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鉛筆爸爸
對待孩子,打不對,罵不對,講道理也不對?這不是要瘋了嗎?熊孩子還怎麼帶?
鉛筆爸爸今天繼續和大夥聊帶娃,陪著6歲閨女成長,這個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會有一些思考,記錄下來和大夥分享。
閨女上了一年級,自主意識越來越強,自己的「小算盤」打得越來越精。
最近一和她講道理,她總要頂嘴說半天,說得比他媽還溜,聽起來還蠻有道理,有時候還要想一想才能駁倒她,感覺我們道理說得越多,孩子反而越不聽話。
為什麼,道理說得越多,越不頂用呢?
閨女睡覺很晚,6歲的娃,每晚基本上睡覺都在10點半以後,早上不到7點又要起床。
我們一遍又一遍和她說,要早睡,早睡才能長得高、長得快,早睡上學聽課才有效率;睡得晚,早上起不來,睡得晚,上課沒精神……
閨女還在抱怨,還沒到10點就睡覺。我沒理她,滅了燈,關上房門,走出房間。不到5分鐘,房間燈又亮了。
我推開房門,發現小傢伙抱著毛絨玩具玩。我又說了一通道理,然後奪走玩具,熄燈關門。
可是,不到20分鐘,小傢伙從房間跑出來。
——爸爸,我睡不著。
——都10點多了,還不睡!
——睡不著怎麼辦?
——眼睛閉上,一會就睡著了。
「走走走,快!」我強行把娃送回了房間……
開學到現在,經常碰到這種情況,道理巴拉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沒用。
問題出在哪裡呢?
究竟是孩子不聽話,還是我們自己太固執?
冷靜下來,想想講道理這件事,先思考一下家庭關係。
沒結婚的時候,就聽一個哥麼說過一句話——家庭裡面,沒有道理可講。當時哥麼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了,我還是光棍一根,這句話怎麼也聽不明白。
這些年,孩子大了,和老婆也是老夫老妻了,對這句話體會越來越深。
夫妻之間沒有道理可講,因為道理說得越多,關係越是疏遠。
手頭緊,互相要理解;有錢了,彼此要信任。
遇到問題,需要傾聽對方真實想法,同時坦誠說出自己想法,然後在兩者之間找一個平衡點。
強調自己的立場,指出對方錯誤,對方自然會找一切理由為自己辯護。後面呢,就是彼此在自己的立場上據理力爭——你你你,啥啥啥。結果呢,贏了道理,傷了感情。
家庭關係中,最重要的是愛,而不是道理。
愛是什麼?愛是理解,愛是接納。理解人性,接納人性;理解自己,理解對方;接納自己,接納對方。
對愛人如此,對孩子也是這樣。出現問題,首先要思考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對方。
當孩子小的時候,獨立意識不強,個性還不突出,但上了小學,自己的小心思越來越多,總是要盡一切可能達到自己的願望。其實,無外乎多玩一會、多吃一點、多要點禮物之類。
有時候,孩子一些想法的確讓人無法忍受,但是還是要冷靜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覺一下他的想法和願望。
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能站在孩子角度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從自己出發,一張口「我都是為了你好」。
想想看,我們和孩子說的那些道理,老師其實都說過。
我和孩子說的早睡的好處、晚睡的壞處,孩子聽不進去,為什麼?孩子沒有那麼理性。
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實: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一個人能否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於情緒,其次取決於對方的行為,最後才是對方的語言。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這樣。
其實平常溝通,不管是領導、下屬,是親戚、朋友,擺事實講道理,都要看對象,看時機,看場合,而不停地講道理,不管是誰,都很難聽進去。但是我們一旦面對孩子的時候,似乎就忘了這點。
知名教育專家尹建莉認為,如果家長一味講道理,還有可能造成三個後果:
只講道理的後果:
1.喪失傾聽的樂趣
2.思維流於膚淺和平庸
3.興趣只在於自己的觀點能否徵服對方
和說道理相比,家長怎麼做更重要,也更有效。這一點,已經成為共識。
影響孩子成長的外部環境,最重要的還是家庭與學校。而家庭教育和環境薰陶對孩子的成長更重要。
窮養富養,不如家長的修養;寬教嚴教,不如父母的身教。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希望孩子愛上閱讀,自己一有空閒卻只想打打遊戲、刷刷抖音;希望孩子開朗樂觀,自己卻一天到晚唉聲嘆氣、怨天尤人;希望孩子注意公德,自己卻習慣亂扔垃圾、隨地吐痰……這樣下去,父母的願望只能落空。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總編輯、知名國內教育專家盧勤,在《成長不容易》一書中指出:
中國的父母總是把孩子當成一張白紙,所以必須要「教導」。從吃飯、穿衣,到講話、禮儀甚至為人處事,全由爸爸媽媽不斷「言傳」來完成「教導」任務。
實際上,孩子們都是看著父母的脊背長大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完整的個人,他們會在尊重中自然去觀察、去模仿、去學習父母。
知名教育專家尹建莉同樣認為: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為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
閨女睡覺很晚,說了很多遍,效果一直不好,現在想想問題還是出在我們做父母的身上。
我和孩她媽都習慣了晚睡,晚上10點半以後,沒有人幹擾,看點資料、寫點東西,比較自在。但是這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印象,現在晚上如果要處理點自己的事情,就必須果斷把「陣地」從客廳轉移到書房。
如果要想改變孩子,還是要從改變我們自身開始。
參考資料:
[1]《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作家出版社,尹建莉著
[2]《長大不容易》,譯林出版社,盧勤著
[3]《正面管教》,北京聯合出版社,簡·尼爾森著,玉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