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以及科研單位,每個老師幾乎都面臨著評職稱難題,而評職稱就需要發表論文,在不同專業有不同的論文評判標準,有CSCD論文發表、有CSSCI論文、有SCI論文等,而對於國內眾多人文社科專業老師而言,目前主要是發表CSSCI論文,評副高職稱一般需要兩篇CSSCI一作論文才有希望,評正高職稱就需要6篇CSSCI左右,當然不同學校會有不同標準,但是大概都會要求發表一些CSSCI論文。而對於學校老師,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發表,因此就產生一些了一些CSSCI論文發表灰色產業鏈。
近日半月談、人民日報等相繼發表文章稱,有些CSSCI論文花錢就能發表,比如有宣稱6萬元就可以發表CSSCI論文,花錢就能發表CSSCI論文影響了大學老師工作科研的積極性,使得一些大學老師每天不是認真從事學術科研科研活動,反而是去參加各個科研論壇活動,去認識各個期刊雜誌的編輯等,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在發表論文的時候能夠容易一些。發表論文開始變味了,過去發表論文更是說明學術水平不錯,但是現在可能就是人脈資源廣泛等,也影響了期刊的學術聲譽。
那麼論文發表亂象能否消除?很多博士直言太難。目前無論是大學博士畢業,還是大學老師評職稱都需要發表論文,而目前學術期刊數量比較少,但是每年都有很多需要發表論文才能畢業的博士,需要發表論文才能評職稱的大學老師,因此順利發表論文的難度比較大,可能就會產生花錢就能發表CSSCI論文亂象發生。
另外目前很多學術期刊缺乏相應的約束機制,於是就存在一些人情關係論文,一些人想發表論文就通過認識的人找到期刊編輯打招呼,於是論文就很容易發表,這也客觀上造成了期刊發表亂象發生。因此很多博士對此直言:「消除論文發表亂象太難」。
作為大學老師,也親身感受到目前發表學術論文的壓力與日俱增,目前發表CSSCI難度比較大,想順利發表論文比較困難,而且現在論文發表周期比較長,更讓不少老師感覺到有些疲憊。但是科研績效待遇等都和論文發表掛鈎,不發表論文績效工資就會降低,這也是很多老師花錢發表論文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