明星小勞伯‧道尼(Robert John Downey Jr.)與安迪‧加西亞(Andy Garcia)的混合版。

紐約麥可從紐約大學商學院畢業後,在華爾街工作了數年;他說有一天,他突然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還要待在辦公室裡,面對著那些變化起伏的數字;他想不通長期擔心他人財富的增減,對自己的生命有什麼意義。麥可說在華爾街工作,看起來高大尚,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開始感覺無聊,甚至是升起了一種厭煩的情緒。他不明白他的有些同事,為什麼能夠以一種類似躁鬱症發作的狀態,長期的瘋狂投入這一份工作。他說或許那些人,真的就是患有某種程度的躁鬱症也說不定。

紐約麥可辭職後,決定到中國學習漢語;但實際上,他並沒有給自己設定任何必須完成的目標,或許無目標的生活一段時間,就是他想要的狀態。2001年上半年,我幾乎每周都和麥可進行一到兩次的語言交換,上課的地點都是在他的房間;以一個男人來說,他的房間不算亂,而且一直飄著一種挺好聞的古龍水香味兒。我們的語言互助方式,就是他改我的英文作文,我改他的中文作文。印象中,我幫他改過的中文作文有將近二十篇。當時我確實是非常認真的指導麥可怎麼進行初級的中文寫作,包括為他解釋中文的語法結構、修辭習慣,以及中文的語境等。不過麥可學習中文的態度十分佛系,學了一整年的中文,還沒法兒真正用筆寫幾個像樣的中國字,一直處在只能畫中國字的水平。

紐約麥可在北大漢語中心遇到的作文老師十分奇葩,向來是只管收作業,卻從不發回作業。麥可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他曾經問過他的老師數次,什麼時候會把批改過的作文發回給他們?每次他的老師都是說,下次會發,但是那個下次一直都沒有到來。我告訴他,他的老師肯定沒有批改他們的作文作業,他們的作業或許老早就被扔進了垃圾筒。

紐約麥可和我一樣,也有一輛舊款28吋的自行車,他除了經常騎車去教室、食堂,以及五道口外;心血來潮的時候,他還會騎著他那輛自行車到朝陽區國貿一帶找他以前在華爾街一起工作過的同事。從北大到國貿,一來一回差不多有六十公裡,從這一點來看,麥可的身體素質相當好。

要判斷紐約麥可是否在屋裡十分容易,因為他的動靜比較大;他的笑聲豪邁,講電話的音量與中國農民沒有什麼不同。每到傍晚時分,麥可經常會以較大音量放送爵士樂,他似乎總是在提醒大家,弟兄們,我們已經幹了一天的活兒了,該是時候放鬆一下自己了。我如果正在學習或休息,就會在自己的屋裡大喊一聲Michael,他就會把音樂的音量調小。在勺園這個小環境裡,第一語言是英文,第二語言才是中文。這兒住有來自全球七大洲五大洋的留學生,有時候在隔壁屋的爵士樂旋律的烘託下,會讓我有一種時空錯置的奇妙感覺,搞不清楚自己是否人在中國。

紐約麥可在2002年的春天,自己一個人從北京出發,搭綠皮火車,乘硬臥到新疆去旅遊。他在烏魯木齊附近的南山牧場騎馬時,放意馳騁,速度太快,從馬背上翻了下來;麥可被送至烏魯木齊的醫院救治,診斷結果:大腿挫傷,小腿撞擊巖石骨折,上臂脫臼。醫生給他打了石膏,在當地住了好多天醫院後,他拄著柺杖回到北京。即便遭此意外,麥可還是決定,應當按原計劃在五月上旬去西藏旅遊;他將與從倫敦飛來的朋友在拉薩會合,兩人同行,在藏區自助旅行。

我想只有專業登山者,去過西藏,或是至少看過vertical limit(顛峰極限)這類電影的人,才能體會出我所說的要在西藏自助旅行的真正意思。1997年,我隨著臺灣的大願朝聖團(陳履安先生主持的佛教基金會,他曾任臺灣的「監察院長」,是陳誠的長公子;我在臺大當研究生的時候,與陳履安的幾個兒子常有交流;他的幾個孩子都很優秀,靠自己的能力分別在哈佛、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學院取得了本科與碩士學位,也有獲得博士學位的,陳履安本人也是紐約大學數學博士,陳履安的官聲非常好),去西藏參訪時,由於行前未做任何準備。因此,我充分感受到了高山症的威力,頭痛、發燒、外加流鼻血,連指甲的上半部都因為缺氧而呈現黑紫色。可是有些外國老太婆卻似乎不當回事,至於來登山探險的人就更不必說了。

其實上了年紀,或是有心臟病、高血壓的人是不適合到高原上來的,在西藏十天,是我這輩子連小跑步也沒有嘗試過的唯一一段日子。西藏景色極其優美,隨意取鏡均有意想不到的奇幻之處,初夏時節,隨處可見雪山溪澗,滿山遍野穿梭牛羊,愛琴海般的藍天,卷柔的白雲,特別是日影西斜時,一望無際的雪山頂峰,讓玫瑰紫紅般的晚霞映得通紅,白玉晶瑩般地矗立在暮色中的暗藍色的蒼穹下,顯得瑰奇莫測,景色之美,震撼人心。

我問麥可:「你打算跟誰一起入藏?」他說:「我的一個在英國上班的好朋友」;我再問他:「你的腿都斷了,怎麼旅行?」他說:「沒問題,過一陣子石膏就能拆了。」我又問他:「你的中文能力十分有限,遇到困難了,怎麼辦?」他說:「這沒問題,到了當地,一切自然能解決。」我提醒麥可,要注意人身安全,他居然說:「西藏沒有發生戰爭吧?只要不是正在打仗,就沒問題。」麥可所展現的勇氣,應當也是出自美國個人主義精神的發揚,無論如何,這種冒險精神,讓我深感敬佩。

紐約麥可有一個小本子,他經常會用鉛筆在本子裡寫些東西,我問他:「你在本子上寫什麼呢?」他說:「我在記錄中國,中國有很多神奇,有趣的事情。」或許是因為對北大漢語中心教作文的老師太失望了,2002年底,麥可轉學去了北京語言大學;由於麥可十分英俊,他轉學的時候,有不少同樣住在二樓的臺港澳女生,沮喪了好一陣子。自從麥可轉學後,我們的聯繫就少了;在我畢業之後,我和他徹底失去了聯繫,所以我至今也不知道麥可有沒有把他這一段中國經歷給寫出來。

在以中國為主題的紀實文學界裡,有一位著名的美國作家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他的成名作是《江城》(River Town: Two Years on the Yangtze)。1996年,彼得被「和平隊」(美國政府在發展中國家推行其外交政策的組織,由具有專業技能的志願者組成。)派至重慶涪陵的一所師範專科支教兩年。他以真誠,富有感情的筆觸,生動的記述了他在涪陵的生活。彼得是美國人,所以他對中國社會的觀察,自帶文化比較色彩,而這也正是他的作品精彩處。我自詡對中國大陸比較了解,但是這個「比較」到底能有多深?多廣?既取決於個人能力,也取決於人生際遇;在紀實的過程中,盡力而為便是。

《江城》的封面,載自網路。

當年我在北大上學的時候,我常覺得我的左鼻孔呼吸的是中國境內的空氣,右鼻孔呼吸的則是中國境外的空氣,我的境外視角,一直影響著我對這個古老城市所發生的一切事務的判斷。只是時間久了,或許真的是某種程度的融入了大陸生活,本來應該新鮮的事情,在我眼中就成了司空見慣。除了涪陵之外,彼得也在北京住過多年,我不記得他寫《江城》的時候,是否住在中國境內。有時候某種程度的抽離,反而能把以前的事情回憶的更清楚。不同的地方,因為氛圍不同,比較的視角,往往更容易浮現。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樣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但是我常常提醒自己,下筆之際,要經常慮及「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可能產生的盲點。在紀實的過程中,融入是必要的,出離也是必要的。遠或近,都能讓我們看不清楚,或是看得更清楚。遠近之間的變換,需要許多助緣,我由衷的感謝我的北大本地同學,正是他們的協助,讓我能夠快速的了解這片土地,這個社會;但是我又何嘗不應該感謝麥可呢,正是因為麥可,才讓我能有更多機會,以一種類似彼得˙海斯勒的筆觸與視角,重新回憶與審視我在祖國大陸所發生過的一切。

相關焦點

  • 「麥可林學友群」正式開放啦!
    《麥可林學英語》是一個基於訂閱的陪伴型學習社區,包括一檔英語學習與資訊音頻課程,由FT中文網編輯全程導讀陪伴。每期僅需10分鐘,你就能學到最跟得上時代的高質量英文,洞悉語言背後的大邏輯。一個人的眼界,決定了他的境界;思維的高度,決定了他的命運。記得那時我跟一位來自美國的外教交流,說起一個詞的發音時,他問我,你真得覺得自己說得對嗎?不必懷疑,那時的我肯定傻傻不自知。直到幾年後,進入CNN北京分社實習的那近四個月裡,當工作語言一下子轉換成英語後,身邊的記者編輯大大們,看上去就像一尊尊神像——他們太NB了!
  • 紐約將增加"漢語託福"少兒考試 考期已確定
    中新社紐約一月十八日電(記者趙海燕)紐約中國留學服務中心人士今天透露,紐約自去年十月首次舉辦有「漢語託福」之稱的中國漢語水平考試後,今年將增加「漢語託福」少兒考試和高級班考試,以適合更多不同程度的考生。
  • 美國紐約一所學院700多名學生檢測出Covid-19呈陽性後校長辭職
    據報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內奧塔分校的校長已經辭職,本學期開學以來,該校數百名學生正在與Covid-19進行鬥爭。 紐約州立大學校長吉姆馬拉特拉斯(Jim Malatras)在周四宣布新任臨時校長的聲明中說,芭芭拉·讓·莫裡斯博士「已經從校長的位置上過渡過來」,她希望「尋求其他機會」 大學發言人告訴CNN莫裡斯辭職了。 紐約大學的奧尼安塔報導自8月17日以來,共有712個學生宿舍開放。
  • 首屆全美「漢語沉浸式教學大會」在紐約舉行
    中國僑網11月8日電 據中國駐紐約總領館網站消息,當地時間11月4日,首屆全美漢語沉浸式教學大會在阿爾弗萊德大學(Alfred University)舉辦。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漢語沉浸式教學的可持續發展」,邀請了多位漢語教學方面的專家學者,主要就漢語沉浸式項目的推廣與評估、漢語沉浸式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法、漢語沉浸式教學交流平臺的構建等方面展開研討。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章啟月應邀出席大會並致辭,共有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的漢語專家學者100餘人參加會議。
  • 麥可將文創園成為國家級AAA旅遊景區新生軍
    ,裡面聚集了各方的優秀文創業者,例如來自臺灣的地方文創名片代表紙箱王、百年木工文化品牌青木堂、木質禮品原創工坊青木工坊、集結手作人的手創聯盟、東方美學代表設計中國等共30家不同業態及業種的匠人小店於此與各位相見。
  • 紐約佩斯大學孔子學院漢語水平考試網考成績優異
    紐約佩斯大學孔子學院漢語水平考試網考成績優異   中新網7月25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佩斯大學孔子學院23日宣布作為大紐約地區第一個網絡漢語水平考試點,不僅成功舉行了第一次網考,更有3名優秀學生脫穎而出,獲得獎學金,將赴中國留學。
  • 喜迎新年 紐約中國留學服務中心推出漢語普及活動
    中新網12月21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紐約中國留學服務中心將在新年期間舉行一系列的文化活動,以豐富美東地區華人和漢語愛好者的節日娛樂活動。  據了解,在2005年的1月8日,該中心將在美國中文電視舉辦新一屆「漢語橋」外國人漢語技能比賽。
  • 第一屆「臺灣文創人才實習基地」在麥可將文創園·設計中國啟動
    第一屆「臺灣文創人才實習基地」在麥可將文創園·設計中國啟動 2017年07月21日 08:4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日下午在設計中國定造生活館進行啟動儀式。  就在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先生親臨麥可將文創園進行參訪後,極度肯定位於閔行區麥可將文創園在兩岸文創青年孵化方面的長期努力,並在席中指出兩岸青年人才培育計劃,應更加落實與加速發展,讓兩岸青年能夠透過文化產生情感,透過創意引發交流
  • 遇見:麥可將文創園之流「連」忘返
    遇見:麥可將文創園之流「連」忘返 2018年05月25日 10:5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上海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5月25日上海訊 關注麥可將文創園和麥可將的年輕人們已經很久了,每次遇見多多少少都會有些火花擦亮,久而久之也就點綴了這次提筆的心情。  俗話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 臺青築夢的搖籃:麥可將的「臺味文創」
    臺青築夢的搖籃:麥可將的「臺味文創」 2018年10月27日 10:43: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位於麥可將文創園內的特色工藝場所——紙箱王。(圖片來源:中評社)    中國臺灣網10月27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上海每天都有新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但這個文創園區是獨一無二的。」上海麥可將文創園區總經理連泰瑞對在場記者說。26日上午,「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聯合參訪團走訪了坐落於上海閔行區七寶鎮的麥可將文創園區。
  • 青溪中學:探秘麥可將文創園,感受兩岸文化融合
    探秘麥可將文創園 感受兩岸文化融合 (青溪中學小通訊員 羅四婷)11月23日下午,秋雨霏霏,我們青溪中學的小記者團一行人來到了位於閔行區七寶鎮的麥可將文創園進行學習與參觀。
  • 滬上臺商打造麥可將文創園區 成AAA級國家旅遊景區
    2018年,位於七寶的麥可將文創園,經過臺商多年打造,成功由老廠房轉型升級為國內第一座以手作體驗結合工業設計為主題的文創園區,這裡聚集各方的優秀文創業者,例如來自臺灣的地方文創名片代表"紙箱王"、百年木工文化品牌"青木堂"、木質禮品原創工坊"青木工坊"、集結手作人的"手創聯盟"、東方美學代表"設計中國"等共30家不同業態的匠人小店於此集結。
  • 麥可將臺青復工記 之 文創等於十分情懷加十分打拼
    麥可將兩岸文創園裡的企業大多是從事文化創意、教育、設計等領域。突然爆發的疫情,使得園區遭受了巨大衝擊。但是,在園區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截止到5月底,園區文創業者復工率已達99%,辦公區域出租率達80—85%。
  • 美國孔院研發漢語學習App 實景模式助中文學習
    鳳凰漢語APP上線儀式。(美國《僑報》/蘇夏竹 攝)   中國僑網5月27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視頻對話展現中國真實面貌、地圖點擊直觀景點風貌、互動練習語法句式,由美國紐約佩斯大學孔院、南京師範大學和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歷時3年多共同開發的高科技漢語學習軟體——「鳳凰漢語APP」26日正式上線。
  • 2018新設立兩岸青創基地:麥可將文創園
    本期介紹:麥可將文創園所在地:上海類別:基地麥可將的根─麥可將服飾公司麥可將服裝公司成立於1977年臺灣─板橋夜市,40年來秉持著匠人精神,專注於家居服的設計麥可將的臺味貴在堅持,貴在極致,有別於一般園區短平快的操作,麥可將總體用7年時間完成前置任務,其中前4年籌備招商,接洽了200多家文創業者,500多次談判。
  • 2018年「感知中國」 美國中小學生走進駐紐約總領館
    來自New Utrecht High School的Justyna Rogozinska和James Brischetta同學,滿懷對中文學習及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和特殊感情,分享了自己學習漢語的故事。來自學好漢語,需要有好的方法。活動現場,來自紐約上州阿爾弗萊德大學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師王娜,做了一堂生動的漢語授課。
  • 紐約洋攤販自編英文教材 漢語諧音學英語(圖)
    >    >>>進入搜狐出國頻道    >>>去《搜狐出國》微博看看  據美國《僑報》報導,10日氣溫宜人,紐約法拉盛商業中心來了個  「東方老師」的真名叫Jeffrey Singer,典型的白人面孔,說一口地道的漢語。他專門銷售他自己編撰的英文教科書《新移民生活必備》,一本教科書加一張配合教學用的DVD,售價6元,生意火得很,一箱書不到兩個小時全部售罄。《新移民生活必備》一書用中文註明「不彆扭系列」,還註明有「漢語諧音」,也許正因為具備這兩個特別功能,很多駐足翻閱此書的華人都饒有興趣地掏錢買下來。
  • 初級老外怎麼學習漢語口語?就到早安漢語來吧!
    對於有的漢語初級學習者來說,他們所遇到的問題主要就是漢語口語問題,因此他們雖然知道好的漢語口語學習方法重要,可以切實助力自己的漢語口語進步,但是就是不太了解到底怎麼學習漢語口語?對此在我看來就到早安漢語來吧!
  • 紐約中國留學服務中心:服務留學 促進教育交流
    1995年底到1997年,中心正處於基礎建設階段;主要是法律地位和場所的確立。1998年到2001年,中心進入運營階段,此間,中心接待了大批的中美教育文化團組及留學人員;舉辦承辦了聯合國常駐團、紐約總領館及其教育組、紐約當地教育、文化等官方和社會各界的許多重大活動,比如:配合國家領導人訪美的走近中國大型藝術團、賑災義演、每年國慶、春節的留學生聯歡,國內人才招聘等。
  • 白求恩堂孫到哈工大學漢語:要用中國話講堂祖父的故事
    隨後,在採訪中他向生活報記者表示,他希望自己以漢語為橋梁,攜著堂祖父的中國事跡,在哈爾濱展開一段新的故事。馬克介紹,他在北京乘坐計程車,當司機得知他是加拿大人後,立即回覆說:白求恩來自加拿大!馬克說:「我當時激動極了,馬上告訴他,我就叫馬克·白求恩!」這次簡單的對話,讓馬克感受到中國人民對白求恩的友好態度,也堅定了他來中國學習漢語的信念。2017年3月,馬克入讀哈工大國際交流學院,正式在該校進行漢語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