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展接受採訪(張笛攝)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上海6月24日消息(記者 張笛)6月,位於上海閔行的麥可將兩岸文創園裡鮮花盛開,樹下的長椅上不時有遊客駐足休憩,時而拍照留影,時而低語交談。和悠閒的遊客不同,園區執行長劉亦展忙碌地穿梭在幾個辦公樓之間。在兩個會議間隙,他跟我聊起了自己的文創情懷和復工故事。
麥可將園區中庭一隅(張笛攝)
推進復工有擔當
「我2月7日就回上海了。那時,我就相信政府防疫的方向是不會錯的,所以我們做全力的配合。」作為園區管理方,劉亦展對外要配合政府做好各項防疫管理措施,例如關閉園區,對園區進行消毒、對人員進行檢測溫度管理等。同時,他也主動聯繫園區裡的文創業者和承租團隊。「疫情發生後,很多公司都有資金、業務、空間租用上的壓力的問題。我們在2月底開始就提供了一個月的免租。我們雖然是民營企業,也要承擔社會道義責任。」
劉亦展思維敏捷,語速也很快。當他談到「民營企業也要承擔起社會責任」時,語氣平淡,沒有任何情感渲染,也沒有做任何停頓。但是,那一個瞬間,我卻莫名感動。
為了和園區內的企業共度難關,劉亦展帶著工作人員挨家挨戶走訪。他也時刻關註上海市推出的助力文化旅遊企業復工復產復市的金融服務舉措。「我們也跟銀行對接,為企業申請疫情貸。」
麥可將兩岸文創園裡的企業大多是從事文化創意、教育、設計等領域。突然爆發的疫情,使得園區遭受了巨大衝擊。但是,在園區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截止到5月底,園區文創業者復工率已達99%,辦公區域出租率達80—85%。
劉亦展說,麥可將兩岸文創園原本計劃於2020年開展對長三角地區的拓展計劃。不過,疫情發生後,他們將工作重心向內調整。「我們正在進行內部改造,門口那棟樓會建設一個配套酒店,也會做一個立體停車庫。」
劉亦展在紙箱王任職的工作照(劉亦展供圖)
結緣麥克將
麥可將原本是臺商投資的一個紡織廠,工廠搬遷後,這裡留下老廠房。工廠的接班人連泰瑞結合自己的文創情懷,陸續引進了紙箱王、青木堂、魯班學堂等兩岸知名的文創品牌,將這裡改造成了文創園區。劉亦展因此與麥可將結下緣分。「我當時是紙箱王的運營總監,被派到大陸拓展業務。2016年,紙箱王項目落地麥可將,是第一家進駐的企業。」
劉亦展一直探索文化創意與商業發展的結合。入職紙箱王前,他曾在臺灣開過8家不同主題的餐廳。他對於文創的理念和構想備受連泰瑞賞識。因此,當劉亦展從紙箱王離職後,連泰瑞便邀請他成為園區文創事業發展部經理。「臺灣有發展休閒旅遊的經驗,但是把一個廠房和文創產業結合,做成一個旅遊景區,是沒有先例的。所以,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劉亦展笑著說,當時,他和連總定好了目標,但不知道該如何去實施。「有半年時間,文創部就只有我一個人。」兩個有文創情懷的青年互相扶持,猶如在「孤光一點螢」的黑夜中尋找璀璨的煙火。文創團隊一個一個洽談,原本出租的廠房一棟一棟回收。
為了吸引優質的文創團隊落戶麥可將,園區做好了賠錢3年的準備。「我們在招商的過程中,第一年免租,第二年半價。」漸漸的,來到園區的團隊越來越多,涵蓋了紙藝、木藝、鐵藝、布藝、陶瓷、玻璃、中醫養生等近五十家兩岸文創企業。這些團隊不僅設計和製作文化創意產品,還推出了種類豐富的親子手作體驗課程。園區也因此確立了「文創手作+休閒旅遊」風格。
劉亦展為園區文創設計師舉辦專題沙龍(劉亦展供圖)
來到園區,遊客可以坐著紙箱王的小火車遊園,跟著匠人一起開展親子手工創作,吃著獨一無二的紙火鍋品味美食,還能參觀活化後的老廠房,最後帶著精心挑選的文創產品回家。
獨特的產業模式,使得麥可將收穫多項殊榮,園區不僅獲得了國臺辦授予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稱號,還成功獲批國家級AAA旅遊景區。慢慢的,麥可將成為了閔行區乃至上海市的一張文創名片。每年約有100多個從全國各地而來的團隊到麥可將考察、參觀。這不僅為園區帶來了高品質的人流,也為其品牌輸出提供了機會。
現在,各地對麥可將發出了邀請,希望可以複製園區「文創+旅遊」的經驗。劉亦展說,2020年出臺的「11條措施」明確,支持臺資企業參與涉臺產業園區的建設,這為麥可將的對外拓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他希望用3-5年時間,讓更多文創手作走進大陸各個城市的旅遊景區,讓麥可將成為全國文旅景區知名的內容供應商。「我們已經和哈爾濱、廈門等城市開展合作。我覺得,文化創意和旅遊結合,可以增加旅遊項目的體驗,豐富旅遊景區的內容,當然也可以增加消費。」
劉亦展在上海參加商務活動(劉亦展供圖)
創業靠「十分」打拼
2020年,疫情過後的麥可將園區正在努力進行升級改造。穩定文創團隊,增加辦公區出租率,建造旅遊酒店,增設立體停車場……作為園區管理者,劉亦展對每項工作都需要親自把關。因此,他鮮有時間放個長假。「帶著孩子到園區玩」便成為他與孩子們最常見的互動方式。
在劉亦展看來,現在園區雖然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但依舊有很大提升的空間,他們必須「十分」努力。「老一輩的臺商說,創業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我覺得現在是十分靠打拼,因為只有付出十分的努力,才能獲得機會繼續發展。」
麥可將的發展,也為更多臺灣文創業者提供圓夢的機會。例如,曾是教師的蔡順成,退休後來到麥可將,創辦了阿優依原住民文創館。作為賽德克巴萊族,他一直想要將原住民文化與自己喜愛的泥塑結合設計文創作品,讓更多人感受原住民匠人手心裡的溫度,領略臺灣迷人的原鄉色彩。
阿優依原住民文創館(張笛攝)
正如劉亦展所言,麥可將希望將臺灣有深度的文創,在大陸有廣度的市場更好地發展。他也希望有創業理想的臺灣青年可以打開心胸、放開眼界。「大陸有很好的旅遊文化市場,發展空間很大。我希望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多看看,多學習。比如可以先過來就業、生活,先學習怎麼使用這裡的網際網路,了解這裡新媒體的規律,吸收這片土地的養分,感受這片土地的能量。等你做好了準備,再來創業。」
圖為紙箱王中的遊客(張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