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法詞典手稿》頁面局部 [法國]錢德明(1718-1793)著 滿文和法文。
《荷蘭使團初訪中國記》 [荷蘭]約翰·尼霍夫(1618-1672)著 拉丁文 1668年版。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在2006年底的秋拍中,推出了1074部(一千三百餘種)西文書籍。據嘉德資料,這批西文圖書的出版年代跨度500多年,從15世紀到20世紀初不等,涉及拉丁文、德文、法文、希臘文、俄文、義大利文、日文、荷蘭文、科普特文、阿拉伯文以及中國滿文和藏文,涵蓋哲學、文學、考古、天文、數學等學科領域。
這個消息經眾多的媒體發布後,不僅引起了北京、上海、廣東、湖北、浙江、江蘇等地高校、圖書館以及文化界的注意,而且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006年10月14日,嘉德公司應浙江大學的邀請,攜200餘冊代表性書籍赴浙大紫金港校區舉辦西文善本書籍展覽。11月19-21日,嘉德在北京嘉裡中心飯店舉辦展覽,向公眾展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搖籃本和善本書籍。向來被視為陽春白雪的西文善本,這次被嘉德擺到了普通百姓面前,讓許多此生與西文善本無緣的人一飽眼福,滿足了好奇心,也前所未有地引起了公眾對西文善本的廣泛興趣。相關專業人士注意到,「一千部」,屬於善本的不在少數,善中之善的搖籃本(1450年至1500年活字印刷的西文書籍)就有兩部。
那麼,什麼樣的書才稱得上是西文善本?
西文善本(rare books)有標準嗎?
西文善本並無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但從國內外知名的圖書館如美國國會圖書館、英國不列顛圖書館、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西文善本的劃分標準來看,西文善本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用英語或其他西歐語言出版;
◇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求大於供,具有公認的重要使用價值;
◇在內容、版本、物理特性、發行量、稀有程度、附加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性。
再具體一點說來,以下圖書可以鑑定為西文善本:
◇各學科領域中的重要著作的重要版本,如:人類重大發明和發現的早期記錄、重要的文學和歷史著作的早期文本、所附插圖具有原創性的書籍;
◇倖存的、珍稀的、歷史上被查禁的書;
◇用特殊方法裝訂的書籍;
◇新印刷術的首版書和極限本;
◇具有創新性裝幀設計的書;
◇有著名作者和重要人物籤名或題詞的書。
除上述而外,西文善本還有年代的限制。
古舊圖書就是善本嗎?
提起善本,一個很自然的聯想就是古書。雖然在理論上,年代不僅不是鑑定西文善本的唯一標準,也不是最重要標準,可是在善本的實際鑑定中,出版年代確實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對於年代的界限問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美國國會圖書館書的藝術、善本和特藏專家Peter Van Wingen提出的劃分善本的標準為:1501年以前的所有的書籍;1641年以前的在英國出版的書籍;1801年在美洲出版的書籍;1850年以前在密西西比以西地區出版的書籍。
英國國家圖書館的西文善本收藏的年代劃分為:1915年以前不列顛和愛爾蘭的出版物;1851年以前西歐其他地區的出版物;1801年以前倫敦出版的報紙。
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的標準是,1801年以前出版的書籍和1801年以前停刊的連續出版物。除此之外,它還把同一主題之下同時包含有善本和非善本的特藏一併作為善本對待。
據1992年中國國家圖書館出版的《國家圖書館外文善本書目》,國家圖書館西文善本年代界限定在1800年以前。它還較為強調從中國國家圖書館的性質和特點來確認內容的重要性,不少圖書雖在上述年限之外,但也劃為善本,例如外國首腦的贈書、重要作家的題籤本和重要外賓的贈書,中國政府重要的外文文獻等等。國圖的善本目錄中收錄了1953種西文和日文書籍。年代最早的書是1544年在瑞士巴塞爾出版的希臘文的《伊索寓言》。現存國圖的珍貴的北堂圖書並不包括在上述的善本目錄之內。北堂圖書(Pei-T'ang Library)中有的四種(五冊)於1450-1500年間出版的珍貴「搖籃本」(incunabula)。上海圖書館的年代劃分標準也定在1800年以前。上海作為中國最初開放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受西方文化浸潤較早,由於租界的特殊環境,一些西方和宗教機構也在上海建立了圖書館,這些圖書館都收藏了相當數量的歐洲古典圖書。1990年出版的《上海圖書館西文珍本目錄》收錄了1831種1515年至19世紀初出版的西文圖書。該目錄格式基本依據北堂圖書館目錄,詳盡著錄或考證每種書的著者和生卒年,編者或譯者,書名,出版地和年月,版本,全書正文、序、目錄、附錄、勘誤表等的頁數、版式尺寸、版次卷數、收藏家印籤、籤名等,並描述書名頁。部分書附有內容介紹。見目如見書,編錄相當精細。1515年出版的約翰·鄧斯·斯各特撰寫的《對倫巴底(名言集)的評語》是其收藏年代最早的西文書。
北京大學圖書館西文善本和特藏主要由京師大學堂藏書樓、老北大、燕京大學、中法大學、中德學會等學術機構的舊藏構成。北大圖書館收藏的年代最早的西文書是1533年以拉丁文在瑞士巴塞爾刊印出版的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北大館的西文圖書不僅具有年代早、地域跨度大、語種多、珍貴圖片豐富等特點,而且,它的大部分是關於研究中國及東方文化的西文書籍,其中的核心部分是燕京大學的「西文東方學文庫」。根據這個館藏特點,北大圖書館以1800年以前作為劃分善本的主要依據,同時借鑑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的做法,把同一主題之下同時包含有善本和非善本的特藏一併作為善本對待,「西文東方學」善本收藏是作為特殊的傳統收藏加以保護並提供對外服務。
由此可見,國內外著名圖書館的善本的確定和年代的劃分除符合1800年以前這個一般基本準則外,還都結合社會歷史環境、館藏歷史和傳統、本地需求等作了具體分析。所以,年代的劃分標準不是絕對的。
西文善本的價值和意義
西文善本同所有人類精神文化產品一樣,是無價的。國內存有的西文善本見證了歐風美雨洗禮之下西學東漸的過程,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展示了中華文明對西方文化吸納和存取的歷史。人們常說,燦爛的中華文明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它是一門世界性的學問,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同樣,對於西方文化遺產,我們也可以從東方文化的獨特角度加以詮釋和理解。中西文化將在中國閱讀西方的過程中交流和碰撞。
在國內收藏的西文善本中,西方人撰寫的有關中國著述也佔了一個不小的比例。這些著述包括西方早期的中國遊記,來華傳教士的著述,西方漢學家、外交官、商人等對中國的研究以及文字和圖像的記錄。這些藏書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西方漢學資料庫。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曾經指出:「外部世界對中國的研究從來就沒有中斷過,數百年來這些研究成果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寶庫,但我們對其豐富性與多樣性並沒有充分的認識。」(周振鶴《漢學史研究與自我認識》文匯讀書周報2006.10.27)所幸者,如何利用西文善本中有關中國的著述以利我們的歷史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已日益為學術界所明察。例如,近年來逐步實施的國家清史項目已把西文典籍中對清史的研究列為重要的課題,意欲將外部世界對清代中國的一切觀察、記述與研究,包括文字與圖像都搜羅殆盡。因為這些西文文獻不僅與中文的史料有著互相參見的作用,而且還彌補了不少中文史料的缺憾。
這次嘉德秋拍吸引眾多注意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拍品中有不少是西方研究中國的專著。「一千部」中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部書,就是《滿法詞典》手稿。據嘉德資料,這部書很可能是知名世界的法國學者錢德明(1718—1793年)的手稿。錢德明一生在華40餘年,他將《孫子》等大量百家諸子及儒學著作翻譯介紹給歐洲。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他精通滿、蒙等中國語言,編寫了《滿法詞典》,1789年在巴黎出版。再如拍品中1668年在阿姆斯特丹以拉丁文出版的約翰·尼霍夫的《荷蘭使團初訪中國記》,是歐洲人全面向歐洲介紹中國的較早的書籍,直接推動了歐洲17世紀的「中國熱」,在促進中西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據說早期的赴中國的探險者,懷裡都要帶著這部「尋寶圖」。嘉德拍賣西文善本原本是一次完全的商業行為,但它通過廣告宣傳和公眾展覽卻有意無意間作了一次有關西文珍貴圖書知識傳播,倒是始料未及和十分有益的。
(圖片源自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編《一千部:從搖籃本到北堂書目》,2005,特此鳴謝)
中華讀書報 張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