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個,皮膚黝黑,頭髮已略微有些泛白。中鐵八局集團昆明鐵路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永山戴著紅色的安全帽,穿著工程服,眉頭微微緊縮,看著工地施工情況,若有所思。26年來,在工地上日曬雨淋,指導工程建設,已經成為李永山生活的常態。
小站築路開啟奮鬥人生
1994年秋,李永山來到中鐵八局昆明公司,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成昆鐵路電氣化改造。區域內地形地質條件複雜、既有鐵路空間狹窄,施工困難。李永山負責一個四等小站——青槓站的電氣化改造施工。李永山帶著四五十個農民,頂著熱辣辣的太陽,從事土石方、路基、涵洞的施工。
遇到不會的,李永山就抓住機會趕緊學。白天,李永山在工地上跑來跑去,向技術骨幹學習,向現場的帶班師傅請教,向農民工師傅諮詢;晚上,李永山再拿出書來,反覆琢磨,反覆試驗。就這樣,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李永山養成了勤於學習思考的「鑽勁」,磨礪了不畏艱險的「韌勁」。
工程人的步伐從不停歇,隨著涉及領域和地域越來越廣,李永山意識到自身知識和能力的欠缺。看到欠缺,就得補上來!抱著不服輸的拼勁,李永山再次回到學校裡,於2012年順利完成了重慶大學建築工程專科和西南交通大學的土木工程本科學業。
專業知識有了提升,李永山還積極創新運作模式,緊緊圍繞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創新和攻關。在桃花村項目的「李永山勞模創新工作室」中,李永山與成員分享個人解決問題的經驗,引導成員自主分析問題、提出方案。項目開展了「提高預埋螺栓的合格率」、「通過使用衝擊式壓路機提高回填土的壓實效果」、「配合比優化」等十餘項課題研究,有效提升了關鍵工序質量,節約了施工成本,工作室也成為了引領員工學技練兵的前沿陣地、項目攻堅克難的技術「孵化園」。
「喊破嗓子,不如幹出樣子」
「喊破嗓子,不如幹出樣子」。多年來,李永山就是憑這種信條帶著團隊做事。
2009年,李永山帶領從雲南過來的技術人員,建設哈爾濱地鐵一號線四標段項目。三月,氣溫仍是零下二十幾度,漫天飛雪,寒風刺骨。而地鐵的控制網點處於繁華街道,白天車輛、行人的幹擾較大,為了優質高效完成控制網點的複測,他帶著團隊每天凌晨三點起床進行測量。因為身體僵硬,手腳也不靈便,平時五分鐘就能完成的全仗儀架設,往往需要二十分鐘,甚至三十分鐘才能完成;刺骨的寒風也令對講機中的交流含糊不清,測量的進度非常緩慢。但在他的帶領下,經過二十多天的艱苦奮戰,按時提交了合格的測量成果。
為了讓技術人員克服寒冷氣候,早上按時上班,李永山設置了早會制度。李永山自己每天比規定時間提前一小時到,先到工地檢查,再開會布置。
每天的晨會,沒有鋪墊,直入主題。「我們開始開會,樞紐工區說一下樁基施工的情況。」「鋼筋加工場說一下鋼筋籠製作進度情況。」李永山很珍惜早晨的寶貴時間,他認為開會的目的是要暴露問題、解決問題。
「這樣簡潔、高效的會真是好,知道了項目部下步做什麼?自己怎麼做。」這是項目部員工對每日晨會的直觀感受,也養成了說重點、說結果、說思路的匯報習慣。而他,也在最短的時間裡加強了對整個項目的運轉情況的了解,為謀劃全局、加強管理奠定了基礎。
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2015年底,李永山從東北調回雲南,承擔桃花村物流基地改擴建工程。工程工期緊,任務重,李永山一到工地上,沒有寒暄、沒有敘舊,就直奔主題,給項目組成員解說項目概況及形勢。360萬土方開挖、210萬方土方回填、2200米涵洞必須在1年時間內完成,部分施工場地的徵拆要到2016年8月才能完成,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可能也要變成可能。2016年這一年裡,工地上到處都是李永山的身影。時而化身施工員調配材料設備,時而化身技術員制定施工方案,時而化身安全員訓誡教育違規操作,時而化身質檢員糾正質量偏差……
在李永山的帶領下,施工成員充分利用在常規施工組織中的休息時間,深夜,別人都在休息,他們24小時三班倒地進行涵洞施工、土方施工;雨季,土石方無法施工,他們高標準修建運土通道保證雨季土方運輸。
但不為大家所知的是,在桃花村項目建設的緊要關頭,李永山的父親被查出患有癌症晚期。白天,李永山打足精神在工地處理各種事務;晚上,趕到醫院照看父親。禍不單行,更大的打擊接踵而至,他的母親2016年7月因車禍去世,同年12月父親也撒手人寰。雖然悲痛萬分,李永山只能化悲痛為力量,處理好家人後事,又立馬投入到工作中。
在李永山的帶領下,團隊不僅扭轉了工期滯後的不利形勢,還提前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務,各項經營指標都名列昆明公司前茅。面對取得的成績,他只是平靜地說:「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只是盡了應盡的職責。」但身邊的同事們知道,他的白髮又添了不少。
(攝影:馬兵強)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雲南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