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陰謀論:解釋關於美聯儲的一切

2020-12-12 和訊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外匯交易入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第一章 誰在美聯儲背後呼風喚雨?

  美聯儲根據

美國

國會制定的《聯邦儲備法案》(Federal Reserve Act)在1913年成立時,被分成了兩個主要部分:一部分是位於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Federal Reserve Board,也有人將其譯為聯邦儲備委員會),另一部分是分布在全美12個不同城市的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s)。位於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是聯邦政府機構的一部分,但12個聯邦儲備銀行卻不是政府部門,而是非營利性機構。

  美聯儲的成立:金融危機後臨危受命

  美國在1873年、1884年、1890年、1893年、1907年都發生過由於擠兌造成銀行大規模倒閉的金融危機。尤其是在1893年的危機中,美國有超過500家銀行相繼倒閉,很多人的畢生積蓄可以說一夜之間付諸東流。

  摩根帶領其他金融機構挺身而出,為遭受擠兌的銀行提供流動資金是1907年危機成功化解的一個重要因素。但這種依賴金融市場上某個人的能力解決危機的方式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最好用

法律

形式賦予某個機構穩定金融市場的職能來緩解危機。

  美聯儲現在採用的這種聯邦政府加非營利性組織的雙重結構,正源於當初這段歷史,是民主黨和共和黨政治妥協的產物。共和黨成員奧爾德裡奇擔心政府過度幹預經濟,因此在《奧爾德裡奇計劃》中把中央銀行的職能完全交給私人銀行執行。而民主黨擔心私人銀行充當中央銀行後勢力變得過於強大,綁架經濟。最後《聯邦儲備法案》提出了這種雙重結構,希望通過分權制衡,避免出現美聯儲完全由政府或者金融機構控制的極端情況。

  美聯儲分權制衡的組織結構

  在地理分布上,美聯儲由在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和分布美國各地區的12個聯邦儲備銀行組成。美聯儲主要的貨幣政策由聯邦儲備局委員和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共同參與制定。這樣就避免了政策決策權過於集中在少數幾個地區(如華盛頓和紐約)。

  在組織形式上,美聯儲採用的是聯邦政府機構加非營利性機構的雙重組織結構,從而避免了貨幣政策完全集中在聯邦政府手裡。

  目前12個聯邦儲備銀行的總部分別位于波士頓(Boston)、紐約(New York)、費城(Philadelphia)、克裡夫蘭德(Cleveland)、里奇蒙(Richmond)、亞特蘭大(Atlanta)、芝加哥(Chicago)、聖路易斯(St. Louis)、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堪薩斯城(Kansas City)、達拉斯(Dallas)和舊

金山

(San Francisco)。

  每個聯邦儲備銀行在轄區內又設有分支機構(branches)。比如達拉斯聯儲總部在達拉斯,但同時在休斯敦、聖安東尼奧和艾爾帕所設有分部。

  每一個聯邦儲備銀行的代號由一個英文字母和一個數字組成。比如波士頓聯儲是第一個成立的聯邦儲備銀行,代號為1A。第二個成立的是紐約聯儲,代號是2B,依此類推。達拉斯聯儲是第11個成立的,因此代號為11K。

  何謂「分權制衡」?

  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最高決策機構包括聯邦儲備局的7名執行委員(Members of the Board of Governors)和12名聯邦儲備銀行的主席(President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s)。

  美聯儲最重要的貨幣政策被稱作公開市場操作,日常說的美聯儲公開市場會議(或者議息會議)就是為制定這個政策而召開的。公開市場政策由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和各個地區的聯邦儲備銀行共同制定。

  聯邦儲備局的7名執行委員由主席(目前是伯南克)、副主席(目前是耶倫)及其他5位委員組成。這7名執行委員必須全部由總統提名,經過國會確認後才能上任。每個執行委員的任期為14年,到任後不能連任。

  執行委員上任後,總統單獨沒有權利罷免這些委員。如果需要罷免他們,必須有國會2/3的成員投票通過才可以。除非這些執行委員犯了非常明顯的嚴重錯誤,否則達到國會2/3的票數基本是不可能的

  《聯邦儲備法案》規定這7名執行委員的任期需要間隔兩年。比如如果第一個委員的任期從2012年開始,那麼第二個委員的任期從2014年開始,第三個委員的任期從2016年開始,依此類推。因此在美國總統4年的任期內最多只有兩個執行委員的任期結束,需要由總統決定新人選是誰。美聯儲這種任期安排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總統對委員會的控制能力。

  聯邦儲備局的執行委員可以被總統提名為美聯儲主席(Chair)或者副主席(Vice Chair),每次提名任期為4年。總統提名主席和副主席後,也必須經過國會批准才能上任。一旦上任,主席和副主席在任期內同樣不能被總統單獨罷免,必須獲得國會2/3的票數才能通過。

  主席和副主席的任期與他們同時擔任的執行委員任期不衝突。即使主席和副主席的任期結束,如果執行委員的任期還沒結束,他們仍然可以繼續作為執行委員。

  每個聯邦儲備銀行都有其來自私營部門的董事會。董事會成員往往是本轄區主要企業CEO、大學校長等。這種方式增強了地區聯儲和本轄區內私營部門的聯繫和交流。董事會監督地區聯儲的預算,提名地區聯儲主席,同時向地區聯儲主席提供有關本地區經濟運行情況的信息。但董事會成員不直接參與公開市場的貨幣政策制定。

  聯邦儲備銀行主席由該地區聯儲的董事會提名,經聯邦儲備局確認後才能上任。地區聯儲董事會的成員根據法律要求必須包括各個行業的人士。

  每個聯邦儲備銀行的董事會有九名成員,分為A、B、C三類,每類三人。這主要考慮到董事會成員背景要多元化,以免被少數行業(比如

銀行業

)和個人控制。A類董事會的三名成員來自美聯儲的會員銀行,B類和C類成員來自其他行業和公共部門。

  A類和B類董事會成員由美聯儲的會員銀行推舉,而C類成員由聯邦儲備局任命。

  美聯儲之所以這樣設立,正是希望在政策決策過程中能夠從政府以及全國各地各個行業的不同角度充分考慮問題,而不是為少數團體的利益服務。對美聯儲的機構設置有了常識性的了解,就知道想控制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必須同時搞定總統和國會,再加上各個地區各個行業的商業領袖。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誰是美聯儲的股東?

  所謂的股東是聯邦儲備銀行的股東,而不是聯邦儲備局的股東。聯邦儲備局是聯邦政府的一部分,是政府機構。所以不能籠統地說這些股東是整個美聯儲的股東。其次,這些所謂股東的權利和上市公司股東的權利完全不同。比如聯邦儲備銀行股東持有的股票不能公開轉讓或者出售,也不能對美聯儲的利潤進行分紅。美聯儲每年按照6%的固定利率發放利息。

  第一銀行和第二銀行的股票在股票市場上可以公開交易。最後這些股票被集中在少數富人,包括來自歐洲的國外投資者手裡。因此當時這兩個銀行被指責是受少數金融財團控制,為富人賺錢和服務的機器。美聯儲目前的這種設計就避免了上述情況。

  《聯邦儲備法案》中明確規定,美聯儲的會員銀行就是其股東。

  目前美國吸納儲戶存款的銀行主要分為兩類:全國性銀行和州內銀行。通過財政部的貨幣管理辦公室(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OCC)註冊成立的銀行為全國性銀行,比如美國花旗銀行。通過州政府註冊成立的銀行為州內銀行,比如德克薩斯州的德州資本銀行(Texas Capital Bank)。

  美國的全國性銀行必須成為美聯儲的會員銀行,主要接受貨幣管理辦公室監管。州內銀行可以選擇是否願意成為美聯儲的會員銀行。如果願意成為會員,就要接受美聯儲監管。不願意成為美聯儲會員的銀行受聯邦存款

保險

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FDIC)的監管。成為會員銀行,也就是成為美聯儲股東的一個好處就是,當金融危機發生時,美聯儲可以提供緊急貸款。美聯儲提供緊急貸款的這種功能被稱為最後貸款人。

  《聯邦儲備法案》中明確規定,每個地區聯儲的會員銀行就是它的股東。各個會員銀行根據自己資產的比例認購所在地區聯邦儲備銀行的股權。

  高盛集團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屬於證券類公司,接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US Security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監管,而不是美聯儲。2008年高盛改成銀行持股公司(Bank Holding Company)後才正式接受美聯儲的監管。

  美聯儲對這種言論置之不理是因為多數人認為陰謀論在美國屬於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東西。儘管平時各界對美聯儲的政策有各種各樣的批評,但陰謀論那種荒謬的東西從來不會成為主流媒體評價美聯儲的依據。因此,如果美聯儲主動回應,反而給那種荒謬的故事做了廣告。美聯儲應該把有限的時間花在那些嚴肅認真的政策討論上。

  正常情況下,美聯儲的收入主要來自持有資產(主要是政府債券)的利息。在支付正常的運營開支和股息後,美聯儲將所有盈利上繳財政部。每年美聯儲所謂的「股東」從美聯儲獲得的利息大概有十幾億美元,遠小於美聯儲每年上繳到國庫的超過兩百億美元的利潤。這些具體數字在美聯儲每年的年報中都有公布。年報由外部的審計公司審計,放在美聯儲的公開網站上接受監督。另外,美聯儲分配給「股東」的利息相對於股東們的主營收入而言微不足道。

  中央銀行應該被政府控制嗎?

  美聯儲制定政策的獨立性也受法律保護。《聯邦儲備法案》明文規定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不需通過總統以及總統管轄的任何行政部門的批准,這樣就避免了美聯儲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淪為政府印鈔機的危險。自美聯儲成立以來的100年時間裡,美國的年平均通貨膨脹率在3%左右。尤其是在過去30年左右的時間裡,美國的年平均通貨膨脹率穩定地維持在2%左右。從這個角度講,美聯儲在控制長期通脹方面相當成功。

  充滿神秘色彩的公開市場會議

  美聯儲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折扣貸款窗口(Discount Window)和儲備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三個。其中公開市場操作是目前最常用和最重要的工具。因此公開市場會議是美聯儲最受矚目的政策活動。

  公開市場會議通常被稱為議息會議。在這個會議上,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成員投票決定美國聯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的升降。

  美聯儲最重要的貨幣政策——公開市場操作,由公開市場委員會制定。委員會成員包括華盛頓聯邦儲備局的7位執行委員加上5個聯邦儲備銀行主席。前面我提到美聯儲有12位聯邦儲備銀行主席,但他們當中每次只有5個人可以在公開市場會議上投票。其中紐約聯儲主席享有終身投票權。剩下的4票,由另外11位聯儲主席輪流行使投票權,一期一年。一票由波士頓、費城、里奇蒙聯儲主席輪流投;一票由克利夫蘭和芝加哥聯儲主席輪流投;一票由亞特蘭大、聖路易斯、達拉斯聯儲主席輪流投;最後一票由明尼阿波利斯、堪薩斯城、舊金山聯儲主席輪流投。

  美聯儲每年在華盛頓召開8次公開市場會議。具體會議日期在美聯儲網站上會至少提前一年公布。會議由華盛頓聯邦儲備局的7位執行委員和12位聯邦儲備銀行主席參加。儘管有些儲備銀行的主席沒有投票權,他們仍然可以在會議上參加討論和發言,闡述自己對貨幣政策的看法。

  美聯儲可以隨意發行貨幣嗎?——通脹為錨的紙幣發行

  美聯儲發行貨幣的最大約束來自《聯邦儲備法案》。該法案規定美聯儲執行貨幣政策最重要的兩個任務是保證最大化就業和物價穩定,如果美聯儲完成得不好,就會遭到國會的責問,國會甚至可以通過修改法律來改變目前美聯儲執行貨幣政策的方式。

  正常情況下,政府籌集資金的渠道主要是金融市場。如果政府債務過高,投資者擔心政府無力償還債務,就會要求更高的利息來補償違約風險(通俗地說就是政府賴帳的風險)。融資成本提高後,政府如果不希望違約,就必須通過控制開支(或者提高稅收)來減輕債務負擔。

  美聯儲獨立於政府行政部門之外,保證了自己有權決定什麼時候購買國債和購買多少,而不必聽從政府的命令。另外,美聯儲的日常運營經費也獨立於聯邦政府的預算之外,避免了政府通過預算對美聯儲施加政治壓力。

  黃金天生是貨幣嗎?——金本位一去不返

  黃金的生產受很多因素限制,因此生產技術和產量在過去幾十年裡沒有什麼大的變化,而絕大多數其他產品的生產效率進步很快。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其他產品的價格固定不變,黃金價格就會大幅度上揚。

  第一,金本位制度下,通縮非常普遍,會加重家庭和企業的還債負擔。

  注: 通過合約約束,可以取消該負面影響,所以這個批評並不具有說服力。

  通脹真正的害處不在於通脹本身的高低,而在於通脹的不穩定。如果中央銀行可以把通脹維持在一個恆定的水平不變,通脹高低本身對經濟的影響並不大。

  牽一髮而動全身:美聯儲的利率政策如何影響經濟?

  截至2013年1月,美聯儲要求的儲備金率採用累進位,分0、3%、10%三檔。

  市場上這種金融機構間為滿足儲備金要求而進行的短期貸款利率被稱為聯邦基金利率。

  美聯儲在評價金融機構的儲備金時,使用一個時期的平均值,而不是每天的儲備金餘額。這樣金融機構就不必每天為滿足儲備金要求而疲於奔命。另外,美聯儲也提供其他措施方便金融機構(尤其是小規模金融機構)管理自己的儲備金帳戶餘額。

  多數情況下,美聯儲並不直接向銀行貸款,而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影響聯邦基金利率。公開市場操作是指美聯儲通過買賣債券向市場投放或者收回貨幣的行為。比如美聯儲買入債券時,付給對方美元,就增加了市場中美元的供應;反之,美聯儲賣出債券時,就從市場收回了美元。這種操作被稱為公開市場操作

  為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美聯儲的運營資金和財政部等其他政府部門分開核算。雖然每年美聯儲的利潤都要上繳國庫,但財政部出現政府赤字時,美聯儲沒有義務通過發行貨幣為財政部埋單。反之也一樣,如果美聯儲出現虧損,財政部也沒有義務用納稅人的錢為美聯儲埋單。如果美聯儲投資出現損失,需要得到財政部撥款,那麼必然會出現雙方討價還價的情形,這會影響美聯儲未來制定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因此美聯儲的公開市場操作主要集中在政府債券這類非常安全的資產上。

  美聯儲內部有一個指導上限,要求持有的每種資產佔市場上流動總資產的比例都不能超過該上限。否則美聯儲在這個資本市場中的份額會過大,容易造成市場扭曲。因此美聯儲需要一個安全且容量足夠大的資產市場作為公開市場交易的載體。美國國債市場同時滿足這兩個要求,是美聯儲的最佳選擇。

  美聯儲降低利率會對經濟產生兩個推動作用:首先,降低利率可以促進國內的投資和消費;其次,低利率也對股票和

房地產

等資產價格有支撐作用,提高家庭財富,鼓勵家庭消費。此外,利率變化還會引起美元匯率變化,影響美國的進出口。

  美聯儲真的法力無邊嗎?——利率政策的局限性

  美聯儲的利率政策有很多局限性。首先,影響金融市場的因素有很多,美聯儲設定的利率只是其中一種。比如影響金融市場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形勢的判斷,即市場預期。

  第二,美聯儲調節聯邦基金利率後,長期利率和實體經濟如何反應也存在不確定性。

  美聯儲可以調節利率,在短期內影響市場上的資金,但無法控制這些資金的用途。

  第三,美聯儲在執行政策時,要面臨數據滯後帶來的不確定性。

  美聯儲調整利率後,民眾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政策變化,逐漸調整自己的投資和消費。所以利率政策的效果不會立刻顯現在經濟數據中,往往要等幾個月。在此期間很難判斷政策的效果,政策效果的滯後性和數據的不確定性夾雜在一起,更增加了美聯儲執行政策時的難度。

  第四,在具體執行利率政策時,美聯儲選擇何種工具和瞄準什麼目標也是一個逐步學習的過程。

  在原來控制貨幣發行量的制度下,美聯儲設定貨幣數量,然後由市場決定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利率。而美聯儲目前的利率政策直接瞄準價格(聯邦基金利率),然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由市場決定需要的貨幣量。目前瞄準聯邦基金利率的一個明顯好處就是價格數據(也就是利率)的準確性很高,不像貨幣供應量那麼難統計,降低了由於數據誤差造成的政策錯誤。

  1980年國會通過法律減少對金融市場的幹預,同時把折扣窗口的貸款範圍擴大到所有在美聯儲有儲備金帳戶的金融機構。除了對貸款人資格有限制外,折扣窗口要求金融機構貸款時必須提供高質量的資產(比如政府債券等)作為抵押品。而且抵押品的價值必須高於這些機構從美聯儲獲得的貸款量。

  注: 美聯儲政策工具,不常用:折扣貸款窗口

  正常情況下,金融機構並不願意從美聯儲直接貸款,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折扣窗口的利率高於市場上的同等利率(聯邦基金利率)。美聯儲通過折扣窗口提供的貸款利率一般比聯邦基金利率高50~100個基準點,所以如果能從市場籌集到資金,金融機構沒有必要到美聯儲高息貸款。第二,從美聯儲直接貸款會引起市場對借款機構的猜疑。投資人往往會懷疑該機構內部出現了問題,因而無法從市場籌集資金。

  後來美聯儲想出了一個非常有創意的解決方案:讓幾個主要的大型銀行一起來貸款,這樣就避免了單個金融機構貸款被市場猜疑的問題。

  美聯儲也很少使用這個工具,因為頻繁變化儲備金率會干擾銀行的日常運營。另外,設定儲備金率的權限屬於華盛頓的聯邦儲備局,而不是公開市場委員會。因此如果通過調整儲備金率來制定貨幣政策,聯邦儲備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方面將失去發言權。

  注: 美聯儲貨幣政策工具:調整儲備金率。少用:幹擾銀行運營,權限屬於聯邦儲備局

  金融市場並非圈錢機器:重要的金融媒介作用

  一個有效率的金融市場中,金融機構往往能成功地把投資者的資金傳遞給最有價值的貸款人,實現資金和資源的最優配置。金融市場正是通過把資金以及資金背後的資源配置到生產效率最高的部門,來提高整個經濟的運行效率。

  投資人既可以把資金交給銀行和基金等金融機構,讓它們來幫助識別和投資給有潛力的貸款人,也可以自己從股票和債券市場中直接選擇投資對象。

  為什麼用納稅人的錢補貼華爾街的富人?——美聯儲大蕭條中的教訓

  經濟學家從大蕭條中至少學到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教訓:第一,發生銀行擠兌時,中央銀行需要以最後貸款人的身份積極防止金融市場大面積崩潰;第二,面對嚴重的經濟危機,中央銀行要通過貨幣政策刺激經濟,防止發生通貨緊縮。

  金本位制度是阻礙美聯儲在大蕭條時期發揮最後貸款人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維護金本位的穩定,《聯邦儲備法案》最初規定美聯儲發行的貨幣必須有40%的黃金儲備作為支持。在正常時期,居民大多把黃金存放到銀行,而銀行會把這些黃金進一步儲存在美聯儲。美聯儲可以根據自己持有的黃金儲備和市場對貨幣的需求決定投放多少貨幣。在大蕭條之前的10年裡,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市場對貨幣需求旺盛。當時美聯儲發行的貨幣量已經基本達到《聯邦儲備法案》規定的黃金儲備能支持的上限,因此後來發生銀行擠兌時,美聯儲無法再通過增發貨幣向銀行注入資金。金融危機期間,居民擔心銀行倒閉,紛紛把手裡的紙幣兌換成黃金。這樣美聯儲不得不把黃金儲備還給銀行,銀行再兌換給儲戶。美聯儲的黃金儲備減少後,必須減少貨幣發行量來滿足40%黃金儲備的規定。貨幣發行量減少造成銀行資金短缺,更容易被儲戶擠兌破產。這樣一來,儲戶的恐慌在金融市場上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不斷被加強放大。

  美聯儲減少貨幣發行量的另外一個後果就是利率上升,提高了居民消費和公司投資的成本。消費和投資下降引起公司倒閉和工人失業,加劇大家對於銀行因為產生壞帳而倒閉的擔心。居民紛紛把手裡的紙幣兌換成黃金。這種對黃金的擠兌迫使美聯儲再次降低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拉高利率。因此實體經濟中也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導致大蕭條中經濟情況越來越差。

  1933年

羅斯

福總統宣布美國放棄金本位,終止美元和黃金間的兌換。

  1933年宣布放棄金本位的總統法令規定,美國私人擁有和交易黃金屬於非法行為。

  1934年羅斯福籤署了《黃金儲備法案》,要求美聯儲把黃金的所有權移交給財政部。該法案同時把黃金的價格從原來的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通過提高黃金價格,財政部擁有的黃金的美元價值上升。這樣美聯儲就可以在不違反《聯邦儲備法案》中40%黃金儲備規定的情況下,增發更多貨幣以應對銀行擠兌了。

  當時每盎司35美元的價格就是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央行之間的交易價格。實質上這是國家間的一種金本位制度,類似於固定匯率制度。事後證明,這種制度和銀行間金本位制度一樣,也存在擠兌風險,非常不穩定。因此,1971年8月15日,尼克森總統宣布美國不再維持美元和黃金之間每盎司35美元的國際交易價格,徹底放棄了金本位

  1974年,

福特

總統籤署法律,再次允許美國公民擁有黃金。

  美聯儲為何要監管銀行?——最後貸款人職責需要

  金融危機過後,由於多種原因,經濟復甦會非常緩慢。首先,金融危機後資產價格下跌,家庭和企業資產價值縮水。如果家庭消費和企業投資的資金來自資產抵押貸款,資產縮水後家庭和企業可貸資金減少,引起消費和投資不足。其次,金融危機破壞了金融市場上的債權和債務關係,被破壞的這些關係需要時間慢慢清理。

  財政部的貨幣管理辦公室負責註冊成立全國性商業銀行。這些銀行雖然是美聯儲的會員銀行,但主要受貨幣管理辦公室的監管。在美國各個州政府註冊成立的州內銀行如果選擇成為美聯儲的會員銀行,就得接受美聯儲的監管。如果它們不願意成為美聯儲會員,則接受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監管。除了接受美聯儲或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監管,所有州內銀行同時還得接受自己所在州的州政府的監管。另外,美聯儲還負責監管國外銀行在美國的分支機構。

  美聯儲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包括兩項內容。第一項,美聯儲會定期檢查這些機構的風險管理系統、公司財務狀況,以及日常運作是否遵循現有的法律和規定

  CAMELS的每一個字母代表一項評級標準。C代表資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A代表資產質量(Capital Quality),M代表管理水平(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E代表公司收入(Earnings),L代表資金流動性(Liquidity),S代表對市場風險的敏感程度(Sensitivity to Market Risk)。每一項評級標準都有一套完整的評分體系。

  檢查銀行控股公司時,除了考慮公司控股的銀行CAMELS得分情況,美聯儲還採用另外一套系統來考查銀行控股公司的風險控制、財務狀況以及總公司和下屬銀行之間的風險關係等。如果美聯儲發現被監管的金融機構存在問題,會通過書面形式通知這些機構的管理層和董事會,要求限期改進。多數問題都可以通過這種渠道迅速解決。如果有必要,美聯儲有權罷免違規機構的高層管理人員甚至董事會董事,以確保問題被妥善解決。美聯儲甚至有權對違規機構進行罰款或者永久性禁止某些高層管理人員從事

金融行業

工作。

  美聯儲監管工作的第二項主要內容是,對金融機構的日常運作和公司間的兼併制定規章。也就是說,美聯儲除了可以監督金融機構是否遵守現有法律外,還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在不違背現有法律的前提下制定新的規章和指導性意見。

  目前網上購物越來越普遍,電子犯罪也越來越普遍,因此這種

信用卡

盜用非常常見。在美國,持卡人只需要電話通知銀行,信用卡帳單上的這些債務就會被立刻消除,然後由銀行負責調查被盜用原因和追回被盜用金額。

  如果盜用發生在掛失之後,消費者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但如果掛失前已經被盜用,個人對被盜用金額最多承擔50美元損失。但很多銀行為了維持和客戶的關係,會免除這50美元的責任,尤其是信用卡持有人第一次發生這種情況時。

  如果消費者認為自己的權益被銀行侵犯了,可以直接向美聯儲進行投訴。美聯儲會根據這些投訴對被投訴銀行進行專項檢查。

  零利率後,貨幣政策何去何從?

  現實生活中,利率可以略微低於零,比如丹麥的中央銀行就曾經把利率定為-0.2%。因為平時可以享受銀行的各種服務,比如使用自動提款機、刷銀行卡等,而且家裡存放大量現金也不安全,所以即使短期內銀行利率略微低於零,大家仍然願意繼續把錢存銀行。但利率不可能大幅低於零。

  名義利率為零時,通脹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實際利率上升了1個百分點。實際利率上升將抑制需求,而需求量下降又會推動通脹率進一步下跌,再次拉高實際利率,形成惡性循環。和名義利率不同,通脹率可以降低到零以下,即為通縮,因此上面的惡性循環可以一直持續下去。這種名義利率降到零後,通縮造成經濟持續惡化的情況被稱為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

  注: 流動性陷阱

  和把通脹率目標設在零相比,名義利率距離零利率下限更遠,更不容易出現流動性陷阱的問題。

  在權衡流動性陷阱和高通脹帶來的不穩定性之後,央行在實踐中發現2%的通脹率目標是比較合適的水平。

  2009年後,為幫助經濟復甦,美聯儲推出了另外一種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Large-scale Asset Purchase Program)。美聯儲的資產購買計劃就是我們常說的量化寬鬆政策。

  量化寬鬆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實行量化寬鬆時,美聯儲直接影響長期利率——買入長期債券(主要是政府債券),增加市場對長期債券的需求。長期債券價格會隨需求增加而上漲,造成長期利率下降。

  比如一個面值為105美元的債券一年後到期。目前這個債券的市場交易價格是100美元。如果你花100美元買下,一年後可以得到105美元,這樣名義利率就是(105-100)/100=5%。如果市場上這種債券的需求增加,交易價格上升到102美元,此時的名義利率就下降為(105-102)/102=2.94%。也就是說債券需求越大,價格越高,它所對應的利率就越低。量化寬鬆的原理正是這樣:美聯儲購買長期國債來提高長期國債價格,降低長期國債利率。長期國債利率降低後,通常可以導致購房貸款利率、汽車貸款利率等長期利率下降。長期利率下降,便可以促進投資和消費,支撐經濟增長。

  注: 債券價格與利息的關係

  2011年9月,美聯儲宣布賣出4000億美元3年以下的短期債券,然後用這些資金買入等量的長期(6年至30年)債券。這項政策被稱為扭曲操作。這種政策的目的和量化寬鬆一樣,都是為了提高市場對長期債券的需求,從而降低長期利率。但和量化寬鬆相比,這種政策的資金來自賣出的短期債券,因此不會增加基礎貨幣總量,不對未來造成通脹壓力。但扭曲操作面臨一個限制:美聯儲持有的短期債券數量是一定的。所有短期債券都被置換成長期債券後,就沒辦法再進行這種扭曲操作了。

  量化寬鬆等於濫發貨幣嗎?——關於貨幣供應的幾個常見誤區

  經濟衰退時,銀行貸款非常謹慎,因此並沒有把基礎貨幣轉變成貸款在市場流通。所以根據市場中真正流通的貨幣量考慮,把量化寬鬆政策簡單等同於濫發貨幣沒有依據。

  M2過高會引起通脹嗎?

  M×V=P×Y。這個等式中M是貨幣供應量,V是貨幣流通速度,P是價格水平,Y是總產出。其經濟意義是,每年流通的貨幣總量等於用貨幣購買這些產品的總價值。通脹率是價格水平增長的速度,因此和通脹相關的是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而不是貨幣供應量本身。

  M2的增速和通脹有關。比如貨幣流通速度和總產出不變時,M2每增加1%就會引起1%的通脹。這種關係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成立。首先,貨幣流通速度是一個變量。同樣100元每年流通一次和流通兩次對價格的影響就完全不一樣。其他條件不變,貨幣流通速度越快,產品價格會越高,反之越低。因此通脹還受到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不僅僅是貨幣供應量的變化。現實生活中貨幣流通速度變化非常大,破壞了上面等式中M2增速和通脹間的關係。其次,M2也不能準確衡量上面等式中的貨幣供應量。現實生活中,貨幣供應量非常難準確衡量。尤其是金融市場日新月異,很多新產生的金融工具都可以在交易中充當貨幣的職能。

  通脹的表現是物價總水平的上升。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收入差距、消費習慣等因素,每個人感受的價格變化和公布的通脹率不一定一致。

  次貸危機起源:房價真的只漲不跌嗎?

  傳統貸款期限一般從15年到30年不等,貸款利率為固定利率。比如2013年年初,美國30年傳統住房貸款的利率在3.5%左右(具體利率會根據每個人的信用記錄有所浮動)。一旦貸款被批准,在今後30年裡,貸款人都按照3.5%的利率支付利息。

  20世紀90年代起,美國開始出現一種新型的購房貸款:次級貸款。這種貸款的條款非常靈活,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購房門檻。比如貸款人可以採用零首付,甚至買房時要交的各種費用和交易稅都可以通過貸款支付

  2002年美國的房地產價格開始快速上漲,次級貸款迅猛發展。更危險的是次級貸款開始逐步放寬甚至完全放開了對貸款人的資格審查。除了不要求首付,很多貸款公司還大幅度降低月供。比如在貸款的前幾年,貸款人只需要支付利息。很多貸款甚至不對貸款人進行任何收入等方面的背景調查,因此即使沒有支付能力的人也可以輕易得到貸款到房地產市場去賭一把。

  我用每個月付房租的1000美元來申請只付利息的貸款。次貸年利率是2%時,每月1000美元利息可以貸60萬美元,足夠應付買房資金和買房時的相關費用了。買房後如果每年房價上漲10%,5年後我賣出房子可以得到80.5萬美元。付清銀行60萬欠款後還得到20.5萬美元。這樣銀行和個人都得益,皆大歡喜。這正是美國房地產價格在2001年至2002年加速上漲後,次貸在購房貸款中的比例大幅度攀升的原因所在。

  在美國如果月收入2000美元,每個月能攢500美元已經非常不容易了,5萬美元是我將近10年的積蓄,因此對我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溜之大吉:房子我不要了,反正也沒有付首付。而傳統購房貸款中,由於付了20%的首付,所以即使房價下跌20%,貸款人仍然會繼續付月供。因此次貸的違約風險要遠大於傳統住房貸款。

  金融機構過分投機高風險的房地產項目進一步推動房價上漲,強化了投資者心目

中房地產

(

000736

,

股吧

)價格只漲不跌的錯誤觀念,這讓其風險監管機制更加鬆懈。在次貸的推波助瀾下,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越吹越大。

  這些直接向個人和家庭提供貸款的銀行或者金融公司主要負責住房貸款的零售。他們會把自己發放貸款後獲得的資產在二級市場上賣給下一級金融機構,比如兩房和投資銀行。

  「兩房」和投行除了留一部分房地產貸款用於自己投資外,會把剩下的房貸資產打包賣給養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險公司、

信託

投資公司、商業銀行等大型投資者。由於這些債券背後有房地產作抵押,所以也被稱為房地產抵押債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上面提到的所謂打包就是把不同金額、不同到期日、不同條款的購房貸款捆綁在一起銷售。

  這些房地產抵押的債券有時還會和使用其他資產做抵押品的債券進行捆綁銷售,所以資產結構會變得非常複雜。雖然這種打包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分散風險,但當打包結構太複雜時,資產自身的風險程度也變得難以判斷。這時投資者不得不依賴標準普爾和穆迪等專業的風險評級機構來評判這些資產的風險。

  「兩房」作為政府扶持的企業(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s),被很多人認為風險要遠小於一般的企業。投資者認為即使出現問題,政府也會出來救市而不是讓其垮掉。因此「兩房」打包和擔保的債券即使包括了越來越多的次貸,仍然被市場認為是非常安全的。

  美國國際集團(AIG)也積極為這些房地產抵押債券提供擔保,這更使投資者放心大膽地購買這些債券。但如果房價大幅下跌,次貸違約嚴重,保險公司自己也會因為沒有足夠資金賠償而破產。

  越來越多的資金以更低的價格流入到美國的房地產市場,讓更多的人可以用更低的利息獲得貸款。在需求的推動下,房價一步步加速上漲。從1996年到2006年,美國房價平均上漲了1.5倍(圖3-5),遠遠超過同期CPI的增長速度。

  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是由房貸機構不負責任地提供次級貸款,投資銀行通過證券化過度投機,「兩房」半政府企業的身份給投資者造成安全錯覺,以及評級機構失職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次貸危機是否由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造成?

  第一,美國房地產價格從1998年左右就開始加速上漲,而美聯儲的低利率是2001年後的事情,二者時間上不吻合。第二,從1998年開始的房地產泡沫是一個全球現象,

英國

愛爾蘭

西班牙

等多個國家都出現了房價快速上漲的現象。而這些國家並沒有像美聯儲一樣採用寬鬆的貨幣政策。第三,決定購房需求的是房貸利率這種長期利率,而不是美聯儲控制的短期利率。

  全球房地產泡沫更可能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全球長期利率下降造成的。

  美聯儲通過調節短期利率可以影響長期利率,但長期利率同時受其他很多因素影響,所以並不受美聯儲控制。比如從2004年6月到2006年7月,美聯儲連續17次

加息

,把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高到5.25%。但在2004年和2005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長期利率不僅沒有隨短期利率上升,反而繼續下降。時任美聯儲主席

格林斯潘

把這種現象稱為一個難解之謎(Conundrum)。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20世紀90年代以後長期利率下降,目前仍然眾說紛紜。有人認為90年代以來全球通脹率降低,因此長期利率隨之下降;也有人認為80年代後,全球經濟運行更平穩,經濟增長風險下降,因此長期存款需要的風險補償下降造成了利率下降;還有人認為中國等新興國家在亞洲金融危機後儲蓄率增高,為國際金融市場提供了廉價資本,壓低了長期利率。無論如何,全球長期利率在20世紀90年代後不斷下降不可能是美聯儲2001年的低利率政策造成的。

  「兩房」在二級市場上佔據了美國購房貸款一半左右的份額,如果它們倒閉,必然會引起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徹底崩潰。因此美國財政部2008年9月宣布接管「兩房」,擔保它們的所有債務,以確保美國房地產市場正常運轉。

  美聯儲通過3種大膽的創新式貨幣政策成功避免了這種結局。首先,美聯儲設立了緊急貸款項目,向受到擠兌的金融市場(比如短期資金市場)提供緊急貸款。通過這些措施,美聯儲消除了金融市場中的恐慌情緒,避免了市場恐慌和金融擠兌相互加強的惡性循環。其次,美聯儲推出了針對某些金融機構的專項救助,比如向AIG提供緊急貸款。這些救助措施避免了大型金融機構破產加劇整個金融市場的動蕩。最後,美聯儲通過量化寬鬆政策幫助美國經濟復甦,避免了大蕭條中通貨緊縮的危險局面。

  美聯儲應對次貸危機武器之一:緊急貸款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被擠兌的金融機構還包括證券市場上的經銷商(Brokers)、短期資金基金(Money Market Funds)、靠短期企業債券或者商業票據(Commercial Paper)融資的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等。

  短期資金基金的來源要從大蕭條說起。為結束大蕭條中接二連三的銀行倒閉,美國1933年禁止銀行向活期帳戶(在美國也稱為支票帳戶)支付利息。這個規定後來催生了短期資金基金市場。美國為什麼要禁止銀行向活期帳戶支付利息呢?由於美國當時採用金本位制度,美聯儲在大蕭條期間無法執行最後貸款人的職責。面對金融恐慌,銀行想要自保只能通過吸引更多存款來保證有足夠的流動資金。由於活期存款可以隨時支取,一家銀行提高活期存款利率後,立刻就能把資金從其他銀行吸引過來。隨之失去流動資金的銀行往往會被擠兌破產。於是銀行爭先恐後地連續上調活期存款利率,這造成流動資金在不同銀行間轉來轉去。

  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金融機構開始採用短期資金基金這種共同基金的形式繞過上面的法律限制。這些基金把投資者的短期資金匯集起來,然後購買安全性非常好的短期債券,比如政府國債或者安全評級最高的企業債券(包括雷曼兄弟和「兩房」的企業債券或商業票據)等。投資債券獲得的利息以股息的形式返還給購買短期資金基金的投資者。

  為了防止整個短期資金市場凍結,財政部和美聯儲聯合推出政策結束市場擠兌。2008年9月19日,財政部宣布從美元穩定基金裡拿出500億美元用來擔保短期資金基金1美元的市場價格。這樣可以保證投資人拿回自己的本金,消除了投資人的後顧之憂。這個政策和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針對傳統銀行的聯邦存款保險政策類似。另外,美聯儲向銀行提供專門的緊急貸款項目。銀行可以用緊急貸款購買短期資金基金的股票,通過這種方式向短期資金基金注資,保證短期資金基金有充足資金購買企業債券。這種緊急貸款項目類似於美聯儲在銀行被擠兌時通過折扣窗口向銀行提供貸款。通過這兩個政策,美聯儲和財政部穩定了美國的短期資金市場,避免了金融擠兌大面積擴散。

  2008年9月後,商業票據市場出現擠兌,造成資金凍結,美聯儲不得不設立兩個緊急貸款項目——AMLF和CPFF來專門幫助商業票據市場正常運轉。AMLF(資產支持商業票據貨幣市場基金流動性工具)項目最高時曾向市場提供超過1500億美元的貸款。CPFF(商業票據融資工具)的貸款量更是達到了將近3500億美元。也就是說美聯儲平時沒有監管這些市場的權利,但這些市場出現問題後,它仍然要充當最後貸款人。這正是我們之前提到的道德風險問題。因此從2011年開始,禁止銀行向活期存款付息的規定最終被取消。

  由於中國利率完全受到人民銀行限制,而且長期低於市場均衡利率,這種價格限制與美國當初不允許銀行為活期儲蓄付利息異曲同工,很容易催生以套利為目的的各種影子銀行。這些影子銀行平時容易繞過人民銀行監管。當出現大規模違約風險時,人民銀行必須擔任最後貸款人,避免金融市場恐慌。因此,中國的這些影子銀行一樣面臨道德風險問題。中國應該通過利率市場化把這些影子銀行從地下轉到地上來,由此增強金融市場的穩定性。

  美聯儲應對次貸危機武器之二:專項緊急救助

  2008年9月16日到2011年1月14日,美聯儲向AIG及其分支機構提供了緊急貸款,以解決短期資金問題。這些貸款最

高峰

時曾超過700億美元。此外,為了避免AIG由於資金短缺而不得不賤賣持有的房地產抵押債券,美聯儲最高時注資400億美元現金充當貸款或者向AIG購買房地產抵押債券,幫助AIG解決短期資金緊缺問題。

  在金融市場穩定後,當初貸款的金融機構全部償還了美聯儲的貸款和利息。其中僅對AIG的貸款就為美國財政部獲得了177億美元的利潤。因此美聯儲的緊急貸款政策既在危機中穩定了金融市場,又為納稅人贏得了豐厚的投資回報。

  美聯儲向銀行A買100美元的債券,支付100美元現金。如果美聯儲要求的儲備金率是10%,銀行存10美元在美聯儲以滿足儲備金要求,然後把剩下的90美元貸款給通用汽車公司。通用公司把錢給員工發工資後,員工把錢存到B銀行。銀行B為滿足美聯儲10%的儲備金,存9美元到美聯儲,把剩下的81美元貸款給小麗。小麗買了個iPhone,81美元到了蘋果公司後存到銀行C。銀行C存8.1美元到美聯儲做儲備金,剩下的錢繼續對外貸款。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下去,但每貸款一次就會減少10%,一直到減到零。

  這個例子裡,美聯儲最初雖然只發出了100美元基礎貨幣,但經濟中真正增加的貸款量是900美元(90+81+72.9+……=900)!

  經濟中,實際貨幣量和美聯儲發行的基礎貨幣之間的比值即基礎貨幣被放大的倍數,稱為貨幣乘數。

  2008年的次貸危機中,用M2和基礎貨幣比值衡量的貨幣乘數驟降50%以上。如果美聯儲不增加基礎貨幣,市場中流通的貨幣量將大幅度減少,造成金融機構和實體公司出現資金短缺問題。

  美聯儲應對次貸危機武器之三:量化寬鬆

  2008年11月,美聯儲宣布購買6000億美元的房地產抵押債券。2009年3月,美聯儲進一步擴大資產購買規模,決定購買1.25萬億美元的房地產抵押債券、2000億機構債券和3000億長期國債。這些大規模購買資產的政策被稱為QE1。

  2010年11月,美聯儲又推出QE2,宣布購買6000億美元的長期政府債券。大概一年之後,QE3出臺。2010年之後,美國的金融市場已經基本穩定,因此推出QE2和QE3的主要目的是刺激經濟而不是穩定金融市場。這是QE2、QE3和QE1的一個重要區別。

  QE2中,美聯儲主要購買政府的長期債券;而在QE3中,美聯儲購買的是房地產抵押債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MBS)。

  推出QE2時,美聯儲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是通貨緊縮的風險。當時美國的核心通貨膨脹率(排除能源和食品價格後的通脹率)非常接近於0(處於0到0.5%之間)。

  而推出QE3時,美國的核心通貨膨脹率在2%附近,並沒有通貨緊縮的風險。推出QE3的主要原因是美國房地產市場復甦緩慢造成失業率居高不下。美聯儲希望通過QE2降低長期政府債券利率,然後再進一步拉低房貸利率。然而QE2推出後,儘管長期政府債券的利率下降,但房貸利率下降的幅度不大。因此QE3直接瞄準和房貸利率掛鈎的房地產抵押債券,這樣就可以對房地產市場進行更有效的定向刺激。

  QE2宣布時,美聯儲提前設定了600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上限。但QE3並沒有一個明確的上限,而是承諾每個月購買400億房地產抵押債券,直到美國的勞動力市場出現令人滿意的復甦。

  美聯儲的扭曲操作政策在2012年年底到期,如果不採取行動,每個月長期債券的購買量將從850億美元降低到400億美元。在此背景下,公開市場委員會決定從2013年1月開始,每個月繼續購買450億美元的長期政府債券。這樣,美聯儲每個月購買的長期債券總量就和過去幾個月一樣,保持在850億美元。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每個月追加購買450億美元長期政府債券只是原來扭曲操作的延續,並非新的政策。

  量化寬鬆政策可以幫助房地產、股票和其他風險類資產價格回升。通過降低長期利率,債券這種低風險資產的投資回報率降低,因此資金會流入股票等高風險資產市場,從而推高這些資產的價格。資產價格上漲提高了家庭財富水平,刺激家庭消費。

  日本量化寬鬆是在發動貨幣戰爭嗎?

  傳統貨幣政策通過調節短期利率影響長期利率。當短期利率降低為零後,中央銀行可以通過量化寬鬆政策直接影響長期利率,達到傳統貨幣政策的效果。量化寬鬆時,中央銀行購買政府長期債券,壓低長期政府債券利率。長期政府債券利率下降再傳遞到住房貸款、投資貸款等其他長期貸款利率,刺激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消費和投資需求增長推動價格上漲,結束通縮。

  注:

日本

量化寬鬆

  日元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被當成避險貨幣,經歷了直升機式的升值,幾個月內狂漲超過30%。而目前國際經濟形勢趨於穩定,尤其是美國經濟在2012年年底出現加速復甦跡象,削弱了日元的避險功能。因此日元貶值是消除避險功能後向正常價值的回歸。另外,日本推出史無前例的重量級量化寬鬆,增加了日本經濟的不確定性,也是日元貶值的一個因素。

  注: 日元貶值原因

  歐洲債務危機爆發:「豬」一樣的隊友

  歐洲債務危機也稱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主要表現在

葡萄牙

(Portugal)、愛爾蘭(Ireland)、

希臘

(Greece)和西班牙(Spain)這幾個國家的政府債務問題上。這幾個國家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連起來正好是英語裡「豬」(pigs),因此他們也被戲稱為「歐元豬國」。

  投資者擔心政府無法償還債務,因此要求更高的利率補償風險;高利率反過來又增加了政府的還債壓力,使政府更難償還到期債務,投資者的擔心進一步加劇。

  注: 歐債危機惡性循環

  2010年年初,希臘成為歐洲債務危機爆發的導火索。此時投資者對希臘政府償還債務的能力徹底失去信心,希臘政府債券利率一路飆升,比

德國

高出8%~9%。

  歐洲債務危機惡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11年11月9日,

義大利

10年期政府債券利率一舉突破7%

  2011年下半年,義大利和西班牙債務危機惡化。歐元區的金融機構出現大規模擠兌,很多銀行都出現了資金不足的現象。歐洲央行不得不擔任最後貸款人,通過長期再貸款操作(Long Term Refinancing Operation,LTRO)向包括義大利和西班牙銀行在內的500多家銀行提供總價值超過3000億歐元的緊急貸款。西班牙在苦苦支撐了一年之後,2012年12月正式向歐盟申請了395億歐元的救助基金,準備用來為本國的金融機構注入資金。此時的歐債危機已經全面升級為一場金融危機。

  歐元區設計上的兩個漏洞:第一,歐元區平時不能有效監督和約束成員國的政府開支;第二,面臨金融擠兌時,歐元區缺乏統一的最後貸款人來平息金融恐慌,化解危機。

  注: 歐元區的兩個漏洞

  歐洲債務危機罪魁禍首之一:政府開支的道德風險

  希臘和葡萄牙兩國的政府債務危機確實是因為政府開支無度,其中希臘尤其嚴重。希臘政府歷來不太注意控制政府開支,多次造成政府破產。1832年獨立之後,希臘政府有一半時間都處於破產和違約的狀態中。希臘政府先後在1843年、1860年、1893和1932年破產四次,所以在加入歐元區之前,希臘政府的貸款利率一直遠高於德國等信用記錄良好的國家。加入歐元區後,希臘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貸款成本大幅下降,更加助長了寅吃卯糧的惡習。

  歐元區成員國加入時,政府赤字不能超過GDP的3%。希臘當初為加入歐元區,在數字上做了一些「技術處理」,滿足了這個要求。

  國際投資者認為希臘的政府貸款有歐元區做隱性擔保,因此願意以低一些的利率貸款給希臘。儘管歐元區有法律明文規定,其不對任何國家的債務進行擔保(Treaty on the

  希臘政府惡劣的財政狀況有幾個原因。一是它的稅收體系千瘡百孔,包括政府官員在內的大部分人都偷稅漏稅,政府收入根本沒辦法保證。同時,政府為了討好選民,承諾各種不切實際的福利制度。加入歐元區之前,投資者擔心希臘這種信用記錄不好的國家會賴帳,因此給希臘貸款時非常謹慎,比如會收取高利息等。這些市場行為對希臘是一種督促和限制,讓政府在花費時不能肆意而為。加入歐元區後,希臘政府的貸款受到歐元區的隱性擔保,貸款成本直線下降,放縱了希臘政府的消費

  注: 希臘財政惡化原因,一是收稅體系,二是福利制度

  美國對州政府的財政狀況進行了嚴格限制。每個州每年必須平衡自己的收支,不允許出現財政赤字。

  注: 美國為防止道德風險要求各州不允許財政赤字

  由於缺乏統一的財政制度,歐債危機中的拯救計劃面臨種種政治壓力。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政府債務問題,希臘必須勒緊腰帶,該減工資的減工資,該減福利的減福利。但「減肥」無論是對政府還是個人都很痛苦,減少福利後,希臘和其他「歐元豬國」都發生了大規模的抗議遊行。

  注: 歐元區需要統一政府財政,但不可能

  歐洲債務危機罪魁禍首之二:金融市場的擠兌風險

  歐洲央行被禁止擔任最後貸款人有兩個原因。第一,歐洲央行不能擔任政府債券的最後貸款人可以防止歐洲央行淪為政府的印鈔機。這個問題我們在介紹美聯儲時提到過。第二,歐洲央行不能對歐元區銀行進行統一監督和管理,因此也不應該執行最後貸款人職能。如果需要中央銀行在金融危機時擔任最後貸款人,央行平時必須有權監管銀行,督促它們不要過度投機。

  注: 歐盟央行不做最後貸款人的原因

  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和次貸危機爆發,西班牙和愛爾蘭兩國的房地產先後崩盤,金融機構遭到擠兌。在選擇使用歐元時,歐元區國家已經把中央銀行的職能都上交到了歐洲央行。因此西班牙和愛爾蘭在金融擠兌發生時不能像美聯儲一樣向國內金融機構提供緊急貸款,渡過危機。為防止銀行業崩潰,兩國政府只能通過財政撥款來救助各自的銀行。為籌集資金救助金融機構,愛爾蘭和西班牙發行了大量政府債券,或者直接收購了銀行。這樣銀行負債就變成了政府負債,造成了2008年後政府財務狀況嚴重惡化。因此,西班牙和愛爾蘭的政府債務問題本質上是房地產市場崩盤造成的,而不是像希臘那樣,是政府過度開支導致的。

  注: 西班牙、愛爾蘭是因為房產泡沫,而非過度開支導致危機

  歐元區問題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的地區經濟差異也非常嚴重。為減少貨幣政策在不同地區的負面影響,中國政府需要考慮改進現行的戶籍制度,減少社會保險等各個方面的限制,方便勞動力在不同地區間遷徙。

  小編說: 為了您和您的家人, 請遠離二元期權.

  金融詐騙時常發生在我們的身邊,而且它已經涉及了金融業的所有領域,尤其去年,泛亞貴金屬事件, 金賽銀事件, MMM金融互助, 677家P2P崩盤跑路, 民間借貸崩盤, 外匯交易也是如此. 建議大家在選擇平臺時謹慎小心.

  下面是我的個人微信號, 如果覺得自己正在被忽悠, 歡迎向我留言諮詢(直接說事兒, 別問"在嗎?") 我會幫忙查一查, 很多時候可能只是一句話, 就能給你省下一大筆交給騙子的學費.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外匯交易入門

(責任編輯:冉一方 HN058)

相關焦點

  • 陰謀論的歷史和心理「土壤」
    回國告別的時候,瑪麗安遞給記者一個信封,裡面是一張面值25000伊拉克第納爾的紙幣。她語重心長地說,「知道你不信,但是萬一呢,到時候真的因為這個富起來,也不枉我們認識一場的交情。」這番情誼雖然令人感動,但更讓人憂慮。  寧可篤信視頻網站上陌生人的忽悠,也不相信權威新聞網站;寧可相信整件事情背後有驚天大陰謀,也不相信常識、理智。
  • 陰謀論與科學思維
    可是正如人很善於在本來沒有規律的地方尋找規律,我們也非常擅長在本來沒有聯繫的事情中發現聯繫,並且用一個簡單理論對這些事情進行解讀。我的理論沒有什麼進一步的證據,而且我也不需要什麼進一步的證據,但是我的理論可以解釋這些看似「自然」其實「不自然」的事件,我發現其背後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這種解讀,就是陰謀論。1.
  • 西方陰謀論之:《錫安長老議定書》堪稱百年奇書,猶太陰謀論核心
    當人們將百年來歷史上發生的最重大的一系列事件同猶太人的陰謀聯繫在一起的時候,也就必然會同這部《議定書》聯繫在一起,並從中獲得最終的解釋、最終的根源、最強的依據。 百年來的一切探索和研究猶太之謎和世紀性的猶太陰謀論,都無論如何也不能迴避這部最重要的文件。頂級的學者和著名的政治家莫不如此。如果說20世紀有什麼最大的驚天秘密,那就是《議定書》。
  • 《陰謀論》解讀之一:隱形的「囚牢」
    《陰謀論》的作者,英國人大衛·艾克被稱為「西方最偉大的瘋狂陰謀論大俠」,先後花了幾十年的時間研究陰謀論,雖然他的研究很另類,他本人也飽受有爭議,但還是吸引了大量的粉絲。大衛·艾克的《陰謀論》到底是一部怎樣的奇書,我們試著以另一個視角對它進行解讀。
  • 我們該如何抗擊陰謀論
    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在2020年2月19日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關於新冠病毒非自然起源的陰謀論,強調疫情中相關數據迅速、公開且透明的共享正受到這種陰謀論的威脅。其實,諸如新冠肺炎疫情這類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會引發陰謀論是可以預料到的,因為在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較重大的事件都會被蒙上陰謀論的陰影。
  • 陰謀論何以野蠻生長
    ◆ 在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國家或地區,「匿名者Q」等陰謀論組織大張旗鼓地宣傳反智言論,其追隨者浩浩蕩蕩走上街頭,高舉「新冠病毒是一場騙局」的標語,使全球抗疫陷入更艱難的處境;部分陰謀論者更是煽動仇恨、暴力,企圖為恐怖主義正名;同時,陰謀論還被一些披著研究機構外衣的組織用來抹黑、污衊其他國家的政府和國民……這一切
  • 《陰謀論》解讀之四:人類生活在「矩陣」中
    思想者札記——關於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期望與大家思想碰撞、心靈互動。現有的科學理論還無法解釋世界的真相。在頂級的科學家看來我們的世界確實處在一個「場」中,《陰謀論》把這個「場」與人類大腦的某種聯繫稱為「矩陣」,人類所有的感覺都與「矩陣」有關。
  • 陰謀論 · 彭凱平專訪:陰謀論為什麼這麼紅?
    「我認為,我們所說的物理現象產生的主觀解釋是正確的,這可以解釋陰謀論產生的一個原因:人類有一種急需對外在事物了解的傾向性。」在彭凱平看來,物理世界是人類最早接觸到的世界,對不同群體來說文化差異更小。「如果再做下一個研究,我可能會選擇生物或化學相關的陰謀論。以化學世界為例,很多人缺少心理體驗——這些領域對很多人來說是不可控的,這時候最容易產生陰謀論。
  • 陰謀論,和偵探推理小說的敘述性詭計如出一轍
    從心理學上分析,人們總是想將看到的東西聯繫到一起去解釋某些事情,問題是,人們看到的東西之間未必有聯繫。如果硬要將其實並無瓜葛的事物聯繫到一起,有時會得到很怪誕的推論。陰謀論就是利用這一點,為了某個怪誕的推論硬是將其實並無瓜葛的事物聯繫到一起。
  • 有關人類存在的陰謀論
    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一個陰謀論!第一個疑問?為什麼稱霸地球億年之久的恐龍沒有進化出智慧?恐龍經歷了億年之久的進化似乎僅僅只是變得更加強壯,速度更快了。相比較而言,人類就仿佛開了掛一樣,最早的古人類化石是一萬年前的,也就是說人類用恐龍的萬分之一的時間,從原始社會進化成先進文明!這個速度有點過分,如果有恐龍活著一定會舉報人類作弊!
  • 川普傳播陰謀論,美國人偏信極端觀點
    陰謀論在美國野蠻生長,既凸顯了美國社會文化的特質,更反映了當前美國面臨的政治危機。這些陰謀論已經給美國民眾和政府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以前雖有少數政客宣揚陰謀論,但很難進入主流政治舞臺,然而近來有美國媒體評論稱,「自2016年大選以來,陰謀論在美國的傳播得到空前發展。」自上而下,過去4年裡陰謀論似乎已成為美國政治甚至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 川普及其支持者竭力鼓吹的一大陰謀論是所謂的「深層國家」。
  • 「陰謀論」英語怎麼說?
    關於美國把新冠病毒作為生物武器帶到武漢的陰謀論如野火般蔓延。陰謀論是指解釋一件事情或一系列情況是強大的陰謀者秘密謀計劃的理論。領導人被暗殺後,陰謀論迅速興起。Conspiracy theory is commonly used with the verbs create, circulate, fuel and debunk.
  • 揚之萊茵日記:「陰謀論」喧囂塵上,誰是替罪羊?
    對於上述針對他本人以及他的基金的種種「說法」,蓋茨5月11日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我們所作的一切,無非就是出錢和表達我們的看法。」他感覺「很糟糕」,因為此前沒有更有力地警告大瘟疫的危害,不然全球的抗疫或許能做得更好。不只是德國,澳大利亞也有這樣的集會,而在推特上,各路「陰謀論」會互相串聯,捍衛本方觀點。
  • 陰謀論?張雨綺坑慘鹿晗,一切正中楊天真下懷
    而這一切正中了楊天真的下懷,楊天真最近參加了綜藝節目,一直在賣力地為節目做宣傳,在節目播出之前,楊天真就開始預測明天會有3個熱搜,果不其然,沒多久楊天真就喜提熱搜,達到了宣傳節目的效果,如今看來這一切還真有一絲陰謀論的感覺。
  • 不惜一切代價!美聯儲追隨「超級馬裡奧」步伐 鮑威爾一句話令美元...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不惜一切代價」——這句話出自前任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基之口,他讓歐元擺脫了生死存亡的風險。然而,這正是美聯儲發出的信息,它正在動用大規模刺激計劃,以減輕冠狀病毒對經濟的影響。
  • 聊聊「陰謀論」流行的原因及其弊端
    ★為何陰謀論很有市場?  如果大伙兒仔細觀察,會發現:周圍有很多人相信形形色色的陰謀論。所以,俺有必要解釋一下,其中的緣由。◇心理因素  俺個人覺得,心理學層面的因素是陰謀論廣泛存在的主要原因。對於陰謀論的心理學因素,俺總結了如下幾點。
  • 全面揭秘蜥蜴人外星種族,大衛艾克陰謀論背後的真相
    陰謀論帝國   ▲▲▲   有了時間就有了一切,只要時間足夠,一隻亂敲打字機的猴子都能打出莎士比亞全集。為了向世界解釋他的發現與觀點,他出版了16本書,發行了6部紀錄片,形成了全球範圍的影響。蜥蜴人控制人類、光明會、共濟會、疫苗騙局說、愛滋病醫療陰謀、美國登月陰謀、黛安娜王妃謀殺論、甘迺迪遇刺、轉基因陰謀、黑暗人體實驗...這些都是大衛·艾克陰謀論帝國的一部分。艾克從一個人們尊敬的主持人一下子變成了全民嘲笑的瘋子,可艾克依然堅持揭秘,仿佛印證了靈媒的那句話:他將名滿天下但也要面對無數非議與嘲笑。
  • 《陰謀論》解讀之三:文明的擴張與血統的博弈
    《陰謀論》中提到:「毫無疑問,蘇美爾、埃及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都具有共同的起源」,他們「來自同一個民族」,這正是文明擴張的方式——血統的分化與博弈。所謂的血統,實際上是地球上的高級「能量網」。他們被稱為「龍脈或者靈脈」。關於這些能量網,《陰謀論》稱之為「蛇網」「鎮壓地球網」等。這些網絡頂端的控制者是「光明會」。
  • 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模糊未來
    美聯儲於2012年1月發布的首份「長期目標和貨幣政策戰略聲明」澄清對國會確立法定任務的解釋,提高了透明度,並強化問責制。儘管美聯儲強調,不宜制定就業量化目標,最大就業不是直接觀察到的,而且受到許多非貨幣因素的影響。美聯儲還是正式確立了2%的較長期通脹目標,即對稱和最大就業目標。
  • 世界四大陰謀論系列,其實我們人類一直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監獄中
    世界四大陰謀論系列,其實我們人類一直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監獄中浩瀚無垠的宇宙中,人類在地球上生活至今,也未曾看透整個宇宙,人們不僅感嘆,宇宙有多麼龐大、就有多麼神秘,而我們所在的地球,不過是宇宙中一顆塵埃,人類也始終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監獄中,甚至沒有證據表明,人類這一物種是突然出現在地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