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媒體行業報告:四大類型角逐賽場,技術變革推動融合創新

2020-12-11 時代周報

時代商學院實習生 何銳瑩 黎綺婷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成就矚目,民眾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消費與投資需求攀升,人們對專業的財經信息、資訊及服務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同時,中國同世界各國經濟互動頻繁,民眾對國際財經資訊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作為財經信息服務的專業化載體,財經媒體成為財經信息、資訊及服務的重要提供方,在當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的發展歷程如何?驅動因素有哪些?當前主要有哪些類型?在移動互聯的時代背景下,各大財經媒體做了哪些轉型探索?

本報告將試圖回答上述問題。

一、財經媒體概述

財經媒體指的是,以投資者為核心受眾,以投入產出為主線,對證券市場和其他各類金融市場進行新聞報導的媒體。財經媒體重點關注資本市場、金融市場以及投資相關的要素市場,採用專業視角解讀經濟生活。

經過40餘年發展,國內財經媒體現今面臨著由技術推動的升級轉型。相較其他領域的媒體形態,財經媒體具有更多的網際網路屬性。近年來,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大數據等不斷在財經媒體中得到嘗試,科技公司也開始涉足財經傳媒領域。財經媒體的發展不再是單一式的投入產出,而是綜合了多種因素在內的混合性生產。

各類財經媒體形態也不斷增多。自媒體蓬勃發展,直播、短視頻等新形式湧現,財經全媒體集團崛起……各式各樣的財經新媒體、傳統財經媒體和財經媒體集團等一起重構著國內財經媒體的全新生態。

目前,國內財經媒體主要為用戶提供實時財經資訊、金融市場行情、數據分析產品、深度財經報導等財經信息服務。

二、發展歷程

縱觀我國財經媒體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發展軌跡與國民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我國經濟發展各個階段,財經媒體都具有不同的特徵。

1.1978-1992年:起步階段

1978年以後,我國新聞媒體逐漸擺脫「為階級鬥爭服務」的枷鎖。第十一屆三中全會表明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因此,大批財經媒體湧現,財經新聞報導的重心從單純的政府宣傳、發布政策轉變為改革開放時期突顯的經濟問題。不過,處於起步階段的財經媒體仍存在局限性,例如,政治色彩仍然濃重,忽略了媒體對經濟活動的監督作用;報導領域局限在狹義財經新聞等。

2.1993-2000年:探索階段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變革,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發生重大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正式確立,為我國財經媒體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政治背景。受眾群體對經濟發展關注度日益增加,財經類報導通過對經濟現象、問題的分析幫助讀者了解經濟發展的變化趨勢,加之學術話語的不斷滲透,財經新聞報導逐步專業化。隨著資本力量的注入,衡量一個財經媒體是否成功不再僅僅看其報導內容質量,其盈利能力也成為了重要的衡量標準,財經媒體機構開始作為一個公司獨立經營。

3.2001-2010年:崛起階段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新興財經媒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憑藉各自獨特的風格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大眾進一步意識到財經資訊的重要性。此時,財經新聞的報導整體發生變化,報導內容更全球化、日常化,報導方式更側重於深度分析及財經評論。財經媒體的數量與日俱增,行業競爭也隨之增大,諸如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新聞報導內容不夠深入等問題也逐步暴露。

4.2011-2018年:轉型階段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傳統財經媒體的轉型,還催生了一批財經自媒體。新媒體藉助移動網際網路以及大數據技術的優勢,打破了傳統媒體所受的局限,在信息傳播方面,新媒體的傳播更及時迅速,傳播範圍也更廣泛,傳播資訊量也更大,在投入產出方面,新媒體的成本相較更低。不過,網絡財經資訊的質量目前參差不齊,媒體失範現象也屢見不鮮。

三、驅動因素

伴隨著網際網路環境變革,作為高度專業化的行業,財經媒體進入了新一階段的發展,究竟哪些因素推動了財經媒體行業的發展?我們將從供給側與需求側兩方面展開分析。

1.供給側

(1)技術加持

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賦能下,海量的財經信息進一步得到快速整合、加工,產出內容源迅速擴大;數據可視化技術不斷升級,財經報導呈現效果較此前更為豐富;傳播方式也不斷創新,如短視頻、在線直播等個性化技術應用於財經報導輸出層面,使得財經報導更「接地氣」,更貼合下沉用戶。

(2)自媒體崛起

一方面,自媒體因平民化、普泛化的特點更貼近大眾,引發各大媒體紛紛布局,自媒體數量激增,財經自媒體成為財經媒體行業的又一個內容提供源。另一方面,頗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財經媒體人開始自創財經自媒體品牌,利用「個人IP」引流,成為財經媒體行業的又一新形態。

2.需求側

(1)理財需求攀升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較2018年28228元同比上漲8.9%。人們的消費結構持續改善,財富管理需求日漸凸顯,對股票、債券、外匯、基金、理財等財經資訊的關注日益增長,財經資訊平臺能夠向用戶提供行情查詢、資訊瀏覽、觀點解讀、金融諮詢等全方位服務。因此,人們對優質、專業、及時的財經資訊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

(2)市場轉變

我國正處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階段,市場環境日趨複雜,為促進投資與生產,人們對財經資訊的關注也較以往相比明顯加大。另外,全球經濟不斷融合,各國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而財經媒體能夠及時解讀國內外經濟運行形勢,呈現給人們更通俗的信息服務,滿足用戶的信息獲取需求。

四、分類及案例分析

按照初始主營領域,我們將財經媒體分為紙媒與新媒體兩大類。其中,紙媒分為垂直型財經媒體、綜合型媒體財經板塊;新媒體分為內容聚合型、內容原創型。

1.紙媒

傳統財經紙媒以報紙、雜誌為主要載體,面向社會讀者提供具有權威性的財經金融信息,是財經媒體最原始的形態。但隨著技術發展,媒體進入轉型階段,傳統紙媒開始走媒體融合道路,紛紛布局新媒體領域。

(1)垂直型財經媒體

垂直型財經媒體聚焦金融財經領域,專業度更高,受眾主要為政府官員、企業高管、行業研究員、市場投資者等中高端讀者,報刊總部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包括《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證券日報》《第一財經日報》《21世紀經濟報導》《每日經濟新聞》《時代周報》等。

【案例】《第一財經日報》

第一財經創辦於2003年,隸屬於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SMG),是我國首批跨地區、跨媒體、跨行業的傳媒公司,其傳統傳媒呈現多元化布局,涵蓋電視、廣播、雜誌以及報紙四大媒體。在第一財經的多元化布局中,報紙是最為重要的載體。

第一財經旗下的《第一財經日報》是我國首份跨媒體、跨地區的市場化專業財經日報,於2004年由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以及北京青年報社聯合創辦。其辦報理念為「專業創造價值」,聚焦宏觀、股市、理財、房產等財經領域,為用戶提供權威、專業、客觀的財經內容。

《第一財經日報》打破了以往財經類報紙按周出版的規律,變為周一至周五每日出版,大大縮短了出版周期,這一創新對財經媒體有著不小的影響,隨後《21世紀經濟報導》也由每周出版改為每日出版,這使得財經報導更具有時效性。

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促使了傳統紙媒的變革,報紙媒體不再僅通過出版報紙的方式來報導新聞,而是結合網際網路技術建立起門戶網站。《第一財經日報》在2005年12月建立其門戶網站「第一財經」,不僅成為最早的一批融合網際網路技術的紙媒,還是國內首個開啟付費模式的數字報。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第一財經日報》相繼創立了微博帳號、微信公眾號以及客戶端APP。《第一財經日報》的原創深度調查文章開始在多個平臺發布。

步入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不斷與網際網路以及大數據技術融合,新媒體數量與日俱增,其形式包羅萬象。新媒體也納入了第一財經的業務布局中。

(2)綜合型媒體財經板塊

相較專業性高的垂直型財經紙媒,綜合型媒體財經板塊更貼近社會大眾。作為綜合類刊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財經板塊能夠有效豐富綜合類刊物的內容形態和關注領域,其報導視角更貼近普通大眾、更接地氣,受眾面也相對更廣。擁有財經板塊的綜合型媒體代表有《南方都市報》《新京報》等。

【案例】《南方都市報》

《南方都市報》是南方報業集團於1997年創辦的綜合類日報,其目標受眾集中於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惠州等。

《南方都市報》財經板塊內容主要涉及以熱點金融投資資訊為主的財經新聞,以及與市民日常生活貼近的財經新聞等。

與大多傳統紙媒一樣,在新媒體技術推動下,南方報業集團聯合深圳市萬用信息網有限公司,對《南方都市報》進行報網融合。2006年,由深圳市萬用信息網有限公司於1996年創辦的「深圳熱線」更改為「奧一網」,並作為《南方都市報》的官方網站正式上線。2007年10月,《南方都市報》的數字報也正式上線,隨後開通了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多個平臺。2014年,《南方都市報》陸續開發了南都APP、南都數字報APP等網際網路產品。

2.新媒體

財經新媒體是指包含所有提供網絡財經信息服務的網站及APP,是媒體轉型大勢下財經媒體領域的數位化探索,其中既包括傳統紙媒的網絡化轉型,也包括網絡原生的財經新媒體。

伴隨著國民閱讀習慣的變化,財經媒體亟須開發適應網絡化的內容形態,本報告從內容產出角度,將財經新媒體劃分為內容原創型和內容聚合型兩大樣態。

(1)內容原創型

原創型財經媒體指的是,產出內容以媒體自身採編創作為主,所刊內容的智慧財產權歸媒體自身所有。

原創型財經新媒體有其獨特的經營模式,在新興社交媒體的衝擊下保有自身優勢。未來,內容原創型財經新媒體依靠成熟的內容產出體系,有望拓展媒體產業鏈,成為打造財經媒體集團的重要基點。目前,市場上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原創型財經新媒體有財新網、界面新聞、時代財經等。

【案例】財新網

財新網隸屬於財新傳媒,2010年正式上線,現有欄目超過80個,覆蓋經濟、金融、公司、政經、世界、觀點網、文化、博客、周刊、圖片、視頻、數字說、指數、English等頻道,是目前學界業界討論最多的內容原創型財經新媒體。

高質量的原創內容產出,是財新網在眾多財經新媒體中突圍的一大優勢,也是財新網內容付費的底氣。經過多年的付費布局,財新網形成了系統的付費矩陣,周刊通、財新通、數據通、英文通等收費產品,旨在聚焦精準用戶,增強細分用戶的黏性。

在全媒體時代下,財新網也跟隨時代浪潮,積極推進網站內容創新改革。在此過程中,財新網靈活運用先進技術,取得成果顯著。

2014年,財新網的《數字說》欄目在數據新聞可視化方面取得許多成功經驗,《數字說》採用多種動靜態圖表講述新聞,有效增強讀者的參與感與互動性。《數字說》最新的發表產品有《時間線|武漢市中心醫院經歷了什麼?》《股市油價雙震央行市場同驚》等。

2015年9月,財新網推出中國第一部VR紀錄片《山村裡的幼兒園》,採用虛擬實境技術為觀眾描繪了一幅貴州松桃大灣村中留守兒童和山村幼兒園的鄉土社會圖景,增強用戶的「沉浸式」體驗。之後,《深圳垮塌事故救治醫院探訪》《雙城印記:不廢之墟》《「堆砌」的鹼湖》《川普的勝選之路》等都是財新網利用VR技術進行新聞深度報導的成功實踐。

【案例】時代財經

時代財經APP是由南方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及廣東時代傳媒有限公司重磅打造的財經新媒體平臺,於2016年7月正式上線。自上線以來,時代財經堅持客觀、公正的報導原則,以獨特的新聞視角,立足經濟前沿,捕捉財經資訊,挖掘商業價值,為精英讀者群呈現更全面、更快速、更深度的新聞報導。

時代財經以財經新聞為核心,覆蓋宏觀、金融、地產、汽車、商業、科技、大健康等10個內容頻道,是一個垂直、精準的財經資訊傳播新媒體平臺。時代財經努力搭建全媒體矩陣,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為流量入口,以全網入駐平臺號為基石,擴大影響力。

以深度財經新聞為核心內容外,時代財經還製作了一系列原創短視頻產品,通過財經大白話解讀時事熱點,提供簡單易懂的財經動態,貼合用戶喜好。另外,通過打造財經互動社區,提供給用戶表達態度、抒發觀點的平臺,時代財經進一步增強了用戶黏性,提升競爭力。

除線上輸出財經報導外,時代財經自2017年起,於線下每年舉辦一屆「時代財經·諾獎經濟學家論壇」,邀請諾貝爾經濟學家解讀經濟形勢,探討企業如何抓住時代機遇。

在網際網路周刊發布的《2017財經APP排行》中,時代財經位列財經新聞類第一。繼奪得2017上半年度財經APP排行榜第一位後,在2017全年度排行榜中繼續蟬聯榜首。2019年3月22日,由廣州市網際網路協會和艾媒諮詢集團主辦的「2019中國新經濟創新勢力榜」頒獎盛典舉行,時代財經APP獲得「最佳新媒體平臺」大獎。

(2)內容聚合型

不同於內容原創型媒體,內容聚合型媒體的內容大部分來源於市場中的專業型財經媒體。內容聚合型財經新媒體依靠自身的平臺或渠道,抓取並整合財經資訊與報導。該類媒體所發布的內容更偏向泛財經領域,旨在豐富自身內容源,為門戶網站或APP帶來更多用戶和流量。東方財富網、騰訊財經、新浪財經、網易財經等均屬於內容聚合型的財經新媒體。

【案例】東方財富網

東方財富網作為專業的財經資訊門戶,為用戶提供7*24小時的財經資訊及全球金融市場報價,匯聚全方位的綜合財經新聞和金融市場資訊,資訊板塊下設財經、股票、新股、全球、美股、港股、基金、銀行、保險、信託、債券、期貨、黃金等數十個頻道,是我國內容聚合型財經新媒體的突出代表。

東方財富網創立於2004年,在web1.0時期,流量主要集中在pc端,通過提供免費、專業、及時的財經資訊與金融數據服務,吸引並沉澱了大量用戶,成功為今後業務規模的擴大與用戶流量的導入奠定了基礎。

據艾瑞諮詢最新數據,東方財富網2019年度pc覆蓋用戶數位於財經資訊媒體行業第二,僅次於新浪財經,而移動APP獨立設備數位於金融理財板塊第三,在財經媒體行業中具有強大的影響力、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東方財富網的運營主體是上市公司東方財富(300059.SZ),該公司通過以「東方財富網」為核心,集網際網路財經門戶平臺、金融電子商務平臺、金融終端平臺及移動端平臺等為一體的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大平臺,向海量用戶提供基於網際網路平臺應用的產品和服務。目前,該公司主要業務有證券業務、金融電子商務服務業務、金融數據服務業務及網際網路廣告服務業務等。各業務模塊之間實現流量的相互促進,是該公司持續發展壯大的一大優勢。

參考文獻:

[1]楊恆.智能化時代中國財經新媒體發展趨勢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8

[2]丁琦瑤.財新傳媒發展探析[J]學術百家.2016

[3]肖萬寧.我國網絡新聞內容付費模式的創新研究[J].新傳媒2019

[4]熊書晗.網際網路金融信息服務公司盈利模式分析[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8

[5]宋星.財經媒體集團經營模式研究[D]上海師範大學.2015

[6]周豫.Web3.0技術下網絡財經媒體盈利模式探析[J]企業導報.2010

[7]何輝.淺析財經媒體盈利模式創新[J]新聞前哨.2019

[8]孫夢.改革開放40年中國財經媒體的成長路徑研究[D].鄭州大學.2019

[9]程昌發.媒介融合下《第一財經日報》的創新發展探析[D].江西財經大學.2019

[10]朱韞雯.新媒體環境下都市報財經新聞發展策略研究——以《南方都市報》為例.江西財經大學.2017

相關焦點

  • ...推動教育變革——第二屆中小學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創新課例展示...
    2019年11月28日,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中小學專業委員會主辦、山東二七一教育集團承辦、廣州創新網際網路教育研究院、《基於「雲+端」開展的賦能式教育研究》總課題組、創而新教育科技集團協辦的第二屆中小學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創新課例展示活動在山東濰坊舉辦。
  • 緊抓5G時代發展機遇 媒體融合變革變局正當時
    本報記者 周維海攝 編者按 5G賦能之下,華夏大地湧起創新新高潮。5G推動媒體業變革發展是以新技術和數位化變革催生新發展動能的具體體現。
  • 普及、融合、變革、創新 ——2020教育與裝備創新論壇在煙臺召開
    、騰訊教育基礎教育行業總經理徐勇群、立達信物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許建興、阿里巴巴釘釘教育行業總監翳劍等嘉賓出席了本次論壇。裝備改變教育,創新引領未來。本次論壇是全國首個聚焦「教育與裝備」融合創新發展的專業論壇,以「普及、融合、變革、創新」為主題,旨在進一步推動教育裝備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助力山東教育高質量發展,圍繞人工智慧教育探索與實踐、教育「新基建」推進與落地、技術裝備重構教育生態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助推教育強國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持。
  • 技術創新催化效率提升 DaDa(噠噠英語):洞察需求推動行業變革
    在網際網路改變當下社會方方面面的時候,教育行業也迎來了最好的時代,政策的變化、人口的增長、技術的變革等都為教育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會。據《2018中國K12在線教育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小學、初中家長在線教育參與意願更強,且8成以上的小學家長更重視在線英語教育。
  • 廣電行業2020:進行曲,媒體融合正興時
    目前,700MHZ頻段的5G國際標準已經頒布實施,支持中國廣電5G的生態加速成熟,就近發布的手機基本都支持700MHZ頻段,有線+無線+內容三融合的優勢正不斷顯現。 從運營角度看,全國一網的廣電網絡打造了媒體融合與數字文化的傳播網,更是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網與數字文化網,它將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打造智慧廣電媒體、發展智慧廣電網絡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 科技發展引領行業變革 國運未來HVR助力融媒體+建設
    12月4日,2020「首屆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建設年會」在江西省分宜縣開幕。年會以建設「融媒體+」,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跨越式提升為主題。200餘名業界大咖與嘉賓集聚,一同解讀縣級媒體融合改革發展趨勢,共同探討縣級融媒體創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話題。
  • 百度助力人民日報發布人民日報創作大腦,推動媒體行業智能化升級
    12月24日,人民日報舉辦「2020智慧媒體高峰論壇」,發布人民日報「創作大腦」,以百度智能媒體中臺為技術底座,共同打造了媒體一站式智能創作平臺,致力於加速媒體行業智能化變革,開啟智能媒體新時代。王海峰表示:「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正在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加速融合發展,成為全媒體時代智能化變革的重要支撐力量。百度基於多年積累的人工智慧技術,打造了AI新型基礎設施—百度大腦,並通過百度智能雲輸送給各行各業,提供智能化應用和解決方案,賦能各行業智能化升級。
  • 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6發布 "相加"到"相融"加速跑
    原標題:「相加」到「相融」開始加速跑   今天上午,社科文獻出版社、北京市新聞工作者協會、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聯合發布了《媒體融合藍皮書: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6)》。報告梳理了2016年中國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創新實踐、科研成果,探討了媒體融合理論與實踐所面臨的新挑戰、新問題。
  • 數據驅動創新 融合引領變革 萬方醫學智慧服務新啟航
    會上,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萬方醫學創始人張秀梅女士發表了歡迎辭,指出:技術創新不斷推動醫療行業變革,「雲大物移智」不斷快速發展,醫療健康服務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技術與信息內容在整個醫療行業中的價值日益凸顯,信息服務從醫療行業中的配角轉型升級為主角,成為網際網路與行業應用的關鍵紐帶。
  • 安徽財經大學舉辦「全媒體時代的媒體融合」國際學術論壇
    12月13日上午,由安徽財經大學主辦、文學院承辦的「全媒體時代的媒體融合」國際學術論壇在龍湖東校區求真樓報告廳開幕。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程剛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程剛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作出了系列重要部署,舉辦本次國際論壇,是文學院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快速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意見》精神,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科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重要舉措。程剛希望與會領導專家通過本次論壇增進學術交流、收穫友誼,對學校發展給予更多關心和支持,並預祝學術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 中黃以融合創新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順勢而為  以融合創新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事實上在「十三五」期間,黨 中央、國 務院在基礎教育發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著力強化頂層設計:1、2016年提出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系統設計了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完整育人目標框架,從整體上引導學校教育系統各環節的變革。
  • 博鰲亞洲論壇發布首份創新報告,解讀亞洲創新9大技術動力
    疫情之後,亞洲經濟體發展的技術動力有哪些?博鰲亞洲論壇2日首次對外發布《博鰲亞洲論壇創新報告2020》(下稱《報告》),對當前亞洲的整體創新力進行了分析評估。根據《報告》,人工智慧(AI)、5G、工業機器人、智能供應鏈、行動支付、新零售、生物醫藥、數位化能源與環境治理已成為亞洲地區創新發展的九大技術動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亞洲的面貌。
  • 馬欄山牽手瀟湘晨報 共建中國(長沙)馬欄山數位技術媒體融合實驗室
    周湘在致辭中表示,中國(長沙)馬欄山數位技術媒體融合實驗室的揭牌,對於加快推動我省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時代主流媒體轉型升級的科學路徑,不斷提高我省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下,運用好數位技術,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的任務更顯迫切。」
  • 復旦新聞學院副院長周葆華:如何推動媒體深度融合?
    前段時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變革之中,有成就更有挑戰。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周葆華教授看來,應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技術應用與創新管理為抓手,切實提升媒體的輿論引導力,從而真正實現媒體融合轉型的「往前一步」。
  • 從「AI合成主播」和「媒體大腦」看新華社融合創新發展
    2017年12月,在中國新興媒體產業融合發展大會上,新華社面向全球發布了中國第一個媒體人工智慧平臺——「媒體大腦」。一系列重大成果的推出運用,標誌著新華社在媒體融合創新發展中處於世界媒體領先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主流媒體、主流輿論。新華社迅速行動、及早謀劃、大步推進。
  • 建設新型「四全媒體」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建設全媒體,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準確把握全媒體的內涵和要求,全面理解媒體融合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再到「四全媒體」,並從「四全媒體」的維度深刻理解全媒體建設,推動媒體融合高質量、快速度、縱深化發展。
  • 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工程造價技能及創新競賽」成功舉辦
    本科組賽場開幕式由浙江財經大學郭劍鳴院長主持,中價協副理事長曹良春、浙江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盧新波、重慶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任宏、中價協副秘書長張興旺、廣聯達公司助理總裁布寧輝、浙江省建設工程造價管理總站副站長韓英、浙江省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會長邵銘法等嘉賓出席
  • OpenEdge全面開源 百度雲加速雲端技術變革行業
    百度副總裁、百度雲總經理尹世明「百度雲將會持續推動ABC(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技術開放,推動企業智變,促進行業升級。」尹世明表示,作為百度技術和資源的一站式輸出窗口,百度雲已經成為更易學、易用、易推廣的智能開發平臺。
  • 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2020年數位化教育教學技術...
    為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促進教育改革與創新,11月14日,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四川省教育廳聯合主辦的2020年數位化教育教學技術交流會在成都舉行。數位化教育教學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數位化教育教學要在發展素質教育、深度融合、提供高質量資源上下功夫。崔昌宏表示,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由點及面、從易到難實現應用創新,為教育改革發展帶來全新機遇,本次會議分享交流數位化教育教育技術的經驗與成果,是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實際行動。
  • 2020 SEE 教育服務共建大會10月揭幕 行業熱議未來教育變革新風向
    大咖雲集菁英匯聚 把脈教育共話未來本屆大會將匯聚教育行業高端資源,聚焦教育生態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通過對教育政策解讀和產業核心技術的深入交流,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中國教育產業發展進程與趨勢,把握教育信息化前沿技術創新機會,協同促進教育產業化路徑融合發展,實現教育突圍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