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克走進省內一所中學,為學生們講述了白求恩生前的故事,獲得熱烈反響。隨後,在採訪中他向生活報記者表示,他希望自己以漢語為橋梁,攜著堂祖父的中國事跡,在哈爾濱展開一段新的故事。
「中國人銘記白求恩堅定了我學漢語的信念」2015年9月,為紀念並表彰白求恩為共產主義事業和中國人民做出的卓越貢獻,馬克作為白求恩的堂孫,以遺屬代表的身份在人民大會堂接受由習近平親自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馬克說:「見到中國領導人我深感榮幸,中國人始終銘記白求恩,也讓我感動。」
馬克介紹,他在北京乘坐計程車,當司機得知他是加拿大人後,立即回覆說:白求恩來自加拿大!馬克說:「我當時激動極了,馬上告訴他,我就叫馬克·白求恩!」這次簡單的對話,讓馬克感受到中國人民對白求恩的友好態度,也堅定了他來中國學習漢語的信念。2017年3月,馬克入讀哈工大國際交流學院,正式在該校進行漢語語言學習。
「來哈工大學漢語為更好地講述白求恩故事」2017年5月,馬克報名參加了哈工大國際教育學院組織的2017中外學生廣西金秀支教活動,作為支教團成員,馬克向孩子們介紹加拿大,並講述白求恩的故事。他說:「我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們面對困難的勇氣,刻苦學習,鼓勵更多的學生學習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長大後為世界發展做貢獻。」
談到白求恩的故事,馬克非常熟稔地向記者介紹道:「白求恩醫生1937年12月前往紐約向國際援華委員會報名,主動請求組建一個醫療隊到中國工作。1938年初,他來到中國,到抗戰前線進行戰地救治。」對於在哈工大留學的馬克而言,來到中國,來到哈工大,為的就是用中國話講好白求恩的中國故事。作為白求恩的堂孫,馬克明白這個姓氏背後的意義和責任,馬克介紹,自己的爸爸也繼承了白求恩的大無畏精神,將一生奉獻給了盲人教育事業。而這些,也都激勵著自己不斷地努力。
「我寫了一個劇本特想在哈爾濱拍攝」現在馬克已經在哈工大學習了8個月,談起學校和這座城市,他說:「我非常喜歡哈爾濱,喜歡在哈工大的學習生活。」在談到漢語熱時,馬克說,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說一口流利的中文是很多留學生的共同心願。
在談到為什麼要用漢語講述白求恩故事時,馬克說:「中國有約3億年輕人,這幾乎是美國的總人口數量。如何向中國新一代的年輕人傳達白求恩精神的時代內涵,作為白求恩後人的我,一直在思考。我想我用中文回答來講述,能更接近他的中國故事。」
馬克介紹,他希望能在哈工大認識更多的中國朋友,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的新時代。學習之餘,馬克正在著手寫一本關於白求恩的小說。「我還寫了一個電影劇本,非常想在哈爾濱拍攝。」此外,他還考慮拍攝一部和白求恩有關的電影,向世界宣傳白求恩的偉大精神。
(原標題:白求恩堂孫來哈學漢語要用中國話講堂祖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