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本質和表象
8-1 文化的人文知識
我們今天講國學解讀,講的是傳統文化,但是就像在話題裡面,好幾次也引用了聖經裡講的話,是因為,國學的傳統文化,也就是在人類文化中的其中一種形式。
要講究文化的內涵,任何的文化,都是在通過它內在的意思,讓人明白人生,讓人看得透事物,讓人知道世界和社會的真相,讓人解決任何實際的問題,讓人擺脫困境,讓人得到實現,如果說這也是一種知識的話,那麼它跟我們對外物的知識有一個根本的不同就是,這是了解對人生自我認知的知識。
就像人生的本質,和一切事物外在的假象一樣。文化所以在各種經典,各種文化表現上,都有它本質上的相同,和外圍上的差異。
文化在本質上的相同,就跟人類的存在一樣,有不同膚色的人,有不同語言的人,有不同地區的人,但是在人的生命本質上是相同,在靈魂上是相同的,在表達的情感上也是相同的,文化在人的所有這些相同上,在描繪人生的本質上一樣也是相同的。
但是就像所有人不同的那些差異,文化在所有的表達形式上,也會發生它的不同,然後歸到本質上的相同去,所以這些不同,就像現象一樣,都是外圍的東西,有它的虛假性的表現。
就像我們看經典裡的文字,各自語言表達中的意思;所有這些文字,以至於說所有經典的不同,全都是外觀上的差異;還有在文字當中所表達內容的不同,也全都是角度上的差異;而我們通過這些外在表現的不同,透過它內裡所要講述的意思,和它的內容的大致相同,回到最核心的認識上來,也就是人天然的本元;以及在一切之上的天意。
8-2 透過表面尋求實質
透過文字的表達,知道它的意思,乃至於要透過其中的意思,達到對人生,以及信仰的認識。
文化雖然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系統,但是我們還是要透過文化的表述,轉移到我們生態中的認知和運用上來,就象實用知識,到頭來還是要放在解決實際問題上才有用;就是文化,只是在人本來的定理,和人實際的生活之間,起到一個通道(導)的作用,而文字,就更加只是文化內容藉助於表達的,更外圍的一個載體了。
所以,文化所有的外在形式,都應當通過每個人的體知,來透徹它的實質,明察人生的一切現狀。
至於在各種各樣的文化形式上,就會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我們能不能真正的,在人文的實質上去發揚這些文化的形式;再一個是,這些文化的形式,是不是會讓我們被它的表象蒙蔽住,而忘記了去尋求它的真正內容在哪裡。
這兩方面是我們今天所做文化導讀,所需要了解文化本身的實質,和文化的表面形式上的區別,也是希望有更多的文化形式,能夠把我們導引到人文的本質上去,導引到人生的認識上去,讓人們通過文化的闡述,產生對人生實質的了解,來達到自身的覺悟,興盛我們的生機。
這是任何人,天生就沒有帶來對自己生命上的學問,所以人會讓自己面對許多的問題:人生來是怎麼回事?人應該怎麼樣去做人?人生是為了什麼?人應該怎麼樣去實現自己?我怎麼去認識我這一生的道路?冥冥之中,一切的主宰在哪裡?……
這些問題,人沒有生來就知道的,跟我們,生來在這世間連一點點的知識都沒有一樣,我們都要通過學習的方式,來明白這些,使文化在它的本質上,和它的形式上來教化人,讓我們在這個科學知識鋪天蓋地的年代,不要遺漏了,在人生的這個根本問題上的探究,所以這也是對教育的核心問題的一個思考。
8-3 明心見性
掌握再多的實體知識,未必就能知道怎麼樣為人,也未必知道怎樣去做事;人生是最靈活不過的事情,轉眼都是一番新的景象,轉眼又都成空,活潑的對待人生的一切境況,生動的體現人生的境界,不是用知識就能夠辦到的。
人要是帶著成見的觀念,跟實體化的知識一樣,去面對外界的變動,就像用同一種眼光,去看待不同的事情,要是遇到有點異常的情況,就好像走路走著走著;面前突然聳立起一堵牆來,就轉不過這個彎子來了。
實體的知識,跟現象一樣,都是類似於固態的,固體之間的碰撞,是不會帶來什麼好結果的。
所以我們運用知識,就像物理知識,去觀察現象,我們要發現的,並不是現象本身的表現,而是要揭示其中的運行,然後知道怎樣去掌控它;知道人生遇到的事情都是怎麼回事,也是這樣的。
事情本身的狀況並不是目的,洞察所有事情內在的變化,這成為我們注意的對象,然後在這之上,人生應該達到什麼,事物應該如何興起,從一切現象之中,心靈超越一切的物質形態,是佛家明心見性的啟迪;這個主體,並不是在事物上,並不是在人生上,並不是在一切的認識上,而是在人的生靈上,自然而然;心靈無物,而包含一切。
8-4 人生表象在一切事物發展的體現
再來看道德經說:道可道:是人生道路,準許在事物發展上去達到實現的道路。再借用聖經裡,基督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這就很簡單明了了。易經裡說:大哉乾元:壯大於透過的事物發展,通過在現實當中的長出,是以人生萌發的成長向上為初始的。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文化的含義在啟示我們,道在一切的外在成就上,來達到我們人生的一種弘揚,就像寬敞的房屋,讓人在裡面安生,從內在得到外部的宏大。
然後,佛門戒律,摩西有十戒,各種清規教律,就像任何有形的東西一樣,我們從內在的煥發,一定會受到外在為之抒發形成的局限,從外在,讓我們都受到外形的約束,這是人生從內部,向外形上的發生,就會把人生定形在其中,所以凡事的成就,對人都有規矩。
我們來看易經的「易」字,在文言文裡的意思,說文解字裡說:易,蜥蜴也。易也就是,變色龍變化的變易。然後說,「一言函三義,不易一也,變易二也,簡易三也」。「不易一也」,不變動的是,在一切環境的變動上,主體的本體不動。「變易二也」,變動的是,主體隨著外在的變化,而改觀,主體的外形有變動,就像所有的事物,都會從人生反映出相應的景象來。「簡易三也」,是所有的現象,都只是在為書寫人生的造就,簡易不是一種簡單的意思,而只是來作這種用處,人生對於一切事物,也只可作這一種用處;合起來也就是說,在人生的主體上,對待一切事物發展的改觀,而成為書寫人生的變易,所以易在說文解字裡還有一句話是:「守宮也」。易在這三種情形上,所以能夠保守人生內在生長的充實。所以佛教有一句話說:「如如不動」:如同於人生意義的發展,如同於事物成就的體現,而不為外物所動。
我們的人生不需要像現實情況那樣複雜,不需要像一切事物發展那樣的不可捉摸,不需要像一切的欲望那樣的永無止境,不需要象社會風氣敗壞的那樣隨之淪落,我們需要恪守我們人生的核心,從這個核心的生發上,去開枝散葉,去做到這一點,我們的人生,我們的意義,我們的見識,我們的眼光,種種之類的,不至於出現偏差。
為什麼要這麼講呢,拿一個例子來說:我們大家圍著一張桌子在寫生,桌子中間放了一個蘋果,每個人從自己的座位上,看到蘋果的樣子是不同的,然後把它描繪下來,如果大家說,我看到的蘋果才是對的,那麼爭執就會起來了,所有看到了蘋果的樣子,在每個位置上都是對的,但是只有那個蘋果本體才是真實的,我們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爭論得再慷慨激昂,本體依然還是在中間,只在端然不動的那個本體。
所以我們得放下我們的執念,去認識本質,然後我們會發現,道的本體散發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就像我們看到了,許多的宗教也有它的支派,但是他們在傳播信仰的,事情上都是相同的,這也是,後面要講讀的,易經、道德經、金剛經,闡述不同經典的經文,在各個方面,提示人間的正道,闡釋世間的正義,但要是說,這就是文化了,那也未必,文化不僅僅是人文知識,更應當在於,每個人內心的領會,和對道的認識,在所有活動上的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