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世紀以來,面對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上主要國家都把提高國民素質看成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出於20世紀大教育背景之中的音樂教育,也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培養公民音樂素質,以期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成員這一任務。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當代音樂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受到重視。從音樂文化本身的發展來說,廣大社會成員的廣泛參與和對音樂文化的認同,才是一個社會真正的音樂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藝術教育是人類走向文明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因此,音樂的普及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一、當代音樂教育的基本思想
音樂是一種具有其自身特點和知識體系,技能和思維方式獨具特色,因而具有學習的價值。對社會的每一位成員來說,音樂表演能力、音樂創造力及音樂聽賞能力是一種高度的願望和追求。
學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向下一代傳遞我們的文化傳統。音樂是文化傳統中的一種最輝煌的現象。學校有義務幫助每個學生發展其音樂潛能。音樂潛能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連同身體運動潛能和其他各種潛能存在於每一個個體之中。遺憾的是,音樂潛能在許多人的人生中未得到充分的發展,所有人都應該在儘可能多的領域中驗證他們的潛能程度。
音樂為創造和自我表現提供了一種途徑,它使我們能表現出高貴的思想和感情。音樂包含著人類的想像,它使我們能夠表現我們的獨創性。這些功能在電子技術日趨佔據統治地位的當今世界顯得尤為重要。
音樂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人類,它為其他各種文化的學習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學校音樂教育給在其他課程上有困難的某些學生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機會。每個學生都有在某一方面成功的要求,學校教育絕不能僅僅認可千篇一律的智力活動,而使具備其他能力的學生遭致註定的失敗。
音樂學習能增強學生的滿足感,並促使他們追求更複雜高深的音樂。正規的音樂學習能增強他們的感受力,提高他們的鑑賞水平,拓展他們的視野。這些都將增加人在其一生的音樂參與活動中所獲得的愉快程度。
音樂是現存各種符號體系中最有力和最深邃的一種。正如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習語言和數學符號體系一樣,音樂和美術所呈現的各種符號體系也是每個人所必須學習的。因此,這種能力應該在一切機會中得以培養和加強。更重要的是,應使年輕一代認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並非全部都可以用數量來說明。人必須處理主觀性的問題。另外,並非所有的問題只有一種正確的答案。在這方面,音樂恰恰能教給學生許多東西。音樂與學校課程中的其他學科有著根本的區別,它在許多方面比其他學科更與生活相似。
音樂能振奮人類精神,提高生活的質量,豐富人的經驗,它在以往的人類社會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將永遠如此。
二、鈴木音樂教學法
20世紀40年代,日本的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通過教幼兒演奏小提琴的實踐,發起了著名的才能教育運動,以「母語學習」的方式,開發和培養兒童的音樂潛能。他認為,學習音樂的目的並不一定要成為音樂家,而是通過音樂學習來培養人格,使人類具有真正美好的心靈和感覺。鈴木先生要求在音樂教育中,以教育者良好的榜樣、真誠的愛心和嚴格的要求為根本影響因素,這使他的教育試驗成果斐然,獲得了世界音樂教育界的關注,成為當代比較有影響的音樂教育體系。[next]
1、教材和教學進度
鈴木體系的教材編制原則和教學進度原則是獨具特色的。
在教材建設方面,鈴木體系的選擇標準極為嚴格。教師要通過富於藝術感染力的優秀作品和世界名曲的主題、片段來發展初學學生的音樂技能及概念,而不想大多數教材那樣,主要是通過訓練專門技能的練習曲。鈴木教學法還要求讓學生學習、掌握各國的民歌、童謠和各個時代的著名作品,而不讓學生接觸格調不高的音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音樂鑑賞水平,增加其學習音樂的興趣。
在教學進度控制方面,鈴木教授要求每次只進行一步。待前一步完全掌握以後,才能進行後一步。寧願進度慢一步,也要堅決防止產生不良的習慣性反應。另外,還要求學生在繼續學習新作品的同時,要經常複習過去學過的較好和較有興趣的作品,以使學生獲得有效的音樂積累,隨時看到自己的進步,並且有機會在自我欣賞中獲得自信、自尊和對繼續學習的熱情。
2、才能教育的五大原則
第一:儘量早的時期。一定要在最早的時候開始孩子的音樂教育。
第二:儘量好的環境。父母儘可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優美的聽覺、視覺和觸覺的生活環境。
第三:儘量多的反覆。就像幼兒學說話一樣,每天反覆不斷的學習。方式不可一成不變,力求多樣性,把學習當成是一種娛樂,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完成。
第四:儘量優秀的教師。教師首先要對學生有極大的愛心,並有高度的耐心,要能以童心去引導學生的學習。當然,教師還必須具備十分豐富的知識,並不斷的充實、完善、提高自己。
第五:正確的指導方法。要掌握使黨的時機,自然的引導學生學習。在「喜歡」和「會做」的前提下培養孩子的才能。不要急於求成,要不斷反覆,以後的進步才會很快。
三、現實問題帶給我們的思考
天才使可以培養的,每個小孩都可以培養成為一位有才能的人。然而,現實的教學活動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首先,學生的生理條件是不完全相同的。這種先天的機能上和生理上的差異,會影響其演奏水平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因材施教。
其次,學生的性格上的差異。一個人的性格可以影響其精神狀態、注意力等很多方面,而這些因素都能影響到學生的音樂學習。要想方設法去幫助學生,改變可能干擾他們學習的各種因素。
再次,家庭環境的不同。學生的家庭環境條件對一位教師來說,是很難另其改變的。例如:家庭的經濟狀況,家長的時間、精力,是否完全理解孩子的需要等,這些都可以對學生的音樂學習產生影響。
另外,社會的態度也直接影響學生的音樂學習。例如:社會是否重視音樂?對音樂的態度如何?對古典音樂是否尊重,是否認為它有一定的價值?學校的預算是否可以提供音樂教學、或其他的音樂活動等。
音樂素質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質的一項不可缺少的環節,音樂鑑賞能力是作為一個21世紀文化科學高度發展的社會中的一員必須具備的一種藝術修養。作為一名教師,有責任和義務使學生得到全方面的發展。也希望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重視。
掃一掃,關注 小提琴課堂 微信公眾平臺,獲取更多資訊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