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破嗓子說教,不如父母自己做出樣子

2020-12-18 爸媽精讀

作者:神燈爸爸(爸媽進化論主筆)

老師反反覆覆說教:「你要好好學習,你父母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掙錢多不易,再不好好學習能對得起他們嗎?……」

母親慈祥的說教:「媽媽工作辛苦,每天給你洗衣做飯、輔導你學習很辛苦,你要體諒我、要省心點……」

父親生氣的說教:「我說這話都是為你們好,你們怎麼就聽不進去呢?」

這些責任感爆棚的說教是如此有道理,如此厚重,不可反駁,不可懷疑。

然而,過度說教,喊破嗓子,也不如父母自己做出樣子。

01

不切實際的過度說教造成親子隔閡

25歲的甜心桃覺得現在還不能嫁人。她剛剛從一份朝九晚九的工作中掙脫出來,準備在新的行業裡大幹一番。

她鬥志滿滿,未來可期,她甚至連下周開會用的套裝都買好了。

我有預感,再過幾年,甜心桃就是個穿prada的小女魔頭。

桃子媽這個時候打電話問她準備什麼時候跟男朋友訂婚。

「媽,這兩年我心思不在結婚上。」甜心桃乾脆地說。

我知道你還想再玩兩年,但是你記得,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情。你還年輕,經驗少,聽我的,現在結婚,30歲前把孩子生了,我還能幫你帶一帶。30歲以上生孩子,身材就很難恢復啦。媽,我還不想……聽媽一句,我是過來人……哦,知道了,好的,行……

沒辦法,甜心桃只能把手機音量調到最低,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的應付。

半年後,甜心桃華麗轉身為職場小精英,到處出差,雞血滿點,走起路來步履生風。

但就是和媽媽打電話再也沒有那麼親密了,她甚至隱瞞了和男友分手的事情。

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不希望孩子再走一回。

但如果家長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以過來人自居,過度說教時就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極度反感,根本無法攝取到任何有益信息。

長此以往,不切實際的過度說教,最終只能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造成隔閡。

02

長期過度說教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你怎麼連筷子都拿不好?」飯桌上,媽媽的說教又來了。

「媽媽,這樣我才拿的穩。」小音委屈的小聲說到。

「你不看看這樣多醜,在外面是要被人笑話的,媽媽是為了你好,媽媽是過來人,不會害了你的。」

在母親反覆的說教下,小音只好把握筷子的方式換成母親要求的,這個姿勢讓小音的手十分難受,甚至菜都不好夾,可是看著母親嚴肅的神情,小音只好堅持下去。

隨著年齡增長,媽媽對小音的說教越來越多,後來不管做什麼,小音都要先詢問母親。

媽媽卻又覺得小音沒有自己的主見,一點都不像自己。

家庭中作為弱勢一方的孩子,不敢反抗家長。

經常達不到家長的期望時,內心深處容易滋生挫敗感和焦慮情緒;

長期說教的家長也往往難以理解孩子,「這孩子真笨!」「你為什麼不這樣做?!」這些說教之詞往往脫口而。

很多孩子被家長曠日持久的說教擊倒,妄自菲薄,放棄自我,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如果說辱罵、指責、打擊等是家庭中硬性的語言暴力,那麼過度說教就是家庭中軟性的語言暴力。

哪裡有一個喜歡說教的家長,哪裡就有一個喪失自信的孩子。

03

人很難被說教,但可以被影響

皮膚黑的人不穿淺色衣服;黑眼圈的人喜歡戴墨鏡;體質差的人逃避體育課……

當自己的缺點被人說教時,情緒是牴觸的。

這就是人很難被說教的原因。

我嫂子是中學數學老師,也是班主任。

她給我講了作為數學老師是如何教一名差生學好英語的故事。

班裡有一個學生天資特別聰明,可他沉迷於網遊,經常曠課,謊話連篇。早已對父母的各類說教產生強大的免疫抗體,任你怎麼說,依據我行我素。

父母磨破了嘴皮的說教,甚至請同學老師一起勸說,對於他都是耳旁風。

嫂子並沒有放棄這個頑劣的學生。

為了教育他,嫂子作為班主任老師也開始學習網遊,並誠心地請那個學生當自己的指導老師。

學生教老師,前所未有!這激發了學生強大的好勝心。

他特別想向自己的老師證明自己在網遊上取得的好成績,但很快發現自己英語基礎太差,連遊戲中經常出現的英語單詞都不認識,他自感慚愧。

我嫂子就抓住這個契機,對學生進行耐心地開導,讓他明白了學好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行動的感召力是神奇的,巨大的。頑劣學生開始下苦功夫學英語,並且英、漢對照著記憶,英語成績迅速提高。

甚至還參加了包頭市教育局組織的英語競賽,並且獲得全市前20名的好成績。

運動嘴的簡單說教,就算是長期反覆,仍然是惰性的說教,並沒有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嫂子用實際行動引導教育學生,可謂煞費苦心,但效果卻是顯著的。

因為人很難被說教,但卻可以被影響。

正如鄭淵潔曾說:

家庭教育的秘訣就是,作為爸爸媽媽,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一了百了。尤其是你家特別窮,一窮二白的時候,你這個時候一定要通過你的正當勞動,當著孩子的面,把你的一窮二白的家變得富有。

04

對孩子喊破嗓子,不如家長做出樣子

一位崇拜聖雄甘地的孩子非常愛吃糖,他媽媽喊破了嗓子進行說教,仍然沒有效果。

為了讓孩子戒掉糖,媽媽千裡迢迢找到甘地,希望甘地能勸說自己的孩子。

可甘地卻說,你三個星期後再帶著他來。

母親說我們家很遠,好不容易來了,就請你幫幫我吧。

甘地堅持說,你三個星期後再來。

於是,這個母親三個星期後又帶著孩子去見甘地。

甘地告訴孩子要少吃糖,孩子答應了。

孩子的媽媽質問甘地,這麼簡單的一句話,為什麼上次不說,非要自己等三個星期。

甘地說,我也很喜歡吃糖,我花三周時間讓自己戒掉糖,我才有勇氣跟他講。

同樣是一句簡單的說教「孩子要少吃糖」,媽媽喊破了嗓子,孩子都沒有聽進去。而當甘地做出了樣子,再去勸誡時,孩子乖乖戒糖。

「既然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得更好」這就是當父母做出樣子時,孩子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回到我們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上。

我們是否過度說教,卻忽視了自我成長?

我們是否只知道說教,忽視了自己也不完美?

如果我們不做出樣子,如何要求孩子?

做父母的,少一些說教,多一些行動。

即便是平凡的父母,也可以通過努力,獲得稍微不平凡的成果。

不做出樣子,拿什麼證明自己說教的東西是對的?

孩子身上必然會有父母的樣子,該奔跑的不僅僅是孩子,也該是父母。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如果不想讓孩子輸,喊破嗓子說教,不如父母自己做出樣子。

作者簡介:神燈爸爸,富書專欄作者,用一點光照亮孩子成長為英雄的徵途,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相關焦點

  • 父母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知名教育專家尹建莉認為,如果家長一味講道理,還有可能造成三個後果:只講道理的後果:1.喪失傾聽的樂趣2.思維流於膚淺和平庸3.興趣只在於自己的觀點能否徵服對方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和說道理相比,家長怎麼做更重要,也更有效。
  • 陳佳: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陳佳常在心中告誡自己安全關口堅守,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只有不斷提高業務技能,才能練就實現「無違章、無違紀、無事故」目標的過硬本領,她一直夢想成為熟知車輛配件,發現故障的能手。為此,只要是待檢時間充裕,她就認真學習技術業務知識,把《車輛構造》《國際聯運車輛使用規則》等這些技術書籍,弄懂弄通。她還常常放棄休班時間,獨自背規章、《作業指導書》。
  •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全國勞動模範鍾世秀與哪嘎村的...
    如今,在鍾世秀的帶領下,哪嘎村的村民不僅生活富了起來、腰包鼓了起來,有的村民甚至有了自己的產業,紛紛將土牆房換成了小樓房,曾經「吃不飽」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鍾世秀常說,喊破了嗓子,不如做出個樣子。正是有了像鍾世秀這樣心繫群眾、勇挑重擔的模範先鋒,哪嘎村全村老百姓的好日子才有更有盼頭和指望。
  • 環湖醫院神經內科A4病區主任張佩蘭: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樣子
    面對壓力,張佩蘭把個人利益放在一邊,從不顧慮自己的得失,而是常換位思考。她說:「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患者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你,讓你去處理,這是多大的信任。我把每個患者都當作自己的親人來看待,患者溶栓會有風險,難道我就看著患者將來只能癱瘓在床嗎?難道就因為年歲較高就要失去康復的機會嗎?我肯定會努力讓他們再康復起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 「喊破嗓子,不如幹出樣子!」 26年,全國勞模李永山這樣說也這樣做
    「喊破嗓子,不如幹出樣子」「喊破嗓子,不如幹出樣子」。多年來,李永山就是憑這種信條帶著團隊做事。2009年,李永山帶領從雲南過來的技術人員,建設哈爾濱地鐵一號線四標段項目。三月,氣溫仍是零下二十幾度,漫天飛雪,寒風刺骨。而地鐵的控制網點處於繁華街道,白天車輛、行人的幹擾較大,為了優質高效完成控制網點的複測,他帶著團隊每天凌晨三點起床進行測量。
  • 對待孩子,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對於已婚有孩子的父母都會想到的問題。我相信有很多父母都會考慮這個問題,有人會說把最好的給他《她》,給他需要的,給他想要的,那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呢?他們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父母對孩子的肯定和認可。其實孩子成長的教育最需要父母的鼓勵,天下所有人都瞧不起你,但是你爸你媽認為你行,你內心裡就有底氣,如果從小家裡人就瞧不起你
  • 王寶山:這幾天嗓子都喊破了,吳龑做出了多次關鍵撲救
    賽後,建業新帥王寶山出席新聞發布會時表示,這兩天訓練課比較多,嗓子都喊破了,今天面對強大的華夏幸福,通過有效的反擊取得了勝利,同時門將吳龑也做出了多次關鍵的撲救。對於今天的比賽,王寶山點評道:「這兩天訓練比較多,嗓子都喊破了。這是一場艱苦的比賽,我們面對實力強大的華夏幸福,對方實力可以說遠遠高於我們。賽前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制定了防守反擊的戰術,應該說今天在反擊上打出了效果。
  • 風展紅旗 如畫三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記福建省優秀教育工作者、三明市第十二中學校長葉臻
    他認為,教師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做」得好,「說」才有分量;「行」得正,「言」才有感召力。
  • 2020 工傷預防記者團進企業(6)|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中車...
    不僅如此,據記者了解,中車山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在了解到公司所在的營市街街道工作人員大多數堅守在防疫一線,應急用移動電源較為短缺的情況後,中車山東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向營市街辦事處捐贈移動電源180個,協助當地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為控制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
  •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 警察故事|林晞:「喊破嗓子不如幹出樣子!」他為民撐起平安傘
    林晞(左一)在預審涉黑犯罪嫌疑人2019年3月,經過多日研判抓捕,1號專案主犯何某英終於到案。「喊破嗓子不如幹出樣子!」在案件偵辦時,林晞幾乎是二十四小時待命,從偵查、研判到抓捕、審訊的每一個環節,林晞的身影從不缺席。
  • 學會3種引導方式,比喊破嗓子都管用
    在很多孩子心目中,媽媽永遠是一個只會「吼罵」的大獅子,每當自己犯了錯,總是會遭到媽媽的責罵。責罵也是一種教育方式,但卻是下下之選。學會3種引導方式,比喊破嗓子都管用第一:三連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應該先冷靜下來,仔細想想這三個問題:「管教孩子的核心是什麼?」「我為什麼要管教孩子?」「我應該怎麼教育?才能達到我想要的目的?」
  • 3月17日兩會熱點輿情解讀:改革,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2】
    5,為中國利益工作 6,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 7,讓明規則代替潛規則 8,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 9,城鎮化核心在富裕農民 10,不能以犧牲環境換來人民不滿意的發展。11,行大道、民為本、利天下。 3. 發布會新氣象(9%) @胖頭魚ll:從反腐到中美關係到經濟改革,沒有大話空話,也沒有旁徵博引,現場也少了很多迎合的掌聲。
  • 劉建宏:解說的最高境界是圓潤 而非嗓子喊破
    我們這個評論席前面的評論盒我們是可以控制的,可以控制自己聲音的大小,可以控制背景聲的大小,再一個如果我們想咳嗽了,甚至我們想喝水了,我們可以按下一個鍵然後就喝一口水。但是我基本上在比賽當中很少把那個鍵按下去,我覺得解說的狀態是一種延續的狀態,一旦進入那個狀態以後,你按下那個鍵就等於你從那個狀態裡出來了。我不喜歡那種狀態,我喜歡連貫地進行解說。
  • 孩子越管越「叛逆」,不妨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比你喊破嗓子有用!
    這些學生聽到自己的結果後非常開心但也非常驚訝。但實驗結果就在那兒,他們不得不信。回到教室後,教授也告訴了這些學生的老師一定要在上課的過程中把他們當成"天才"對待。讓學生和老師都能達到實驗結果的預期。最後這些學生全都考入了比較優異的大學,而且有的孩子非常成功。不得不說期望的力量是巨大的。
  • 父母課堂--爸爸媽媽必修課
    對德國媽媽來說: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看完這62條德式教養規則,讀者們可以結合自身對家庭教育的理解,學習與參考,教出自律好孩子。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關於親子教育,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否則就無權要求孩子這樣去做。
  • 孩子越管越"叛逆",不妨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比你喊破嗓子有用
    孩子越管越&34;,不妨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比你喊破嗓子有用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期待,看看他們會不會朝著我們理想的那個方向努力。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這樣做。寶寶會按照我們期望的樣子發展,但此時寶寶如果沒有這些表現,那麼大概說明我們的期望是沒有用的。我們還需要進行第三步的談判。
  • 父母須知: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一臺人生記錄器
    再說了,哪個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超越自己。但問題的關鍵就是,有些父母,一邊在抱怨生活的苦,一邊在看著電視,刷著手機,然後,嘴裡還催促著孩子好好學習,千萬別像自己。孩子會聽嗎?孩子會好好學習嗎?孩子看父母刷著手機,生活過得不也挺清閒的麼,為何要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