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名就職於500強企業的女子安柏為了孩子小升初,毅然辭職在家帶娃,只想孩子考上重點中學。安柏除了照顧孩子和研究小學教材,還用上了500強公司的管理經驗,只為讓孩子報的幾個補習班能按時上。
小升初除了簡歷過關——至少市級的三好學生或者紅領巾獎章,最好拿過奧數一等獎,還有必不可少的考試成績——非重點小學的成績要在全年級前1%,而重點小學的成績要全年級前5%。
安柏認為自己從孩子4年級才準備小升初太晚了,大部分家長從1年級就開始了。她還發現自己精力和經濟的投入不是最大的,孩子每年的課外輔導費在4到5萬,而其他家長一年級就在學奧數和語文及外教,小學6年就超40萬,如果還有鋼琴等輔導課,100萬也不一定夠。
這位母親安柏不只是一個高學歷的優秀人才,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為了孩子,她願意當一個"海澱媽媽"。"海澱媽媽"是一個沉重的稱號,她們是一群為了孩子的母親,北京戶口難拿是眾所周知的,北京海澱的學校難上卻只有家長知道。
北京高等學府的聚集地海澱區有著最好的教育資源,據說在該區的學院路中,隨便一位不起眼的老人可能就是某位知名大學的教授。住在這裡的家長和孩子,出門就能看到清華北大等985院校,對孩子自然也有了學歷上的要求。在海澱區隨處可見各種人來人往的教育培訓機構,即使是在較遠的通州和大興,都要花上幾個小時送孩子到這邊補習,只為接受最好的教育。
"海澱媽媽"不談學區房,她們有的是家在海澱區的老北京人,有的是層層選拔贏過他人的落戶人員,還有的是為了縮短孩子上補習班接送時間而搬過來的家長,她們拼的是孩子的未來。
可是,"海澱媽媽"和孩子再拼,想要在海澱區讀書也難如登天。以安柏參加的小升初而言,除了本就在頂端的六小強外,其他重點初中也極難考上,安柏的孩子想要直升本校初中班必須考到前10%。
雖然選拔人數在200人,但是最少有上千人報名,能直升的只有20人,3次公開嚴格的考試只取平均最優秀的前10%。最終安柏的孩子沒能成功直升,他很失落,同齡人都在討論被重點中學錄取,他和爸媽都只能苦惱地等命運的安排。
如此高的學習壓力,必然少不了睡眠時間的壓縮,"海澱媽媽"不得不無奈接受孩子每天只能睡7到8個小時,比科學建議的12歲兒童睡眠時間少4到5個小時,為了保證孩子的作息規律,基本上是11點睡和6點多起,而這只是小學生而已。
"海澱媽媽"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背後是中國人的學歷焦慮,一位碩士因為本科不是985和211,即使是北大畢業,就業也輸給了本科生,在為找工作奔波的半年多中,屢屢碰壁。一些高薪的工作必不可少的流程是"學歷查三代",只要不是985和211,第一關就過不了,很多用人單位還會在招聘簡章中寫明本科學歷非985和211,不予考慮。
教育部在12月1日發布2021屆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相關通知,明確強調不得以非全日制學歷為招聘的限制條件,但是,具體的執行仍是困難重重,好的工作和"海澱媽媽"想要考上的重點學校一樣,數量有限。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我國傳統觀念,現代人也同樣對學歷有較高的追求,但是,學歷不代表一切,高學歷確實更容易成功,但是,小學畢業的何享健創造了美的集團,他貧困家庭出身,和大多數人一樣做過農活、打過工,卻能用5000元一步步成就市值近3000億的公司。足以說明,對於一個人來講,學歷並不是最重要的,能力高低才是決定是否能成才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