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民俗丨麥要八十三場雨

2021-02-27 昔陽史志

麥要八十三場雨

小麥是我國北方的主要農作物之一,但昔陽縣現在基本上不種植小麥。

昔陽有一句農諺說「麥要八十三場雨」,是說小麥的種植需要有充沛的降雨量。這八十三倒不是實指數量,而是說在八月、十月、三月一定要有透雨。昔陽的氣候十年九旱,水資源缺乏,難以滿足小麥的生長條件,所以昔陽種植小麥終究難成氣候。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昔陽縣是種有小麥的,清代留莊人李桂如老先生寫的《沾城農書》上說,小麥「吾邑惟嶺西種之者多,在城近年亦漸有種者」,可見在當時小麥的種植面積也不大。嶺西是指沾(音dian)嶺山以西,現在的沾尚鎮、西寨鄉一帶的區域,在城是指縣城附近的區域,在清代屬在城都。

農業社時期,小麥的種植面積也不多,產量也上不去,種小麥主要是為了在秋後能給社員們分一點麥子,磨一點「白面」調劑生活。昔陽把麵粉叫做「白面」。那時候糧食不能自由貿易,也分不了幾斤麥子,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一點「白面」。那時候「白面」很是金貴。

種麥在春天就要做計劃,在準備種麥的地塊要早下種或者種一些早熟的品種,以便在秋分前就能收割。因為種麥的時間是在秋分前後,有農諺曰「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最當時」。節令一到,便趕緊的收割、刨茬,趕緊的翻地、施肥,趕緊的播種。種完麥後,緊跟著就是大秋作物開鐮,時間很是緊張。所以昔陽人把種麥叫做「趕麥」。

小麥在寒露前後出苗。昔陽的氣候是「寒露百草枯,霜降水流稠」。剛出土的麥苗馬上就遭遇霜凍嚴寒。綠油油的麥苗就凍死了,只有小麥的根部深扎於土中,頑強地生存,熬過了三九嚴寒。來年一開春就又生長的鬱鬱蔥蔥。這就是小麥「返青」,昔陽話叫「換苗兒」。

剛「換苗兒」的麥苗嫩嫩的,綠綠的,很像是園地裡剛澆過水的韭菜。城裡人對此往往分辨不清,村裡人「笑話」城裡人常說的一句話是「連麥苗和韭菜還分不清哩」。「笑話」在這裡是譏笑的意思。

小麥收穫的季節是夏季。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觀刈麥」詩寫道「農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壟黃」。成熟了的小麥金黃金黃的,在太陽的照耀下閃著金光。農民們頭頂烈日,同樣是「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彎著腰汗流浹背,手揮鐮刀「嚓、嚓」地割麥,續寫著千百年來農家的艱辛。

小麥收割後上場脫粒,農民們同樣是在赤日炎炎下汗流浹背地勞作。以前的小學課本上有一首打麥的兒歌說「劈劈拍,劈劈拍,大家來打麥。麥子好,麥子多,磨麵做饃饃」。這「劈劈拍」是用連枷打麥的聲音,昔陽話把連枷叫做「拉哥」。另一種脫粒的方式是把麥穗切下來攤在場上用碌碡碾壓。

以前磨麵用石磨,磨一遍就用「籮」把麵粉篩出來,剩下的糧食顆粒繼續磨。就這樣一遍一遍地磨,磨到最後,總有一些糧食顆粒的皮屑就不能磨成粉狀,,昔陽話把這些皮屑叫「圪渣」。麥子的皮屑叫「麩」,昔陽話也叫「麩皮圪渣」。麥子磨的面叫「白面」,磨麥子第二遍和第三遍的面基本不含「麩」,面很白,用現在的話說是「精粉」,昔陽話叫「白白面」。把「麩皮圪渣」多磨幾遍,磨出的「白面」有點發黑,叫「黑白面」。

小麥是一種生長期佔盡春夏秋冬四季的糧食作物,經歷寒來暑往、風霜雪雨。先民們認為這是一種很神聖的農作物,昔陽就有舊民俗認為「白白面」是敬神和祭祀祖先的,普通人可以吃「黑白面」,不可以享用「白白面」,普通人吃「白白面」是對神不敬。但是「白白面」總歸是要吃的,這裡有個變通的辦法是蒸「白面饃饃」的時候摻一點「白玉茭面」,以體現對神的敬畏。

打麥後剩下的麥秸可以編草帽,在以前還縫製一種「麥秸碗」,昔陽話叫「草缽缽」。那時候的「小孩們」大都端這種「草缽缽」吃飯,端著滿街跑。這「草缽缽」端著不燙手,掉在地上也打不了。就是洗涮時很費勁,洗完後還需晾乾,時間一長就有一股黴味。

昔陽還種植有其他兩種麥,一種是莜麥,一種是蕎麥。莜麥性喜寒涼,主要在嶺西一帶種植,莜麥粒和小麥粒形狀差不多,但穗不一樣,小麥穗穗很緊密,籽粒向上長,而莜麥穗籽粒下垂,散散的,有點像稻穗。莜麥麵用手搓成卷卷上籠蒸熟了蘸著香噴噴的辣湯吃,是昔陽有名的小吃,叫「莜麥麵推窩窩兒」。

蕎麥雖說也叫麥,但和麥根本不是一個種類。蕎麥生長期很短,農諺說「頭伏蘿皮(蘿蔔)二伏菜,三伏過來撒蕎麥」。蕎麥在立秋前後下種,六、七十天即可成熟。是一種救荒的農作物。成熟期的蕎麥是紅根、綠葉。白花、黑籽,長的很漂亮。籽粒呈三角形,昔陽話叫「蕎麥角角」。小說上描寫壞人往往說「長著一雙三角眼」,昔陽話把這種眼叫做「蕎麥角角眼」。

「蕎麥角角」外面是個黑色的硬殼,叫「蕎麥皮」,裡面的「仁」是白的,磨麵時把蕎麥皮分離出來,蕎麥麵自然也是白的。蕎麥皮可做枕頭的填料,據說蕎麥皮枕頭有安神、明目的功效。

昔陽有個流傳很廣的方言故事也跟蕎麥有關,說某人在外求學,回來休假,第二天去看望他大爺,他大爺正在蕎麥地裡挽蕎麥,問他什麼時候回來的,某人用「侉話」回答說「昨兒晚上」,昔陽人把外地人叫「侉」,把外地話叫「侉話」。接著他又南腔北調地問「大伯,這紅根、綠葉、白花、黑籽是什麼玩意兒」。他大爺很生氣,「接臉就給了他一摑」,(在臉上打了他一巴掌)他馬上改口用昔陽話說「大爺,我是夜來晃晌回來來們,我知道這是蕎麥們」。昔陽話把昨天叫「夜來」,上午叫「前晌」,下午叫「晃晌」。那時候昔陽閉塞,鄉民們對那些在外面走了幾天,回來就不說昔陽話而說「侉話」的人很是看不慣。說這些人是「吃哩是中國草料,說哩是南腔北調」。

現在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昔陽人在外面求學、打工,也有成千上萬的外地人在昔陽經商、打工。浙江的,四川的,雲南的,天南海北的什麼地方的人都有。各種各樣的語言都在融合,「南腔北調」已不再是貶義詞。鄉間的婚禮主持人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主持婚禮,擺攤攤的商販用南腔北調的「侉話」招攬生意。叫計程車也早就成了「打的」,送別時揮揮手說一聲「拜拜」。這些已習以為常。單從語言方面來說,也能感覺到昔陽這幾年發生的巨大變化。至於很神聖的「白白面」早已是家常便飯,什麼精粉、特二粉、餃子粉,應有盡有。含有麥麩的「黑白面」反而成了營養品,這同以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相關焦點

  • 臨夏八坊十三巷:城市的迷宮,天上的街市
    八坊十三巷城市的迷宮,天上的街市華燈初上的八坊十三巷。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田蹊 攝《八坊十三巷》磚雕。八坊民俗館蝴蝶池。如何玩轉八坊十三巷?答案是:「沒有攻略,也不設防,漫無目的,信步閒遊,走到哪算哪,碰著誰是誰,渴而飲,累則憩,所往都是所願,所遇都是邂逅,一切都只如初見……」這才是最正確的八坊十三巷的打開方式。
  • 山西民俗方言土語彙總
    山西人的語言,是山西民俗中極其有特色的部分,山西人的方言土語,首先是「雜」,其次是「土」,再次是「變化多。」晉語方言分區對於漢語方言如何劃分方言區,歷來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很大的爭議,流傳比較多的是漢語方言可以分為7大方言區:①北方方言②粵方言;③吳方言;④閩方言;⑤湘方言;⑥贛方言;⑦客家方言1986年著名語言學家李榮先生第一次提出「晉語」列入第十大漢語方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李藍在2002年《方言》雜誌發表《方言比較、區域方言史與方言分區----以晉語分音詞和福州切腳詞為例
  • 探尋百年古河州的城市記憶,臨夏八坊十三巷,讓人流連忘返
    一到臨夏,就有朋友介紹這個地方-八坊十三巷一定要去!當我完成工作之後,找了一天傍晚匆匆忙忙趕往八坊十三巷去看一看,當地朋友介紹說:源自唐朝的八坊十三巷歷經歲月的洗禮,依舊保留了原始的風貌,尤其是始於民國時期的建築風格完整留存了八坊民間的自然風貌和生活習俗。
  • 方言版永嘉麥餅RAP來啦!實在太溜了!
    特別是縣委書記王彩蓮代言「永嘉麥餅」之後,永嘉麥餅更是聲名鵲起。這不,永嘉縣委宣傳部、縣文廣旅體局最近又將順口溜改編成方言版RAP,小編聽了覺得挺有意思。來來來,麥餅啃起來,老酒咪起來,跟著節奏一起哼唱起來吧!!!
  • 百年歷史的八坊十三巷,因為那溫暖的夜景而留住了我的心
    來到臨夏回族自治州當然不能錯過這裡的八坊十三巷,這裡是最能代表當地特色的地方。因為這裡的特色美食,民族工藝品及深厚的文化背景,其實很早之前沒有來過臨夏的時候就對於這裡有所耳聞。臨夏又被稱為河州,而八坊十三巷就是河州最具有特色的民族風情街,從古至今,這裡保留下來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所以被稱之為八坊十三巷。這裡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走在每一條街道都能感受到濃厚的氣息。
  • 第十三屆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旅遊節啟幕
    第十三屆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旅遊節啟幕 2020-11-07 15:52:10 呂明 攝圖為《舞神將》民俗表演。 呂明 攝圖為童聲演唱《紅花白花》。 呂明 攝圖為向各地的陳靖姑信俗非遺文化宣傳大使頒發證書。 呂明 攝  11月7日,第十三屆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旅遊節在福州市倉山區南江濱九龍壁公園啟幕。來自新加坡、泰國、日本、英國、義大利等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和福建、浙江、廣東、江西等省的宮廟代表、專家學者100多人參加。
  • 四川方言丨胡華強:說「瓜」
    文/胡華強如果要問成都方言最具代表性的詞語是什麼,估計誰都會回答——瓜!成都人愛說「瓜」,外來人只要在成都待上一段時間,一定會學會說這個「瓜」。「瓜」這個詞總體來說屬於貶義詞,但是很多時候卻更傾向於略顯貶義的中性詞。
  • 八坊十三巷過去式和進行式的模樣(一)
    致八坊十三巷往生和今世我想給你講很多老河州的故事若你想聽我便一直在這裡——八坊十三巷// 八坊十三巷 • 一如記憶裡從前的模樣 //照片第二巷擁政巷如今的八坊十三巷成為了「甘肅文旅新地標」、國家AAAA級景區,如果來臨夏你就要到這裡去轉轉,因為這裡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今天,不妨跟著小編重新看一看這條老街吧!
  • 祈福禮迎賓禮「禮迎」八方遊客 漢城湖景區民俗活動年味濃
    禮迎八方遊客,當然要用隆重的大漢迎賓禮。迎賓儀仗、漢家樂舞、大漢天子親迎八方賓客。這讓每一位前來西安漢城湖景區的遊客都能感受到漢文化的獨特之處。這不為了體驗傳統的迎賓禮,不少遊客都換上了漢服。杭州遊客:「西安年給我的感覺就是,它還原了我們對於一些歷史還有文化的一種敬仰和一種心裡的期盼吧, 重現了一個朝代的文俗和歷史。」
  • 晚潮丨端午閒話溫嶺麥餅
    □黃曉慧二月二吃糕,立夏吃麥餅,端午吃麥餅,七月半吃糕乾坯,中秋吃月餅和鴨蹉芋,冬至吃冬至圓……在浙江省溫嶺市,許多民俗節日,往往都與某種食品聯繫在一起。端午節時,溫嶺人吃的最多的,倒是麥餅。用薴葉做麥餅,在採摘薴葉後,一般要將葉脈去掉,然後放在鍋中煮,一般煮薴葉時加一點食用鹼,這樣可使葉色顯得更青,煮好後再用清水洗淨瀝去水份,然後把薴葉和麥粉揉在一起,成為綠色的粉團,再摘成一個個鵝蛋般大的粉團,再用擀麵杖擀成一張張麥餅,然後將麥餅放在熬盤(平底的煎盤)烙好,待烙熟就好了。
  • 全麥麵包測評 | 我們吃了享譽民間的十三款全麥,結論請查收.
    他們的專業職責涵蓋了營養學、運動學、傳播學和新媒體等渠道,期望職業的不同可以降低對於全麥麵包測評的偏見和偏差。今天的主角是十三款全麥麵包,款款在減脂界都有一定的名聲和地位,接下來我們有請👇👇👇下面是十三款全麥麵包的測評員路人口感及營養師叨叨叨。(測評員路人口感方面:測評員們吃到是什麼樣子,你吃到也就是什麼樣子。
  • 靈臺女作家筆下的方言俚語
    靈臺女作家筆下的方言俚語  ——淺析田華中篇小說《藍鼻子改過》的語言特色  宋亞平  發表於《飛天》雜誌2019年第7期的中篇小說《藍鼻子改過》,是一篇鄉土氣息濃鬱,具有原生態語言特色的好作品。
  • 四川方言丨馮繼軍:散眼子
    說話沒得子午,你說東,他非要說西,你說白,他偏要說黑,做起事來更是差得老遠八天,一點不靠譜。開始,領導看到吳新一表人才,有意想培養培養他,儲備到公司人才庫裡面,日後總有排上用場的時候。一次領導出差,準備把吳新帶在身邊考察考察。頭天下午下班前,領導把吳新叫到辦公室說,打算帶他出去考察一下業務,叫他回家準備好行李,明天早上六點準時到單位來上車。
  • 《老虎拔牙》松江方言版,你聽過沒~丨童聲鄉音小星星
    《老虎拔牙》松江方言版,你聽過沒~丨童聲鄉音小星星 2020-12-13 1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川方言裡的「豬」
    因為他知道,要在成都耍得開、混得好,要麼認識衙門裡的朋友,要麼認識江湖上的袍哥,要麼多花些銀子,尋求中間人保護,要在成都耍得開、混得好「千萬不可吝惜,使人瞧不上眼,說你狗!」  李劼人特意解釋了一下何謂「狗」:「成都俗話,謂慳吝者為屙狗矢,譏其幹也,簡語則曰狗矢、狗兒、狗。」
  • 退休教師 開設民俗文化館
    退休教師 開設民俗文化館 2019/06/06 05:57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王一川 瀏覽:3965
  • 說方言,是川人最驕傲的選擇 | 四川方言
    01 四川方言與民俗傳承 一地的方言總是和一地的風俗密不可分。很多時候民俗逐漸消失了,但是卻在方言中保留下來了。語言文字往往比風俗習慣流傳地更久遠。 在四川方言中,有很多特有詞彙都跟彼時的風俗習慣有關。這些詞彙來源於生活,反哺於民俗。
  • 大港方言!這些話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我年近八旬,一直鍾情於大港方言。我已經寫過兩篇關於大港方言的文章,見諸報端和網絡,但依然覺得意猶未盡。大港方言是江淮官話語系和吳語語系的過渡,既有江淮官話的大氣,又有吳語的呢喃。其語音特點是沒有翹舌音,多去聲。詞彙豐富,不乏幽默。更有趣的是多用疊字,巧用數字,善用比喻,使表達更加精確、生動,且富有動感。
  • 「蹲下」用陝北方言是這麼說的,你家鄉方言怎麼說?
    方言是一種質樸,聽起來又比較風趣的語言。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不僅民俗風情不同,就連地方方言也不同。陝西商洛說吃飯叫恰飯榆林橫山說吃飯叫蹭飯陝西寶雞說吃飯叫毛思地方方言積具特色,也是屬於中國文化傳統裡的一種,聽起來比較親切有特色。現在很多人都住進了城裡,都說起了普通話,長此以往,方言就很少有人說了。
  • 陝西建立方言資料庫 海選方言發音人
    解密陝西方言密碼,全面保存「陝西記憶」。今年,陝西方言語音建檔工作開始,要用錄音、影像留住祖先的聲音。  從4月起,我省在10個設區市、楊凌、韓城、西鹹新區,各選擇一個主城區試點開展方言語音建檔,以縣為單元建立方言資料庫。目前,陝北部分區縣已經啟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