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思勉讀書這兩年

2021-02-13 由中文數字和字母組成

                                我在思勉讀書這兩年

                                                                    ——兼答G兄

讀G兄發過來的文章,我頗有感觸。通識教育是一個既舊且新的話題,在西方的標杆似乎是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中國有的大學的做法是嘴上說是要效仿芝加哥大學、或者英式書院,提倡通識教育,實際上往往無非走成兩樣:一是加幾本一些領導或者老教師認為非常好的書推薦給你,《論語》、《老子》出現的頻率尤其的高,這些書,往往有一定生活閱歷的人都會悟出其中的一些道理,但是你也知道這些悟出的道理跟楊伯峻、跟陳鼓應他們所認識到的是不一樣的道理,有良心學校的上上相關的課,更浮於表面的情況是連帶你讀的人都沒有,這樣的大學做得連古代的私塾都不如;另一類則是以「博」的名義來對抗「專」,做法,是朝著一個方向「博」,實際上是以「專」來對抗「專」。

博通教育在中國似乎也淵源有自,我能想到的一是傳統的社會中,你為了顯得自己是個讀書人,總得讀那麼幾本書聊那幾個話題,但同時做到博和通往往還是每個時代少數幾個大儒的專利。我們的精神源頭、衣食父母呂思勉先生提倡「觀其會通」,雖然譚其驤先生曾評價他「雖以史學名家而兼通經子集三部」,但呂先生更為一人所熟知的是通讀了幾遍二十四史(辛德勇教授可能不認同『二十四史』這種說法,但我還是取黃永年教授所述)並對中國的形成尋求一種通史式解釋,實事求是地說,呂先生的經歷是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標杆和引導了一種苦學的精神,但卻並未留下通識的方法論。

我刻薄的話語無非是想描述這樣一個事實:通識,在今天遠未成為一個實踐傳統和共識,在快速前進的社會中,它似乎一點用處都沒有,在本已是「無用之學」的人文社科中,橫向相比,短期內明顯是產出不足。現在,也遠遠沒有到收穫季節的人來現身說法。不追求功利並不是沒有功利存在,就如學院隱隱約約的承諾是這樣做下去可能會培養出學界領軍人物,學生內心期待是我們能打通一些壁壘然後自己通往更高層次。讀書本身也大概是快樂和痛苦各半,學習如運動,是在一種對抗中獲取的過程,未見好運動如好色者也。

所以通識教育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近者,讀什麼、怎麼讀、有什麼意義,沒有人說的很清楚。遠者,對你的心智、閱歷乃至機緣可能都有要求。一個學院它的理念、它的配合能給你引導已是萬幸,我們不必說一些自己都不信的話,比如說通識是一定能做到的,同樣的,反過來,達不到自己想像的樣子,也不必否定自己。

既然是「音調未定的傳統」,既然每一方都在無為中有所求,既然我們知道人力有不足,那又何妨掰開了數一數我們的家當?或許能有所得?

回顧我自身的經歷,能使我堅持走下去的,首先是模糊而又堅定的信念,雖然不知道打通文史哲是什麼樣的體驗,但心裡始終堅信似乎是一條追求卓越的正途——這種途徑在我心裡甚至有一種神聖性。這種信念能幫我擺脫對自身的懷疑——自己的歸宿是否是成為一個無趣的專家、學術工具人。

其次是錢。

再者是周圍的學風——雖然說比較鬆散。我當時想的是別人能按時交讀書筆記,我又有什麼理由不按時交呢。

基於這些樸素的理由,我熬過了最初的那段讀書時光,並開始了我的體悟歷程。讓我感受深的第一件事,是為了弄懂馬克思的一些思想,我選修了哲學系的一門博士課程,但這門課程實際上是潘斌老師在講先剛翻譯的黑格爾著作《精神現象學》,一個章節、幾十頁講了整整一個學期。潘老師喜歡拿他手中的水杯做比方:杯子是什麼,有蓋無蓋的算不算,紅色黃色的算不算,不鏽鋼陶瓷做的算不算,人的認識和觀察之內是「杯子」——給了它一個「名」,在人的觀察之外沒有「名」的情況下,它又是如何存在,接著是說什麼自在之物啊,我聽的半懂不懂,就在這種半懂不懂的狀態中,又經常在課上睡過去。第一學期我掛科了,我第二次再接著選,第二次聽課的效果就比第一次好不少。之後再讀黑格爾和馬克思的一些相關著作,我的體驗就是,哦,好,原來是這樣——就像腿上經常綁沙袋的人,他習慣了之後再把沙袋解開,走路就輕鬆了。我想,有的教育,它不能接受的太晚,如果我是一個已經有了歷史教職的人,我大概率沒有這個勇氣和時間在哲學的課堂上睡睡覺,掛掛科。我甚至可能會以為做世界史的,需要學一點國際關係的知識理論,國際關係的理論就成了我抽象理論知識的盡頭。

第二件事,是當時有一個本科生朋友,正在本科選修課堂裡讀《理想國》,回頭跟我複述其中有一位小男孩非常優秀,能把《理想國》裡面的對話解釋的很簡單。我當時也正在讀《理想國》,在聽這些解釋的時候,內心的衝突一瞬間十分劇烈:一邊是想,這個人怎麼能解釋得如此幼稚呢;另一邊則是在想,我在本科的時候,最佳狀態不也是這樣嗎。想想古往今來對這本書的研究,那是汗牛充棟,塞滿一個圖書館都不為過,我的認知又處在何等原始的起點?以有涯隨無涯的那種感覺,突然鋪天蓋地,把你壓的十分無力。在當時的當下,我覺得我有沒有進步呢?是有的。從本科到博士階段,我雖然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次拿起這本書,但我本身看問題的角度深度、我的知識儲備已經不一樣。我想,有的教育,它早點晚點都有意義,怕的是一本深刻的書,在你根基尚淺的時候遇到它,之後你卻把它拋下,再不過問。

第三件事,需要一些鋪墊。這是關於人和書的緣分的故事。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特別推崇田餘慶先生,在大二的暑假的時候我們學院有一個暑期課,當時武漢大學的凍國棟老師提到了名篇《說張楚》,我回去找的時候在同一本書中發現了一篇《隆中對再認識》,當時受的衝擊非常大、感慨怎麼有人能把這一個老題目寫得如此深刻,當然,從小的生活環境中有三國演義的的書和電視劇,語文課本裡面有《出師表》有《赤壁賦》,學英語的電子詞典裡面有三國遊戲,電腦裡面有三國群英傳、三國志。這些薰陶,讓我在沒有任何學術準備的情況下,認識到這篇文章的價值。後來大四上學期我表哥結婚,我回去參加婚禮,北京到安慶的火車要17個小時,下午發車,第二天早上到。我背了幾本書回家,我印象中包括《金枝》、布羅代爾的那本地中海、還有一本《東晉門閥政治》,翻了前面幾本都讀不下去,輪到讀到東晉門閥政治的時候,儘管我對南朝的歷史不熟悉,但書每一件事、每一個推論都如此的清晰,我又似乎全部都能讀懂。臥鋪上的燈熄滅了去走廊看,隆隆的火車聲伴著夜色蒼茫,不知東方既白。

類似的緣分我以前還有過幾次:我進入大學歷史系後,第一堂課是張金龍老師講的魏晉南北朝史,他的課程需要讀萬繩楠老師整理的《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我買到之後,躺在宿舍的床上翻來覆去的讀,一邊吃零食一邊讀,宿舍讀累了帶到圖書館去讀,因為它確實適合入門,深入淺出;讀《天朝的崩潰》,當我讀到這一句「如今150年過去了,我們和世界的差距,跟150年前相比,是更大了還是更小了」(大意如此)時,眼淚奪眶而出,這是一種樸素的情感和尊嚴感,為這個國家一百五十年來所承受的苦難而落淚,而我也是見證它的一份子;讀《在歷史的風陵渡口》時,一遍一遍的體會什麼是道術勢,時而感覺久久的悵然若失,抽上煙,一根接一根,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排遣我內心的苦悶;有一年冬天的北京,我在上完牛可老師的研究生課後,順帶去地下書店買了點書,其中有一本是《瘋癲與文明》,我坐653路公交車回學校,在公交車上打開了這本書,不料越讀越興奮,夜航船的瑰麗故事,就像一個幽靈,在我的腦中久久迴響,原來瘋癲它也是一種文明的產物,也是用來區別於「他者」的概念。車到站後,我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已經是呼吸急促,大腦裡面萬馬奔騰。

不知G兄是否讀書也有類似的這麼幾個瞬間。

以後的日子裡,我知道在魏晉南北朝史領域,唐長孺先生的貢獻可能比陳寅恪和田餘慶二位還要高出一線,高的書所受專業批評多為為新史料不足,推論過多,福柯同時代的德希達、哈貝馬斯、羅爾斯也是頂尖傑出的哲學家,但我在讀後者時再也沒有前者的那種激動了。我一直有一個暴論,就是一個人一輩子可能會讀很多很多書,幾百本、上千本、幾千本……但是在一個人的精神成長中留下烙印的、「有一書可以終身行之者」的,只有幾本、最多幾十本書。

所以我對思勉書單的期待非常之高。我期待在一些偉人的著作裡,遇到那麼幾本,再建我的精神史。

思勉書單裡面讓我覺得受益特別深的有:第一本是《科學革命的結構》,第二本是《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一個是思考學術範式的方式,另一本是有關研究的切入方法。我想這兩本書如果不是我在思勉書單裡的話,我很難與它們遇見。

《中古文學史論》則是給了我另一種體悟,在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之前對於三國魏晉的積累,一瞬間全部連接上了。秦漢第一帝國的崛起與衰落,它的結構性的弊病與改革,世家門閥大族的崛起和黨錮之禍,建安風骨和清談玄遠,我從詩文中把握到了時代的激昂與苦悶,從走入他們的內心理解了玄學的生成。也是在獲得這種體驗之後,我自發的形成了我的論點:人文學科之所以有打通壁壘、形成會通的可能,是因為它們都是基於「人」的學問,他們共同處在「人」的意義世界。

我的另一層體悟是,我們對學術的追求、我們的精神成長史,是從求知到求真,再到明心見性的一個過程,我對高企的房價不滿,我對勞動者普遍處於受壓榨的地位感到不滿,我喜歡李白更勝於杜甫,所以我在讀書單裡馬克思的書的時候,內心激起了無數共鳴,我在讀《新民主主義革命論》的時候,開始重溫毛選和毛澤東詩詞,並愈發地留戀於這樣的詩人氣質。

人和書之間是需要有緣分的,這並不是一個特別虛無縹緲的東西,和你的心情、你的性格、你的積累、你內心的需求甚至你看書的時機相關。有的緣分可以製造出來,比如說好的引導時機和客觀條件、書本身敘事手段高明,這是一些外在的條件,當然對於什麼是好的引導時機和客觀條件,我又可以舉出很多例子,比如說,明亮而不刺眼的光照,舒服的沙發,安靜或者有白噪音的地方,身體狀態和心情都比較平和,指導你讀書的人水平高或者你自己本身天然的有一些知識儲備,外界有壓力但不至於招致你的反感。內在的條件,在我看來,主要是你是否真的需要,有的是一時的苦惱,有的是長久的惑,有的純粹求知的快樂。

人與書的緣分,跟外在條件、內在條件,還有一點——書本身是否有價值這三者密切相關。

我們讀書這兩年外在條件怎麼樣?學院提供了客觀的物質條件,有的經典你去閱讀是沒有什麼門檻的,但有的經典的閱讀則有門檻,尤其是跨領域的部分,我通常的做法是通過豆瓣、通過學術史,找一些相關的文章書籍,甚至參加一些課程。我們有同學一再地說,有些書我看不懂,但是我們有提供每一本書的正確入門嗎?國內已經有人在做這些東西,如武漢大學的《人文社科經典導引》。我們學校那麼多人,走遍了那麼多領域,但卻沒有人來組織繪製一張世界地圖。

關於內在條件——內心的需求,這更是一種意義不明的事情,我由我的經歷出發,思考和期待的是,經典之所以是經典,首先它能夠滋養人的身心,其次能啟發人的智慧,給人閱讀帶來深邃而愉悅的體驗,經典不僅能夠在它本身所處的對話領域有效,而且能具有外溢的效應,遠則終身受益。

我旗幟鮮明的強烈反對《偉大的中國革命》這本書,也是基於上述的理由。這本書不錯,但不夠格。我們只是為了了解一段學術史,知道衝擊-反應論,那在各個學科裡面這樣的書太多太多太多了。

寫到這有一點虎頭蛇尾,還有一些思考和想說的,但我比較懶,你給我的文章有4300多字,我的這篇文章也有4500多字,我想這篇文章就此打住,有什麼補充的,以後再想吧,也不跟你客氣。

相關焦點

  • 高端講壇新聞丨王兆鵬教授為思勉高研院「數字人文的理念和實踐」高端講壇開講
    2019年6月6日下午,中南民族大學數字人文資源研究中心主任王兆鵬教授應邀做客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在閔行校區人文樓3102會議室作了題為「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的現在時與將來時」的學術報告。
  • 兩年後,我將如何面對孩子的讀書問題?
    7月底的時候,打來電話,意思讓我女兒和奶奶去深圳待一段時間,因為自己上班的幼兒園要轉公立,前期需要很多的準備工作,薪資預計提升至10000,不能過來上海。我當時拒絕了,同意奶奶自己一個人去,我寧願請假帶孩子。那麼說到這個幼兒園政策的更新與調整,也將是我在兩年後需要面臨的問題。
  • 大學生當兩年義務兵,選擇回學校讀書值不值?
    在校大學生參軍入伍只能走義務兵的方式,兩年義務兵期滿之後,如果沒有在部隊考上軍校或者考上士官學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退伍回到學校繼續讀書。對於在校大學生來說,當兩年義務兵,然後選擇退伍回到學校繼續讀書值得嗎
  • 思勉人文思想節:閱讀十九世紀文學對今天有什麼意義
    論壇會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4月24日,第五屆思勉人文思想節的第三場主題論壇「重返十九世紀文學」在華師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舉行。論壇由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院長袁筱一主持,與會者既有孫甘露、畢飛宇、小白、黃昱寧等著名作家,亦有許鈞、吳笛、毛尖等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者。
  •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我認為這種想法害處很大,這樣想的人通常一直都沒有時間閱讀。閱讀必須隨時進行,每天進行,並持之以恆。」投資大師羅傑斯說:「我在耶魯大學念書時,有位同學問我花了多少時間準備考試,他認為花半天就夠了。而我無法算出自己花了多少時間,因為我一直在準備。」俞敏洪告誡大學生:「在大學裡,除了學好專業課,一定要多讀書。
  • 當我在讀書時,我在讀什麼
    如果你問我,我的興趣愛好是什麼,我一定會肯定地回答,讀書就是其中之一。不過,這並不是我從小到大的興趣愛好,或者說,其實在很長時間裡,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麼興趣愛好。一句話概括,學生時代的我,讀書好像一直都帶著明確的「目的性」,所以談不上享受,也談不上熱愛。大學畢業來了東京工作後,前兩年的時間我依舊是沒有閱讀的習慣,唯一完完整整讀完,且實際去嘗試實踐的是《斷舍離》這本書。再後來,轉職到第二家公司,因為公司有一月一次的部門讀書交流會,升職加薪的第一關要讀四本書並寫讀書報告,所以我開始「被動」地讀書了。
  • 大學生當兩年義務兵,回學校繼續讀書「超值」,學生和家長鬚知
    在校大學生參軍入伍只能走義務兵的方式,兩年義務兵期滿之後,如果沒有在部隊考上軍校或者考上士官學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退伍回到學校繼續讀書。對於在校大學生來說,當兩年義務兵,然後選擇退伍回到學校繼續讀書值得嗎?
  • 481l我的讀書技巧
  • 孩子高一輟學兩年,學籍註銷了,想再去讀書,有什麼辦法?
    孩子高一輟學兩年,學籍註銷了,想再去讀書,有什麼辦法?二、問題中學生高中已經輟學兩年,學籍已經被註銷,已經無法再繼續就讀普通高中學校,但又有上學的想法,願望難能可貴,勇氣可嘉,選擇是非常正確的,現在的社會一些比較體面的工作在擇業的時候通常需要一定的學歷。學生的學籍即使沒有被註銷,但輟學已經兩年時間,學籍按照時間的推移,已經畢業,無法再通過參加普通高考考取大學。
  • 我的讀書與寫作/尹燕忠
    我讀書1000多冊,瀏覽粗讀500多冊中外古今名著,寫讀書筆記1300多篇達百萬多字。 我家書的來源一是作家朋友贈書,方南江,趙峰,展恩華,宋俊忠,雷慶龍,張強等先生先後贈我了不少好書,包括他們們自己的著作。 二是書店購書,每年不少幾千元,他們年終還給幾百元獎勵書籍。
  • 當兩年義務兵的大學生,回到學校繼續讀書值得嗎,學生家長都知道
    這幾筆錢加起來也是夠學生們在大學裡面生活了。而且每個地方的政策不一樣,所以領到的錢也不一定一樣。大學生當兩年的兵之後國家會有補貼,每年最高補貼8000元,所以大學生退伍回到大學就相當於白念大學,加上部隊上給的一系列補貼可以很好地維持好大學4年。
  • 為何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唯有讀書高》在不同的時代,人們讀書的目的各有不相同。古人讀書是為了做官,或是為朝廷效力,或為謀求榮華富貴;現代人讀書,無非是想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正如作家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信中所說,讀書是為了能就業,能在現在這個時代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雖然這觀念不像古人願為國家效力的想法那樣偉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的願望,這種觀念越發的得到人們普遍的認可。我個人認為,這種觀念是正確的,從某種角度而言,這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到心靈安適之所在。
  • 說《讀書》 | 強世功:我的《讀書》時代
    直到大三,我認識了梁治平老師,並專門請教讀書問題,他推薦我讀比較法的書,並指導我的本科畢業論文,順便也把《讀書》推薦給我。說來非常慚愧,在那個時代,一個自認為熱愛讀書的學生直到大三才知道這本雜誌。當我看到它就立刻動心了。
  • 我愛讀書,讀書使我快樂!
    但是那些美麗的書,讓我的生活變得美麗。我父親告訴你的第一個故事是:「有一座山……」起初,我很感興趣地聽著,然後我聽了幾遍,覺得很無聊。父親講了這個故事,但父親神秘地走到優雅的書櫃前說:「讀這本書,書裡有無數的故事。」這就是我第一次閱讀的動機。出於好奇,我打開了美麗的童話。一開始,我看到了可愛的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美麗的美人魚和七位公主,還有滑稽的小丑。
  • 2017年和2019年的對比刷屏,老母親我這兩年我到底經歷了什麼?
    這兩天,朋友圈被「2017和2019」刷了屏。先來看看網友們是如何對比自己這兩年的。第一個最是無奈,兩年過去了,單身的我依舊是「一個人」。還好,我沒變成狗。第二個最欣慰,2017年我的餘額為零,2019年它竟然沒有少。當我看到第三個時,我哭了,這不就是說的我嘛。身為老母親,這兩年把娃從一歲養到了三歲。脂肪沒掉,頭髮肉眼可見的減少。這兩年我到底經歷了什麼?
  • 王自健:對我影響最大的事就是讀書
    曾經的脫口秀男神,「消失」兩年後,重新以演員的身份回歸,很多人好奇這兩年他在幹什麼。實際上,被診斷為重度抑鬱症的王自健很少出門,一邊吃藥治療,一邊讀書。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談到抑鬱症,王自健非常坦然:「沒什麼不能說的。
  • 我讀書,我快樂:怎樣以「讀書」為話題寫讀書感受
    同學們要結合自己平時的讀書生活選材、擬題,如「讀書真好、竊讀記、書非借不能讀也、我和XX搶書讀、XX逼我讀書,與書為友其樂無窮」,這樣選擇印象深刻的讀書經歷,才可以做到「文思如泉,下筆有神」哦。二、愛我所愛,寫出個性。同學們,有了引人入勝的內容還不夠,文筆的流暢優美、形式的創新獨特也是成功的關鍵。
  • 「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你的孩子有向你問過這樣的問題嗎?我想大多數父母都遇到過吧,那麼你是怎麼回答的呢?孩子不愛學習,或者厭惡學習,這種現象在孩子叛逆期尤其明顯,因為讀書長期得不到反饋,孩子不明白讀書的意義何在,所以非常苦惱,想要退出,因此這時期,孩子與父母的矛盾很容易就白熱化。而且這時候很多孩子都會舉出讀書無用的特例來反駁家長,比如北大畢業還不是賣豬肉,誰誰家裡兒子博士畢業還不是擺地攤,諸如此類,讓家長啞口無言。
  • 孩子,我為什麼要求你讀書?
    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這段話在微博上瘋傳了一段時間,它是作家龍應臺和21歲兒子的一次交心。希望孩子有選擇的權利,用它詮釋父母們逼迫孩子用功讀書,應該也沒什麼毛病吧?
  • 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而一本書,只要有一句話有用,我就認為賺到了,這一句話只是一個判斷,幾行字,但有可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改正自己的偏見,在餘生不停產生效用。 聰明人愛讀書,這不是芒格的獨特發現,這幾乎是人類共識。聰明人的成長路徑幾乎相似:想解決問題,於是讀書尋找答案,受到啟發解決了問題,能力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