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中國還有這些底牌

2020-12-20 君臨

鐵樹開花,近期銀行股終於漲了。

在經濟復甦的背景下,順周期的風颳的如此猛烈,真有那麼點萬物皆周期的感覺;

看下面這張各行業業績增速表:

▲數據來源:興業證券

正如全行業Q3業績所示,由於疫情影響了全球供給,大宗商品水漲船高,營收增速雖不明顯,但淨利潤大幅飆升,上遊周期股表現最強。

中遊的國防軍工、基建高景氣度依然,特別是基建在逆周期調節下,工程機械設備量價齊升,以三一重工、恆立液壓為首漲到停不下來。

下遊必選消費歇菜,可選消費卻開始接力,汽車和家電業績大幅改善,長安、上汽霸氣側漏,海爾、美的競相爭豔。

現在終於輪到銀行了。

從讓利1.5萬億走出來後,受益於減值撥備壓力的釋放,銀行單季淨利潤增速由Q2的-23.1%上行至Q3的-4.8%,總算搭上了順周期的便車。

順周期的彪悍走勢,頗有點07年的感覺。

但現實是殘酷的,順周期就像40歲後的老男人,偶爾勃起還可以,持久力還是算了吧。

滄海桑田,世界經濟再也回不去了。

1

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如果時間倒回至本世紀初,那時的世界經濟正如這句雞湯文,充滿了勃勃生機。

美國搞大規模刺激政策,推房地產和信貸消費,經濟開始復甦。

歐盟攜歐元威勢,虹吸國際資本,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迎來最美好的時光。

日本,嗯,當沒說好了,繼續掛機。

中國則迎來國運轉折點,成功入世。

在便宜就是王道的樸素理念下,中國製造開始攻城拔寨,並在之後不斷升級,成功進化為發達國家的粉碎機。

歐美政府賺稅收,跨國資本賺利潤,中國工人賺工資,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

中國經濟在全球化的助力下開始騰飛,2003年到2007年,中國GDP增速年年超10%,迎來中國工業化的巔峰期。

增量市場如此迷人,連銀行、保險、券商等順周期行業都爆發式增長,大象起舞,羨煞旁人。

鋼鐵有色等周期股,更是熱得發燙。

現下正火的中遠海控(601919),就是從那時發跡的。

世界經濟蓬勃發展對原材料需求大增,導致了海運的快速繁榮,BDI指數2002年年初才900點,2004年已達到6000點,2007年更是高達上萬點。

受益於海運的繁榮,中遠海控炸了。

營收從2002年的190.4億增長到2007年的981.3億,淨利潤則從-15.01億暴增至190.9億,成長性爆表。

07年6月僅上市4個月,就草率地翻了4倍。

在當時,順周期就是成長股,就是賽道,就是核心資產。

緊接著經濟危機爆發,周期股由盛轉衰。

這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原因:

中國經濟調速換檔,GDP增速逐年下行,由高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中國邁入後工業化時代,舊經濟被新經濟取代,周期股的成長性就此喪失。

更嚴重的是,世界經濟增長停滯,開始邁入「存量時代」。

原因正如泰勒·考恩所說,源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科技創新的停滯。

美國採摘了所有「低垂的果實」,現下除信息技術還在進步外,再難找到其他的經濟增長點。

所以任正非在訪問北大時才說:

"學者們要敢於向上捅破天,走到國際最前沿。"

中國未來要想登頂,科技是必由之路。

為促進經濟增長,全球開始協同放水。

但大力出奇蹟並不靠譜,全球幾大經濟體中,日歐已經徹底佛系,即使幹到負利率,資金仍不願進入實體經濟。

11月18日,中國在歐洲發行了40億歐元的主權債券,其中五年期收益率為-0.152%,是我國首支負利率主權債券。

在國內肯定是被吐口水的份,居然引得歐洲各國央行、主權基金、超主權類及養老金等瘋搶,訂單規模達發行量的4.5倍。

這並不算什麼,更科幻的都有。

丹麥去年還發行過年利率為0.5%的十年期貼息購房貸款,也是全球首個負利率貼息房貸業務。

你買房,我買單,實實在在地發生了。

當投資不能產生利潤時,就是這樣可怕。

全球發達國家除美國還有科技樹可攀登外,已集體淪陷。

中國為何能崛起,就是因為當科技停滯時,只能拼規模,而這正是我們的強項。

就算是信息技術,以當下最火的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來說,也只有中美這樣的超大體量,才最可能實現突破。

2

在君臨看來,全球化就是合夥吃火鍋。

美國是攢局和提供火鍋底料的;

澳洲南美中東是提供食材的;

中國則是提供場地和服務的,加工食材和佐料,再配套端盤、打湯、下菜等各種服務。

在增量時代,火鍋底料花樣不斷,原材料越來越多,服務也在不斷改進完善,都挺好。

美國作為攢局的,是規則的制定者,吃的最多,還對聚會人員提出各種要求。

比如日歐,有自己的火鍋底料,不時覬覦老大的位置,美國當然不含糊,依靠超高武力值把胖子歐盟和戰五渣日本收拾的服服帖帖。

其餘聚會人員,中東國家提供油和能源,南美提供肉食,澳洲提供魚和牛奶……

在吃火鍋的過程中,分工越來越細,細到誰提供火腿腸,提供多少根都安排的明明白白,這固然能做到術業有專攻,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

可體系越穩固越是桎梏,彎道超車只能是奢望,且增量市場還好,大家有的吃,沒問題。

科技停滯後呢?

美國無法提供新的火鍋底料,增量市場沒了,火鍋只有湊合著吃,但僧多粥少,誰不想多吃呢?

全球內捲化開始了。

歐美主導的分配方式讓全球財富集中到少數國家少數人手中,缺少財富的大多數沒法涵蓋整個社會產品和服務,最後集體乾瞪眼。

各國開始通過互相傾軋爭奪資源,開始比爛,誰先挺不住就能讓大家高興下,這方面美國天賦滿滿,日韓、中東、南美、東南亞全被他虐過。

先看歐盟的內捲化。

德國曾是歐洲病夫,但靠著施洛德的改革換來德國製造的強大戰鬥力,在歐盟取消關稅和匯率壁壘後,把全歐的製造業都打沒了。

德國貿易盈餘經常性地超過其他歐盟國家之和,貿易順差更是連續四年全球第一,就這樣還不用承擔任何義務,只是每年象徵性地繳點會費,白嫖歐洲毫無壓力。

但其他國家也不是吃素的,以南歐豬國為首全靠借債度日,然後撒潑打滾賴帳,德國要把歐盟撐起來,只能忍著噁心幫他們擦屁股。

這在歐盟內部形成了"完美的閉環"。

同時跨國公司通過綁架政府獲得超額利益,政治家通過鼓吹福利迎合選民,普羅大眾則在高福利中撕B調劑生活,再次形成完美的閉環。

活成白蓮花的歐盟,毫無未來可言。

歐盟就這樣都還算好的,日韓內捲化更嚴重,經濟停滯,階層板結,普通人已經沒法憑個人努力實現階層跨越。

能當昭和男兒,誰願做平成廢宅?

離不開的三星更是想想都令人窒息。

我已認命你隨意的風氣,正是在難以改變現實秩序的情況下,對社會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美國同樣在內捲化。

華爾街獨享全球化紅利,還有政府的低稅收補貼,賺得盆滿缽滿。

中產則在產業外移的困境中掙扎,為點殘渣剩飯打出狗腦子,還要被高昂的教育醫療費用壓榨,慘不忍睹。

底層更不用說,壓根沒生存空間,資本家唯恐其死的太少。

放水時同樣只有華爾街能享受資產增值,中產拿著死工資心裡MMP,底層民眾也唯有在施捨中感受到慈父的關愛。

3

在全球內捲化時,我們也開始步後塵。

最典型的就是順周期徹底涼了,連行業分析師都不堪受辱紛紛換道。

專利帶來效率,壟斷產生效益。

航運業的三大聯盟,水泥行業的限產聯盟,鋼鐵的產能聯盟……

供給側改革雖然讓傳統行業老樹發新芽,但馬太效應下中小企業開始集體吃麵。

中小創已死,核心資產當立。

但核心資產享受估值溢價,本就是經濟停滯社會板結的表現,在成熟行業再無逆襲的可能。

再比如阿里京東的崛起,固然是社會經濟的進步,但也是踩在別人屍體上崛起,空蕩蕩的商場店鋪就是明證。

成長期讓利於民,成熟期照樣羊毛出在羊身上。

對內壓榨商戶,對外忽悠消費者。

電商節時,你想的是打折,它教你玩的是奧數,是腦筋急轉彎,只想把自己的手打折。

資本的本質是嗜血的,不然也不會有螞蟥。

這時就體現出領導層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提出科技興國,創新強國,用新經濟向全球要增量。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只是趟趟路。

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下,我們從光伏和LED開始,人工智慧、3D列印、新材料……

新經濟全面開花。

現在已經在手機產業鏈、新能源車產業鏈和半導體產業鏈三大戰場爭奪全球市場。

美國越發覺得嗶了狗,本以為入世後會同化中國,誰知在國企、金融等關鍵領域我們頭鐵的可怕,摸著石頭過河的仍是從前那個少年。

全球化是華爾街的盛宴,但也成了中國崛起的最大助力。

特別是我們將目光瞄向半導體後,美國徹底不淡定了,歐巴馬趕緊把TPP掏出來,我們要這樣玩:

全面取消關稅,別搞產業保護政策;

禁止政府主導,限制國企,也別搞產業扶持政策;

更大範圍的開放,實現金融、投資、技術等關鍵領域全覆蓋……

這就是讓資本主導一切,政府靠邊站。

如果中國加入TPP,等於自廢武功,但日本、澳大利亞等狗腿子紛紛跪舔,爸爸繼續愛我。

歐巴馬搞TTP是站在美國立場,更是站在華爾街立場,可這樣搞卻會使美國徹底空心化,製造業全部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連渣都不剩。

到時候美國就剩金融業,以及農業?

畢竟資本無國界,屁民等死好了。

這種傷敵250,自殺1000的事,美國人除非腦袋瓦特了才會幹。

所以不止共和黨反對,連民主黨也有很多人不贊成,在這樣的時刻,疾呼把工作留給美國人的川建國怎能不受歡迎呢?

沉默的大多數,太需要這樣的代言人了。

川普上臺後,重拳出擊,功過暫且不論,對世界最大的影響是把全球化搞沒了。

4

經濟利益是一切政治現象的本質。

川普不搞全球化,主要是在他看來對美國弊大於利,至少對他的鐵桿們是這樣的。

全球化能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通,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但全球化也將馬太效應發揮到了極致,導致貧富差距巨大。

這不是二八的問題,已經是1:99的問題。

全球化還加劇了白左泛濫,多元文化盛行,黑命貴、LGBT等政治正確導致社會撕裂,種族矛盾加劇。

再說全球華的受益者是誰?

是跨國資本,是Anywhere people。

受害者是誰?

是中下層,是建國的鐵桿。

利益不同,立場就不同,全球化好只是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況且經濟增長靠的是科技革命,是蒸汽機,內燃機,電氣化,現在經濟增長已經快到極限,如果不發生第四次科技革命,內捲化會把中下層逼瘋。

從以往來看,早該在槍炮聲中重新洗牌了。

我川普宣布,全球化結束,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

川普這次雖然落選,但其背後創紀錄的7000萬張選票,已經預示著世界向右不可逆轉,迎接逆全球化的風暴吧。

千萬別指望拜登能力挽狂瀾,在栓條狗都能贏川普的背景下,不能對睡王要求太多。

拜登也「不負眾望」,團隊成員超半數都是女性,盡顯民主黨特色,以黑珍珠卡瑪拉·哈裡斯的強勢,拜登能挺過四年就燒高香了。

當全球化不再,多極化格局越來越明顯時,搶佔主導權就很有必要,畢竟我們是世界工廠,需要全球市場,需要把盟友變得多多的。

在權遊中,小指頭這老陰比曾說過:

「混亂不是深淵,混亂是階梯」!

君臨深以為然,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固然有風險但更要看到機遇,我們要爭奪主導權就是要先下手為強,以競爭求生存,以聯合求發展。

這次乘著兩位老同志大意沒閃,成功籤署RCEP,意義重大,我們總算成功邁出第一步。

要知道以往在美國的島鏈封鎖下,我們身邊全是豺狼虎豹,近的有日韓印度,遠的有菲律賓、澳大利亞……

放眼全球都沒啥靠得住的盟友。

這也是陸權國家的悲哀,身邊全是搗蛋鬼。

無論是籤署RCEP,還是東北亞自貿區,都有重重阻力,難度不比西方取經低。

這次能成功原因很多:

美國的亂局,疫情的反覆,我們在疫情和貿易戰中吊炸天的戰鬥力……

同樣也是因為經濟不行了,各國開始給自己找退路。

14億人的大市場,不香嗎?

5

RCEP籤署後,接下來就是中歐投資協定。

從現有局勢看,年內通過大有希望。

屆時兼有歐盟和RCEP兩大市場,中國的路將前所未有的廣闊,相比「雙循環」明顯改善。

但我們要明白,在全球經濟停滯時,只有中美經濟在穩健增長。

美國要繼續稱霸全球,必然要把中國壓住,我們要發展,也少不了與美國競爭,雙方的矛盾不可調和。

等睡王騰出手來,考驗將再次來臨。

相比懂王的率直,民主黨那群老陰比要兇殘得多。

RCEP和歐盟真靠得住嗎?

先看RCEP,問題很複雜。

東協諸國雖然誠意滿滿,但南海問題就是雷,是懸在所有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日澳新等國又是美帝的傳統狗腿,這次雖然籤署了RCEP,但都是些騎牆派,在天天要對美國大兵唱徵服的情況下,誠意有多少?

如果美帝祭出胡蘿蔔與大棒,還會硬著頭皮給慈父添堵?

前者在處理南海問題、臺海危機時,我們要有超高的智慧來協調各方利益,同時還要頂住西方的輿論壓力及潛在的軍事威脅。

後者更要我們主動拉仇恨,幫這些狗腿減輕壓力,否則他們分分鐘變臉。

如果做不到,終究一地雞毛。

再看歐盟,同樣是老大難。

先說德國,白嫖歐盟,日子別提多滋潤。

但當德國製造遇上中國製造,如果德國製造翻車,默克爾還願意?

默克爾雖然希望歐盟成為中美之外的第三極,但她的接班人,德國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卻在歐洲戰略上有自己的看法。

11月2日,她在網上發表文章:

「如果沒有美國的核能力和常規能力,德國和歐洲無法保護自己。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此後與馬克龍不斷飆戲。

顯然在卡倫鮑爾看來,在德國軍隊戰五渣的情況下,與其讓法國掌控歐洲,不如繼續保持美國當世界老大,德國當歐盟老大的局面。

而馬克龍空有一腔雄心,奈何卻是個窮B。

馬克龍雖然心心念念要建歐洲軍,可看看法國境內聲勢浩大的黃馬甲運動,僅僅是因為對柴油徵收6.5歐分的稅。

以法國人不作不死的天性,願意犧牲福利建歐洲軍?

指望歐盟反擊美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卡倫鮑爾的發言,更是為中歐關係平添幾多變數。

當然,這只是最壞的情況。

總的來看,在這個全球向右,經濟停滯的時代,籤署RCEP後,我們已經站在了新的起點。

而美國,自從川普打開潘多拉魔盒,就再也回不去了,在兩黨的角力中,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一個更荒誕、更民粹、更撕裂的美國。

7000萬鐵桿,還在等那個男人滿血歸來。

保持定力等待吧,等到瓜熟蒂落的那天。

投資充滿著風險,我們不能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

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網。

相關焦點

  • 香港大學SPACE學院全球化vs.逆全球化的思考
    值此時機,香港大學SPACE學院與財新國際強強聯合,共同推出「2017:全球化vs.逆全球化」國際論壇。繼國際學者與梁錦松、陳啟宗等商界代表香港場共議時局後,2017年7月1日,論壇移師上海。300餘位工商界菁英齊聚浦東,共同探討全球化的新趨勢及新挑戰。
  • 「深度」王棟 王怡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逆全球化?再全球化?
    因此也有人將全球化形容為「雙刃劍」,其中的負面因素則逐漸催生了「逆全球化」浪潮。「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是指全世界各國及地區因為全球化而導致的相互依賴及整合出現回退的過程。這一概念最早由反全球化運動的領軍人物瓦爾登貝洛(WaldenBello)提出。實際上,伴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而來的逆全球化聲音並不是第一次出現。
  • 中日合作對衝經濟逆全球化
    專家分析,伴隨RCEP逐步落地,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進程加快,未來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將更加便利,這將對逆全球化的潮流起到遏制作用,也將對全球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中日「快捷通道」明日正式啟動今年年初,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緊張,得到了多國在技術、物資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 治癒全球化⑦|逆全球化浪潮下的全球衛生治理之路
    作為世衛組織的第一大捐款方,美國的退出不僅再一次動搖了以世衛組織為核心的全球衛生治理體系,也助長了逆全球化浪潮的抬頭。那麼,全球衛生治理體系會隨著逆全球化浪潮的抬頭而逐漸衰敗嗎?全球衛生治理能否在新的世界環境下找到一條維持生命力的新路徑呢?
  • 陳耀:逆全球化近期走向要看全球疫情防控情況
    這個問題是目前出現逆全球化趨勢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全球化要素流動,特別是資本流動、人員流動,導致一些國家認為人口的流動使得本國就業飯碗被外來人搶走了,本地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業壓力比較大。因為外來移民的人工成本跟本地相比低一些,尤其是歐美這些發達國家,本地的、地方的收入水平要高一些,這樣就形成一些矛盾衝突,反移民、反外來的民粹主義傾向就比較突出。
  • 數字稅來臨,網絡逆全球化開始
    比如,電商的普及使得批發市場、街邊小店數量變少了;搜尋引擎使得低端的信息諮詢企業幾乎沒有生存空間了;而這些商家原來是要給企業所在地交稅,也解決了大量的就業。現代稅制一般是採用屬地原則,但是類似於google 、amazon、Facebook之類的數字公司,其經營模式就擺脫了地域的限制,採取異地申報營業收入的辦法來逃稅。
  • 家樂福26億美元賣掉哥國業務 逆全球化遭質疑
    在中國市場,亦陸續有家樂福要賣掉中國區業務的傳聞爆出—其在中國區的大賣場數量約為哥倫比亞的三倍。  家樂福新的全球化戰略究竟為何如此與眾不同?  迷失的頭羊  「如果不能成為領頭羊,遲早會出現競爭問題。」這是羅盛中(Lars Olofsson)在擔任家樂福CEO時的豪言。
  • 「逆全球化」沙盤推演:暗流湧動,但雷聲大雨點小,警惕選舉年後再加速
    這決定了,為擺脫防疫不力的責任,或會出現「逆全球化」的「雷聲」。本次疫情對歐美國家的衝擊加劇了上述現象,並進一步削弱了全球化共識。預計歐美疫情緩和之後的一個時期,「逆全球化」的一些措施或將加快,為此要「防範於未然」。但我們強調,這種「逆全球化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市場擔心的外資製造業全面撤出的「去中國化」,更不會馬上出現。
  • 楊銳領銜「Rui-Dialogue」首秀,對話三位資深外交官:逆全球化沒...
    講個簡單的例子,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真是個大災難,就在北京奧運會前的幾個月,但是我們在72小時之內64萬軍隊就進入到汶川,全民動員來救災,全世界對中國都肅然起敬。疫情讓我們遇到逆全球化這些困難,情況也是類似的。歷史上,當我們越過困難的時候,可能機遇就會來。
  • 西方新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的囚徒困境與破解之道
    馬克思主義對新民粹主義逆全球化冒險政策的破解之道在於:識別新民粹主義的實質、加強馬克思主義與左翼運動的結合、科學說明金融資本自我否定的運行規律、尋求金融資本主義的制度替代道路、推動社會主義理念和全球化頂層設計的結合。
  • 全球化可逆嗎?
    來源:華夏時報李迅雷自2018年美國開始對中國部分出口商品加徵關稅以來,「逆全球化」這個詞的出現頻率就越來越高了。尤其在當今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遇到阻斷、國際經貿活動銳減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逆全球化將成為今後的趨勢。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這些「全球化幻想」是中國經濟學界對中美大國衝突集體失語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認識現階段的經濟全球化狀態及其趨勢,是中國經濟學界面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簡單地認為目前的經濟全球化處於「逆全球化」過程是不充分的,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狀態或者趨勢是「全球化分裂」 ——主要大國之間,特別是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之間在關於什麼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損益、運行規則和秩序等問題上發生了重大分歧,不再擁有共識。美國現在的所作所為不是在簡單地反全球化,而是要搞另一套經濟全球化,即沒有中國的經濟全球化。
  • 國際學術流動與中國大學的發展:逆全球化趨勢下的歷史審視
    面對逆全球化的趨勢,中國大學應繼續堅持開放的路線,同時增強自身的獨立自主能力。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大學重新打開大門,融入世界學術體系,其在國際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上的增長可謂舉世矚目。2005年,中國的高被引論文數超過日本;到2009年,這一數量與英國、德國持平。[1 ]2017年,中國在科學和技術領域的論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
  • 盧光盛:瀾湄合作,逆全球化雜音中的清音
    瀾湄機制的最早設想源於2012年泰國政府,後由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11月舉行的第十七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上正式提出。2016年3月23日,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在三亞舉行,各國共同發表《三亞宣言》和《瀾湄國家產能合作聯合聲明》,通過45個早期收穫項目聯合清單。迄今,瀾湄合作已經舉行一次領導人會議、兩次外長會、四次高官會和五次工作組會。
  • 宋朝龍:西方新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的囚徒困境與破解之道
    在拉美這些落後國家,右翼民粹主義的內部隱藏著新自由主義的實質。軍方以維護憲法的名義發動政變,防止民主,防止「多數人的暴政」,推行有利於金融寡頭的政策,這是新自由主義的隱秘條款。第五,新民粹主義的囚徒困境將把資本主義引向系統性危機。新民粹主義以單邊主義取代多邊主義的政策,推行一系列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措施。
  •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角色」教案
    教學重點:在「逆全球化」困境面前,理性判斷經濟全球化走向;分析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角色;分析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對中國角色的主要誤讀。教學難點:論證錯綜複雜的世界經濟形勢,需要對大量實例進行透徹的分析;準確把握國內國際經濟發展狀況,需要搜集整理大量的數據資料;擺事實講道理,分析批判對經濟全球化中中國角色的有關誤讀。
  • 全球化將在調整中曲折前行
    內容提要:展望新10年,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較量仍將是國際關係的一條主線。當前全球化雖然面臨「逆全球化」的嚴峻挑戰,但以經濟為基礎與核心的全球化仍是大勢所趨,其難以被根本逆轉,經濟全球化仍將不斷優化、繼續前進。
  • 真要成為中國首富?劉強東除了5大獨角獸,還有被忽視的「底牌」
    真要成為中國首富?劉強東除了5大獨角獸,還有被忽視的"底牌"中國的首富之位一直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遊戲圈中有句話叫做"一代版本一代神",這句話在商業圈中依舊適用。這個從山村走進中關村的少年,真的要成為中國首富了?誠然,現在他和馬雲的身價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但是並非遙不可及。2018年"出事"之後,劉強東就一直退居幕後,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京東都還在其掌控之中。雖然風波讓京東一夜之間暴跌7%,但在2019年,它的淨收入達到了5769億,可見大家對於京東的信任。
  • 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院長陳方若:全球化繼續向前,中國要堅定不移...
    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供圖每經商學院記者 吳林靜 每經商學院實習記者 王思雨高端晶片從國外進口,光刻機需向荷蘭ASML公司訂購,種豬的引進也將「受制於人」,這些看似無關的新聞背後,是全球供應鏈正在巨變的現實。新冠的出現與國際形勢的變幻莫測,共同吹起了一股席捲全球的逆全球化風潮。
  • 繼續沉浸全球化的夢境只會迎來痛苦的周期
    現在的世界,對於全球化存在太多似是而非的解釋,存在太多片面的理解。究竟應該怎麼看未來的全球化道路?究竟應該如何適應逆全球化的巨大挑戰?這些都是巨大的問題和挑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