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學英語》, 作者呂叔湘,老一輩語言學家,近代漢語學的拓荒者、奠基人。
這書值得一讀,我認為貴在三點:行文、視角、火候。
全書行文以主客問答形式組織,你問我答,輕鬆好懂,不無聊;視角指書是從中國人面臨的難點講起,而非以英文本身為中心;火候最為難得,呂先生漢語英語皆修養了得,知識講得通透。
張五常評價自己《吾意獨憐才》一書說:此書不是作者求學經歷的本身,而是殺出重圍之後老人家的回顧。
讀《中國人學英語》一書,我常常想起這句話。
*書裡開篇便指出:中國人說寫英文,容易用錯詞,之所以易錯,是因為習慣比附。
「比附」的意思是,覺得兩種語言當中,字詞和字詞是可以一個抵一個的,比如把 man 等同「人」,student 等同「學生」。
作者說,這樣的誤解,最為害事。
為什麼?
因為兩種語言,除開一些學術上的術語大致相等,其餘的詞,沒有含義完全相同的。
他拿 man 和 student 舉例,說 man 除了表示「人」以外,在 man and woman 裡頭指「男子」,man and wife 中是「丈夫」,his man Friday 是「僕人」,be a man 是「好漢、男子漢」,infantryman 是「步兵」,merchantman 是「商船」;
student 也是一樣,a student of Shakespeare 是「研究莎士比亞的人」,絕不是「莎士比亞的學生」,「大學生」倒是 a university student,但「小學生、中學生」通常只是 a schoolboy。
student 這詞,之前也背過幾個表達,確實不止是字面的「學生」,比如 a student nurse 是「實習護士」,a student of human nature 則又成了「研究人性的學者」。
man、students 這兩個淺近的詞尚且如此,比這更深奧的就可想而知了;名詞尚且如此,動詞、形容詞、介詞,就更是了。
他的結論是:
英語要想學好,非得徹底覺悟,把英語當作和漢語完全不同的新東西來學。
*中國人學英文,還有一大難點:同近義詞,不好辨析,難以區分 。
呂先生在第四章「詞義」給了幾個法子,其中有一個我覺得很巧妙:借用反義詞來幫忙。
舉例:
true、real 詞典裡都注作「真的、實在的」,不好區分。
這時,要是能知道 true 和 false 是反義詞,real 和 imaginary 是反義詞,其中區別就能更加明晰、確定了。
當時讀到這裡,我就想:這辦法能推而廣之嗎?靠不靠譜的?
於是我找了同樣表「真實」的近義詞來試試:genuine。
不瞞你說,在此之前,real、true、genuine 這幾個詞堆一塊,各自語塊搭配我能背,但讓我說區別,確實有些模糊。
然後,本著找反義詞的思路,我逮著 genuine 的詞典釋義讀了幾條,找到反義詞:artificial(人為的、人造的)。
這樣一來,再讀例句:
Is the painting a genuine Picasso?
這幅畫是畢卡索的真跡嗎?
是不是清楚多了?
章節裡還辨析了 high/tall、wise/clever、great/big/large、say/speak/tell 等等組合,都講得清楚簡明,一看便知。
*書裡各章還時不時能遇到那種一語講透的經驗之談。
比如,談語法:
語法知識該隨時隨地從閱讀裡獲得,英文學到相當程度以後,讀一本好語法書,仿佛做一鳥瞰,或是清點一次倉庫,能有融會貫通之效;但如果過早地去啃系統語法,利少弊多。
——這真是一句話把學語法的要訣全給講完了。
講發音:
元音方面,首先應該注意長音和短音的分別,中國學生常犯的毛病是長音不夠長,短音不夠短,這是因為漢語的各個韻母長短都差不多,中國學生容易把這個習慣用到英語字音上去。
誠然。這點復旦林同濟老教授也提過:音的長短,非常重要,比如 father 的 fa 該發得長,mother 的 mo 該短。每個詞都掌握重音和長短,就會讀得自信,見到生詞不畏難,讀得有勁頭。
有點可惜的是,《中國人學英語》是本老書,早已絕版,很難購得,網上有個流傳的 PDF 影印版,我們放到後臺了,可以回復「中國人學英語」獲取。
推薦閱讀:
讀原著,讀慢點兒
背單詞我最看重的技巧
牛津高頻搭配表:比背單詞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