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全球化⑦|逆全球化浪潮下的全球衛生治理之路

2021-01-08 澎湃新聞
治癒全球化⑦|逆全球化浪潮下的全球衛生治理之路

2020-09-02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按】

在新冠肺炎疫情時代,全球合作缺位,逆全球化興起,世界亂相頻出。全球化患病,如何治癒?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院與澎湃新聞聯合推出「治癒全球化」系列文章,從多元視角審視全球化,並嘗試提出治癒建議。本系列文章只是個開頭,歡迎投稿討論大家的全球化。

自2020年初以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美國從疫情初期就開始指責世衛組織並多次威脅退出。2020年4月14日,川普宣布美國將暫停向世衛組織繳納會費,指責其沒有及時分享疫情信息,沒有及時宣布「全球大流行」,並要求對世衛組織在疫情中的工作「問責」;5月18日,川普致信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稱,若世衛組織不在未來30天內作出「實質性改進」,美方將終止向世衛組織繳納會費,並重新考慮是否留在該組織內;5月29日,川普宣布,由於世衛組織「拒絕執行美方所要求的改革」,美國將終止與世衛組織的關係,並將本該向該組織繳納的會費調配至別處[①]。7月6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累計確診人數已高達2000多萬人,累計死亡人數70多萬人。然而,美國政府卻在此時通知聯合國秘書長,美國將正式退出世界衛生組織,這一決定將於2021年7月6日生效[②]。作為世衛組織的第一大捐款方,美國的退出不僅再一次動搖了以世衛組織為核心的全球衛生治理體系,也助長了逆全球化浪潮的抬頭。那麼,全球衛生治理體系會隨著逆全球化浪潮的抬頭而逐漸衰敗嗎?全球衛生治理能否在新的世界環境下找到一條維持生命力的新路徑呢?

一、公共衛生治理的全球轉向:全球化時代的大勢所趨

全球化時代也就是全球傳染的時代[③]。從廣義上來說,全球化可以被理解為一個以經濟、政治、技術、文化和環境等一系列社會領域變化為特徵的進程,而這些全球變化的進程正在重組人類社會,引領了一種嶄新的健康與疾病模式,並重塑了健康的決定因素[④]。全球化時代影響健康的因素已經跨越國界,新發與復發傳染病已成為全球化時代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20世紀70年代起,傳染病以每年新增一種或多種的速度出現,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暴發流行性傳染病,僅幾小時後就可以蔓延至其他國家和地區[⑤]。截止2019年底,全球檢測到的傳染病高達61種,涉及70多個國家和地區[⑥]。也就是說,全球化進一步促進了傳染病的國際流行,而傳染病的全球傳播也匯成了全球化浪潮的一股支流,交互影響[⑦]。

疾病的全球化同時也促進了公共衛生治理的全球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衛生」從話語權上迅速地取代了「國際衛生」和「國家衛生」概念[⑧]。因為疾病全球化的威脅使世界各國產生了安全利益上的「共性」,使整個國際社會的衛生安全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意味著公共衛生治理必然從國家主導的、單一的國家治理模式走向多元主體參與、多層次合作、方式多樣化的全球治理模式[⑨]。以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地區發展銀行、無國界醫生、蓋茨基金會、全球疫苗免疫系統等為代表的多元公私行為體在以世界衛生組織為核心、多元主體、多層次並存的衛生治理體系中互動實踐,促進了公共衛生治理的全球化。

二、全球衛生治理的區域轉向:逆全球化浪潮下的順勢而為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範圍內興起了一場逆全球化浪潮,原有的以民族國家為單位、由全球性國際組織主導的全球治理之路前景迷茫。2014年伊波拉疫情的暴發引發了世界範圍內對世界衛生組織的廣泛質疑和批評,在哈佛環球衛生研究所和倫敦衛生和熱帶醫藥學院的帶領之下,20名國際醫學專家於2015年11月23日在《柳葉刀》上刊文,強烈批評世界衛生組織在伊波拉疫情暴發之初,缺乏領導力並且應對不力,以世衛組織為核心的全球衛生治理體系遭遇了成立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

2020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劇了逆全球化浪潮的抬頭,然而,全球衛生治理卻在這樣的背景下凸顯出了潛在的新形式和新力量,在以往的公共衛生治理中被忽略的區域層次逐漸顯現出其獨特的能力與活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防控中,無論是疫情判斷還是具體措施,全球性的世界衛生組織都沒有歐盟、東協這一類的區域組織更有針對性,並且,此次疫情暴發時間的差序性更促使了全球公共衛生危機治理呈現出區域性特徵,區域合作隨著疫情的蔓延日益得到重視[⑩]。2020年5月18日至19日線上舉行的第七十三屆世界衛生大會一致通過了一項由130多個國家共同發起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決議,要求儘早對世衛組織啟動公正、獨立和全面的評估進程,總結全球應對大流行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注意的是,決議中明確指出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屬於參與協商一致的會員國主體範疇[11],以往被忽略的區域組織在重新審視和評估全球衛生治理體系的過程中被予以重視。

那麼,為什麼區域層次在全球衛生治理中如此重要?首先,區域治理的網絡既不同於全球治理體系的鬆散聯繫,也不同於國內治理單位的高度同質化,不同行為體互動的頻密程度在區域體系中明顯高於全球體系,也就是說,全球治理的區域轉向實際上是全球治理的權力和資源向區域的流散和聚合[12]。第二,諸如世界衛生組織之類的全球衛生治理組織儘管在治理規範和能力建設領域進行了協調一致的努力,但由於其缺少對於地區特殊性和敏感性的考慮,全球衛生治理在地區內的實施並不算成功。在建立信任、信心和真正提高治理能力建設方面,區域性治理框架似乎比宏大的全球治理框架更成功,區域成為了全球利益與國家利益的契合點,有利於平衡全球和國家層次之間的差異。第三,區域層面的接觸與合作可以創造一個外交上的「安全空間」,並給予不自覺遵約的國家以「同行壓力」,使其提高衛生治理能力建設的技術任務是在具有政治後果的環境中進行的,從而增強各國自動報告疫情和自覺提升治理能力的動力。因此,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取決於區域如何成功地發展和維持管理新發疾病和急性公共衛生事件的系統和能力[13]。在區域和次區域層面發展監測和應對、實驗室、傳染病控制和人畜共患病的合作網絡,是全球實現有效防治新發傳染病風險的重要途徑[14]。

三、通過區域框架解決全球問題:後疫情時代的因勢而謀

因此,建立緊密的區域合作將是未來全球衛生治理的趨勢[15],區域作為長期以來被全球衛生治理忽略的層次,值得被我們關注和研究。尤其是在當今逆全球化浪潮抬頭、國際秩序走向不確定的情況下,區域對全球衛生治理結構的連接、緩衝作用和對全球衛生治理資源的整合、再分配作用得以凸顯,區域化治理和跨區域合作將成為全球衛生治理在實踐中的新形式,並與現有的全球衛生治理體系兼容共存。也就是說,全球衛生治理不會因為逆全球化浪潮的興起而走向衰敗,而是將在實踐進程中以新的形式和更多元的實踐主體適應變化中的世界環境。

以東亞地區為例,由於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該地區面臨著巨大的公共衛生安全威脅。除了傳統的地區公共衛生疾病,該地區近年來屢次發生的新發傳染性疾病成為了影響該地區甚至全球衛生治理的重要因素[16]。然而,無論是應對「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甲流」疫情,還是如今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該地區都以東協和東協-中日韓(10+3)為中心進行了迅速和有效的合作應對,這種具穩定性和靈活性的公共衛生治理合作方式為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提供了範例。例如,在3月11日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病毒為「全球大流行」之前,東協就已經主導召開了七次會議,發表了《東協關於協同應對新冠肺炎問題的主席聲明》、《東協-中日韓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領導人特別會議聯合聲明》在內的一系列政治承諾和合作計劃,並在已有的公共衛生合作機制的基礎上,設立了東協公共衛生應急行動中心網(ASEAN EOC Network)、區域公共衛生實驗室網(Regional Public Health Laboratories Network)和東協生物離散虛擬中心(ASEAN BioDiaspora Virtual Center, ABVC)等一系列合作治理機制。

此外,該地區通過結合地區特色和傳統,對國際規範的重新解釋、表述和實踐,於2005年建立了包含東協秘書處、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辦公室和東南亞辦公室以及技術專家網絡的三方合作的亞太地區新發疾病防治戰略(APSED)。該地區衛生治理框架的獨特之處一方面在於,它是在一個衛生治理能力較弱、發展不平衡且面臨巨大衛生挑戰的區域上展開的,另一方面在於,它是一個將政治利益與技術知識結合起來的包容性網絡,促使一個致力於主權和不幹涉的地區不僅接受了監測和報告傳染病的國際規範,而且還採取行動將國際規範付諸實踐。事實證明,當2010年亞太地區新發疾病防治戰略第一實施階段結束的時候,該地區各國的疫情檢測和報告行為發生了積極變化,表現出較強的對國際公共衛生規範的遵從性,該地區各國對疾病監測和確認的能力持續增強[17],報告的及時性也全面提高[18]。

東亞地區的例子充分表明,在區域框架中解決全球問題、實現全球衛生治理目標是可行的。通過區域政治機構的參與、正式和非正式機制的建立、對地方敏感問題和區域規範予以重視以及地方性知識共同體的形成,該地區創造了政治環境來促進規範性和技術性知識的轉移,實現了在區域環境中對改善全球衛生治理的獨特回應,通過這種回應不僅加強了區域合作,還實現了全球衛生治理能力提高的目標。另外,通過加強區域衛生治理合作和跨區域衛生合作,世界衛生組織總部和地區辦公室之間分散的結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因為世界衛生組織下不同的地區辦公室,有不同的優先級和做法,而不同的地區辦公室能夠聚在一起就政策、防禦、新發傳染病的應對措施和《國際衛生條例》的實施達成一致非常罕見[19]。因此,通過區域框架來解決全球問題不僅將會成為逆全球化浪潮下衛生治理全球化的新形式,也會成為解決現有全球衛生治理體系困境的有效途徑。

四、全球衛生治理的中國路徑:後疫情時代的應勢而動

逆全球化浪潮下,全球衛生治理之路的不確定性既對中國參與全球衛生治理提出了挑戰,也為中國提供了機遇。因此,中國首先需要在尊重和繼續參與現有衛生治理體系的基礎上,提升在全球衛生治理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廣泛參與並推動世界衛生組織改革,積極貢獻中國智慧。其次,中國可以從區域層次的合作治理入手,立足於周邊地區,將地區性或跨區域性的衛生治理合作與「南南合作」、「瀾湄合作」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公共衛生部分互補結合,根據各地區實際需求和本土性政治文化特色制定計劃,實現衛生合作政策和衛生外交方式的「因地制宜」。例如,可以將公共衛生治理能力較低、治理需求較大的東南亞地區作為第一批合作治理目標,在尊重東南亞地區不幹涉和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將現有合作機制中的公共衛生合作項目有機融入,制定出充分考慮東南亞實際需求、適合東南亞實際情況的合作計劃。最後,注重培育國內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全球衛生治理,通過多利益相關方的共同合作,促進地區衛生治理的政治技術網絡生成和知識共同體建立,為中國在全球衛生治理的未來之路上走得更穩、更遠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作者:張蕾,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立場無關,文責自負。引用、轉載請標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處。)

參考資料:

[①] 人民網:「美國退出世衛組織害人害己」,2020年6月6日,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0/0606/c1002-31737316.html

[②] 聯合國:「美國正式通知聯合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2020年7月7日,https://news.un.org/zh/story/2020/07/1061551

[③] [美]麥可·哈特、[意] 安東尼奧·奈格裡:《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楊建國、範一亭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8頁。

[④] Lawrence O. Gostin and Allyn L. Taylor, Global health law: A definition and grand Challenges, Public Health Ethics, Vol. 1, No. 1, 2008,p53.

[⑤] 程春華、楊久華:《未來中長期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發展趨勢及其國際政治影響》,《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第21頁。

[⑥] 楊娜:《全球公共衛生難題及其治理路徑》,《現代國際關係》,2020年第6期。

[⑦] 龔向前:《傳染病全球化與全球衛生治理》,《國際觀察》2006年第3期,第24頁。

[⑧] Theodore M Brown, Marcos Cueto, Elizabeth Fee,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international」 to 「Global」 public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Vol. 98. Issue 9, 2008, pp1596-1597.s

[⑨] 張彩霞:《全球衛生法:全球衛生治理的新趨勢》,《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1年10月第4卷第10期,第66頁。

[⑩] 張云:《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的區域轉向與中國的戰略選項》,《當代亞太》2020年第3期,第149頁。

[11] 第七十三屆世界衛生大會:「應對COVID-19疫情」,WHA 73.1號決議,2020年5月19日,第7頁,https://apps.who.int/gb/ebwha/pdf_files/WHA73/A73_R1-ch.pdf

[12] 張云:《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的區域轉向與中國的戰略選項》,《當代亞太》2020年第3期,第148頁。

[13] Li, Ailan and Takeshi Kasai, 「The Asia Pacific Strategy for Emerging Diseases: A Strategy for Regional Health Security.」 Western Pacific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 Journal, Vol.2, No. 1, 2011, pp.6–9.

[14] WHO Western Pacifc Regional Office (WPRO), 「The Asia Pacifc Strategy for Emerging Diseases.」 Manila: South-East Asia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Western Pacifc Regional Organization for WHO, 2005, p5.

[15] Mely Caballero-Anthony,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in ASEAN: going beyond the rhetoric of securitization to deeper institutionalization,」The Pacific Review, Vol. 21, No. 4, 2008, p516.

[16] 世界衛生組織:《亞太地區新發疾病防治戰略和國際衛生條例(2005)》,2010年,第2頁。

[17] Emily H. Chan, Timothy F. Brewer, Lawrence C. Madoff, Marjorie P. Pollack, Amy L. Sonricker, Mikaela Keller, Clark C. Freifeld, Michael Blench, Abla Mawudeku, and John S. Brownstein, 「Global Capacity for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Dete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Vol. 107, No.50, 2010, pp21701–21706.

[18] Sheryl A. Kluberg, Sumiko R. Mekaru, David J. McIver, Lawrence C. Madoff, Adam W. Crawley, Mark S. Smolinski, and John S. Brownstein, 「Global Capacity for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Detection 1996–2014」.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Vol. 22, No.10, 2016.

[19] Sara. E. Davies, 「Containing Contagion: The Politics of Disease Outbreaks in Southeast Asi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9,p87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治癒全球化② | 全球化浪潮中的航向標:新加坡自貿港的經驗對海南...
    【導語】在新冠肺炎疫情時代,全球合作缺位,逆全球化興起,世界亂相頻出。全球化患病,如何治癒?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院與澎湃新聞聯合推出「治癒全球化」系列文章,從多元視角審視全球化,並嘗試提出治癒建議。本系列文章只是個開頭,歡迎投稿討論大家的全球化。
  • 「深度」王棟 王怡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逆全球化?再全球化?
    作為一種非傳統安全威脅,疫情蔓延擴散本身就是全球化的突出表現,同時也導致了經濟全球化受挫放緩,人員流動的全球化受阻隔絕,給全球化造成巨大衝擊。借炒作疫情,質疑、反對全球化的"逆全球化"浪潮捲土重來,"脫鉤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經濟規律與技術進步決定了疫情不會導致逆全球化。全球化是時代潮流、大勢所趨,並不會走向終結。相反,標誌著全球化擴容升級的"再全球化"將在疫情中加速到來。
  • 香港大學SPACE學院全球化vs.逆全球化的思考
    值此時機,香港大學SPACE學院與財新國際強強聯合,共同推出「2017:全球化vs.逆全球化」國際論壇。繼國際學者與梁錦松、陳啟宗等商界代表香港場共議時局後,2017年7月1日,論壇移師上海。300餘位工商界菁英齊聚浦東,共同探討全球化的新趨勢及新挑戰。
  • 英文搜索:全球化浪潮下的藍海市場
    最近,某知名英語教育機構發布了2017年「全球非英語母語國家的英語水平排名」,近五年來,中國人的英語熟練度一直在穩定提升,位列全球第36位,超過八成省市的英語熟練度要優於去年——考慮到中國融入全球化分工的時間並不長,這種英文水準的飛躍,著實令人讚嘆。
  • 全球化下的公共衛生:變化與挑戰
    在過去數十年,全球化的不斷提速戲劇性地改變了全球的疾病譜。勢不可擋的全球化浪潮催生並加快了各種社會與經濟巨變。經濟一體化、工業化、城市化、大規模人口遷徙、社會分化、環境退化乃至氣候變暖等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使當今世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公共衛生風險。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亦稱慢性病)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複雜化。
  • 清華五道口學生觀點 | 2018級 淺談全球化第四次浪潮
    、國際貨幣體系的建立、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建設、全球政治治理體系的建設等等。二、全球化第四次浪潮現狀及區別全球化4.0的發展沿用了以往全球化發展的路徑,以技術革新和生產力發展為基礎,帶來了在經濟、政治、文化等等各方面治理體系的變化。與前三次不同的是,隨著多元化經濟發展,全球化4.0不再延續全球化3.0平行的一家獨大的霸權結構,而是要尋求多元化的全球格局。
  • 專訪|復旦大學黃仁偉:中國堅信全球化問題需要全球治理
    來源:國際金融報近日,第四屆「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國際論壇在上海舉行,「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相關領域的國內外政、商、學界專家共聚復旦大學。論壇間隙,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仁偉接受了《國際金融報》記者的採訪。「進群」勝,「退群」衰儘管在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的局面下,全球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中國堅信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是總趨勢,是不可逆轉的」,黃仁偉非常肯定地告訴記者。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同時,由於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間競爭的本質是制度競爭,其核心是促進效率、公平和創新的競爭,因而必須提升國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在全球權力體系當中的地位及其影響力。如今,同樣是川普總統的政治選擇,導致全球化的政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謂的「逆全球化」浪潮迎面撲來。同以往相比,政治因素不僅從全球化的幕後走到前臺,更使得經濟全球化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這種政治選擇甚至比技術進步對企業經營、經濟增長的影響更大、更直接,而且幾乎完全出乎經濟學研究的預料。第二個「全球化幻想」很大程度上是第一個「全球化幻想」的衍生物。
  • 陳耀:逆全球化近期走向要看全球疫情防控情況
    陳耀逆全球化是否繼續抬頭取決於全球疫情的防控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通過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使得各個國家都能夠獲取各自的比較利益。推進全球化的一個理想結果是通過要素資源、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全球配置,使得產業鏈上的各個國家都能發揮比較優勢,分享到發展的成果和方方面面的利益。然而,當前全球化在推進中出現了一些非均衡的、收入分配跟發展成果共享沒有實現的不平衡加劇問題。一些國家在全球化中佔據了主導地位,一些國家被邊緣化,資源更多地向發達國家流動。特別是一些大國,在這方面享受了更多的全球化紅利。
  • 全球化將在調整中曲折前行
    當前國際上「逆全球化」逆流洶湧,其具體表現主要有三:一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反」字當頭的民粹主義得勢坐大,其影響從內政蔓延到外交,對外極力鼓吹本國優先、主權至上、保護主義、民族主義,包括反精英、反建制、反全球化、反一體化、反自由貿易、反移民、反開放、反多元化、反多邊主義、反全球治理等,美國成為「重災區」、扮演「大反派」。
  • 中日合作對衝經濟逆全球化
    專家分析,伴隨RCEP逐步落地,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進程加快,未來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將更加便利,這將對逆全球化的潮流起到遏制作用,也將對全球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中日「快捷通道」明日正式啟動今年年初,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緊張,得到了多國在技術、物資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 全球化與地方化丨新冠疫情期間的全球民族主義政治異動
    疫情期間民族主義異動的逆全球化背景如果說新冠疫情是民族主義政治異動的導火索,那麼波及世界的逆全球化潮流則是民族主義湧動的深刻背景。全球化是西方新自由主義話語,它將全球範圍內不受約束的市場作為實現資本主義繁榮承諾的關鍵要素。
  • 全球化可逆嗎?
    來源:華夏時報李迅雷自2018年美國開始對中國部分出口商品加徵關稅以來,「逆全球化」這個詞的出現頻率就越來越高了。尤其在當今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遇到阻斷、國際經貿活動銳減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逆全球化將成為今後的趨勢。
  •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角色」教案
    教學重點:在「逆全球化」困境面前,理性判斷經濟全球化走向;分析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角色;分析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對中國角色的主要誤讀。教學難點:論證錯綜複雜的世界經濟形勢,需要對大量實例進行透徹的分析;準確把握國內國際經濟發展狀況,需要搜集整理大量的數據資料;擺事實講道理,分析批判對經濟全球化中中國角色的有關誤讀。
  • 把握經濟全球化大勢 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
    ,共同把經濟全球化動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當前世界上出現的一些逆全球化動向只不過是全球化潮流中激起的幾朵浪花,阻擋不住全球化大潮;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
  • 怎樣讓孩子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具備未來領導力
    浪潮中具備未來領導力✨?➽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深入推進未來的青少年們該如何學習,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穩腳跟,成為具備領導力的核心人才呢?湯姆大叔今天有話要說。唯有求同存異,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處於不敗之地。最★後,要培養孩子的全球化視野。要不斷拓寬孩子的視野,增長孩子的見識。正所謂"視野決定高度",一個人看得有多遠決定了他的上限。所以要想在未來具備領導力,培養國際化視野是不可或缺的。
  • 全球化有利於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危機
    新冠肺炎在全球的擴散,使得關於全球化的討論又變得尖銳起來。筆者以為,新冠肺炎的蔓延,其影響無疑將傳導至經濟領域。然而,同樣的事實,不同立場的人卻做出不同的解讀。支持全球化的人認為,這場疫情再度強調了一個事實,即全球化時代,各國休戚相關,沒有人能獨善其身。他們認為,只有認清全球化現狀、接受全球化的事實,才能更好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全球化帶來的基礎設施、標準等方面的聯通,也為全球聯手應對突發衝擊提供了可能。
  • 法國裡昂商學院直播:後疫情時代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與公司戰略前瞻
    法國裡昂商學院副校長、法國裡昂商學院亞洲校區校長、亞歐商學院法方院長王華教授,將攜手富國富民資本董事長、法國裡昂商學院美好商業中心專家王世渝,共同剖析後疫情時代的戰略化趨勢,以及數字經濟驅動下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 王華教授認為,本次疫情將在全球持續長達一年以上,並因此加速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結構性變化、以及帶來較2008年更為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該輪危機將持續若干年。
  • 「逆全球化」沙盤推演:暗流湧動,但雷聲大雨點小,警惕選舉年後再加速
    「逆全球化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綜合考慮,短、中、長期,不同時間維度下的不同主導變量的變化,我們認為,這種「逆全球化」或可能按照如下「四個階段」進行演繹:1)短期(3個月)以內:疫情是主導變量,逆全球化「暗流湧動」
  • 逆全球化,中國還有這些底牌
    在經濟復甦的背景下,順周期的風颳的如此猛烈,真有那麼點萬物皆周期的感覺;看下面這張各行業業績增速表:▲數據來源:興業證券正如全行業Q3業績所示,由於疫情影響了全球供給,大宗商品水漲船高,營收增速雖不明顯,但淨利潤大幅飆升,上遊周期股表現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