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我,我的興趣愛好是什麼,我一定會肯定地回答,讀書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這並不是我從小到大的興趣愛好,或者說,其實在很長時間裡,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麼興趣愛好。除了學習成績還可以,我沒有一件可以拿得出手的特長,在學生時代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過發自內心地去熱愛一件事,也沒有過會忘記時間的流逝去投入其中的興趣愛好。
直到來東京工作後,我開始一點點地去體驗自己有點感興趣的事情,從瑜伽到滑雪,從插花到坐禪,通過體驗,我便找到那些可以讓我忘記時間去投入其中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讀書。
作為一個文科生,如果我說我之前並不喜歡讀書,甚至除了課本,除了專業要求的必讀書,我很少看「閒」書,大家會覺得驚訝麼。
但說實話,直到大學畢業,我差不多都是這樣的狀態。當然,我會為了拓展專業的知識,去看一些自己喜歡的社會學者寫的書(李銀河是其中之一),但我真的沒有閱讀的習慣,更不會因為單純的興趣出發去看一本「閒」書。大學四年,唯一一本因為喜歡,一天之內讀完,三天讀了兩遍,讓我淚流滿面的書,是柴靜的《看見》。
一句話概括,學生時代的我,讀書好像一直都帶著明確的「目的性」,所以談不上享受,也談不上熱愛。
大學畢業來了東京工作後,前兩年的時間我依舊是沒有閱讀的習慣,唯一完完整整讀完,且實際去嘗試實踐的是《斷舍離》這本書。再後來,轉職到第二家公司,因為公司有一月一次的部門讀書交流會,升職加薪的第一關要讀四本書並寫讀書報告,所以我開始「被動」地讀書了。
不過,雖然是「被動」地開始,但讀書的過程卻變得十分享受,我發現原來我遇到的很多糾結的問題,書中的幾句話就給了我答案。也可能因為體驗了讀日文書的不易,我開始如饑似渴地去讀中文書,開始讀小說,讀傳記,讀科幻文學。
我突然發現,原來讀「閒」書如此有樂趣,原來沒有目的性的去讀書,才會發現書中的世界如此精彩,原來我真的可以通過書籍去與作者對話,去體驗自己從未有過的人生經歷,這實在太美好了。
有了這樣美好的讀書感受後,我對讀書的喜歡便一發不可收拾。
那麼,當我讀書時,我在讀什麼呢?
讀眾生,我在讀作者的人生。無論是自傳還是其他類書籍,一本書,就是作者一個人的思想體現。可以看到過去的作者,可以看到TA經歷的那些精彩而有趣的人生故事,可以看到TA在經歷這些事情之後的自我感受和思考,還能清楚的看到作者的為人,作者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通過閱讀,我們有機會去體驗一個人的人生,這是一件多麼神奇且有趣的事情啊。
讀自己,我在讀我自己的成長。通過廣泛地閱讀,我會發現,原來我喜歡的是這樣的人,這樣的事,我喜歡讀的書、喜歡的內容也從另外一個側面映射出內在的我。
而且,我還喜歡上在一段時間之後,去重讀一本印象深刻的書。因為我會發現,當我的經歷和體驗變得更加豐富時,同一本書,跨越時空之後,會帶給我完全不同的感悟,而那些變化,其實也是我自身的變化與成長。
願你也能感受到讀書的喜悅與美好。
我組織的線上讀書會還在繼續,歡迎加入。本周六是《不管教的勇氣》讀書會,9月我們會繼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的實踐分享。關注公眾號,在後臺輸入「讀書會」,可收到報名群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