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神燈爸爸(爸媽進化論主筆)
老師反反覆覆說教:「你要好好學習,你父母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掙錢多不易,再不好好學習能對得起他們嗎?……」
母親慈祥的說教:「媽媽工作辛苦,每天給你洗衣做飯、輔導你學習很辛苦,你要體諒我、要省心點……」
父親生氣的說教:「我說這話都是為你們好,你們怎麼就聽不進去呢?」
這些責任感爆棚的說教是如此有道理,如此厚重,不可反駁,不可懷疑。
然而,過度說教,喊破嗓子,也不如父母自己做出樣子。
01
不切實際的過度說教造成親子隔閡
25歲的甜心桃覺得現在還不能嫁人。她剛剛從一份朝九晚九的工作中掙脫出來,準備在新的行業裡大幹一番。
她鬥志滿滿,未來可期,她甚至連下周開會用的套裝都買好了。
我有預感,再過幾年,甜心桃就是個穿prada的小女魔頭。
桃子媽這個時候打電話問她準備什麼時候跟男朋友訂婚。
「媽,這兩年我心思不在結婚上。」甜心桃乾脆地說。
我知道你還想再玩兩年,但是你記得,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情。你還年輕,經驗少,聽我的,現在結婚,30歲前把孩子生了,我還能幫你帶一帶。30歲以上生孩子,身材就很難恢復啦。媽,我還不想……聽媽一句,我是過來人……哦,知道了,好的,行……
沒辦法,甜心桃只能把手機音量調到最低,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的應付。
半年後,甜心桃華麗轉身為職場小精英,到處出差,雞血滿點,走起路來步履生風。
但就是和媽媽打電話再也沒有那麼親密了,她甚至隱瞞了和男友分手的事情。
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不希望孩子再走一回。
但如果家長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以過來人自居,過度說教時就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極度反感,根本無法攝取到任何有益信息。
長此以往,不切實際的過度說教,最終只能讓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造成隔閡。
02
長期過度說教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你怎麼連筷子都拿不好?」飯桌上,媽媽的說教又來了。
「媽媽,這樣我才拿的穩。」小音委屈的小聲說到。
「你不看看這樣多醜,在外面是要被人笑話的,媽媽是為了你好,媽媽是過來人,不會害了你的。」
在母親反覆的說教下,小音只好把握筷子的方式換成母親要求的,這個姿勢讓小音的手十分難受,甚至菜都不好夾,可是看著母親嚴肅的神情,小音只好堅持下去。
隨著年齡增長,媽媽對小音的說教越來越多,後來不管做什麼,小音都要先詢問母親。
媽媽卻又覺得小音沒有自己的主見,一點都不像自己。
家庭中作為弱勢一方的孩子,不敢反抗家長。
經常達不到家長的期望時,內心深處容易滋生挫敗感和焦慮情緒;
長期說教的家長也往往難以理解孩子,「這孩子真笨!」「你為什麼不這樣做?!」這些說教之詞往往脫口而。
很多孩子被家長曠日持久的說教擊倒,妄自菲薄,放棄自我,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如果說辱罵、指責、打擊等是家庭中硬性的語言暴力,那麼過度說教就是家庭中軟性的語言暴力。
哪裡有一個喜歡說教的家長,哪裡就有一個喪失自信的孩子。
03
人很難被說教,但可以被影響
皮膚黑的人不穿淺色衣服;黑眼圈的人喜歡戴墨鏡;體質差的人逃避體育課……
當自己的缺點被人說教時,情緒是牴觸的。
這就是人很難被說教的原因。
我嫂子是中學數學老師,也是班主任。
她給我講了作為數學老師是如何教一名差生學好英語的故事。
班裡有一個學生天資特別聰明,可他沉迷於網遊,經常曠課,謊話連篇。早已對父母的各類說教產生強大的免疫抗體,任你怎麼說,依據我行我素。
父母磨破了嘴皮的說教,甚至請同學老師一起勸說,對於他都是耳旁風。
嫂子並沒有放棄這個頑劣的學生。
為了教育他,嫂子作為班主任老師也開始學習網遊,並誠心地請那個學生當自己的指導老師。
學生教老師,前所未有!這激發了學生強大的好勝心。
他特別想向自己的老師證明自己在網遊上取得的好成績,但很快發現自己英語基礎太差,連遊戲中經常出現的英語單詞都不認識,他自感慚愧。
我嫂子就抓住這個契機,對學生進行耐心地開導,讓他明白了學好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行動的感召力是神奇的,巨大的。頑劣學生開始下苦功夫學英語,並且英、漢對照著記憶,英語成績迅速提高。
甚至還參加了包頭市教育局組織的英語競賽,並且獲得全市前20名的好成績。
運動嘴的簡單說教,就算是長期反覆,仍然是惰性的說教,並沒有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嫂子用實際行動引導教育學生,可謂煞費苦心,但效果卻是顯著的。
因為人很難被說教,但卻可以被影響。
正如鄭淵潔曾說:
家庭教育的秘訣就是,作為爸爸媽媽,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一了百了。尤其是你家特別窮,一窮二白的時候,你這個時候一定要通過你的正當勞動,當著孩子的面,把你的一窮二白的家變得富有。
04
對孩子喊破嗓子,不如家長做出樣子
一位崇拜聖雄甘地的孩子非常愛吃糖,他媽媽喊破了嗓子進行說教,仍然沒有效果。
為了讓孩子戒掉糖,媽媽千裡迢迢找到甘地,希望甘地能勸說自己的孩子。
可甘地卻說,你三個星期後再帶著他來。
母親說我們家很遠,好不容易來了,就請你幫幫我吧。
甘地堅持說,你三個星期後再來。
於是,這個母親三個星期後又帶著孩子去見甘地。
甘地告訴孩子要少吃糖,孩子答應了。
孩子的媽媽質問甘地,這麼簡單的一句話,為什麼上次不說,非要自己等三個星期。
甘地說,我也很喜歡吃糖,我花三周時間讓自己戒掉糖,我才有勇氣跟他講。
同樣是一句簡單的說教「孩子要少吃糖」,媽媽喊破了嗓子,孩子都沒有聽進去。而當甘地做出了樣子,再去勸誡時,孩子乖乖戒糖。
「既然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得更好」這就是當父母做出樣子時,孩子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回到我們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上。
我們是否過度說教,卻忽視了自我成長?
我們是否只知道說教,忽視了自己也不完美?
如果我們不做出樣子,如何要求孩子?
做父母的,少一些說教,多一些行動。
即便是平凡的父母,也可以通過努力,獲得稍微不平凡的成果。
不做出樣子,拿什麼證明自己說教的東西是對的?
孩子身上必然會有父母的樣子,該奔跑的不僅僅是孩子,也該是父母。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如果不想讓孩子輸,喊破嗓子說教,不如父母自己做出樣子。
作者簡介:神燈爸爸,富書專欄作者,用一點光照亮孩子成長為英雄的徵途,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