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逆全球化近期走向要看全球疫情防控情況

2020-12-16 網易財經

網易研究局稿件未經同意禁止一切媒體轉載,包括友商。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

作者|陳耀(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網易研究局專欄作家)

陳耀

逆全球化是否繼續抬頭取決於全球疫情的防控

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認為,國際貿易通過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使得各個國家都能夠獲取各自的比較利益。推進全球化的一個理想結果是通過要素資源、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全球配置,使得產業鏈上的各個國家都能發揮比較優勢,分享到發展的成果和方方面面的利益。

然而,當前全球化在推進中出現了一些非均衡的、收入分配跟發展成果共享沒有實現的不平衡加劇問題。一些國家在全球化中佔據了主導地位,一些國家被邊緣化,資源更多地向發達國家流動。特別是一些大國,在這方面享受了更多的全球化紅利。各個國家內部也有分化,大都市區過度集聚,造成收入分配、發展水平的差距拉大,反映國別、地區及群體之間差異的基尼係數越過了0.4以上的警戒線。

這個問題是目前出現逆全球化趨勢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全球化要素流動,特別是資本流動、人員流動,導致一些國家認為人口的流動使得本國就業飯碗被外來人搶走了,本地人的利益受到損害,就業壓力比較大。因為外來移民的人工成本跟本地相比低一些,尤其是歐美這些發達國家,本地的、地方的收入水平要高一些,這樣就形成一些矛盾衝突,反移民、反外來的民粹主義傾向就比較突出。

特別是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後,發達國家加緊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逆全球化的因素加入了疫情的因素、防控的因素,使得現在對全球化難以精準判斷。一些國家之間產業鏈和供應鏈中斷,一部分是由於疫情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前期貿易保護主義、各國的地緣政治關係導致。所以,疫情使得逆全球化的辨識相對複雜,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觀察。

「十四五」時期,逆全球化是否繼續抬頭取決於全球疫情的防控。全球新冠疫情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逆全球化的勢頭還會加劇。比如歐美及部分亞洲國家疫情一波又一波地反覆,不同程度地採取了一些嚴格控制手段,這些防控措施使全球的貿易、投資產生很多的不確定性,整個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難以暢通,受到很大的衝擊。

整體上來看,「十四五」前期,疫情因素對全球化的影響可能更大一些,特別是考慮到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迄今尚看不到疫情減弱的跡象。如果全球的疫情控制在明年能夠得到緩解,在「十四五」後期,各國認清推進全球化、多邊主義、相互開放是互利共贏的,如果各自都搞保護、搞封閉,對大家都不利,那麼,在「十四五」的後一個階段,逆全球化態勢可以預見會有所改善。

中國的優勢領域,要儘可能快的對外開放

未來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還會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的水平會越來越高,這個大方向不會改變。儘管目前在人員的交流、貿易的推進上會受到全球疫情的一定影響,但我們已做好常態化防控的準備,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

「十四五」中國對外開放措施還會不斷進一步釋放。除了在國際上簽署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並積極加入CPTT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外,在國內還要不斷擴大各地區的高水平開放,目前中國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已經達到21個,「十四五」期間各省區都要有自貿區作為高水平開放的抓手,開展具有各地區特色的自由貿易和投資的試驗探索。

通過貿易投資便利化,探索和改革我們現有的體制機制,使其更符合國際規則,與國際營商環境相適應,是「十四五」時期一個主導的方向。9月21日,國務院印發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及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的通知。實際上,從全國來看,我國的自貿區總體上已經形成了一個東中西協調、南北統籌發展的空間開放布局,這個布局正在逐步趨於完善。

最近新增的三個自貿區還是很有特點的,尤其是北京。北京自貿區的設立與以往的自貿區不同,最大的不同點是它突出了服務領域,服務業開放和數字經濟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決定的。北京的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超過八成,跟全球發達城市服務業的佔比相似。過去中國在服務貿易方面相對較弱,出口順差雖然很大,但在服務貿易上是逆差。所以要通過在北京設立這種自貿區,在服務貿易、數字經濟上進行體制機制的大膽探索。

其中涉及較多的如文化創意領域,美國在全球文化、影視方面的出口較大,中國在這方面還非常弱的。在國際上要通過文化服務領域出口,擴大中國的影響和軟實力,儘管前面的路還很長,北京自貿區將在這方面走在前列,探索一些新的路徑。

另一個新增的自貿區是湖南。湖南這幾年在中部地區發展很快,尤其是省會長沙已經在全國城市排名接近第10位,經濟實力也比較強。湖南自貿區對於探索中部內陸地區如何高水平開放,根據自身的特點去打造內陸開放的高地,一定會形成一些可以複製學習的經驗。

現在中國開放的領域在不斷拓寬,開放的程度不斷提高。

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領域比如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高鐵建設、新基建裡的5G建設和特高壓電力設施建設等,中國在這些領域本身佔據優勢,不懼怕國際的競標,這些優勢領域可以儘可能對外開放;金融、保險領域對外開放的口子是開的,但在開放程度上應該要跟金融的監管水平和能力相適應,對於整個金融領域來說,外資進入的熱情較大,需要去具體地做一些抗壓、抗風險的試驗,逐步有序地去開放金融細分領域;製造業領域當前的開放程度較高,特別像汽車製造,現在已經放開了51%控股的股比限制,外資可以直接進入建獨資企業;文化領域還有很大的開放空間,比如影視、出版等領域的開放還需有序推進。

基本的原則是,中國的競爭優勢越來越明顯的領域都應該儘可能快的擴大對外資的開放。目前中國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裝備製造業、新能源、工業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等領域,短板主要集中在如集成電路、高端晶片、航空產業等方面,需要繼續突破。

作為一個大國來講,核心技術、一些關鍵的行業,是買不來的,必須要通過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加大創新體系建設,來提升中國自主創新的能力,重點突破那些「卡脖子」技術和關鍵環節,把更多的「大國重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裡,相信在中美貿易摩擦和高科技爭奪戰背景下,一定會倒逼我們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這方面在「十四五」期間會有明顯的改善和突破。

未來中國要擴大進口推動貿易均衡

中國跟發達國家相比,過去主要走投資驅動型的路線,投資佔的比重大一些。近幾年調整以後,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在不斷地提高,未來消費對經濟的貢獻還會繼續擴大。

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裡,核心含義是啟動內需,把國內循環作為一個主體。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增長很大一部分是外需拉動,內需潛力很大,沒充分發揮出來。「十四五」期間,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影響,會迫使中國在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的拉動上加快步伐。現在中國經濟增長的消費佔比在60%左右,未來還要不斷提升。

當然,中國經濟要保持長期穩定的可持續的增長,投資的作用也不能忽視。現在中國整體上發展還很不平衡不充分,一些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還需要有大量的投資,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

進出口方面對總體經濟的貢獻,在「十四五」期間肯定會繼續萎縮。國際市場可能在「十四五」前期受疫情影響比較大,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斷裂,因而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實行鼓勵出口和進口替代的政策,隨著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階段,現在中國的對外貿易已不再主動追求貿易順差,而是儘可能尋求進出口相對平衡。

比如進口博覽會,就是希望能夠擴大進口推動貿易均衡。一方面通過擴大進口有利於改善國內居民的生活,提升人民的福祉,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進口彌補國內的一些不足,比如高技術產品等。更重要的是,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負有一定責任,中國近幾年對全球的經濟貢獻佔30%以上,通過這種進口能夠帶動全球其它國家的經濟,特別是支持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今年全球經濟的增長率將下降4.4%,這對中國的出口將有很大影響,總體上不能對出口拉動GDP效應有太大的期待。但是,中國構建好以內需為基點的國內大循環,從根本上看也是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最有力遏制。

網易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網易研究局是網易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網易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

移駕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網易研究局·中國版>>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網易研究局·國際版>>

本文來源:網易研究局 責任編輯:楊澤宇_NF6036

相關焦點

  • 「深度」王棟 王怡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逆全球化?再全球化?
    作為一種非傳統安全威脅,疫情蔓延擴散本身就是全球化的突出表現,同時也導致了經濟全球化受挫放緩,人員流動的全球化受阻隔絕,給全球化造成巨大衝擊。借炒作疫情,質疑、反對全球化的"逆全球化"浪潮捲土重來,"脫鉤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經濟規律與技術進步決定了疫情不會導致逆全球化。全球化是時代潮流、大勢所趨,並不會走向終結。相反,標誌著全球化擴容升級的"再全球化"將在疫情中加速到來。
  • 治癒全球化⑦|逆全球化浪潮下的全球衛生治理之路
    7月6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依然嚴峻,累計確診人數已高達2000多萬人,累計死亡人數70多萬人。然而,美國政府卻在此時通知聯合國秘書長,美國將正式退出世界衛生組織,這一決定將於2021年7月6日生效[②]。作為世衛組織的第一大捐款方,美國的退出不僅再一次動搖了以世衛組織為核心的全球衛生治理體系,也助長了逆全球化浪潮的抬頭。那麼,全球衛生治理體系會隨著逆全球化浪潮的抬頭而逐漸衰敗嗎?
  • 中日合作對衝經濟逆全球化
    專家分析,伴隨RCEP逐步落地,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進程加快,未來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將更加便利,這將對逆全球化的潮流起到遏制作用,也將對全球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中日「快捷通道」明日正式啟動今年年初,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緊張,得到了多國在技術、物資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
  • 「逆全球化」沙盤推演:暗流湧動,但雷聲大雨點小,警惕選舉年後再加速
    從直觀數據走勢上看,或已超過08年次貸危機、12年歐債危機,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與1929年「大蕭條」之初的走勢頗有相似之處。雖然,目前推斷是否會出現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破產的「雷曼式金融危機」還為時尚早,但全球經濟衰退已是必然。近期,美國、日本等國家宣稱將出臺政策,補貼本國企業「回遷」引起市場高度關注。
  • 全球化與地方化丨新冠疫情期間的全球民族主義政治異動
    疫情期間民族主義異動的逆全球化背景如果說新冠疫情是民族主義政治異動的導火索,那麼波及世界的逆全球化潮流則是民族主義湧動的深刻背景。全球化是西方新自由主義話語,它將全球範圍內不受約束的市場作為實現資本主義繁榮承諾的關鍵要素。
  • 香港大學SPACE學院全球化vs.逆全球化的思考
    值此時機,香港大學SPACE學院與財新國際強強聯合,共同推出「2017:全球化vs.逆全球化」國際論壇。繼國際學者與梁錦松、陳啟宗等商界代表香港場共議時局後,2017年7月1日,論壇移師上海。300餘位工商界菁英齊聚浦東,共同探討全球化的新趨勢及新挑戰。
  • 逆全球化,中國還有這些底牌
    鐵樹開花,近期銀行股終於漲了。在經濟復甦的背景下,順周期的風颳的如此猛烈,真有那麼點萬物皆周期的感覺;看下面這張各行業業績增速表:▲數據來源:興業證券正如全行業Q3業績所示,由於疫情影響了全球供給,大宗商品水漲船高,營收增速雖不明顯,但淨利潤大幅飆升,上遊周期股表現最強。
  •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傅夢孜:疫情衝擊下全球化的嬗變與堅持
    但非議全球化的聲音也一直沒有停息,近年來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甚至反全球化的聲浪突起。這次疫情暴露出全球化的脆弱性,使一些人站到對全球化疑慮、彷徨甚至反對的一邊。全球化面臨節奏的調整與形式的嬗變。首先,全球產業鏈的調整難以避免。
  • 錢乘旦:全球化的歷史演變與新走向
    這個階段是走向全球一體化的非常重要的過渡時期。帝國自身是封閉體系,在宗主權的思想和指導原則之下,宗主國和殖民地形成經濟和貿易圈。在這樣的封閉體系中,宗主國是中心,殖民地處於邊緣。邊緣向中心提供原料、市場、勞動力,中心是技術中心、資本中心,也是帝國範圍內的經濟中心。
  • 經濟學家連線③|全球化退潮,外貿企業異常艱難要做好準備
    將來的國際秩序,疫情期間世界各國間的平衡,將取決於各個國家如何應對。所以我們必須重視與不同國家之間的治理關係,要關注趨勢,尤其要關注中美關係。逆全球化可能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必須有所準備。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首先體現在解決中國的就業問題上,此外才是獲取海外市場以賺取外匯。中國之所以能夠增長這麼快,得益於全球化帶來的西方技術轉移。
  • 楊銳領銜「Rui-Dialogue」首秀,對話三位資深外交官:逆全球化沒...
    華黎明:2020年對我們來說,確實是很艱難的一年,尤其是突如其來的疫情,這麼嚴重的疫情,一開始把武漢這樣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城市都卷進去了,發展到現在半年之後,全球都碰到疫情。疫情不僅傳染了很多人,導致很多人死亡,還導致全球經濟停滯,再加上這幾年世界上出現逆全球化趨勢,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困難。
  • 劉遵義:疫情之下的全球化思考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蔓延,韓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家已經成為疫情高發地區。截至北京時間3月4日17時,中國境外共76個國家確診新冠肺炎12668例。截至北京時間3月4日17時,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國家和地區。世界衛生組織官網 圖在全球經濟體高度融合的今天,各國團結合作,成為戰勝疫情的有力武器。
  • 疫情防控趨穩、Shoplooks走火,博主資源遍布全球五大洲
    「直接帶貨對品牌傳播是有局限性的,持續的推廣仍需要內容營銷」,日前有業內專業人士為火熱的直播帶貨潑了冷水,在他看來直播內容非常短暫,能銷售到人群也只是看直播時的觀眾,缺乏那些病毒性傳播內容的延伸,也無法通過搜索關鍵詞獲取內容。
  • 疫情會否阻擋全球化步伐?專家:做大蛋糕的動力不會變
    支持全球化的人認為,這場疫情再度強調了一個事實,即全球化時代,各國休戚相關,沒有人能獨善其身。「全球化概念」首倡者、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馬丁·阿爾布勞告訴《參考消息》記者,傳染病疫情、氣候變化等全球危機讓人類意識到協作共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此次疫情有助於思考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諾獎得主斯賓塞:疫情將加速全球化倒退,解決需全球合作
    我猜測的最佳情況是,經濟復甦的速度將相對緩慢,全球產出和收入的損失總額將超過10%這一數字。不過,總體來說現在做出自信的預測還為時過早。新京報:新冠肺炎疫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衝擊著全球貿易和投資,跨國公司面臨著供應鏈方面的巨大衝擊。全球供應鏈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從危機中恢復?
  • 省疾控中心發布近期疫情防控溫馨提示!
    省疾控中心發布近期疫情防控溫馨提示!12 月 14 日,省疾控中心發布提醒,要充分認識到當前疫情防控形勢的嚴峻性、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嚴格遵守疫情防控相關規定,科學、規範做好個人健康防護。目前,全球疫情處於持續蔓延、加速上升態勢。近期,國內多地也出現散發疫情,多發生於沿海城市或邊境地區。疫情傳播呈「物傳人」和「人傳人」並存的特徵。
  • 張文宏在復旦管院雲課堂開講:全球疫情尚未到達高峰,精準防控正在...
    「全球新冠疫情到了夏天依然『消停不了』,全球疫情尚未到高峰。」昨天(7月19日)晚上,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推出的「瞰見」雲課堂系列線上公開課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系、弘毅講席教授胡建強,共同探討了全球疫情態勢、精準防控以及疫情下的全球化之路。張文宏提出,全球新冠疫情尚未到達高峰。
  • 尋找新平衡:全球化反思與供應鏈重構
    近期,關於疫情引發全球化終結和供應鏈「去中國化」的聲音不絕於耳。歐洲、日本的情況更不用說,它們長期以來都是奉行貿易立國政策。  (二)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部分發達國家出現「逆全球化」潮流,這一趨勢可以用三個「不協調」解釋。一是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協同化不協調。經濟全球化深度發展的結果,必然要求政治協同化,但是在每個國家各自為政的民族國家時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不必說全世界,即便在較小的區域範圍,也很難做到。
  • 龍裡縣近期冬季疫情防控工作提示
    近期國內外疫情形勢日益嚴峻,為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結合我縣實際,現發布近期冬季疫情防控最新提示,主要內容如下:一、境外來龍裡(返回龍裡)人員1.首先向居住地所在村(社區)或工作單位註:①、當前「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形勢嚴峻,請廣大幹部、群眾牢固樹立常態化疫情防控意識,堅持健康生活方式,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少聚餐、不扎堆;食材加工時,要生熟分開、煮熟煮透,不吃生冷食物,減少疾病感染風險。如出現發熱、咳嗽等急性呼吸道症狀,在做好個人防護的情況下,及時到縣人民醫院發熱門診就診。
  • 種族歧視與仇外主義嚴重阻礙全球疫情防控
    在中國政府舉全國之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時,一些西方國家採取隔岸觀火的觀望姿態,錯過了中國積極防控疫情而給世界爭取的窗口時機。當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在這些國家蔓延之時,面對國民的憤怒和指責,不少政客採取「甩鍋」招式,通過激烈指責中國來轉移國民的注意力,推卸自己的責任。其中最為惡劣的是以總統和國務卿為首的美國官員採用「中國病毒」「武漢病毒」這種帶有地域指稱性而非國際公認的名稱來指代新型冠狀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