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書app上聽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作者對於所讀書目的解讀確實很細緻,不時總結出的觀點讓人回味很久。
聽完一本書大概需要一個半小時,很快。如果是自己讀一本書,一個半小時差不讀50頁左右的內容,如果遇上深奧一些的,進度就要慢很多了。
於是我開始陷入思考。有個基礎概念應該可以理解,任何一個作者都不太可能在一個半小時寫一本20萬字左右的書。一般來說,除了網文小說類型的類目,作者的寫作往往都是對過完經歷的總結,過往研究的總結等等。
作者幾乎用大半生的心智完成的作品,讀者卻只用一個半小時就聽完了,會不會產生什麼問題。
答案不言而喻,讀者僅僅用一個半小時就完成的知識,基本是快餐式的。在聽書的過程中,往往是一個對知識被動接收的過程,從學習的角度來說,主動學習往往才更能提高效率。另外一方面,聽書所聽的內容是從哪裡來,是由另外一個讀者根據自身的理解而寫下的拆書稿。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們通過聽說過去的內容嘗嘗是經過二次加工的。而加工的品質如何,則完全取決於這位拆書人的能力了。
我們為什麼讀書?通常來說是為通過讀書來增加知識,提升自己。有這麼一個說法,讀書並不能直接對一個人產生多少改變,但是讀很多書可以。當我們讀了很多書以後,對於世界的認知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然而這樣的變化,應該不是通過聽書這種方式換來的。曾經看到一個勵志視頻,作者說自己一年讀了700本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平均一天讀兩本書,一般人絕對是做不到的,但一天聽兩本書也許可以。
讀書並不是單純用數量來衡量,一個讀了10本數學科普書籍的人,專業度一定比不過精度一本高等數學的人。讀書,收穫很重要。
關於一個問題讀一百本書,不如精讀一本書來完全搞懂問題,一本不夠再加一本,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很難真的搞懂問題。
我們讀書,究竟讀什麼。應該是讀出書中的深意,並在自己的認知中反覆融合。對於沒有深意的書,可以不讀或者淺讀。
好書多讀,好書深讀。
加油!