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樹開花,近期銀行股終於漲了。
在經濟復甦的背景下,順周期的風颳的如此猛烈,真有那麼點萬物皆周期的感覺;
看下面這張各行業業績增速表:
▲數據來源:興業證券
正如全行業Q3業績所示,由於疫情影響了全球供給,大宗商品水漲船高,營收增速雖不明顯,但淨利潤大幅飆升,上遊周期股表現最強。
中遊的國防軍工、基建高景氣度依然,特別是基建在逆周期調節下,工程機械設備量價齊升,以三一重工、恆立液壓為首漲到停不下來。
下遊必選消費歇菜,可選消費卻開始接力,汽車和家電業績大幅改善,長安、上汽霸氣側漏,海爾、美的競相爭豔。
現在終於輪到銀行了。
從讓利1.5萬億走出來後,受益於減值撥備壓力的釋放,銀行單季淨利潤增速由Q2的-23.1%上行至Q3的-4.8%,總算搭上了順周期的便車。
順周期的彪悍走勢,頗有點07年的感覺。
但現實是殘酷的,順周期就像40歲後的老男人,偶爾勃起還可以,持久力還是算了吧。
滄海桑田,世界經濟再也回不去了。
1
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如果時間倒回至本世紀初,那時的世界經濟正如這句雞湯文,充滿了勃勃生機。
美國搞大規模刺激政策,推房地產和信貸消費,經濟開始復甦。
歐盟攜歐元威勢,虹吸國際資本,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迎來最美好的時光。
日本,嗯,當沒說好了,繼續掛機。
中國則迎來國運轉折點,成功入世。
在便宜就是王道的樸素理念下,中國製造開始攻城拔寨,並在之後不斷升級,成功進化為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歐美政府賺稅收,跨國資本賺利潤,中國工人賺工資,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
中國經濟在全球化的助力下開始騰飛,2003年到2007年,中國GDP增速年年超10%,迎來中國工業化的巔峰期。
增量市場如此迷人,連銀行、保險、券商等順周期行業都爆發式增長,大象起舞,羨煞旁人。
鋼鐵有色等周期股,更是熱得發燙。
現下正火的中遠海控(601919),就是從那時發跡的。
世界經濟蓬勃發展對原材料需求大增,導致了海運的快速繁榮,BDI指數2002年年初才900點,2004年已達到6000點,2007年更是高達上萬點。
受益於海運的繁榮,中遠海控炸了。
營收從2002年的190.4億增長到2007年的981.3億,淨利潤則從-15.01億暴增至190.9億,成長性爆表。
07年6月僅上市4個月,就草率地翻了4倍。
在當時,順周期就是成長股,就是賽道,就是核心資產。
緊接著經濟危機爆發,周期股由盛轉衰。
這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原因:
中國經濟調速換檔,GDP增速逐年下行,由高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中國邁入後工業化時代,舊經濟被新經濟取代,周期股的成長性就此喪失。
更嚴重的是,世界經濟增長停滯,開始邁入「存量時代」。
原因正如泰勒·考恩所說,源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科技創新的停滯。
美國採摘了所有「低垂的果實」,現下除信息技術還在進步外,再難找到其他的經濟增長點。
所以任正非在訪問北大時才說:
"學者們要敢於向上捅破天,走到國際最前沿。"
中國未來要想登頂,科技是必由之路。
為促進經濟增長,全球開始協同放水。
但大力出奇蹟並不靠譜,全球幾大經濟體中,日歐已經徹底佛系,即使幹到負利率,資金仍不願進入實體經濟。
11月18日,中國在歐洲發行了40億歐元的主權債券,其中五年期收益率為-0.152%,是我國首支負利率主權債券。
在國內肯定是被吐口水的份,居然引得歐洲各國央行、主權基金、超主權類及養老金等瘋搶,訂單規模達發行量的4.5倍。
這並不算什麼,更科幻的都有。
丹麥去年還發行過年利率為0.5%的十年期貼息購房貸款,也是全球首個負利率貼息房貸業務。
你買房,我買單,實實在在地發生了。
當投資不能產生利潤時,就是這樣可怕。
全球發達國家除美國還有科技樹可攀登外,已集體淪陷。
中國為何能崛起,就是因為當科技停滯時,只能拼規模,而這正是我們的強項。
就算是信息技術,以當下最火的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來說,也只有中美這樣的超大體量,才最可能實現突破。
2
在君臨看來,全球化就是合夥吃火鍋。
美國是攢局和提供火鍋底料的;
澳洲南美中東是提供食材的;
中國則是提供場地和服務的,加工食材和佐料,再配套端盤、打湯、下菜等各種服務。
在增量時代,火鍋底料花樣不斷,原材料越來越多,服務也在不斷改進完善,都挺好。
美國作為攢局的,是規則的制定者,吃的最多,還對聚會人員提出各種要求。
比如日歐,有自己的火鍋底料,不時覬覦老大的位置,美國當然不含糊,依靠超高武力值把胖子歐盟和戰五渣日本收拾的服服帖帖。
其餘聚會人員,中東國家提供油和能源,南美提供肉食,澳洲提供魚和牛奶……
在吃火鍋的過程中,分工越來越細,細到誰提供火腿腸,提供多少根都安排的明明白白,這固然能做到術業有專攻,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
可體系越穩固越是桎梏,彎道超車只能是奢望,且增量市場還好,大家有的吃,沒問題。
科技停滯後呢?
美國無法提供新的火鍋底料,增量市場沒了,火鍋只有湊合著吃,但僧多粥少,誰不想多吃呢?
全球內捲化開始了。
歐美主導的分配方式讓全球財富集中到少數國家少數人手中,缺少財富的大多數沒法涵蓋整個社會產品和服務,最後集體乾瞪眼。
各國開始通過互相傾軋爭奪資源,開始比爛,誰先挺不住就能讓大家高興下,這方面美國天賦滿滿,日韓、中東、南美、東南亞全被他虐過。
先看歐盟的內捲化。
德國曾是歐洲病夫,但靠著施洛德的改革換來德國製造的強大戰鬥力,在歐盟取消關稅和匯率壁壘後,把全歐的製造業都打沒了。
德國貿易盈餘經常性地超過其他歐盟國家之和,貿易順差更是連續四年全球第一,就這樣還不用承擔任何義務,只是每年象徵性地繳點會費,白嫖歐洲毫無壓力。
但其他國家也不是吃素的,以南歐豬國為首全靠借債度日,然後撒潑打滾賴帳,德國要把歐盟撐起來,只能忍著噁心幫他們擦屁股。
這在歐盟內部形成了"完美的閉環"。
同時跨國公司通過綁架政府獲得超額利益,政治家通過鼓吹福利迎合選民,普羅大眾則在高福利中撕B調劑生活,再次形成完美的閉環。
活成白蓮花的歐盟,毫無未來可言。
歐盟就這樣都還算好的,日韓內捲化更嚴重,經濟停滯,階層板結,普通人已經沒法憑個人努力實現階層跨越。
能當昭和男兒,誰願做平成廢宅?
離不開的三星更是想想都令人窒息。
我已認命你隨意的風氣,正是在難以改變現實秩序的情況下,對社會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美國同樣在內捲化。
華爾街獨享全球化紅利,還有政府的低稅收補貼,賺得盆滿缽滿。
中產則在產業外移的困境中掙扎,為點殘渣剩飯打出狗腦子,還要被高昂的教育醫療費用壓榨,慘不忍睹。
底層更不用說,壓根沒生存空間,資本家唯恐其死的太少。
放水時同樣只有華爾街能享受資產增值,中產拿著死工資心裡MMP,底層民眾也唯有在施捨中感受到慈父的關愛。
3
在全球內捲化時,我們也開始步後塵。
最典型的就是順周期徹底涼了,連行業分析師都不堪受辱紛紛換道。
專利帶來效率,壟斷產生效益。
航運業的三大聯盟,水泥行業的限產聯盟,鋼鐵的產能聯盟……
供給側改革雖然讓傳統行業老樹發新芽,但馬太效應下中小企業開始集體吃麵。
中小創已死,核心資產當立。
但核心資產享受估值溢價,本就是經濟停滯社會板結的表現,在成熟行業再無逆襲的可能。
再比如阿里京東的崛起,固然是社會經濟的進步,但也是踩在別人屍體上崛起,空蕩蕩的商場店鋪就是明證。
成長期讓利於民,成熟期照樣羊毛出在羊身上。
對內壓榨商戶,對外忽悠消費者。
電商節時,你想的是打折,它教你玩的是奧數,是腦筋急轉彎,只想把自己的手打折。
資本的本質是嗜血的,不然也不會有螞蟥。
這時就體現出領導層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提出科技興國,創新強國,用新經濟向全球要增量。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只是趟趟路。
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下,我們從光伏和LED開始,人工智慧、3D列印、新材料……
新經濟全面開花。
現在已經在手機產業鏈、新能源車產業鏈和半導體產業鏈三大戰場爭奪全球市場。
美國越發覺得嗶了狗,本以為入世後會同化中國,誰知在國企、金融等關鍵領域我們頭鐵的可怕,摸著石頭過河的仍是從前那個少年。
全球化是華爾街的盛宴,但也成了中國崛起的最大助力。
特別是我們將目光瞄向半導體後,美國徹底不淡定了,歐巴馬趕緊把TPP掏出來,我們要這樣玩:
全面取消關稅,別搞產業保護政策;
禁止政府主導,限制國企,也別搞產業扶持政策;
更大範圍的開放,實現金融、投資、技術等關鍵領域全覆蓋……
這就是讓資本主導一切,政府靠邊站。
如果中國加入TPP,等於自廢武功,但日本、澳大利亞等狗腿子紛紛跪舔,爸爸繼續愛我。
歐巴馬搞TTP是站在美國立場,更是站在華爾街立場,可這樣搞卻會使美國徹底空心化,製造業全部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連渣都不剩。
到時候美國就剩金融業,以及農業?
畢竟資本無國界,屁民等死好了。
這種傷敵250,自殺1000的事,美國人除非腦袋瓦特了才會幹。
所以不止共和黨反對,連民主黨也有很多人不贊成,在這樣的時刻,疾呼把工作留給美國人的川建國怎能不受歡迎呢?
沉默的大多數,太需要這樣的代言人了。
川普上臺後,重拳出擊,功過暫且不論,對世界最大的影響是把全球化搞沒了。
4
經濟利益是一切政治現象的本質。
川普不搞全球化,主要是在他看來對美國弊大於利,至少對他的鐵桿們是這樣的。
全球化能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通,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但全球化也將馬太效應發揮到了極致,導致貧富差距巨大。
這不是二八的問題,已經是1:99的問題。
全球化還加劇了白左泛濫,多元文化盛行,黑命貴、LGBT等政治正確導致社會撕裂,種族矛盾加劇。
再說全球華的受益者是誰?
是跨國資本,是Anywhere people。
受害者是誰?
是中下層,是建國的鐵桿。
利益不同,立場就不同,全球化好只是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況且經濟增長靠的是科技革命,是蒸汽機,內燃機,電氣化,現在經濟增長已經快到極限,如果不發生第四次科技革命,內捲化會把中下層逼瘋。
從以往來看,早該在槍炮聲中重新洗牌了。
我川普宣布,全球化結束,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
川普這次雖然落選,但其背後創紀錄的7000萬張選票,已經預示著世界向右不可逆轉,迎接逆全球化的風暴吧。
千萬別指望拜登能力挽狂瀾,在栓條狗都能贏川普的背景下,不能對睡王要求太多。
拜登也「不負眾望」,團隊成員超半數都是女性,盡顯民主黨特色,以黑珍珠卡瑪拉·哈裡斯的強勢,拜登能挺過四年就燒高香了。
當全球化不再,多極化格局越來越明顯時,搶佔主導權就很有必要,畢竟我們是世界工廠,需要全球市場,需要把盟友變得多多的。
在權遊中,小指頭這老陰比曾說過:
「混亂不是深淵,混亂是階梯」!
君臨深以為然,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固然有風險但更要看到機遇,我們要爭奪主導權就是要先下手為強,以競爭求生存,以聯合求發展。
這次乘著兩位老同志大意沒閃,成功籤署RCEP,意義重大,我們總算成功邁出第一步。
要知道以往在美國的島鏈封鎖下,我們身邊全是豺狼虎豹,近的有日韓印度,遠的有菲律賓、澳大利亞……
放眼全球都沒啥靠得住的盟友。
這也是陸權國家的悲哀,身邊全是搗蛋鬼。
無論是籤署RCEP,還是東北亞自貿區,都有重重阻力,難度不比西方取經低。
這次能成功原因很多:
美國的亂局,疫情的反覆,我們在疫情和貿易戰中吊炸天的戰鬥力……
同樣也是因為經濟不行了,各國開始給自己找退路。
14億人的大市場,不香嗎?
5
RCEP籤署後,接下來就是中歐投資協定。
從現有局勢看,年內通過大有希望。
屆時兼有歐盟和RCEP兩大市場,中國的路將前所未有的廣闊,相比「雙循環」明顯改善。
但我們要明白,在全球經濟停滯時,只有中美經濟在穩健增長。
美國要繼續稱霸全球,必然要把中國壓住,我們要發展,也少不了與美國競爭,雙方的矛盾不可調和。
等睡王騰出手來,考驗將再次來臨。
相比懂王的率直,民主黨那群老陰比要兇殘得多。
RCEP和歐盟真靠得住嗎?
先看RCEP,問題很複雜。
東協諸國雖然誠意滿滿,但南海問題就是雷,是懸在所有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日澳新等國又是美帝的傳統狗腿,這次雖然籤署了RCEP,但都是些騎牆派,在天天要對美國大兵唱徵服的情況下,誠意有多少?
如果美帝祭出胡蘿蔔與大棒,還會硬著頭皮給慈父添堵?
前者在處理南海問題、臺海危機時,我們要有超高的智慧來協調各方利益,同時還要頂住西方的輿論壓力及潛在的軍事威脅。
後者更要我們主動拉仇恨,幫這些狗腿減輕壓力,否則他們分分鐘變臉。
如果做不到,終究一地雞毛。
再看歐盟,同樣是老大難。
先說德國,白嫖歐盟,日子別提多滋潤。
但當德國製造遇上中國製造,如果德國製造翻車,默克爾還願意?
默克爾雖然希望歐盟成為中美之外的第三極,但她的接班人,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卻在歐洲戰略上有自己的看法。
11月2日,她在網上發表文章:
「如果沒有美國的核能力和常規能力,德國和歐洲無法保護自己。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此後與馬克龍不斷飆戲。
顯然在卡倫鮑爾看來,在德國軍隊戰五渣的情況下,與其讓法國掌控歐洲,不如繼續保持美國當世界老大,德國當歐盟老大的局面。
而馬克龍空有一腔雄心,奈何卻是個窮B。
馬克龍雖然心心念念要建歐洲軍,可看看法國境內聲勢浩大的黃馬甲運動,僅僅是因為對柴油徵收6.5歐分的稅。
以法國人不作不死的天性,願意犧牲福利建歐洲軍?
指望歐盟反擊美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卡倫鮑爾的發言,更是為中歐關係平添幾多變數。
當然,這只是最壞的情況。
總的來看,在這個全球向右,經濟停滯的時代,籤署RCEP後,我們已經站在了新的起點。
而美國,自從川普打開潘多拉魔盒,就再也回不去了,在兩黨的角力中,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一個更荒誕、更民粹、更撕裂的美國。
7000萬鐵桿,還在等那個男人滿血歸來。
保持定力等待吧,等到瓜熟蒂落的那天。
投資充滿著風險,我們不能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
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