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當海澱媽媽,我從500強辭職

2020-12-14 手機鳳凰網

作者 | 長江公寓

在北京,媽媽分成兩種:一種是海澱媽媽,剩下的是其他

如果你還以為高考是成年之前最重要、且唯一重要的一場考試,就大錯特錯了。戰線早已無聲的向前推進了六年。這場殘酷拼殺,從小學開始。

就像985、211這類密碼一樣,小升初也催生了更多黑話

海澱的六所重點初中(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華附中、首師大附中、101中學、十一學校),被叫做「六小強」;給孩子打雞血,叫做「雞娃」;「雞娃」成功,考入重點校叫「上岸」;還有PET、FCE這些考試簡稱。當你對這些黑話瞭然於胸的時候,你八成已經成了海澱媽媽。

海澱媽媽安柏是這場戰爭的參與者、親歷者。為了實現孩子的目標,她從500強企業通用電氣離職,成為全職媽媽。最終,她勝利了。在黑暗中努力和摸索了三年之後,兒子花生成功「上岸」。她將自己的經驗和兒子努力的過程一一記錄成書,就取名《上岸》。

在虎扯電臺裡,她告訴我們,上岸是雙關語。除了指孩子成功衝刺重點校之外,也是她作為家長從焦慮重獲從容的過程。

「一方面記錄花生的成長過程,梳理我的心路歷程,另一方面也是總結科學養育的經驗和教訓,幫助各位媽媽看到拼圖全景,少走彎路。」在《上岸》中,安柏這樣總結自己寫作的意義。

「為了做好海澱媽媽,我從500強辭職|虎扯電臺」

vol. 132

嘉賓:安柏

主播:西瓜、芳菲

壓力像多米諾骨牌從高中傳導到小學。

以2020年數據為例,北京地區清華北大錄取人數中,排名前十的高中拿到了664個錄取名額,而在這664個名額中,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人大附中)一己之力就拿到了169個名額。第三名北京十一學校只有69人被清華、北大錄取。也就是說,只要一個孩子進入人大附中,最終考入清華北大的概率就高達20%

如果想要進入人大附高中,可能性最高的方式是考入人大附初中。這樣由目標步步倒推,小升初就成了不得不努力的重要關口。

而自從取消統一考試,小升初的篩選標準就變得神秘起來。

首先是極高的門檻。在《上岸》裡,安柏這樣總結:

四五六年級《小學生素質綜合評價手冊》全優,要看平每批昂上過三好學生或者紅領巾獎章——至少要市級;拿沒拿過奧數獎項——最好是一等獎。

打開著名育兒論壇「家長幫」中,隨處可見這種無奈落榜:

孩子小學成績一直班上前三,三年區三好,區紅,優秀班幹部,四年級裸考過FCE,花樣滑冰國家五級,還有芭蕾、美術、聲樂特長。本來想爭取華女,結果沒被搖中。學區派位我想保險些一志願填156,但孩子爸爸不甘心,要填13分,老師也鼓勵填13分,結果落坑三中。

簡歷過關,才能談到考試。成績是硬實力。在虎扯電臺,安柏對虎扯電臺說:「如果是非重點小學,成績要是全年級前1%;如果是重點,成績要在前5%」。

除了海澱六小強之外,其餘的重點初中也不好考。花生本校初中部的坑班,總共選拔200人,而實際上有上千人報名。最終能成功直升本校的只有20人,也就是說只錄取前10%。

競爭壓力清晰赤裸地展現在每個學生和家長面前:一共3次考試,每次考試的排名都張榜公布、每次考試都需要重新分班,最終取3次考試平均最優秀的前10%。最終花生從一開始的7班,考入了2班,最終沒能順利入坑。

花生的一篇日記忠實記錄了備戰失敗的低落:

每每聽到學生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自己怎樣被XX附中什麼的重點中學錄取,而自己卻要靜靜等待命運判決,我的心情像從晴朗的天空掉到陰暗的谷底。我的爸爸媽媽在跟其他家長討論升學問題時,也顯得無奈、苦惱……

而提到努力程度,安柏覺得自己遠非標準意義上的「雞娃」家長。「我們從四年級開始已經晚了」安柏說,「很多海澱媽媽是從孩子一年級就在準備。」最終成功上岸,「已經是結果高於了付出」。

《三聯生活周刊》的報導佐證了這一點——一位老師告訴家長,小學三年級就是一個檻兒。

在這場戰役裡,所有的軍備都是無形的,而核心是爭奪孩子的時間。這也是安柏最近的煩惱:正準備中考的花生「睡眠時間太短了」。

在家長幫小升初的論壇中,一個問題是這樣的:

六年級孩子,每天都睡幾個小時?

圖片來自「家長幫」

按照科學建議,12歲兒童每天睡眠時間要維持在10個小時左右。而在大量跟帖中,六年級孩子的睡眠時間只維持在7小時~8小時。一個家長說:「這就不錯了,算是能滿足基本(生理)要求。」

圖片來自「家長幫」

這種時間侵蝕連幼兒也不能避免。根據全國範圍的抽樣調查顯示,2006年~2015年,10年間學齡前5歲~6歲兒童的睡眠已經從11.3小時銳減至9.6小時

為了節省孩子的時間,讓他們有餘力做課外活動、多睡一會兒,家長就要站在前面,先孩子一步消化那些知識。

安柏的丈夫負責數學。這位標準理工男一改讀書時不愛刷題的特點,出門、出差都隨身攜帶《怎樣解題——數學思維的新方法》和一本數學練習冊,只要有空就做題。問起來,他丈夫就說:孩子沒時間,我先自己做做,以後輔導他們也有針對性。

而為了輔導花生的英語,安柏花了2000元報名雅思考試,又花了5000報名雅思7分網課,密集用了3個月時間學習英語。每天早上,按照雅思考試時間練習30分鐘聽力,做閱讀理解、小作文和大作文。

她本以為自己已經足夠努力,直到發現一位西城媽媽,連網課都是自己先上一遍,再針對孩子薄弱環節,把課程和習題內容講給她聽。安柏才發現「每一個熱愛學習的中年人,背後都有個孩子」。

除了精力,教育上的經濟投入,安柏也不是最大的。她對虎扯電臺說:「每年在花生課外輔導的支出在4萬~5萬左右」。而其他從一年級開始同時補習奧數、語文、外教的家長,小學六年的支出要超過40萬。如果要學鋼琴、小提琴或者聲樂,100萬都不算什麼。

這似乎是一場不能退出的教育軍備競賽。但比起砸錢、砸時間之後無止盡的焦慮,安柏比外界想像中更理性。她傾向於把自己500強的管理經驗應用到教育裡——先要制定目標、分解小目標、倒推每一步的行動

「(教育)焦慮要麼目標制定的太高,要麼行動沒有跟上。」她說。

而教育的「仗」還在打,花生希望接下來的中考能繼續進入「六小強」的陣營,對此,安柏倒是沒有那麼執著。

「在過程上足夠努力就可以,對於結果,我倒是不那麼在意。」

你有什麼育兒故事或是慘痛的考試經歷嗎?還想在虎扯聽到哪些內容?請在評論區告訴我們。

相關焦點

  • 世界500強經理辭職回家做陪讀媽媽,她經歷了什麼?
    >海澱媽媽。比起拿著鉑金包、穿著高跟鞋的順義媽媽,海澱媽媽太不精緻:白天上班打拼,晚上輔導孩子。出門隨便拿件衣服套上,以黑色、藏青、灰色為主——因為耐髒,從不化妝,平底鞋是標配,這樣才方便接送孩子上下補習班。
  • 我北大碩士、500強外企經理,辭職陪兒子考重點,算是把教育看透了…
    而海澱媽媽、順義媽媽,則是最具代表性的群體。「養孩子就像開公司,家長就是CEO。培養奧運冠軍還需要一個團隊,培養牛娃同樣需要整個家庭的投入,不管是金錢、精力還是時間。」說這句話的安柏是北大碩士,也是曾經的世界500強經理。如今,她的身份是一位典型的海澱媽媽——為了孩子小升初衝擊「海澱六小強」重點中學,選擇辭職陪讀。
  • 母親從500強辭職帶娃考重點:每個愛學習的中年人背後都有個孩子
    北京一名就職於500強企業的女子安柏為了孩子小升初,毅然辭職在家帶娃,只想孩子考上重點中學。安柏除了照顧孩子和研究小學教材,還用上了500強公司的管理經驗,只為讓孩子報的幾個補習班能按時上。這位母親安柏不只是一個高學歷的優秀人才,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為了孩子,她願意當一個"海澱媽媽"。"海澱媽媽"是一個沉重的稱號,她們是一群為了孩子的母親,北京戶口難拿是眾所周知的,北京海澱的學校難上卻只有家長知道。
  • 葉一茜直言:我是順義媽媽,我當不了海澱媽媽,也不認同海澱媽媽
    在節目裡,葉一茜直言:我是個「順義媽媽」,我當不了「海澱媽媽」。所謂「海澱媽媽」,從狹義上講,專指北京海澱區的媽媽,她們對孩子期待很高,只瞧得上清華和北大或全球top10大學,她們不是在補習班外等著娃,就是在送娃去補習班的路上,再就是正在盯著娃完成各項校內校外、課內課外的作業。
  • 聽說三年級以後,大部分媽媽都辭職了
    前兩天,米粒班上跟他關係最好的那個同學的媽媽,辭職了。據說,三年級以後,升初中之前,辭職家長的數量會明顯爬坡。家有海澱小學生,我和米粒爸不僅上班,我還是不折不扣的「公號狗」,在家長群裡已經有點另類了你說我內心一點起伏都沒有嗎?不可能。
  • 家庭英語啟蒙的反思:閱讀海澱媽媽安栢的家教手記《上岸》
    今天,苗爸要分享的一本書,就是海澱區的一位媽媽安柏的新作:《上岸: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01海澱媽媽作者安柏,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MBA學歷,曾經在世界500強央企和外企擔任管理工作,現在她是一位教育領域自媒體人,寫有兩本著作:《不完美,更幸福——跳出家庭與事業平衡的陷阱
  • 陪娃走好升學路,一個海澱媽媽的「科學雞娃」方法論
    安柏,北大碩士,曾經也是世界500強項目經理,她的新書《上岸》,講述了一個海澱媽媽重點學校的闖關經歷。在書中她講述了她如何運用「科學雞娃」的方法論成功帶領兒子花生在「小升初」中成功進入「全宇宙最難進的」海澱區六小強,也分享了她的教育理念。
  • 做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還是朝陽媽媽,我在糾結什麼?
    他倆都是北京人,從小在海澱長大,也是從海澱的人大附一路讀上來的。所以買房時壓根沒考慮過其他區域。對孩子的學習規劃,自然也圈在海澱的幾所名校裡。 我有段時間很糾結要不要在海澱區買學區房,讓暖暖去海澱讀書。於是,我專門去了一趟找他們,想知道在海澱讀書和生活是什麼樣的感受。
  • 冷眼看「海澱媽媽」現象
    海澱媽媽是現在比較有名的一群媽媽。她們主要生活在北京海澱區,這裡是全國頂級高校和精英人才的聚集地,並且帶動了全國媽媽們的「雞娃」浪潮。對於普通媽媽來說,海澱媽媽就是育兒界的明星,可望而不可即。有些媽媽則把海澱媽媽當成燈塔,希望能從中抓到育兒的金鑰匙,讓自己的孩子也變成牛娃。實際上,這種追星的心態已經失真了。海澱媽媽在教育上未必是做得最好的。
  • 海澱媽媽VS順義媽媽?網友:我不是個有錢的媽媽……
    聯想到之前葉一茜在節目裡說到的「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的概念,小編只想說……是不是我等工薪階層不配養娃呀?其實這個片段剛剛出來的時候,也有很多媽媽贊同,因為節目中的那位「海澱媽媽」真的……太雞血了,給孩子布置的作業讓網友們看得感覺要窒息——像是回到了高三的歲月。
  • 海澱媽媽VS順義媽媽?網友:我不是個有錢的媽媽……
    聯想到之前葉一茜在節目裡說到的「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的概念,小編只想說……是不是我等工薪階層不配養娃呀其實這個片段剛剛出來的時候,也有很多媽媽贊同,因為節目中的那位「海澱媽媽」真的……太雞血了,給孩子布置的作業讓網友們看得感覺要窒息——像是回到了高三的歲月。
  • 你是「海澱媽媽」還是「順義媽媽」
    在北京,對媽媽們的類型有兩種界定:「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海澱媽媽就是給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時又給他們很多的作業,報很多班,包括媽媽本身也是焦慮的。順義媽媽教育孩子更多的是規劃,她們是多方位的,而不是填鴨式的讓你學習。
  • 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送孩子到昌平,她們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是怎樣的物種都說北京是中國教育的高地,而京城教育圈有兩大知名的物種: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共同特點是「雞」娃有方。 火遍北京教育圈的《海澱家長不配有夢想》寫道:「海澱家長從來沒有詩和遠方,他們的苟且,是孩子的試卷和陪讀的課堂.沒有夢想,但有信仰。」
  • 【揭秘】海澱媽媽、順義媽媽送孩子到昌平,她們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是怎樣的物種都說北京是中國教育的高地,而京城教育圈有兩大知名的物種: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共同特點是「雞」娃有方。火遍北京教育圈的《海澱家長不配有夢想》寫道:「海澱家長從來沒有詩和遠方,他們的苟且,是孩子的試卷和陪讀的課堂.沒有夢想,但有信仰。」
  • 摩兒媽媽|海澱媽媽:我的暑假「科學雞娃」攻略
    我是小肥媽媽,兒子2歲多,住在海澱區西三旗,是著名的「海澱媽媽」一員。現在小區幾百人的媽媽群,時不時就有人問我,怎麼請老師到家?專業、科學的早期教育,需要「雞娃」的家庭太多了。海澱媽媽的暑假「科學雞娃」審核面試、核酸檢測,老師到家的保障很安心在摩爾媽媽APP上,第一步家長填寫需求單就讓我感覺很爽,我可以詳細地提出想找什麼樣的老師。
  • 中國雞娃界兩大神秘群體:多才的海澱媽媽,和多財的順義媽媽
    最近有篇帖子火了,《海澱家長對不起,只有這樣的媽媽才真的「不配有夢想」》——居然有人敢公然叫板大名鼎鼎的海澱家長?(因為海澱家長寫過一篇雞血文:海澱家長「不配有夢想」。) 打開一看明白了,這文章原來說的是順義媽媽。 話說海澱媽媽和順義媽媽這些年明爭暗鬥,一直就沒消停過啊!
  • 我後悔辭職,後悔當陪讀媽媽了……
    我們起步太晚,所以周末直接取消了所有休息,語數外全部開補,奔赴在各種考試的路上,頻繁地往來於公司、培訓機構、學校,孩子和我都很吃力,主要是時間轉不開,我們娘倆兒經常吃不上飯,大部分都是一起坐在車裡啃麵包關注群消息。  我是博士,我先生也是博士,先生有一家小公司,我有一份年薪非常不錯,做了多年的工作。  我有想過,為了孩子的健康和學業,做媽媽的應該有所犧牲。當時是孩子給了我繼續留在職場的動力。
  • 海澱媽媽「上岸」記:「頂尖再往頂尖去是很難的」
    安柏把這段經歷寫成《上岸》一書,記錄了一位海澱媽媽帶領兒子闖關重點學校的緊張過程。就像描寫紐約上東區母親的書籍《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裡寫到:「全世界媽媽的焦慮都是一樣的,從曼哈頓到邁阿密到馬裡,媽媽們都在被同樣的恐懼、不安和欲望牢牢控制。」
  • 海澱媽媽闖關記:我以前也佛系,只想著讓孩子快樂成長
    這不是段子,第二個家長是我舅媽。面對海澱家長的雞血,朝陽家長改編了金庸武俠小說的名句來寬慰自己:「他強任他強,我們在朝陽。」對於每年約2萬名海澱小升初學生,登記入學進入六小強的概率,比彩票中獎 500 萬的概率高一點,比每年北京車牌搖號中籤的概率低一點。海澱區雖然可以說是中國教育的「青藏高原」,但是青藏高原上既有喜馬拉雅山脈,也有柴達木盆地,海澱區中學既有六小強這樣的名校,也有普通的中學。
  • 海澱巧娘手工製作500份「愛心溫暖包」送給「白衣天使」
    杏仁護手霜、古韻木梳、小青柑茶葉、皮影教具材料……婦女節期間,海澱區海澱醫院、中關村醫院、海澱婦幼保健院抗「疫」一線的女性醫務工作者們,收到海澱區婦聯送來的包括慰問信、小禮物等在內的500份「愛心溫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